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龙潭职业高级中学是一所江苏省重点职业学校,有二十多年的职教历史。学校紧依龙潭深水港、不锈钢城、物流中心、校园环境优美,为“南京市优美校园”。 学校设施一流,有齐全的现代化实验实习设备,标准化的运动场地,公寓式的学生宿舍,宽敞的学生食堂。校园里雕塑喷泉、鲜花绿草、长廊橱窗等,显示了浓厚的人文氛围。晚间教室灯光和古典式路灯交相辉映,突现勃勃生机,成为南京东郊职业教育的一朵奇葩,是培养人才的佳地。
南京市第十七中学建校于1941年,2004年8月易地新建后迁入新校区,新校区占地110亩,总建筑面积19110平方米,拥有三幢教学楼,三幢综合实验楼、食堂以及400米标准塑胶跑道等,总投入近四千万元。学校二期工程在建体育馆和校园广场,区政府和泰山街道共同投入1325万元。学校共有24个教学班,1015名在校学生,在职教师99名,其中青年教师约占60%,中高级教师67人,市、区学科带头人、优秀青年教师等骨干教师27人。 学校以“让每一个学生享受最适合自己的教育”为办学思想,以“办规范加特色学校、育合格加特长人才”为办学宗旨,以“让每一个在校学生喜欢十七中,让每一个毕业学生眷恋十七中”为办学理念,以“打造江北名校”为办学目标。在“厚德、笃学、尚美、和谐”校训的激励下,学校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素质教育活动,彰显德育、体卫艺、科技工作的特色。
南京市临江高级中学是一所历史悠久、文化浓郁、环境优雅的学校,其前身是创建于1956年的原“南京市江宁中学”,2007年8月学校主体整合搬迁至江宁经济技术开发区诚信大道188号,是一所江苏省三星级高中。学校办学高绩效。学校秉承“实”的核心理念,坚持“求实、务实、踏实、扎实”的精神,办学绩效优异, 07、08年升入本科院校的同学都在120人以上,专科以上录取率均在90%以上,连续4年荣获市、区教育局嘉奖;学校倡导“科学人文共同发展、文化体艺齐头并进”的办学方向,坚持让每一个学生都获得成功的理念,通过辅导、活动、竞赛让学生的个性得以张扬。学校开办的文学社、英语角、美术班、音乐班、传媒班、体操等运动队都能帮助同学们施展才华,实现梦想。07年艺术类本科录取30人,08年艺术类本科录取45人。组织学生参加的“全国读写大赛”和“青少年科技竞赛”连续七次获国家、省、市级表彰。学校连续三年在区千分考核或效能评估中被评为一等奖和先进学校。学校队伍高水平。学校专任教师100%达本科学历,研究生21人,教育硕士14人,国家、省、市、区级优秀教育工作者60人,市级教学骨干5人。在区新一届带头人和教学骨干评选中,24人被评为区级各类带头人,41人被评为教学骨干。学校教学高效益。近年来,学校实施科研兴校战略,积极推进课程改革,用友善用脑理论和高效课堂模式改革课堂教学、打造教师队伍,学校是全国友善用脑实验学校和全国高效课堂“名校共同体”实验学校,先进理念和实战经验必将为同学们成人成才插上腾飞的翅膀。学校管理高要求。学校实行精细化管理,对所有学生在校学习实行封闭式管理,排除外界一切干扰,为同学们在校专心读书、开心活动、安全生活提供重要保证,为家长们教育孩子、监护孩子分忧解难。
雨花台中学是一所江苏省四星级(国家级)示范中学,是雨花台区重点投资打造的一批中小学现代化亮点工程之一。学校始建于1957年9月,1997年区政府投入巨资易地新建。学校现占地面积180亩,建筑总面积6万多平方米。教学、办公设备等固定资产5500万元,总资产(含地价)近5亿元人民币。 学校现有教学班级72个,在校学生近4000名。在“促进学生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引领下,学校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特别是高考成绩连年攀升,继05、06年取得优异成绩后,2007年学校高考成绩再创新高,受到了区政府嘉奖和市教育局的表彰,高中教学绩效综合评估05、06、07连续三年获南京市一等奖。学校已成为南京市发展速度较快、颇具影响力的窗口学校。学校拥有一支素质优良、业务精湛的一流师资队伍。277名教师中,研究生学历教师52人,市区优青、学科带头人62人。有90多人次教师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省级“特级教师”,市级“劳动模范、名校长、先进工作者、学科带头人、优秀青年教师”。有120余人次教师应邀在全国及省、市开设公开课、示范课、录相课或巡回讲学,受到专家及同行们的高度评价。学校布局合理、环境优雅、文化底蕴丰厚。拥有目前南京市一流的教师办公室、先进的电子阅览室和多功能报告厅,初、高中两部所有教室均装备有计算机网络辅助教学设施和视频投影设备,校图书馆藏书12万余册,有符合国家一级标准的理、化、生实验室17个,计算机室5个,有较高标准的田径运动场2个,3630㎡的室内体育馆一座。
学校简介 梅园中学是一所有着近70年办学历史的老完中,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鲜明的办学特色。学校环境优美,设备先进,是全国德育先进学校和江苏省重点中学,校男子排球队多次代表国家荣获世界中学生男子排球冠军。2004年被省教育厅确认为首批三星级高中。数十年来,学校培育出大批的各类人才,其中不乏各界精英。曾出过郭沫若奖学金获得者和南京市高考外兼文状元,多次受到教育行政部门的表彰,曾获市教学优质奖。学校在教学上以科研为先导,先后参与了3个国家级“九五”重点课题的研究工作,并被中央教育科研所评为先进学校。 学校于1998年初步建成校园网,2000年主网采用光纤连接,2001年宽带接入因特网。全校教师每人一台HP笔记本电脑,在全校办公场所可以无线移动上网。 学校目前拥有 39个教学班,约有2000多名学生。学校设有多媒体教室45间,每间教室配有投影机、实物展台和集中控制设备等。拥有网络教室3间,电子阅览室1间,全校共有电脑400台。二、 信息技术课程开设情况 学校目前初中拥有19个教学班,高中拥有20个教学班。目前在初一、二和高一、二年级开设信息技术课。 使用教材《初级中学信息技术教程》第一、二册,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高级中学信息技术教程》第一、二册,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目前在高二年级进行新课程教改试验。
南京市第九中学(东南大学附属中学)地处南京市中心,有着78年的办学历史,文革前学校即成为全省16所重点中学之一,1959被评为全国文教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单位,出席全国文教群英会。改革开放以来,学校坚持“以人为本、培养能力、科学引导、自主发展”的办学思想,办学水平不断提高,1998年通过国家级示范高中的验收。1990年以来,学校曾先后获得过江苏省模范中学、江苏省德育先进学校、江苏省文明单位等多项荣誉称号。 学校占地33125平方米,现有70个教学班,在校生3600名,教职工256人。学校现有特级教师3名,享受政府津贴专家1人,具备专家资格的专职外籍教师3名,近年来有8个教研组被评为市先进教研组,有30位教师先后被评为南京市名师和市、区优秀教师、学科带头人等,一批学者专家型的教师正在逐渐崭露头角。学校还借助东南大学的人才资源优势,聘请东大教授、专家担任辅导员,开设“东南大学专家讲座”,以此扩大学生的视野,提高全面素质。 几年来,学生研究学习取得了丰硕成果,博得了专家的赞誉。学校先后承担了10多项国家级和省市级教育科研课题研究任务并陆续顺利结题,教师们每年发表或获奖的论文均有百余篇,学校形成了以研兴教、勇于创新的良好风气。学校初步建立起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开发并使用“智能化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估分析操作系统”,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得到了新的提高,2002年我校高考本科达线率居全省第46位,南京市第4位,学校在省重点中学的综合排名稳步上升。 在新的世纪里,九中学子正以健康的身心、深厚的文化底蕴、积极的人生态度、高雅的艺术情趣、长足的发展后劲,走进高校,走近理想,走向社会。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附属高级中学是一所具有悠久办学历史的名校,是江苏省重点中学、江苏省四星级普通高中、全国航空(航天)模型活动重点单位、全国中小学思想道德建设活动先进单位、全国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百家示范校、全国创建“平安校园”示范学校、国家教委(教育部)中学整体优化改革实验学校。 学校位于南京市白下区御道街35号,地处南京市紫金山南麓,月牙湖畔,背依南京明皇宫遗址——明故宫公园。周边道路绿树成荫,御道古街上青松傲立,见证了学校的变迁与发展中几代人坚持不懈的奋斗历程,蕴含着南航附中几代人不屈不挠的执着精神。 自1934年周至柔将军创办“民国空军子弟学校”以来,学校伴随着中国现代教育发展的脚步成长,坚守航空本色,情牵航空发展,五迁校址、七易其名。走过坎坷荆棘之途,不改栋梁培育情结;历经沧桑岁月洗礼,焕发历久弥新生机。 校以师名,名校出名师。学校先后自己培养4名,引进1名江苏省特级教师,培养出10多位市区学科带头人,20多名市区优秀青年教师。在职教师中,89.9%教师拥有中高级职称,15.1%教师为硕士研究生。 校以生贵,名校出名人。几十年来,学校桃李芬芳满天下,英才辈出成摇篮。校友中不仅有汪承灏、张克华等院士,也有钱剑秋、郑亚东、李万程等技术精英,有刘基法等为代表的国防英才,也有郑小瑛、陶思耀、周莉、常留柱、何兆华、王庆生等为代表的艺术名流,也有世界冠军张鹏辉为代表的体育健将,还有数以万计的在各个岗位上为国家辛勤工作,为国家发展作出贡献的各类人才。 近年来,学校充分利用周边高校和科研院所聚集优势,不断深化和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理工大学、解放军理工大学工程兵学院、通信工程学院等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秉承团结、勤奋、求实、开拓的校风和严、实、精、活的教风,不断深化学校办学内涵,以航天精神为指引,不断凸显航空航天特色,教育教学不断迈上新台阶。今天的南航附属高中正意气风发,锐意进取,不断攻坚克难,不断攀登新的教育教学高峰,不断追求教育教学业绩的新跨越,不断续写学校发展的新篇章!
公众号
视频号
小红书
小程序
APP
京ICP备16044424号-2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3064号 Copyright © 2001-2024 hteacher.net 北京中师华图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