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阜一中历史悠久 , 它由三国时的“孔氏家学”到明朝的“四氏学”,进而到“阙里孔氏私立明德中学堂 ”,孔子七十七代孙孔德成曾任名誉校长。现为山东省重点中学、省级规范化学校,济宁市对外开放学校。 曲阜一中原址在孔庙的西侧,占地不到120亩。2003年8月迁入现址,占地 445 亩 ,总建筑面积11.3万平方米,是一所高起点、高标准的规范化、生态化、现代化的学校。 现有91个教学班,在校学生4700 人 ,教职工685人,其中高级教师163 人 ,中级教师199 人 ,一线教师426 人。获国家荣誉称号的6人 ,获省级荣誉称号的12人 ,获市级荣誉称号的42 人。 2000年北大、清华在济宁市共录取5名同学,我校占2名;2004年,重点本科录取166人,曲阜市文、理科状元、山东省艺术类考生文化成绩第一名均出自我校;2005年重点本科录取186人,其中孙健同学荣获济宁市理科第一名被清华大学录取;2006年本科大面积丰收,一批上线536人,其中文化课上线413人,文化课比2005年增加85人。 学校曾荣获山东省普法先进单位、山东省精神文明先进单位、山东省遵纪守法光荣校、山东省规范化学校、山东省电化教育示范学校、山东省教育工会先进集体、山东省绿色学校、山东省国防教育先进单位、山东省新世纪最佳中学生团校。 学校是山东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研究性学习与实践实验学校(2002-2005)、山东省教育重大课题“心理教育实验与研究”重点基地、全国“和谐教学法”重点实验基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理论、人口与可持续发展 (EPD) ”项目实验学校 、 由于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实施,学校成为国防科技大学生源基地、滨州学院飞行学院生源基地、出国留学人才选拔基地。
邹城市第二中学是一所办学传统优良、办学条件优越、办学水平优秀的优质高级中学。山东省规范化学校,省教书育人先进单位,省师德建设十佳单位,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全国德育、体育先进科研实验学校,全国青少年科技活动先进集体,全国远程教育示范学校,中国西部教育顾问单位。2005年,学校荣获省“富民兴鲁”劳动奖状,并被省委宣传部、省文明委等部门评为全省教育系统唯一的职业道德建设十佳单位。 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确立了“规范加特色,合格加特长”的办学思想和育人目标,既有厚重的办学底蕴和文化积淀,又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精品意识。校园环境优美,办学条件优越,教学手段先进。注重师德教育,加强队伍建设,优师名师荟萃。坚持以德育人,依靠科研兴校,办学特色突出。学校承担了20多项全国和省市级的教科研项目和课题,促进了教育教学质量稳步快速提高,高考成绩连年在省市同类学校中名列前茅。
曲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是山东省教育厅直属的省级规范化学校 历史: 1957年创建于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故乡——“东方圣城”曲阜,始称曲阜师范学院附属中学。 1970年11月学校解散。 1971年春,山东大学附属学校在曲阜师范学院附属中学原址成立。 1974年2月,山东大学附属学校改称曲阜师范学院附属学校。 1978年2月,曲阜师范学院附属中学恢复。 1985年12月,定名为曲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2004年7月曲阜师范大学党委决定,将曲阜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并入附中,实行一体化管理。 学校现有教职工224人,其中教授1人,硕士研究生导师7人,特级教师4人,高级教师69人,山东省和济宁市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骨干教师和优质课一等奖获得者86人,有55位青年教师已获得或正在攻读硕士学位。 学校的校训是: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学校的办学特色是:强化精品意识,追求全面发展,弘扬儒家文化,加强国际交流。 学校的培养目标是:把学生培养成基础实、素质优、能力强、特长鲜明的现代化建设人才。 学校的管理目标是: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创造富有特色的办学经验。 学校贯彻落实“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谋发展”的办学思想,以教育观念创新带动教育改革发展的突破,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围绕学生的健康成长成才这一中心任务,开展教学实践,大力实施素质教育,着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主线开展教学活动。学校教学成绩突出,多年来高、中考成绩在济宁市同类学校中始终名列前茅。1998年山东省高考理科状元、2002年山东省文科状元出自附中。2007年,经山东省教育厅批准,学校面向全省招收科技实验班,吸引了众多优秀初中毕业生前来就读。 学校十分注重学生的个性培养与发展,强调学生发展的多样性与评价标准的多面性,明确提出成功的多元化概念。积极创造条件为每一位学生提供发展个性的空间,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都能表现自己的才华,都能展现自己的个性风采,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成就感,使学生在活动中娱乐,在娱乐中创造。 学校高度重视教学科研工作,坚持“科研兴校”的方针,树立科研是动力、科研是导向、科研是支撑的思想,开创性地设立校级课题专项资金,积极开展教育研究。近十年来,我校教师在《教育研究》、《基础教育研究》等报刊杂志上发表论文400余篇,出版论著、教参40余部;8次获得山东省中小学教育科研一等奖;承担10项省部级重点横向联合研究课题,独立承担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2项,山东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2项,为“树名师、创名校、育名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 学校体育运动活跃,是山东省足球传统项目学校、山东省篮球传统项目学校、全国中学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先进单位。 学校重视国际理解教育,注重加强与国内外教育界的交流与合作,定期聘请外籍教师来校任教,与美国、韩国、日本等国的多所学校建立了友好关系,实现了与美国佛蒙特州中学生的定期互访,并招收韩国留学生,在国际理解教育中走出了一片属于自己的灿烂天空。
孔子中学位于曲阜北门外,是鲁城街道中心中学,学校为济宁市级规范化学校、济宁市教学示范校。学校占地面积两万多平方米,软、硬件建设在全市同级、同类学校中名列前茅。学校现有教学楼、综合楼各一栋,楼内水、电、暖齐全。理化生实验室、语音室、微机室、多媒体教室、图书室、阅览室均按省一类标准配置。教师学历合格率达100%,其中研究生学历2人,本科学历达40人。中学高级职称教师12人,中级职称24人,各级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优质课执教者达65人次,曲阜市级以上优师及优秀教育工作者占全校教师总数的95%以上。 近年来,我校在上级党委政府大力支持及教育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和亲切关怀下,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发展个性,追求卓越”为育人目标,以“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圣训为治学、治教理念,以“开展教育创新,构建和谐校园”为总目标,不断加大教学改革的力度,进一步巩固课堂改革的成果,全面提升学校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 我校依照课堂教学遵循的原则和学生认知规律,提出了课堂教学的八字方针,即:“自学、互动、精讲、探究”。在教学活动中,注重对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培养。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教师因材施教,从最后一名抓起。教师的学困生转化记录,记录学生的点滴进步,让他们找到自信,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学校十分注重对学生实施个性化评价,建立了《学生总体评价报告单》、《学生自我评价报告单》、《学生学业成绩评价量化表》,激励学生个性化发展,建立了《学生成长纪录袋》,对学生实行动态管理,教师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成长变化,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和帮助,让每位学生都能把握好自己成长的足迹。同时多一把尺子量学生,设立了三好、优干、优团、进步奖及音体美书法等小明星,让每位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的坐标。 学校先后被确定为国家级外语实验学校、山东省创新教育实验基地、济宁市规范化学校、济宁市绿色学校、济宁市电化教育示范校、济宁市教育局重大课题研究基地、济宁市家庭教育先进单位、曲阜市教育局确定为首批“教学示范校”、曲阜市遵纪守法光荣校、曲阜市文明单位。2006年荣获教育局颁发的“办学水平进步奖”。在2007年中考中,我校总分超过500分的占考生总数的20%以上,位于曲阜市前列,又一次实现了历史性突破,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曲阜市书院街道圣林中学始建于1987年,占地面积19466m2,建筑面积4452.3m2,绿化面积6080m2,体育用地面积8988.05m2,教学用房780m2,教学辅助用房934.1m2,行政办公用房534.4m2,生活用房1257.29m2。学校现有12个教学班,在校生346人,教职工62人(党员21人),专任教师学历达标率100%。学校现有曲阜市级教学能手、优质课获奖者18人,曲阜市学科带头人4人,曲阜市基本功比赛获奖者28人,济宁市优质课、基本功比赛获奖者5人。学校连续多年获“曲阜市初中教学质量奖”,并先后获得“济宁市电化教育示范学校”、“曲阜市规范化学校”、“曲阜市遵纪守法光荣校”、“曲阜市办学水平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每年都被评为“书院街道(镇)先进单位”、“书院街道(镇)教育教学先进单位”。学校按照山东省二类标准配备了物理、化学、生物实验室和高标准的微机室、语音室、多媒体电教室。校园环境优美,四区分明,三季有花,四季常青,德育、智育、美育有机结合,融为一体。学校积极实施素质教育,全面落实新课程标准,突出管理育人、环境育人、服务育人的特色,使学校管理不断向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迈进。 学校提出了“让每个学生都能成功,让每个孩子体验进步”的办学目标,紧紧围绕建设“书香教室、花园校园、和谐学校”这根主线开展工作,制订了近、中、远期发展目标及相应的配套制度,目标明确,操作合理,以学生为主体,以发展为中心,以提高为目的,体现特色为教学服务、为管理服务的宗旨。 学校提出了“知识改变命运,创新铸就未来”的校训,让教育走进学生的生命世界,让师生都成为幸福生活的人,以人为本,建设和谐、文明的育人环境。 校注重建设“学习型学校”,构建和谐文明的育人机制和教学质量监控评估体系。以校本研修为突破,建立长效的学习机制,深化课程改革,注重过程管理,注重管理的精细化,强化教师专业化发展,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山东省济宁市任城第一中学始建于1958年,现占地140多亩,30个教学班,教职工168人。学校承40年文化之积淀,形成了以人为本的办学思想,制定了“志向高远、人格健全、基础扎实、特长明显”的培养目标;提出了“教学观念全新化、教学思想科学化、教学手段现代化、教学方法多样化、教育教学评价规范化、内部管理先进化”的奋斗目标。近年来,学校高扬素质教育的大旗,深化教育教学领域的各项改革,突出育人抓活动,强化质量抓课堂,形成了“以主体性的转移带动育人观念的转变,以育人观念的转变带动育人措施的转变,以育人措施的转变促使育人质量的提升”,形成了“以科研促教研,以教研促教改,以教改促提高”的教学管理思路。 为推进素质教育,促使学生全面发展,学校制定了高一培养兴趣、高二发展特长、高三分流定向的总体战略规划。学校按照学生的心理、体质、智力差异,积极的实施ABC三级教学,对成绩突出者、表现优秀者、特长明显者实行优培计划,实施优培政策。 学校成立了“德育协会”,提出了“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提高、自我发展”的教育思想。推出了“五名”工程(即让学生考名校、学名人、读名著、赏名曲、记名言),开设了校长信箱,增设了校长接待日,确立了校长特派联络员队伍,启动了青年管理学院,拟定了要把升不上学的学生培养成新时期发家致富的带头人,精神文明的传播者,时代精神的辐射者的培养计划,让学生愉快的学习,让学生做自己的主人,让学生人人参与活动,让每个学生都体验成功。 目前,学校拥有全市一流的实验室、语音室、微机室、阅览室、办学条件进一步优化,处处充满着现代化气息,教育教学成绩稳步提高,学校被确定为许多国家级、省级课题实验基地,并获得了一系列的荣誉:山东省档案工作先进单位;济宁市规范化学校;济宁市实验教学示范学校;济宁市现代教育技术示范学校;济宁市科技示范校;济守市遵纪守法光荣校;任城区教育教学工作先进单位;任城区德育工作、党建工作、工会工作、财会工作、团队工作先进单位。
泗水县龙城初级中学创建于2009年6月,是泗水县唯一一处县直初级中学。该校是经县政府批准,由原泗水一中初中部、实验中学初中部合并组建而成。2010年9月学校由泗水一中老校区迁往新校。 龙城初级中学新校按省级规范化学校标准设计。校区占地97亩,总投资近亿元,建筑面积30167平方米。新校建筑风格庄重典雅,气势宏伟;建筑布局,三区分明,设计合理;校园环境,优雅美观;教学设施,配套齐全。 学校现有49个教学班,在校学生2800人,教职工172人,专任教师 160人。研究生学历1人,本科学历146人;高级职称25人,中级职称94人;教师中多人次分别获省市优质课执教者、市县级教学能手、市县级级骨干教师、市县级优秀教师。多项国家、省市级教研课题正在进行中。学校坚持教研兴校、以教研促教学,校本教研刊物——《龙城教研》每双月出版。 学校的办学理念是“以人为本、和谐发展、面向未来、追求卓越”;办学目标为“走优质教育发展之路、办群众满意教育”;校训为“厚德至善、博学致远”; 教育口号是“面向全体学生,努力教好每一个孩子”。 学校始终把德育工作放在首要地位,注重习惯养成、美德渗透。成立家长学校,每学期召开一次家长会,坚持社会、学校、家庭共同育人。学校坚持教学的中心地位不动摇,教学中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地位,进行分组学习、分层教学。在学生中倡导“我的课堂我主宰,我参与、我快乐,我自信、我成功”, 各种课外活动丰富多彩,学生自主、自立、自信力明显增强。 建校一年来,学校先后获得县级“文明单位”、县级教学工作先进单位等称号,现已申报省级教科研基地。
济宁十六中学始建于1987年,总规划面积60余亩。拥有教学楼、办公楼、科技实验楼、教师公寓楼、餐厅食堂和运动场等师生学习生活场所。学校“七室”建设完备,内部设施齐全、先进,建有国家一类标准豪华型理化生实验室、多功能语言实验室、多媒体教室、网络微机室和电子备课室,办公室配有办公电脑,并联入教育宽带网。教室、办公室装有冷暖空调,环境优雅,办学条件优越,是教育教学的理想场所。 学校现有16个教学班,在校学生809名。学校师资力量雄厚,现在职教师83人,其中中学高级教师9人,中学一级教师22人;省市区优秀教师、班主任33名;市、区级教学能手、骨干教师13人;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57人,教师学历达标率100﹪。 主要成绩 近年来,我校在各级领导的正确领导和亲切关怀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教学为中心,大力加强三支队伍建设,坚持“特色立校、师资兴校、科研强校、质量名校”的发展思路。学校坚持因材施教,发展特长,为学生搭建自我教育、发展自我、自我完善的开放型平台。学校科学化、制度化、精细化的教育教学管理,促进了学生综合能力和人文素养的提高。 经过师生的共同努力学校也先后被评为市级“规范化学校”,济宁市“实验教学先进单位”,济宁市“实验室建设规范化学校”。济宁市“电化教育示范学校”,济宁市“遵纪守法光荣校”,济宁市“交通安全示范学校”,济宁市“行风民主评议先进单位”,济宁市“家庭教育先进单位”和市中区“卫生先进单位”、“普法依法治理先进单位”等。 2005年以来,中考成绩一年一大步,连续四年实现新跨越,60%的毕业生升入重点高中。语文、数学、物理、化学、政治、体育、实验操作分别获得中区“教学质量奖”,连续四年中考综合评比取得中区前四名的好成绩。 美好前景 为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促进城区教育均衡发展,解决城区东部初中入学压力,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保持社会和谐稳定,济宁市规划局、市中区人民政府和市、区两级教育局已将济宁十六中学确定为重点发展学校,决定以省级规范化学校标准对学校进行改扩建。改扩建后的济宁十六中学,将是城区设施完备、规模最大、办学水平最高的初中学校。 我们衷心期盼:社会各界一如既往地关心支持十六中的发展和进步!
济宁学院附属中学于1991年9月4日成立,其前身为济宁市杨坊街小学,创建于1952年,位于济宁市中区杨坊街。1953年迁到清华洞原庙址(现太白中路9号),在当时的庙南一片荒地上开辟为校园。1955年又将庙东的一座废砖窑及十余户居民迁走,将校园扩大到约45亩地。学校先后更名为清华洞小学,师范附小,实验小学,1969年开始招初中班。1969年,教育受到冲击,原济宁市革委扩大规模,向西占用学校用地30米(约7亩)。1972年学校更名为济宁第七中学,原小学改为小学部。1979年秋,中、小学分家,中学部分得校南部,用地23亩,仍被命名为济宁市第七中学。1983年根据济宁市委、市人民政府(83)26号文件精神,更名为济宁第四中学。1991年根据济宁市委、市人民政府(1991)83号文件精神,更名为济宁师专附中,成建制归属济宁师专,根据(济编1992)87号文件精神,定为副县级单位。 济宁学院附中地处孔孟之乡、运河之滨,她秉承了数千年儒家文化之风范,汲取了悠远绵长的运河文化之精华,形成了自己浓厚的文化特色。其前身是清华洞小学、实验小学、济宁市第七中学、济宁市第四中学。1991年9月经济宁市人民政府批准,更名为济宁师范专科学校附属中学,隶属于济宁师范专科学校。2000年6月原济宁市第十中学并入附中,2003年7月1日,原济宁市第六中学并入附中。目前,学校已形成一校三区的格局。 近几年,附中在济宁市城区中考中,成绩一直名列前茅。社会声誉与日俱增,成为城区学生向往的济宁市一流的“窗口式”学校。从1998年以来,学生参加国家、省、市各类竞赛,成绩显著,共有120多人次获一、二、三等奖。从2000年至今,附中学生连续六年获“山东省英语十佳”称号,其中2003年陈曦同学获“山东省英语十佳”第一名。2004年12月姜蕴璐获首届山东省“十佳中学生”称号。2000年8月,在山东省“扭一扭”杯跳绳总决赛中,获得集体原地跳第一名,集体花样跳第一名。1998年附中被定为山东省教育科研重点实验基地,1999年被山东省教科所定为首批创新教育示范学校,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教育教学的核心。2000年 9月 14日山东省小交警韵律操表演现场会在附中隆重举行。2000年7月份山东省创新教育工作会议在附中召开,2003年10月山东省第三届创新教育工作现场会在附中召开。 2001年1月济宁学院附中《清华风》社刊成立;2002年9月学校成立了心理教育室,创办了《心灵季风报》;2002年10月附中《教科研通讯》创刊成立。附中装备了国内一流的教学双向控制系统、多媒体教室、语音室、微机室、电子阅览室、现代化的老师微机办公室、实验室、微格教室、音像库、电视演播厅及千兆校园网络。同时配备了国内一流的天文台和天象馆,填补了济宁市中小学天象科学与研究的空白。附中先后获得“济宁市规范化学校”、“山东省初中教学先进单位”、“山东省级优秀党支部”、“山东省重大课题研究先进单位”、“山东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山东省科普示范学校”、“山东省级文明单位”、“全国群众体育运动先进单位”、“山东省精神文明单位”、“山东省教学示范学校”、“山东省规范化学校”、“山东省中小学教师校本培训示范学校”等荣誉称号。
公众号
视频号
小红书
小程序
APP
京ICP备16044424号-2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3064号 Copyright © 2001-2024 hteacher.net 北京中师华图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