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市八士中心小学创办于1905年,已有一百年的历史。在这一个世纪中,八士中心小学从一所破祠堂作教室,只有两个班级、三位教师、几十名学生的土学堂,发展到今天拥有崭新的教学大楼、成套的教学设备、雄厚的师资力量的现代化学校。在八士中心小学这一人文荟萃的“摇篮”里,走出了一位位教授、将军、专家、学者,育出了一批批企业家、事业家,更有大批学子成为各条战线上的骨干、中坚,英才辈出,群星璀璨。艰苦卓绝一百载,与时俱进铸雄篇。八士中心的历程,可谓是艰苦创业的历程,发展前进的历程。晚清年间,清廷废科举,兴学堂,过子华、过复三等地方有识之士发起创办了“蓉北两等学堂”。当时虽以破祠堂作教室,仅有两个班级、三位教师、几十名学生,但在八士的土地上开创了群众办学的先河,点燃起了教书育人的薪火。民国期间,过望先、过质彬等社会热心之士,顺应时代要求,因陋就简地扩增班级,移并校舍,将八士小学整合成了一所数百名学生的完全小学。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他们克服种种困难,将学校坚持地办了下去。他们广聘才师,创建奖学基金制度,倡导“至诚教育”、“文明先导”,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人才;学校坚持反日奴化教育,一些地下工作同志以教师职业作掩护传播革命思想,开展抗日救亡工作,组织革命斗争活动,为民族解放、新中国诞生作出了巨大贡献。新中国成立以后,八士中心各届领导及全体教师,遵循党的教育方针,抓教育改革,搞教学研究,努力改善办学条件,不断提高办学水平,八士的教育事业得到了飞速的发展。近二十年来,学校紧紧围绕办学目标,实施素质教育,创办学校特色:1991年通过无锡市九年制义务教育的达标验收,1998年通过锡山市教育现代化工程的验收,2001年通过江苏省教育基本现代化的验收,2004年通过锡山区现代化规范小学验收,如今正在创建江苏省实验小学。学校狠抓师资队伍建设,努力提高教师整体素质。现骨干教师队伍不断壮大,拥有无锡市学科带头人1人,锡山区学科带头人1人,无锡市教学能手1人,锡山区教学能手7人,锡山区教学新秀10人;无锡市优秀校长1人,锡山区优秀校长1人;江苏省优秀数学青年教师1人,江苏省会课一等奖获得者2人。2001年,学校参与了国家教育部新课程改革实验。学校站在课程改革的制高点,把课程改革同实施素质教育、提升办学水平、促进内涵发展、创建学校特色结合起来。课改工作取得卓越成绩,学校多次承办省市区级课改研讨活动,“中心带动、合力推进、自主滚动”的课改策略,在锡山区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课改经验在省、全国、国际级会议上作交流。学校把开展科技教育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认真组织学生参加省、市、区的各项科技活动:在江苏省“共创杯”学具制作中,我校吴曙立同学获省级一等奖。2002年至2005年的无锡市“庆六一”科技模型比赛中,学校代表队多次获综合团体特等奖,获船模、建筑模型、火箭助推飞机等单项一等奖。2003年在无锡市“生活的科学”科普知识竞赛活动中,学校三个队参加了比赛,中心一队、中心二队均获得团体一等奖,中心三队获得团体三等奖,成绩名列参赛学校前列。2004年暑假,学校还承办了“锡山区首届青少年科技夏令营”,受到了区教育局、兄弟学校和家长的高度评价。近几年来,学校被评为:江苏省青少年科技教育特色学校、江苏省先进实验室,江苏省金钥匙科技竞赛先进学校、无锡市课改实验示范学校、无锡市德育先进学校、无锡市红领巾小事业先进学校、锡山市先进集体、锡山市科技先进学校、锡山市常规管理先进学校、锡山区巾帼示范岗、锡山区“三八”红旗先进集体、锡山区课程改革实验先进学校……在新的世纪里,全体教职员工将继续以“办有影响力的农村省实验小学”为办学理念,以“真善美”为校训,弘扬“敬业、精业、踏实、创新”的八小精神,奋发努力,开拓进取,为八小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再创佳绩!联系电话:0510-83781016 83780525(转)
为让胡埭地区的每一个孩子都能享受到优质教育,在无锡市经济开发区(胡埭镇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无锡市立人小学(胡埭第二中心小学)将于2013年8月正式开办。 立人小学地处立人高级中学旁,是一所全新的独立建制的公办学校。学校总投资约1.3亿,建设规模为48个教学班级,占地面积38629平方米,建筑面积23642平方米,绿化率35.6﹪。学校建筑整体设计,环境优美,硬件设施一流,班班拥有现代化教育设施,电脑房、图书中心、报告厅、塑胶运动场及音乐、美术、科学等专用教室一应俱全。 2013年8月,立人小学拟开设27个教学班,胡埭中心小学将与其强强联合,对师资进行优化整合,努力组建一支结构合理、均衡配置的优质教师团队。 新学校,新起点。我们将在先进教育理念的引领下,潜心办学,积极争创一流,将立人小学打造成胡埭地区与中心小学相媲美的现代化新学校。
无锡市新区第一实验学校组建于2008年8月,系原无锡市长江中学和新苑小学合并而成。学校占据了新区经济商业文化居住核心地段,呈现一体两翼的格局,是一所极富现代气息的花园式学校。学校拥有现代化的教育设施设备,电子阅览室、计算机专用教室、以多功能教室装备为核心的校园网络系统,阐释着现代教育技术的新概念。 学校办学初具规模,拥有了九个年级共45个教学班,学生数逾1700人;我校还拥有了一支令人羡慕的师资队伍:教职工146人,其中专任教师128人,本科率达98.4%,具有高级以上职称教师18人,党员53名,市、区学科带头人9名,市、区教学能手6名,市、区教学新秀16名,近几年来,已有近200多人次在区、市、省乃至全国获得综合荣誉奖项…… 学校成立三年多来,确立了“以人文的教育观培养人,以人本的价值观塑造人,以人和的社会观发展人”为办学理念,既秉承了原学校的优良传统,又开拓创新,积极探索九年一贯的教学模式。学校积极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民族器乐、书法、围棋、武术等文化传统项目已成为学校特色。学校还推出了“传承中华文化,感受母语魅力”的国学经典诵读工程,开展课题研究,开发校本教材,打造“一校一品”,成为无锡市为数不多的全国“中华经典诗文诵读实验学校”之一。我校还是无锡市人民政府授予的外国及港澳台胞子女就读的定点学校,先后接收外籍学生20多名。学校多次聘请外籍教师执教低年级英语口语,并由市、区英语学科带头人和区英语教研员亲自领衔,将双语特色研究开展得有声有色。学校还多次选派优秀教师和管理者境外修学考察,将国外先进教学理念融入本土教学,为成为新区经济改革热土上最有活力的素质教育示范学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在全体领导和教职工的共同努力下,学校获得了“全国家校互动信息化示范学校”、“全国校园影视教育研究实验学校”、“ 省红领巾手拉手助残先进集体”、“省教育现代化学校”、 “省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无锡市依法治校示范校”、“无锡市规范管理示范学校”、 “ 无锡市廉正文化进校园先进学校”、“无锡市课程改革先进学校”、“无锡市文明单位”、“无锡市文明交通‘五进’示范校”、“无锡新区先进党支部”“新区精神文明建设示范点”等多项综合荣誉称号。 “湖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我校继续以资源整合为契机,以“规范加特色的学校,优化加特点的教师,合格加特长的学生、美化加文化的环境”为办学目标,坚定地走“依法治校、特色建校、科研兴校、质量立校”之路,内涵求发展,机制求创新,队伍求提高,逐步实现着从小变大、从弱到强的跨越式的发展。学校新一届领导班子正用 “口诵心惟”的模式拓宽“经典诵读”的新领域,用“电子白板”的技术阐述“现代教育”的新概念,力争用“一流的队伍、一流的管理、一流的质量”来重新诠释“第一实验”这个响亮的名字。
学校位于无锡市广瑞三村62号,是崇安区建校最早的一所新村小学,创办于1980年,原名“无锡市广瑞小学”,2005年通过无锡市实验小学评估更名为“无锡市广瑞实验小学”。 自建校以来,学校秉承古志,融创新风,惟日孜孜,几代人以“弘志”为校训,立宏图大志,育瑞苑新人。在 “耕耘幸福每一天”这一办学理念的引领下,全校师生努力探求并践行“修言修行,蕴涵蕴趣”之校风、“蓄德蓄智,厚爱厚教”之教风、“笃习笃志,乐新乐享”之学风,如今已形成了以融“鸢飞、 极舞 、 情趣 ”三者为一体的“情志教育”校园特色文化品牌 ,正可谓:文化风艺术风风风相依风起鸢飞,民族魂瑞苑魂魂魂相融魂舞太极,师生情家校情情情相牵情趣相生。学校正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积极推进教育现代化,深入实施素质教育,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深化学校管理体制改革,强化师资队伍建设,逐步建构具有瑞苑特色的现代学校文化。 学校拥有较优越的办学条件。学校占地面积9047㎡,校舍建筑面积4643㎡,场地活动面积4542㎡,绿化面积2331㎡,现有12个教学班,学生457人,平均班额38人,生均占地面积约19.8㎡,生均校舍建筑面积约10.2㎡,生均场地活动面积约9.9㎡,生均绿化面积5.1㎡,均符合标准。学校教学仪器设备齐全,教育装备按《江苏省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标准(Ⅱ类)》配备,现有:藏书室、图书阅览室各1个,藏书总册数19313册,生均藏书量42.3册;科学实验室和科学仪器室各1个计算机管理中心和微机网络教室各1个,学校电脑90台,其中67台学生用机,每百名学生拥有计算机14.7台;有音乐教室2个,钢琴2台;美术教室和美术准备室1个;体育器材室1个。音体美教室数均按《省教育技术装备标准》,配齐教学器材和设施能满足教学和体艺活动需要。另设有舞蹈房、多功能教室、心情书吧、棋苑、手工坊、队员之家、书法教室、家长学校活动室等多个专用室,配备有先进的正投多媒体教学设备共19套,极大程度地满足着全校师生日常综合素质发展的需要。 学校师资配备均衡合理,队伍稳定。学校现有在职专任教师33人,学校生师比为14:1。教师均有任职资格,其中中学高级教师职称达9%,中级职称老师达63.6%。教师高一级学历达97%,在职教师均取得了大专及以上学历,其中本科学历20人,占在职教师的60.6%。市学科带头人、市教学能手、区教学新秀等骨干教师7人达21.2%。学校教师学科结构合理,开齐开足规定课程。全体教师凝心聚力,勇于探索,大胆实践,成绩斐然,近四年来学校先后获国家级荣誉 8项,省级荣誉1项,市级荣誉17项,区级荣誉45项,教师个人获全国、省、市、区各级奖项261人次,学生个人获全国、省、市、区各级奖项320人次。 学校有合格健全的安全保障和生活设施。学校聘用专职安保人员4名,安装监控探头26个、周界9对、无线红外监测设施两套,开通“全球眼”功能,校园实现了100%无缝监控安全保障;学校无食堂,提供安全卫生的快餐;学校设置8个“师生免费供水点”为全校师生免费提供安全卫生的饮用水;学校公共厕所装有自动水冲设施,能满足师生课间如厕的需要。 学校校园管理与办学质量逐年提升,普遍得到了上级主管部门与社会的认可与赞许。学生免试就近入学,无择校生,公办义务教育择校现象得到全面遏制,同时,也为外来务工子女提供了获得公平教育的机会,目前在校外来务工子女318人,占学生总数的70 %。学校规范办学,均衡编班,无划分重点班、快慢班、特长班、实验班等违法违规行为。学校严格执行国家课程计划,开足开齐各类课程,每周五下午开展“主动发展日”半日活动,设立了美工、田径、舞蹈与合唱、围棋、风筝、科技、环保实践、口语、书法、信息、朗诵、太极等12个校级社团,另开设国学启蒙(一)(二)、纸艺(一)(二)(三)(四)、诗文赏读、美文赏析等8个年级社团。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充分体现学校特色,在规范中求创新突破,各类专题教育活动丰富多彩,效果彰显,在市、区有较高的影响。学校严格落实每天1小时“阳光体育”活动,且师生共同参与。体育艺术“2+1”专项教育活动凸显学校特色。全校学生学业合格率达100%。身体、心理健康,体质健康测试合格率达99.6%。100%的学生自主参加兴趣小组或社团活动,综合素质得到一定提高。学校“红领巾风筝俱乐部”、“快乐七色光”风筝社团、“少年太极苑”等“红领巾小事业”品牌已经扇着翅膀飞出了校门,飞进了家庭和社区,飞向了更广阔的天地,师生们在品味鸢韵的同时也享受着放飞带来的乐趣、健康与和谐;在潇洒舞太极的同时发展着综合素质,达成着怡“情”育“志”的目标;在各种主题教育活动中以“幸福工作、幸福学习、幸福家教、幸福沟通”为“情趣”目标,情情相牵,情趣相生。 如今,可以这般阐述学校的现状:温情校园内,课堂教育,厚爱蕴趣;广阔天地间,课外实践,童趣横生。正是:校园文化缤纷入眼,情味相应浓郁入心!
夏港实验小学建校于1911年,地处中国著名社会学家、民族学家吴文藻先生的故乡——夏港镇。近百年来,夏小遵循“静思能群”的校训,大力弘扬冰心博大的爱心文化,努力打造双语教学的学科品牌,逐渐提炼形成了关爱、和谐、致远的校园文化;人本、激励、沟通的管理文化;形象、学习、合作的教师文化;乐学、友爱、创造的学生文化;个性、超越、未来的课程文化;权利、责任、成长的家长文化。近几年,夏小人在校训“静思能群”的激励下,努力打造生存竞争的特色品牌,在全速促成学校的蜕变中迅速跻身新时期教育发展的先锋潮头:江苏省义务教育现代化学校、全国读写大赛优秀组织学校、江苏省未成年人科技创新先进学校、无锡市实验教学标准化学校、无锡市首批双语实验试点学校、无锡市合格家长学校、江阴市文明单位、江阴市德育先进学校、江阴市行规示范学校、江阴市英语口语特色学校、江阴市教育收费规范学校、江阴市绿色学校、江阴市关心下一代先进学校等荣誉称号就是夏小实现宏伟蓝图的一个个负重奋进的坚实脚印。
城南小学创建于1904年,位于江阴市城南郊外,是一所历史悠久、富有朝气的澄江镇完小。全校占地6912.74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4014.46平方米。校园环境优美,教学设施先进,建有各类专用教室、活动室12个。学校现有16个教学班,652名学生,40余名教职员工。历经了风雨沧桑的城南小学,高扬“文明、朴实、勤奋、创造”的校风,改革创新,积极探索。在现代教育的平台上作出了喜人的成绩。学校先后被评为全国小公民道德建设实验学校、江阴市文明单位、江阴市常规管理先进学校、江阴市管理一类学校,江阴市巾帼示范岗、素质教育三星级学校。“为学生的发展而存在,为学生的存在而发展”是我们的办学理念。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为了每一个教师的发展,为了学校的发展,我们努力追求“让每一个孩子都拥有成功的机会,让每一个教师都拥有创新的舞台,让每一个家庭都拥有回报的欢乐。”学校以教育科研为“抓手”,以课题研究为“载体”,形成了以“自能读书”为突破口的办学特色,即以“引孩子广泛阅读,助孩子丰富内涵,伴孩子幸福成长。”为基本理念,将“勤读书、长知识,开启智慧,获幸福童年;会学习,能创新,润泽心灵,助全面发展”的宗旨贯彻到学校工作的每一个方面。希望每个学生的童年有书为伴,让每个学生的情感在书籍中升华,让每个学生的才智在阅读中萌动。学校重视师资队伍建设,整个教师队伍创新意识强,教改氛围浓,注重师德,乐于奉献,师资力量日趋雄厚。现有江阴市级以上教育教学骨干近10名,江阴市教学能手1名,多名教师在市、镇教学大比武中获一、二、三等奖。如今,江阴市“十五”课题“小学生自能读书”已经启动。百年老校,英姿焕发,城南小学正朝着“创特色,争一流,建名校”的办学目标努力奋进。
北国中学始建于1945年,是一所有着60多年文化积淀而又充满着现代气息的中学。于2005年12月由无锡市教育局正式发文成为了江苏省第六批教育现代化示范学校。自跻身示范初中的行列以来,我校始终贯彻以人为本,以德立校,以法治校,科研兴校,质量强校的方针。以“创优美和谐校园,办人民满意教育”为宗旨,在加快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中,一方面积极筹措资金,增添学校的硬件设施设备;另一方面加强内部管理,注重内涵建设。我校占地面积51.72亩,建筑面积11473平方米,现有27个教学班,其中初中26个班级,在校初中学生总数1089人,专任教师106人。 办学理念:坚持超越的理念,以教学工作为中心、德育工作为首位、教育科研为先导、减负工作为手段、素质教育为目标、特色教育为个性,和谐育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创办适合师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特色鲜明的现代化学校。使之深入人心,成为凝聚全校师生智慧的精神支柱,推进学校事业健康发展、蓬勃发。 近年来学校实现了“零事故”、“零犯罪”、“零死亡”。学校被评为“江阴市行为规范示范学校”、“江阴市绿色学校”、“江阴市关心下一代先进集体”、“江阴市安全文明校园”、“无锡市心理健康教育合格学校”、“江苏省二级档案室”、“江阴市德育先进学校”。三年来中考全科合格率及优秀率逐年稳步提升。教师获市级以上论文69篇,学生各级各类兴趣小组和学科竞赛超过110人次获市级以上奖励。
官林第二中学地处美丽富饶的中国电缆城-官林镇,是一所规模较大的省教育现代化示范初中。学校占地62.4亩,建筑面积15065平方米,图书馆藏书达75000册。校内闭路电视、校园网设施齐全,多媒体教学实现了班班通,实验楼、教学楼、餐厅分布合理,教学区、运动区、生活区区域分明。校园环境布局合理,规划有致,雕塑、假山、喷泉、凉亭相伴不同的绿化园区,大楼上的横幅、映现在花木丛中宣传牌、名言警句标牌无不折射出一股股催人奋进的人文气息,呈现学校勃勃生机和浓郁的育人氛围。学校现有30个教学班,1538名学生,教职工125人。学校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确立“校风纯正、管理规范、特色明显、持续发展”的办学目标,倡导“以人为本,以发展为本,以素质教育为本”的办学理念,以省示范初中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以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抓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依法执教,循规育人,以抓常规、抓特色为工作策略,注重工作落实与创新,狠抓学风、教风、校风建设,创建良好的育人环境,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努力推进新课程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学校各项工作有新的突破、新的发展,进一步提升了二中的办学品位。学校连续多年被评为“宜兴市先进学校”、“宜兴市文明单位”、2003年11月通过了江苏省教育现代化示范初中评估验收,并先后获得“江苏省体育锻炼先进学校”、“江苏省科技竞 赛先进学校”、“无锡市园林绿化先进单位”、“宜兴市德育先进学校”、“宜兴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先进学校”、“无锡市新课程改革示范点学校”、“宜兴市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学校”,“宜兴市绿色学校”、“宜兴市安全文明单位”等荣誉。 学校能牢固树立素质教育观念,非常重视教育改革与创新,积极推进新课程改革,坚持向管理要效率,向教学要质量。力争把学校办成校园环境优美、文化气息浓郁,教学设施完备,教师素质良好,教学质量上乘,管理机制科学 ,学生全面发展,成为区域内规范加特色的示范学校。
江阴市环南路小学 创建于1987年。二十多年来,学校坚持“教孩子六十年,为孩子想六十年”的办学理念,始终坚持“质量立校,人才兴校,科研强校,特色亮校,品牌立校”的办学宗旨,追求“让每个学生扬起希望的风帆,让每个教师领略教育的趣味,让每个父母享受成功的喜悦”的办学目标,形成了“用法规管理学校,用创新经营学校,用品牌打造学校”的特色发展之路。近年来,学校开展“日记特色教育”,坚信“特色就是卓越”,“特色彰显风采”;营造“书香校园”文化,坚信“行动就有收获”,使学校成长为一所点燃师生教育激情、成就师生智慧人生的乐园。“小学日记教育研究”该课题促进了学校的品牌和特色建设,学校被评为“全国新教育实验学校”,被授予“江阴市特色学校AAA级”。
这是一所历史悠久、底蕴深厚、传统优良的农村小学,座落于著名科学家周培源的家乡,阳羡第一人物周处故里。这是一所教学相长、特色鲜明、办学扎实的农村实验小学,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各行各业的优秀人才。从二十世纪初的“启明小学”到今天的芳桥实验小学,五易其名,几度搬迁,名儒童伯章先生捐宅兴学,乡贤冯绍虞毁庙扩校的感人事迹至今为人传颂。一百年来,学校承载历史重托,几代教育志士辛勤耕耘。精心育才,为中华民族的振兴、地方经济的发展作出了流芳千古的业绩。阳羡第一人物周处英勇斩蛟的不朽事迹已在校园树碑立传;近代著名作家童傅、省军区司令员蒋文郁、北京大学教授许启凤等数十位专家学者在这里启智、明理、立志;从这里走向世界的爱国科学家周培源于1989年捐献珍藏书画为学校设立了“周培源奖学金”,他那热爱祖国、追求光明进步、献身科学事业的精神,激励一代又一代芳小人立德、立志、立业、求真、求实、求新……目前,学校依山傍水,环境优美,实施先进,科技教育特色鲜明。现有22个教学班,1100名学生,60位教职工。学校占地面积26780平方米,教学区、活动区、生活区、规模宏大,相映成辉;语音室、微机室、多媒体教室、图书阅览室、音乐舞蹈房、体育馆、天文观测台、科技活动陈列室、科学实验室等二十个专用教室,实施配备齐全;校园闭路电视系统、天文观测系统、宽带网络系统“三网合一”资源共享,整洁文明,充满现代气息的绿色校园与镌刻悠久历史的“宜兴三石”营造了和谐特色的育人环境。学校本着“人人都会进步、人人都能发展、师生学校共发展、整体优化创特色”的办学理念,以务本求实的校园精神为依托,以严格精细的常规管理为抓手,形成了“全方位、全过程、全员性”的“三全”管理模式;以培养“小学生自我教育能力”为重点,以争当“好学生、好少年、好孩子”的新“三好”为动力,开创了“三联互动”的德育工作新局面;以教育科研为先导,以课程改革为核心,形成了“教法到学法、课内到课外、经验型到科研创新型”的三位一体的整体改革思路;以科技教育特色建设为突破口,在创建科技教育“环境化、课程化、活动化、社区化、课题化、网络化”六化模式上、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道路上迈开了坚实的步伐,在农村学校探索因地因校制宜的个性化办学道路上作出了一定的实践与尝试。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综合素质得到了全面培养;教师的专业素质、教科研能力得到了很大发展;学校的办学水平、教育质量得到显著提高,80多篇教育论文、200多项科技竟赛成果在全国省市获奖交流。目前学校有省市全国级“十五”科研课题6个,创建为江苏省实验小学、无锡市“素质教育实验学校”,学校连续14年评为市先进学校,并先后获得无锡市常规管理先进学校、无锡市德育先进学校、无锡市课程改革示范学校、江苏省科技教育特色学校等荣誉。百年沧桑已成历史,新的世纪再创辉煌。目前,全校上下肩负党和人民的重托,继续发扬“务本求实、开拓奋进”的学校精神,正朝着“管理领先、质量一流、特色鲜明”的江苏省模范学校、高品位特色名校行列迈进,科学家之乡这颗璀璨明珠将更加夺目光彩。
公众号
视频号
小红书
小程序
APP
京ICP备16044424号-2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3064号 Copyright © 2001-2024 hteacher.net 北京中师华图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