溧阳市文化小学是市教育局直属、江苏省实验小学,位于溧城镇燕园路59号,东、南、西分别连接市进修学校、三大小区、市政府广场,建成于2000年并开班招生,建筑面积1.96万平方米,占地37亩。学校现有学生2708名,62个班级。学校现有教职工163名,教师综合素质较高,队伍年轻化。任课教师大专学历达100%,其中本科学历达60%,7人有学士学位,1人研究生在读。常州市、溧阳市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教学能手、教坛新秀占32.5%。有二十多人次教师获得溧阳市级(以上)各项竞赛一等奖。经过八年的努力,学校已初步建立教育思想先进、管理水平较高、办学质量优良的教育体系,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口碑。学校先后荣获 “全国红领巾手拉手助残先进集体”、“全国少先队特色先进学校”、“江苏省二级档案室”“全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先进学校”、“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实验基地”、“常州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先进学校”、“常州市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常州市教育技术装备与管理先进集体”、“常州市红旗大队”、“常州市依法治校先进单位”、“常州市示范图书馆”、“常州市少先队教育现代化示范学校”、“常州市绿化达标单位”、“常州市德育先进学校”、“常州市示范家长学校”、“常州市卫生模范单位”等荣誉称号。学校于04年获得了聘请外籍教师的资质,已经成功地聘请了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外籍教师参与学校教学,提升了学校英语教学水平和学生的英语口语交际能力。让每个生命体都能获得最佳发展,关心每一个教师、每一个学生的持续发展、终身发展、和谐发展。教学科研化,科研日常化。学校在教师培养方面舍得大投入,强校必先强教师,请名师来校指导,与华师大合作培训,更新了教师观念,拓宽了教师视界,提升了专业水平。严格执行课程计划,五育并重,德育为先,全员育人。民族精神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公民道德教育、法律纪律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日常工作中。学校开办以来,始终坚持“多活动,轻负担”的教学方针。学校传统的“风筝节”“体育节”“艺术节”“读书节”为学生锻炼能力、展示风采提供了丰富多样的渠道。通过素质的发展促进学生高效地学习。多年来,学生的发展取得了累累硕果,获奖、发表文章达1058人次。学校的文化知识质量检测也一直处于全市前列,04、06年度毕业班综合考评全市第一,二年级写字团体赛获常州市第一名。学校信息技术装备基本达到《江苏省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标准》中信息技术装备标准的二类要求。学校校园网络备课平台、教学平台、教务平台、校务管理等应用系统先进。网上资源丰富,利用率高。特别是科技教育,作为学校的特色科目创建已取得了显著成效,获得了“全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先进学校”的荣誉称号。学校天文台定期向学生开放,激发了学生热爱科学、探索自然的兴趣。
寻根溯源,溧阳市实验小学的前身是历史上的“平陵书院”,创建于清乾隆46年(公元1781年),地址在原溧阳县城东北隅。院内有“苍云”石巍然屹立。相傅宋丞相赵葵定居溧阳后乐晚香堂于城南,宋理宗赐他“三石”,“苍云”其一,石上篆刻“苍云”二字,传为宋高宗所书。至明孝宗弘治年间知县符观移置于行馆(平陵书院前身)。光绪28年(1902年),清政府废科举行新学,“平陵书院”改名为“溧阳县高等小学堂这是我市创办学校的开始,全市仅此一所,距今已有109年。堂长是“儒学教论”(清代管文人的官职)陈垂纶,后由宋葆祺继任。当时的课程设置为“修身、经、中国文学、算术、历史、地理、格致、书画、体操”等。学堂每年招收40名学生,学制4年,另附设“蒙学班”(相当于初小)共2班,每班20人,学制亦是4年,共12个班,320名学生。1912年,因校舍不够,将“蒙学班”移至东门节孝祠内(原县委小会堂北)。20多年来,学校取得长足的发展,学校规模不断扩大,办学条件逐步完善,教育改革继续深化,教育质量明显提高,学校特色日趋鲜明,"勤奋守纪活泼团结"的校风得到进一步发扬。学校现有54个班,其中幼儿班12个,小学班42个,学生总数近3000人,其中幼儿园663人,小学部2213人,教职工 人,其中特级2人,大专惟上的教师占 %,校,校内,近万平方米的七幅教育楼错落有效,各种设施一应俱全,初步实现了教育教学现代化,教育科研取得丰硕成果,省级立项课题2个,常州市级立项课题7个,涉及到德、育、体、美、劳各个方面,多年来,学校教师先后在省级惟上报刊发表文章近300篇,"求实创新"的教风已经形成。少先队活动丰富多彩,卓有成效,被团中内,国家教委授予"全国红旗大队"和"双学活动先进集体"荣誉称号,学科 成绩稳步上升,体艺活动蓬勃开展,"三棋"、"科教"、"珠心算"已成为特色。素质教育全面实施。
公众号
视频号
小红书
小程序
APP
京ICP备16044424号-2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3064号 Copyright © 2001-2024 hteacher.net 北京中师华图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