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市第三中学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平江区临顿路谢衙前14号。 苏州市第三中学的前身是晏成中学与慧灵女中两所教会学校。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美国南浸信 会西差会创办浸会小学,创办人为麦嘉祺先生,1909年(宣统元年)迁址临顿路谢衙前,增设中学部,1913年,改名为晏成中学。1907年(光绪三十三年)美国南浸信会西差会创办慧灵小学,创办人为兰纱裴女士,1911年(宣统三年)迁址临顿路谢衙前,改名为慧灵女中。民国初年,梁启超、蔡元培、章太炎等名人曾到学校讲学;孙中山先生于1919年为晏成中学题写“其道大光”的匾额;在中西文化融合中,学校一度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尤以外语与体育见长。1936年,程金冠代表中国参加柏林奥运会。但是,由于国民时期,战争频繁,社会动荡,两校几经变迁,教育教学不免受到影响。1953年1月,人民政府接办为公校,遂定名为“苏州市第三中学校”。1960年,学校被中共江苏省委命名为江苏省重点中学,并被确定为“五年一贯制”试点学校 。20世纪90年代,学校深化教育改革,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1996年,苏州市第三中学与市三十九中 合并办学;同年,经市政府批准,创建了苏州市第一所国有民办公助性质的全日制中学——平江中学。1998年,苏州市第三中学正式恢复“江苏省重点中学”称号。2000年,平江中学与母体苏州市第三中学分离,迁址西北街,并租赁光明丝织厂的部分厂房作为校舍。2003年,苏州市第三中学与市二十一中合并办学,探索集团化办学的新模式,合并后的二十一中校区作为平江中学的一个分部。2004年,平江中学及其分部(原二十一中)两校区一起迁址学士街389号,形成“一校三区”的办学格局。同年,苏州市第三中学高中部通过了江苏省四星级高中评估组专家的验收,晋升为江苏省四星级高中。2006年,苏州市第三中学又与市一初中合并办学,并将苏州市第三中学初中部(原三十九中校区)迁至原市一初中校区,作为苏州市第三中学的初中部,增设平江中学二部。2007年,苏州市第三中学又与通才中学实行紧密型合作办学。
苏州市第四中学是一所具有悠久历史,优良办学传统和深厚文化底蕴的历史名校。学校创建于1902年,前身系苏州私立桃坞中学、上海圣约翰大学附中。1952年苏州市人民政府接管,易名为苏州市第四中学。百年来,学校素以名师办学、治学严谨、注重人文精神培养和英语教学见长而著称。 中国文化昆仑——钱钟书;中科院院士——张青莲、钱钟韩、潘承洞、刘元方均在我校度过了中学时代。一大批享誉海内外的学者、专家、教授均毕业于我校。 学校现有师生1500人,其中专任教师中,本科以上学历者占61%;具有中高级职称者占68%。学校现有30个高、初中教学班。校园环境优美典雅。实验室、电脑房、语音室、多功能室、图书馆、健身房等现代教学设施齐全,并日趋完整。 近年来,学校依托苏州市教育改革、教育整体水平领先于全国的优势,在办学模式上进行了一定开拓,和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省重点中学:苏州市十中联合办学,开办了高中实验班,强化了计算机教学与英语教学。 为真正使教育“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我们将以现代教学设施、雄厚师资实力,特色英语教学为基础,进一步改革办学模式,走出国门,与相关友好国家的中学结成姊妹学校,加强交流、举办修学游,推荐优秀高中毕业生直接升入国外高校深造。在廾一世纪将苏州四中办成一所现代化的苏城一流中的学校。
中加合作苏州枫华高级中学创建于2003年6月,是经江苏省人民政府、江苏省教育厅和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BC省)教育部批准建立的一所中外合作全日制高级中学,属于加拿大BC省教育部认证的海外学校(首次通过认证时间:2004年4月27日),实施中加两国政府规定的中加双学历教育,是华东地区唯一一所能够同时向中国学生和国际学生提供加拿大中学课程和学历教育的国际学校。 面向中国学生,我们开设综合设置的中加两国高中课程,学生在读期间同时注册中加两国学籍,毕业可同时获得两国教育部门颁发的高中毕业证书。面向国际学生,我们开设加拿大中学课程,为学生提供了真正的加拿大学习环境和学习体验,使之具备进入加拿大和世界一流大学的资格。枫华高级中学致力于为学生提供高品位、高品质、国际化的教育,培养学生追求卓越,成就事业。 枫华高级中学坐落在苏州和上海地区交界处的风景旖旎的淀山湖畔,环境优美。学校南临沪苏浙高速和318国道,北与上海大观园隔湖相望,学校占地200亩,建筑面积35000平方米,所有场馆均按照加拿大风格设计,新颖的国际学生湖滨公寓,独领风骚。 学校周边交通便利,经沪苏浙高速、苏嘉杭高速公路至上海市区仅需50分钟,至苏州45分钟,到杭州仅需90分钟。
江苏省吴中职业高级中学创办于1987年,1988年秋正式招生,是一所具有示范性的综合型职业高中,1996年被认定为国家级重点职业高级中学。2000年被认定为江苏省合格职业教育中心校。 学校以为地方经济建设培养应用型中级技术工人和向高校输送合格新生为双重办学目标,始终坚持强化常规管理,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注重专业技能培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现有学生2300多名,专任教师118人。有5名教师获全国级、23名教师获省、市级荣誉称号。师资队伍素质精良,有市级学科带头人9名,区级学科带头人11名,本科以上学历占92%(其中硕士9名),有一批既有较高知识又掌握较高技能的“双师型”教师。 学校现设有单招预科班、五年一贯制、职高、中专等多个层次,信息技术应用、模具、数控、机电一体化、电子、美术、服装、旅游管理、烹饪、财会等十多个专业,从而更有利于学生根据自己的人生目标、爱好、特长确定专业。 学校拥有机电数控、电子技术应用、计算机信息等实训中心,拥有与现代企业技术同步的数控机床、加工中心、虚拟仿真、电子测量等教学设备和CAD、CNC、网络系统、工程设计等现代教学软件。学校实现宽带上网,教室全部配备了大屏幕背投电视和实物投影仪,教师均配置了手提电脑。教学设施的现代化为教育、教学改革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学校积17年办学经验,已形成良好的校风、教风和学风,办学成果得到学生、家长、社会的认同,学校已获得市区级、省级、国家级几十项荣誉称号。
苏州吴中区市振兴职业中学的前身名为“吴县振兴中学”,创立于1984年。那年,吴县东山中学退休行政人员(政协常委)黄树绵响应吴县政协“各委员依专长办实事”之号召,主持创办起这个学校。经过初创之艰幸,以及县政协、镇政府、东山中学的帮助,没要国家一分钱,从零开始,从无到有,有“简陋创校,艰苦办学”之精神,一步步一年年站稳了脚跟。开头是普高班,以后转为职业班(电子专业)并且配合专业,又冒着风险,花足力气办起了校办企业(吴县广播电视设备厂),既解决了学生毕业前的生产实习问题,又有了一定的收益。虽然设施简陋,校舍始为借用,继为租用,但教学质量不低,校风不差。九一年学校上迁至苏州吴县新区,这是学校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大转折。学校到了吴县市中心地带。根据协议有了基本上属于自己的校园校舍。当时学校只有四个班级,经过十年的艰辛历程,学校大大发展。校名也经政府批准更名为今校名。班级高峰期达到十六个班七八百人。教职员人数达六七十人。学校按照“合理收入,撙节使用,逐步积累,滚动发展”精神从初起的一幢教学楼,发展到今天的教学楼、行政楼、实验楼、五层的宿舍楼等五幢建筑物,有了千万元的固定资产。毕业生已有十一届。学校声誉很好,知名度很高,在历年历次历种带有竞赛评比性质的项目或活动中总是名列前茅。吴县市、苏州市的报纸多次作过采访报道。特别是中国教育电视台作过专访播放,部属报纸也于访问后著文称颂。十几年中,学校逐渐形成自己的特点特色。
苏州市同文外语职业高级中学,是一所以培养适应市场需求,具有一定文化知识和职业技能,兼有初、中级外语、计算机水平的复合型人才为目标的多学科综合性学校。学校本着教学与市场结合、与择业挂钩的原则,坚持以双语(英语、日语)作为学校的特色和优势,并始终将外语、计算机教学列为学生的“第一学科”。过硬的教学质量,严格的教育管理,使学校在社会上赢得了很高的声誉。 学校遵循“让所有的学生有更好的发展”的办学宗旨,注重学生的素质培养,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实行“一书多证”,逐步完善了“二、一考试、职三分流”的就业预备教育和升学预备教育相结合的办学模式,造就“合格+特长”的优秀人才,并建立了一系列激励教育的体系,“同文奖学金”的设立受到了师生的广泛欢迎。
吴江市青云中学地处江浙交界。学校创办于1970年,96年经批准体制为国有公办民助学校。现占地面积108亩,初高中共有50个教学班,学生2700余人,专任教师170人,师资合格达97%,研究生、本科学历占41%,中、高级教师占46.2%。 学校建有标准化运动场及相配套的体育设施,拥有理化生合格实验室、语音室、微机房、多功能报告厅、美术室、音乐室、劳技室等专用教室。达生均图书达35.3册。青中校园是准花园式的校园,花径亭楼、釉瓦瓷墙、小桥流水、花香鸟语,绿化达省标。建有计算机校园网、青中电视台、智能双向闭路电视系统和多媒体课件制作中心。 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以“教好每一个学生,对每个家庭负责”为承诺,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全面发展,教育质量一直居吴江市前茅。学校重视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近三年,我校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的竞赛中共获奖514人次,其中获全国级奖有70人次,省级244人次,市级200人次。有56人被苏州中学国际班录取。 学校注重科研兴校,“八五”立项课题“开发非智力因素的研究”已获得成果。“九五”期间,承担多项国家、省、市级课题的研究。以“农村初中情感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为主课题,进行了深入研究与探索,“情感教育”已成为学校的办学特色。“十五”期间承担省级课题一项。 办学30余年,全体师生同心同德,追求“敬、睦、情、表”的教风和 “爱、博、韧”为学风,以“勤奋、诚朴、礼貌、创新、和睦”为校训,争创一流为目标,开拓进取,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学校成为吴江市初中素质教育的“领头雁”。学校被评为江苏省模范学校、首批省示范初中、省德育先进学校、市文明单位、苏州市合格实验室学校、市青年教师培养先进单位。《光明日报》、《人民教育》、《中国教育报》、《江苏教育》、《江苏教育报》、《江苏教育研究》、《苏州日报》等报刊多次载文报道学校的办学经验及先进事迹。在全省乃至全国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名声鹊起,慕名求学者源源不断。
公众号
视频号
小红书
小程序
APP
京ICP备16044424号-2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3064号 Copyright © 2001-2024 hteacher.net 北京中师华图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