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载县康乐镇第一小学位于江西省宜春市,主要负责实施小学义务教育,促进基础教育发展。 学校在致力于建立健全多项管理规章制度,保障学校教育教学等各项工作规范有序高效运作的同时,立足于促进学校、教师和学生全面和可持续发展的工作目标,通过大力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和对教师管理队伍情感管理以及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工作和学习氛围,有效地激发了大家积极工作的内在动力,使全校教师的工作态度、工作责任心,以及教学常规的实施有了一个明显的提升,一支重责任、讲奉献、有干劲、肯钻研的教师队伍正在我校形成。在学生教育方面,学校一直能自觉地按照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开展教育工作。即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和专长。 学校以优美的教育环境、科学的管理、卓有成效教育教学受到了广大家长、社会各界和上级的一致好评。
乐平镇第一小学是一所有80多年办学历史的学校。其前身系1918年县人汪廷光创办的民德女校,当时只有学生45人,三年停办。1 922年,县府在该校址创办乐平县立女子小学,学生二三十人。后几易其名。1963年被列为省重点小学,更名为乐平镇第一小学。1968年,校名改为卫东小学。1978年1月,复名为乐平镇第一小学。 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政府非常重视教育,学校规模逐渐扩大,校容校貌大为改观,社会声誉远扬。特别是改革开放20多年来,学校管理进一步加强,教育教学质量稳步上升,一所新型的学校正在兴起。现在,学校占地面积11853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8212平方米,有3幢教学楼和1幢办公楼,阅览室、微机室、语言实验室、自然实验室、多媒体教室、节目制作室、音乐教室、乒乓球室、广播室、校史室、阶梯教室、琴室和舞蹈室等基础设施一应俱全。近期,学校还将建立卫星地面接收站。 目前,该校有教学班39个,学生2301人,教职工116人。其中特级教师1人,小学高级教师43人,大专毕业62人,本科毕业6人,大专以上学历占全校教职工总数的58%。 20世纪80年代以来,该校注重教育教学改革和教育科研,先后承担了省级、国家级课题实验5个。 1981年至1986年,进行了“集中识字、大量阅读、分步习作”的课题实验。1984年至1987年,承担了江西省数学电化教育单科跟踪实验和江西省语文电化教育专题实验。 1994年9月至1998年6月,该校承担了江西省小学作文教改实验。2001年,又承担了中央电教馆“十五”课题——素质教育电影课题的实验。 该校十分重视对青年教师的培养,一批批青年教师脱颖而出,不少教师在省级以上(含省级)优质课比赛和优秀论文评选中获奖。仅1995年以来,有9人次获省级优质课奖,2人获全国小学作文教学论文评选二等奖,17篇论文获省级教学论文奖,6篇论文分别发表在国家级和省级教育刊物上。 20世纪90年代以来,该校被景德镇市评为学校体育工作先进集体、学校管理工作先进单位、四星级学校、家庭教育工作先进单位、爱国主义教育先进单位、文明单位、先后被江西省教育委员会(教育厅)授予“电化教育示范学校”、“德育示范学校”、“教改先进集体”、“现代教育技术示范学校”等称号,少先队大队部被全国少工委授予“全国红旗大队”光荣称号。 进入21世纪,该校将继续发扬严谨、求实、勤奋、进取的精神,走科研兴校之路,励精图治,以“高质量、创特色、争一流”为目标,以务实的态度推进素质教育,为实现一流的校容、一流的管理、一流的质量而不懈努力。
弋阳县弋江镇第一小学位于江西省上饶市,主要负责实施小学义务教育,促进基础教育发展。 学校在致力于建立健全多项管理规章制度,保障学校教育教学等各项工作规范有序高效运作的同时,立足于促进学校、教师和学生全面和可持续发展的工作目标,通过大力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和对教师管理队伍情感管理以及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工作和学习氛围,有效地激发了大家积极工作的内在动力,使全校教师的工作态度、工作责任心,以及教学常规的实施有了一个明显的提升,一支重责任、讲奉献、有干劲、肯钻研的教师队伍正在我校形成。在学生教育方面,学校一直能自觉地按照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开展教育工作。即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和专长。 学校以优美的教育环境、科学的管理、卓有成效教育教学受到了广大家长、社会各界和上级的一致好评。
昌北第二小学位于南昌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心的黄金地段。随着该区开发建设的兴起、经济的腾飞,这时环境优美、地域开阔,交通便捷,经济发达,文化繁荣。学校创建于1995年,是一所由省、市、区、镇、村多渠道集资三百余万元和港商捐资二百万元,按国家标准化小学兴建的一所示范性农村完全小学。前身为吴伟小学,意为纪念捐资商人。 长期以来,学校在各级领导的关怀和重视下,历任校领导班子开拓进取,以最先进的办学理念武装头脑,以“关爱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为宗旨,分别从营造学校育人环境、改善学校办学条件,加大教育教学改革力度,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强化师德、师风建设着手,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为实现科教兴国、科研兴校的宏伟目标,该校特与江西教育学院取得联系,争得了在下学期把昌北二小定为江西省教育学院新教材实验基地,并且省教育学院将和该校共同完成“国家级实验课题”一项,“省级实验课题”一项。目前该校正在装备符合培养跨世纪人才的新型电脑房,学校坚持以电教求质量,以科研促发展。 一流的建筑、一流的设施、一流的管理、一流的质量。昌北二小正张开双臂欢迎各地区、各单位、各街巷的适龄儿童来该校就读,该校全体教师将竭诚为孩子们提供最优良的教育服务。
分宜一小是一所具有二百三十多年办学历史的学校。据史料记载:该校的前身是始建于清乾隆二十九年(公元1764年)的钤山书院,后相继易名大常书院、钤阳书院、县立高等小学堂、分宜第一完小,1976年定名为分宜县第一中心小学。 “一切为了孩子,为了一切孩子,为了孩子一切”是分宜一小对全校2300多名学生的庄重承诺。为此,学校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上狠下功夫,大胆吸收引进美国布鲁姆的“掌握学习”模式,并推行了以电化教学为载体,以学生主动学习为基础的“愉快教育”。为实现“合格+特长”的培养目标,学校共开设了20项有益学生身心健康和个性发展的课外活动。近年来,学生们在省、市乃至国家级作文竞赛、计算机程序设计竞赛,海陆空模型竞赛中,共获市级以上奖励1200余项。
景德镇市第十五小学,位于瓷都的南面,占地面积约3400平方米,该校创办于1923年,时称小港咀国民小学,1946年改名为景德镇市第六中心小学,1949年解放后,改名为景德镇市市立第二初级小学,1950年2月,在今址(杨家坞),建办景德镇市工农子弟学校,第二初小并入,四月改为今名——景德镇市第十五小学。 该校规模不大,全校11个班,近500名学生,在景市来说属中小型完全小学。91年新建一幢教学大楼,现学校配有自然实验室、微机室,新近又添置了二十多台电脑,为现代化教学又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学校领导班子团结,教职员工工作热情甚高,为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尽心尽责,取得了不少可喜的成绩。多次获市、区表彰,八十年代,学校大队部曾获团中央表彰。学校为高一级学校输送了不少优秀人才,他们还将再接再厉,在教育这块园地里,力争再创新高。
南昌市豫章小学隶属于东湖区教育体育局, 是赣江之滨的一颗绿色明珠。学校始建于1960年春天, 1971年命名为南昌市豫章路小学,2007年11月,东湖区委、区政府决定将豫章路小学与长巷小学紫金校区合并,构建一校两校区的新格局,实施名校集团化战略,正式更名为南昌市豫章小学。学校现有42个教学班,2578名学生,教职员工116人,其中,国家级学科骨干教师1人,省级学科骨干教师5人,市级学科骨干教师4人。 豫章小学一部位于八一桥畔,从书香中一路走来,蕴涵着深厚历史底蕴,校园环境幽雅,除上级拨款外,还自筹资金400余万元,修建了花园式的多功能新操场,不锈钢《时光》雕像,巨型《庐山》瓷板画,铺设了塑胶运动场,建造了大型标语牌,不锈钢橱窗和升旗台,还有四季宜人的花圃和精美的画坛。教学楼内有中国和世界地图、名人名言、学生五星级院士廊和各年级阅读推荐书目等。学校初步形成了“数字豫章、书香校园”的办学特色,依据“师德建设与学风培养相互促进,资源建设与教学应用协调发展,数字校园与豫章书院同步推进”的发展思路,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营造以校园网为背景的集教育、教学、管理为一体的新型数字化工作、学习、生活环境。是一个家长满意、社会欢迎的人才摇篮,是一个“和谐”的大家园。 豫章小学二部位于紫金城旁,总投资3600万,于2007年6月落成。优美舒适的校园环境,现代化的教学设备,散发着迷人的光彩,像一个异彩纷呈的大花园。二部总占地面积13336平方米,校舍总面积15625平方米。整个教学楼分为办公楼、教学楼、功能楼、活动楼。学校建有200M标准田径运动场、标准足球场、室内篮球场、室内游泳馆、拳操馆、形体房、学生食堂。内部教学设备设施投资共200多万元,共有标准教室40间,办公室39间,功能室21间(实验室3间)。多功能报告厅、多媒体室、微机室、语音室、实验室、音乐室、美术室、舞蹈室、仪器室、阅览室、电子备课室、图书馆等一应俱全。 学校领导班子团结向上,有魄力,有胆识,有奉献精神。学校拥有一支年轻而敬业、政治过关、业务过硬、勇于创新、具有先进理念和掌握现代化教育教学方法的新型教师队伍,已成为我校向更高层次攀登的强有力的基础,成为学校未来可持续发展的中坚力量。学校聚集了人气,凝聚了人心,并初步形成了“数字豫章、书香校园”的办学特色。 学校以校风好、教风严、学风正、成果多而享誉于省内外。近年来,学校先后荣获全国红旗大队、全国“双有”教育活动先进单位、全国读书活动先进单位、“全国中小学生良好品德养成教育系列活动”集体组织二等奖;江西省“十大和谐校园”、 江西省人民群众满意学校、江西省现代教育技术示范学校、省文明单位、市“五一”劳动奖状先进单位、市教学常规管理优级学校、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南京路小学创建于1949年,是在当时江西省省长邵式平同志的亲自关怀下创立的,原名为“江西省第一工农子弟学校”,有着50多年的光荣历史。2004年10月,随着南昌市城区调整,由青山湖区划归东湖区。时值“阳明路东延工程”实施,在南昌市市委、市政府,东湖区区委、区政府以及区教体局的关心和大力支持下,南京路小学异地重建。2005年4月在贤士湖公园以东,玉带河以南,树立起一座投资 1600万元,占地9296.6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0410平方米全新校园。拥有可容纳36个教学班的教室、近200米全塑胶跑道操场、多媒体阶梯教室、两个计算机教室、乒乓球馆、舞蹈房、合唱室、美术室、自然实验室电子阅览室、语音教室等众多功能房。 目前,学校有教学班32个,学生1832人,在职教师84人。其中,有小学特高级教师2人,小学高级教师30人。 传承历史,继往开来。学校秉承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优良传统,牢固树立质量品牌意识,以“让校园充满生命活力,让每个孩子享受优质教育”为办学理念,将 “培养人格健全、个性鲜明、有社会责任感、有广阔视野与创新意识的现代人”为育人目标。学校先后被评为:全国“家庭教育示范研究基地”、江西省首批建设中 “义务教育示范学校”、省“家庭教育工作家长函授学校办学工作先进单位”、省“关心下一代宣传工作先进单位”、省“读书教育组织工作先进单位”;南昌市 “文明单位”、市“中小学科学技术教育示范学校”、市“优秀体传校”、市“双合格家庭教育示范基地”、市“德育示范学校”、市“小公民道德建设示范学校”、市“青年文明号”;区“教研基地”、“宣传报道工作先进单位”、“体育工作先进单位”“校务工作先进单位”“教育系统先进团支部”“优秀青少年维权岗”等殊荣。 科研兴教,科研兴校。学校以“打造荣誉体系”及“开展课题研究”为核心,双核驱动,促进学校管理“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学校开展了“以评价手册为依据进行任务评价”、“利用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研究”等四项国家级课题研究。英语课题 “以评价手册为依据进行任务评价” 荣获“优秀实验学校”称号。 晴空万里,凤舞九天。重建后的南京路小学如浴火重生的凤凰,朝着“文化名校、特色新校、科研强校、区域大校“的“四校”目标迈进。在2010年学校力争成为东湖区品牌学校。
指导思想: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严格依法治校,加强行风建设,规范办学行为,提升师德水平,提高教育质量,办人民满意学校。办学目标: 孩子快乐享受优质教育,教师充分发展撒播真情,共同收获希望。培养目标: 身心健康、实践创新、习惯良好。校 训: 文明、自信、奋进、创新。 学校始终坚持科学发展观,围绕“崇德敬业、团结进取、务实创新”,加强班子凝聚力;倡导“爱岗爱学、乐教奉献”,构建一支师德高、观念新、能力强、形象新的教师队伍。 优化常规教育,重点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搭建交流平台,实施开放教育;开展经典诵读,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承蒙上级领导关爱和大力支持,学校各项设施得到较大改善,配备了电脑室、电子备课室、图书阅览室、科学实验室及多媒体教室等;铺设了教室地面、更换了门窗、整修了操场,美化了校园,“让墙壁说话,使花草言情”,尽显和谐育人环境。 学校师生共同努力,先后获得了省“达标单位”、区“文明单位”、“先进学校”、“区科技创新一等奖”、区首届校园文化特色展示周“优秀组织奖”和“阳光体育专场一等奖”等多项荣誉;教师教育论文、课件、教案分别在全国、省、市、区获奖,多次教学竞赛获市、区奖励,数篇文章分别在《南昌教育》、《青云谱教育》、《南昌晚报》上发表;多人荣获“市优秀教师”、“市健康教育先进个人”、“市优秀团员”、“区首届青年骨干教师”等称号;学生在各级各类竞赛中屡屡获奖。赢得了社会的赞誉。
乐平市乐平镇第一小学位于江西省景德镇市,主要负责实施小学义务教育,促进基础教育发展。 学校在致力于建立健全多项管理规章制度,保障学校教育教学等各项工作规范有序高效运作的同时,立足于促进学校、教师和学生全面和可持续发展的工作目标,通过大力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和对教师管理队伍情感管理以及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工作和学习氛围,有效地激发了大家积极工作的内在动力,使全校教师的工作态度、工作责任心,以及教学常规的实施有了一个明显的提升,一支重责任、讲奉献、有干劲、肯钻研的教师队伍正在我校形成。在学生教育方面,学校一直能自觉地按照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开展教育工作。即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和专长。 学校以优美的教育环境、科学的管理、卓有成效教育教学受到了广大家长、社会各界和上级的一致好评。
公众号
视频号
小红书
小程序
APP
京ICP备16044424号-2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3064号 Copyright © 2001-2024 hteacher.net 北京中师华图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