徐州能源工业学校是1985年4月经省政府批准,国家教育部备案的重点中专学校,是华润集团煤炭、电力人才培训基地,江苏省三级安全培训中心。学校位于徐州市东郊科教文化区内,中国人民解放军工程兵指挥学院南侧,徐州市民营工业园繁华地段。 学校占地面积180余亩,设计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十一五”期间,学校将投资8000余万元使校区整体建设达到12万平方米,使大、中专在校生达5000人以上,整体培训能力达15000人。再创两个省级示范专业,两个省级示范性实训基地,建成省级高级水平示范性高等职业技术学校。雄厚的师资力量,完善的教学设施,优美的校园环境,为学生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学习和生活氛围,是青年少健康成长的乐园。 多年来,学校为华润天能(徐州)煤电有限公司输送大批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并与苏南等数家知名企业开展校企合作,实行“订单式”教学,全方位开拓就业市场,建立稳固的就业基地。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可以获得从业资格证书和技能证书,免费学习驾驶技术,成为复合型人才。学校先后被授予“江苏省教育先进单位”、“江苏省先进基层党校”、“徐州市教育先进单位”、“徐州市精神文明单位”、“徐州市园林式单位”等称号。 为进一步提高办学层次,培养高素质人才,学校先后与山东科技大学、安徽理工大学、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签订长期稳定的办学协议,使在校生完成中专学习后,可在本校继续大专和本科连续。目前中专、大专、本科在校生达2800余人。学校毕业生就业以华润天能(徐州)煤电有限公司为主渠道,辐射到淮海经济区、上海、苏州、常州等经济发达地区的大中型国企、合资企业和外企之中,形成了宽广稳固的就业渠道。
江苏省扬州中学 校 风:正直向上 热于求知学 风:慎思明辨 格物致知教 风:进德修业 教书育人 江苏省扬州中学的历史始于清末的仪董学堂。1902年仪董学堂创立。这是扬州第一所官立中学,经费出自盐务,总办由两淮盐运使担任,首任总办为程仪洛(字雨亭)。运署内有仪董轩,为纪念西汉哲学家江都相董仲舒而建,学堂亦因此得名。不久,运使易人,学堂改名两淮中学堂。 继仪董之后,扬州复有尊古学堂、扬州府中学堂的兴办。尊古学堂后改为两淮师范堂。1912年春,两淮中学堂与扬州府中学堂合并为淮扬合一中学。翌年按《江苏教育行政五年规划书》统一规定,改称江苏省立第八中学。与此同时,两淮师范学堂也改称江苏省立第五师范学校。 五师自任诚(字孟闲)接任校长后,学校规模逐渐扩大,校地由左卫街梅花书院旧址迁至大汪边,拓校基百余亩。名师有著名画家吕凤子,《广陵潮》的作者,通俗小说家李涵秋等。 八中校址在羊巷,李荃(字更生)接任校长后在教育上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如易单轨为双轨,增加招生名额;实行能力编级法,因材施教,重视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与李城驻军交涉,1924年校址旧府署。先后在八中任教的有李校长跪请其母而卒就教席的董伯度,有担任教学主任且兼教国文的朱自清,有后来成为著名英汉词典编辑的厉志云和海牙国际法庭法官的徐谟等。 1927年,八中和五师合并为江苏省立扬州中学,周厚枢(字星北)担任校长。嗣后因实行大学区制,校名先后称第四中山大学区立扬州大学、江苏大学区立扬州中学、中央大学区立扬州中学,大学区制度废止后恢复原名。今校分高中部、初中部和乡村师范科,以五师原址大汪边为高中部,八中原址为初中部,高邮界首原五师分校为乡师科。高中部除设立普通科和师范科外,又陆续添设土木工程科,机电工程科;且与上海同济大学合办德文班,学生毕业后直升同济。又创建女子生活部,招收高小毕业、年事稍长的女生,施以家事及女子职业教育。一度并有附属学校四所,还附设高初中预备班和德风中学。 江苏省立扬州中学教学质量上乘,教师学养深厚。其中有名师张煦候、汪桂荣、鲍勤士、徐公美、汪二丘、黄泰、王伯源、朱白吾、吴遐伯、方剑岑等。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扬城沦陷,师生星散四方。周校长偕部分师生分别在泰州上海复校。泰州部分又一剖为二,其一迁往上海租界,习称“泰校”;其一辗转苏北乡间,习称“苏北分校”原先在上海的,习称“沪校”。留扬的部分师先入羊巷的江苏省立扬州中学(后一度改名为苏北公立扬州中学)。抗战胜利后,江苏省立扬州中学复员,先在羊巷复课,后迁回大汪边原址,但旧府署原址此后一直未能收回。 新中国建立以后,扬州中学经过了整顿改选,上级党组织派党员干部来校,建立党组织,加强党对学校工作的领导。校名初称苏皖边区二分区扬州中学、苏北扬州行政区立扬州中学、苏北扬州中学,1953年称江苏扬州中学。科目除普通科外,先后设工商合作科、水利工程科、数理专修科、土木工程科、机械工程科、电机工程科。1951年扬州中学(校址羊巷)并入;工商科划出。翌年,职业专科全部划出。解放后第一任校长黄应韶,1955年张卓如接任校长。“文革”前的十七年,继承的发扬本校优良传统,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总结和积累了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成为一所实验性和示范性的普通中学。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学校继承和发扬本校优良传统,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加强学校管理,在开拓中前进。 近几年来,学校加大改革力度,加快发展步伐,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积级推进教育现代化,加强了基础实施建设,校园面貌变化较大,教育的质量和效益取得明显提高。 扬州中学建校近百年来,毕业生数以万计,他们当中有江泽民,原中顾委常委胡乔木,联合国原副秘书长毕季龙、谢启美,更多的校友成为各级领导干部、专家教授、技骨干和素质劳动者。扬州中学还培养出了黄鸣龙、周志宏、李方训、朱物华、柳大纲、武衡等四十多位两院院士。在新的历史时期内,扬州中学将会获得更加长足的发展,并将对国家振兴和人类进步作出更大的贡献。
江苏省吴江市震泽第一中学(以下简称“震泽一中”)创办于1975年,现占地68034平方米,建筑面积17145平方米。学校拥有一支业务精湛、素质优良的教师队伍,170余人的教职工队伍中,专业教师138人。
苏州市浒墅关中学建于1978年。在上级领导的关怀下,2006年9月学校搬迁到了原吴县中学校址办学。学校占地面积70亩,建筑面积27748平方米。这里环境优美,人文底蕴深厚,建筑充裕,是一座花园式学校。学校现有教职工69人,其中专任教师53人。本科学历43人,占专任教师81.1%。高级教师12人,占专任教师22.6%。目前学校有15个教学班、584名学生,平均班容量39人。现有300米塑胶跑道、约800平方米的室内运动场地,篮球场地5片,室外乒乓球活动场地5片,室内乒乓球活动室4个,2个计算机教室,一个电子阅览室,学生用机台112台,生机比5:1;各种专用教室配备齐全,并达到省二级装备标准,物理实验室3个,通风化学实验室2个,生物实验室2个,音乐室1个,美术室1个,舞蹈房1个,心里咨询室1个,劳技教室1个,各种兴趣小组活动室4个,学生阅览室2个,专用多媒体室,报告厅各1个;师生书画作品工作1个。室图书馆目前藏书33002册(其中电子图书10000册),生均56.5册,建有10兆宽带网。学校在全面贯彻教育方针,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基础上,以教科研为先导,一步一个脚印地为基础教育改革尽着我们的努力。全体员工开拓进取,务实创新,与时俱进,谋求发展,以“明理”为校训,形成了“团结、文明、求实、创新”的校风;“敬业、爱生、修身、笃学”的教风;“立志、刻苦、善思、成才”的学风。学校先后荣获“国家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基地”“江苏省科技特色学校”、“江苏省绿化达标学校”、“苏州市文明单位” “苏州市德育先进学校”、“苏州市依法治校先进学校”“苏州市教育科研先进单位”、“苏州市师德模范群体”、“苏州市收费规范化学校”、“苏州市教育信息化实验学校”、“苏州市先进家长学校”、“苏州市语言文字规范学校”十余项荣誉称号。浒墅关中学历经了改革开放的二十个春秋,如今正步入风华正茂的岁月。
徐州市二十四中学,是市区东部一所颇具规模的省现代化示范初中。学校现有教职工100人,26个教学班,在校生达1300多人。各类教室300余平方米,教学设备齐全。图书、仪器、微机等设备总值100余万元,固定资产总值达500多万元。 我们学校领导一班人坚持以办人民满意教育为宗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德育为首,育人为本、突出特色,全面发展的办学目标,狠抓“环境”建设,形成了民主稳定的政治环境、勤奋刻苦的学习环境、严谨创新的治学环境、舒适幽雅、优美洁净的校园环境、丰富多彩的文化环境。教学秩序井然,教育教学质量逐年提高,每年都有一百多名学生考入一、三中等省重点高中,上线率达40%以上,受到上级领导及高一级学校和群众的普遍好评,在全市初中教育有较高的知名度。 我们近几年,学校强化科学管理、人本管理,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向管理要质量,向教科研要效益,学校、师生取得了显著成绩。有12名教师参加省市评优课分获一二三等奖,教科研论文25人次获国家级、省级、市级奖项,教师参加各类活动获奖36项,学生参加语数英理化竞赛,有23人、34人、72人分获国家、省市级一二三等奖。教师学历达标率100%;学校先后获得江苏省现代化示范初中、江苏省书画教学实践基地、徐州市模范学校、徐州市综合治理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今天,学校全体师生努力拼搏,正共同奋斗,加快学校教育现代化建设步伐,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努力把学校办成徐州市一流学校,向现代化名校的目标迈进。
常州市田家炳实验中学是一所江苏省四星级高中,位于经济繁荣人杰地灵的历史文化名城——常州市的中心。学校前身是创建于1925年的“芳晖女中”,1968年更名为“常州市第六中学”,1995年香港著名爱国实业家田家炳先生慷慨捐助,改名为“常州市田家炳实验中学’,至今已走过了八十一年的风雨征程。今日的田中校园,长桥连缀于绿茵之上,曲径掩映于浓阴之中,秀石叠韵,翠竹弹琴……亮丽不失纯朴,活泼不失典雅,卷帙浩繁的图书信息中心,高标准的多媒体教室、现代化的视听演播室、百兆到桌面的校园网,一流的音体美设施,无不凸显学校丰厚底蕴、雄浑气魄和时代风采。 八十 余年风雨洗礼,培育了常州田中“立志、笃诚、勤奋、有恒”的优良校风。“严谨、创新、爱生、善导”的踏实教风和“好学、质疑、求精、争先”的勤奋学风。八十年的丰厚积淀,形成了“自强不息、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确立了“人才立校、科研兴校、内涵发展、追求卓越”的办学思路。近十年来,历史悠久的田中焕发出更强盛的生命活力,取得了丰硕的教育教学成果,获得“江苏省四星级高中”“中央教科所实验学校”、“全国青少年科普创新示范学校”、“江苏省基层党组织”、“江苏省德育先进学校”、“江苏省科技特色学校”、“江苏省现代教育技术先进学校”、“江苏省绿色学校”等光荣称号。常州田中一直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办学思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不断深化内部管理机制改革,使教育教学环节不断优化,学生素质不断提高。田家炳先生诚信立德的光彩人生成为常州田中特有的德育资源,德育校本课程《田家炳之路》开创了常州田中“自我教育”的德育新模式,实现了德育的人性回归。高考升学率连续多年名列常州市前茅。科技特色教育也在省内外大放异彩。2002年参加全国生物与环境科学实践活动一举囊括四项大奖;在机器人项目上,更是连续多年获全国比赛团体或个人冠军。与此同时,学生社团、艺术、体育等各类俱乐部以及研究性学习等活动在校园蓬勃展开,使广大学生的个性有了培养基和生长点。校以师名,教以师显。常州田中注重师资队伍建设,狠抓“名师工程”、“青蓝工程”,造就了一支职业道德高尚、教学理念先进、业务水平超群、育人艺术精湛的教师队伍。他们中有全国劳模、全国教育系统先进个人、省“333工程”培养对象、省特级教师、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还涌现出一大批市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教学能手、教坛新秀……他们像灿烂的群星,闪烁在万木争春的教坛。常州田中2005年以高标准、高质量晋升为江苏省四星级高中,田中人不是自得和停顿,而是思考和升华,积聚腾飞的力量,站在“四星”新的起点上,再次领略“鹰击长空”的豪迈,感悟“万类霜天竞自由”的内涵。
常熟市杨园中学创建于一九五九年,当时定名为杨园初级中学,校址在洞泾镇,七八年迁移至杨园镇,2001年初原杨园成教并入该校。经过多年发展,现在校园占地面积52.4亩、建筑面积7994平方米。全校在编教职工62人,市学科带头人2人,市教学能手9人。 学校现有15个教学班,705名学生。实现“三机一幕”进教室。物理、化学、生物实验室5个,基本达到《江苏省中小学教育技术标准(初中分册)》规定的II标准。 艺术教室两只,2006年通过常熟市艺术合格学校验收。语音室一只,按56座配置。体育运动场面积8064平方米,有250米环形运动场一块,水泥篮球场3块。网络教室1只,配置53台电脑。图书楼一幢,教师阅览室1个,学生阅览室1个,,藏书册数20033册。此外学校建立了校园网、广播系统、闭路电视系统。 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行科学管理,建立和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以"明志、尚德、勤学、守纪"为校风,"严谨、求实、生动、善喻"为教风," 勤学、善问、广读、多练"为学风,不断深化素质教育,重视师资队伍建设,积极开展教育科研活动,办学水平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学校曾获江苏省人民政府授予“嘉奖令”,先后评为苏州市先进卫生室、达标家长学校、合格档案室、贯彻体育、卫生两个条例优秀学校、教育收费规范学校、依法治校先进学校、绿色学校,常熟市教学管理、校园管理、德育管理先进学校等荣誉称号。
南京南江中学是一所全日制民办中学,本校由栖霞区名校长、南京市优秀校长姜增敏先生发起创建于1996年。2006年江苏银茂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投资,在中央门外神农路10号建了新校区,校园占地面积40亩,设有24个班级,960多名学生,70多名专职教师,办学初具规模。十七年来,我校在市场经济竞争中开拓,在教育改革浪潮中拼搏,在素质教育大道上奋进。我校办学理念先进、管理科学、行为规范、条件优越、师资优良、环境优雅、师生和谐、质量一流,参加历年全市中考成绩优异,教学质量一直名列前茅,多次荣获栖霞区教学质量优胜奖,学生的特长培养和综合素质教育也取得较为显著的成绩,成为南京市第一中学、中华中学的优秀生源基地;成为国家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实验基地、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素质教育实验基地、中央教科所德育重点实验学校、江苏省、南京市德育课题重点实验学校;现已发展成为本区域一流的品牌中学、跨入南京市乃至全国民办中学先进和模范学校行列,成为“南京市推进素质教育示范初中”、先后被评选与授予首批“江苏省模范民办学校”“全国德育科研先进实验学校”“中国民办教育百强学校”“中国民办教育先进集体”“全国教科研先进学校”“江苏省民办教育先进单位”;因办学业绩较为突出,姜增敏校长先后被授予“全国优秀民办中小学校长”、“中国优秀民办教育家”“全国德育科研先进工作者”“全国民办教育先进工作者”“全国教科研先进工作者”等殊荣。
公众号
视频号
小红书
小程序
APP
京ICP备16044424号-2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3064号 Copyright © 2001-2024 hteacher.net 北京中师华图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