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经济技术开发区崮山中学创建于1964年2月,位于崮山镇驻地,是一所拥有四十三年办学历史的农村初级中学。几代崮山教育人通过勤奋探索、无私耕耘,逐步探索出一条以“成才先成人”和“目中有人”为办学理念,以“点滴皆是教育,细节蕴含成功”为教育教学管理理念,逐步形成了“人文、和谐”的学校的管理模式。 崮山中学自创建以来先后经过数次搬迁与更名。1964年2月,学校在崮山镇岭西村建成,命名为“崮山农中”,当时只有3间校舍,一个教学班,共有学生42人,教师2人;1965年2月,校址第一次搬迁至崮山镇西村,共有校舍12间,共2个教学班,有学生60多人,教师6人;1968年初,学校更名为“崮山高中”;1970年5月,校址第二次搬迁至崮山井东村北,有校舍68间,共4个教学班,有学生200余人,教师12人;1971年8月,学校更名为“威海市第六中学”;1981年高中班全部取消,学校只剩有6个初中班,学生300多人,教职工20人;1985年,崮山镇政府又在原威海市第六中学校舍西征地30亩,投资40余万元,建成了一所建筑面积为3928平方米的新校舍,1986年8月,全镇原有的三处初中(威海六中、崮山联中、皂埠联中)合为一处,当时共有19个教学班,学生976人,教职工70人,学校定名为“威海市第六中学”;1993年8月,镇政府又在学校后面征地6亩,投资70万元,扩建了一幢建筑面积为1337平方米的新教学用房;1994年11月,投资4万元,建成了一幢建筑面积为77平方米的教师食堂;2003年6月划归经区管理,学校更名为“威海经济技术开发区崮山中学”;2007年9月,区、镇两级政府投资400万元,建成一幢面积为3200平方米教学楼,现已投入使用;2007年底,再投资300万余元,建一幢面积为3100平方米的多功能教学楼,计划三年内逐步完成崮山中学综合实验楼、崮山中学办公楼基础设施建设,达到省级规范化学校标准。几十年来,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学校先后荣获“市级规范化学校”、“市级校园园林绿化先进学校”、“市级电教示范校”、“山东省民主管理先进单位”、“全国教育科研”,“九五”规划“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的深化研究与推广实验先进实验学校”、“全国百所“创新写作教学研究与实验课题先进实验学校”、“山东省研究性学习优秀实验基地等荣誉称号”;学校先后被各级教学研究主管部门确定为:全国教育科研“十五”规划“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的深化研究与推广实验”国家重点实验学校、省级研究性学习实验基地、“十五”重点科研课题“创新写作教学研究与实验”实验学校。随着现代教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本着立足现实、自主创新的思路,创建的学校网站被评为威海市一类校园网,并在2006年全省校园网评比中荣获中学组三等奖。 2007年,崮山中学已经进入了高速发展的快车道。学校现占地面积67000平方米,建筑面积4615平方米,学校现有教职工60人,16个教学班,在校学生659人。在岗教职工,大学专科学历11人,大学本学历49人;高级教师8人,中级教师27人,初级教师19人,未定级6人。学校在积极探索新课程改革的新思路下,注重加强班级凝聚力、加强班主任与学生、家长之间的沟通,全面推行用班主任的名字来给班级命名,实行“班级实名制”,每个班自设班级宣言、班微、班旗、与班歌;制定了“班级双周目标考核”,每双周公布一次,让“班级实名制”更富于其应有的魅力;利用课余时间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建立了 “清风”记者团和“春蕾”电视台,提出了“学中央电视台主持人,做焦点访谈记者”的口号,极大提高了学生实践操作的能力,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形成了“清风一吹春蕾开,才华展示在舞台”的校园文化亮景。
威海一中的前身是建于1899年的安立甘堂附设中学,后又更名为育华中学,原址在现威海实验中学,实验中学和威海一中原来是同一所学校,后迁至新闻大厦对面。 学校现占地152489平方米,市直高中,建筑面积7万多平方米。校园处处芳草如茵,柳绿花红。教学楼、实验楼、图书楼、多功能楼、艺体馆以及学生公寓等建筑有序组合,交相辉映;标准化的塑胶田径运动场、足球场、塑胶球类运动场整齐划一,赏心悦目。 学校现有教职工有92个教学班,教职工407多人, 5000多名学生。学校师资力量雄厚,教学管理规范,择优聘用、奖优罚劣、优胜劣汰的动态用人机制已经形成;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完善的学生管理模式日臻完善。 “以人为本”,是建于1899年的威海一中历经百年沧桑却坚守不渝的一面理念大旗,一个世纪以来,神圣的教育之光沐浴着莘莘学子,温馨的校园魏紫姚黄,桃李缤纷。
威海二中是威海市教育局直属重点中学之一,始建于1926年,办学历史可以远溯到1891年清朝北洋水师创办的武备学堂,1954年经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正式定名为“山东省威海第二中学”。2004年6月28日,威海二中与威海三中成建制合并。学校合并后分2个校区,主校区位于威海经济技术开发区内,毗邻威海火车站、汽车站;分校区位于威海市区依山傍海、风景秀丽的金线顶。学校总占地面积133853平方米,建筑面积为89989平方米,在校师生4700多名,在职教职工432人,其中全国优秀教师、全国模范教师、全国德育先进工作者、省级优秀教师、省级教学能手7人,市级优秀教师、市级学科带头人、市级教学能手、市级拔尖人才24人。从建校至今,威海二中为国家培养了数万名优秀毕业生,原全国政协副主席宋健、原空军司令员王海上将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威海二中以“精益求精”为教风,以“求实创新”为学风,扎实开展素质教育实践,学校先后被授予“省规范化学校”、“省级文明单位”、“省级花园式单位”、“省民主管理先进单位”、“省级优秀交通安全示范学校”等20多项荣誉称号。 威海二中大手笔抓规范化建设,用创新的思维构建一流的校园硬件设施。学校现有教学楼、办公楼、实验楼、电教楼、多功能餐厅、学生公寓楼、学术报告厅以及体育馆、塑胶操场等办学设施;内部教学设备先进完善,教室电教器材齐全,实验室、微机室、语音室等装备先进,校园网、VOD点播系统等全面开通,实现了办公自动化、备课网络化、教学多媒体化。目前,学校积极争取政策支持投资建设满足新课改教学需要的探究性实验室,努力给学生提供探究性学习的良好环境和物质条件。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进,学校从理念到行为又迎来了新一轮全方位跨越式发展—— 围绕十七大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精神内涵,加强服务型班子队伍建设,牢固树立“我们的工作就是为师生服务,为家长服务、为社会服务”的思想意识,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做无私奉献、恪尽职守的服务型领导。 扎实开展师德建设活动,引导广大教师明确素质教育中教师的角色定位,增强教师职业幸福感;邀请专家、学者和老师们共同把脉课堂教学,对老师们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进行具体指导,提高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和水平。 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的任务落到实处。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深入开展公民道德教育、民族精神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法制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思想道德实践活动。 全面落实课程方案,积极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和时代精神的新课程体系。在开齐开全必修课程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开发校本课程,创造条件开设尽可能多的选修课程,满足学生对课程多样性、个性化的选择需求,让校本课程成为张扬学生个性特长的主渠道。 立足“普通高中新课程有效教学研究”课题研究,扎实推进与中央教科所“班主任专业化发展与现代班集体研究”课题研究,充分发挥校外活动场所在推进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加强学生社会综合实践活动基地建设,与家长、社区以及其他相关部门建立密切的联系,协同学校完成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学任务。 深化评价考试制度改革,构建符合素质教育的评价体系。逐步完善了以素质教育理念为核心的教师评价体系、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严格按照课程标准要求对学生进行学业评价。 坚持不懈地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带领师生开展“我运动,我健康”主题活动,指导师生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创建活力健康型校园。 深入开展创建平安和谐校园活动,健全完善了校园安全防控体系和应急管理体系,有计划地举行各种应急预案演练活动,帮助师生提高处置突发事件的应急反应能力;充分发挥“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优秀实验学校”的辐射作用,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 新时期,威海二中正以高昂的姿态迎接素质教育的新挑战,把学校办成先进教育思想的代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典范、优秀中学生的摇篮、名师成长的沃土、教育现代化的窗口是学校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
高区一中创建于1994年9月,学校占地近6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达1.6万平方米。学校现拥有38个教学班,在校学生2300人,教职工160人。 学校设施先进,拥有现代化的教学楼、办公楼、实验楼和综合楼,每个教室都是功能先进的多媒体教室,实验楼、图书楼设施齐全、管理规范,400米的塑胶操场和大型师生食堂年内完工,整个校园建筑布局合理,绿草茵茵,为理想的育人场所。 学校师资力量雄厚。几年来,一直坚持面向全国招聘优秀教师的用人原则,录用教师必须经过试讲、答辩、写论文等层层筛选,从十几名甚至几十名应聘人员中选拔所需科目的一两名教师,而从全国各地选拔来的教师带来了不同学校的一些先进的教学和管理经验,使学校能够博采众长,以便形成自己的教育特色。近几年来新的教育形式也是全体教师深深意识到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性,参加继续教育,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已成为教师的迫切需要和自觉行动。 学校全面开展素质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和创新意识。除按国家教委的要求开启开足科目外,为了发展学生的特长,还开设器乐、舞蹈、篮球、田径、美术、绘画等特长班和活动小组,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天地。重视学生思想品德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参与环保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听法制报告等形式,培养学生健康的身心。使全体学生在优美清洁、富有良好道德氛围的校园环境中,学习知识、增长才干、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真正做到了夯实基础,发展特长,提高素质,全校上下形成了积极向上的教风和学风。教育教学质量逐年稳步提高,为上一级学校输送了一批批合格人才。 学校注重教研教改,教师们针对四十五分钟如何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创新能力,提高综合能力等进行了大胆的研究和探索,其中,语文组“以提高学生能力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活省级教改课题成果奖。目前,学校还承担了两个省级、五个市级教研课题,先后有150多篇论文获奖或发表于不同的刊物上,许多科研成果已得到专家和同行们的承认,并在教学活动中得以推广。特别是英语教学,更是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来自非洲加纳的外籍教师朱迪和同学的半年朝夕相处,丰富多彩的英语活动周都让同学们走进了英语的天地,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明显提高,在历次的全国英语能力竞赛中,参赛的学生均获得优异成绩,由于英语组全体教师的积极探索和英语教学方面取得的显著成绩,学校被定为国家级“外语教学实验学校”。 学校由于各项工作突出,多次被评为“精神文明单位”、“综合治理先进单位”、“电教示范化学校”、“语言规范化学校”、“跨世纪人才培养学校”、“基层先进团组织”“教科研先进单位”,并于2003年一次性通过市级、省级规范化学校的验收,成为第十批省级规范化学校8
神道口中学,是近年来山东省威海市重金打造的学校之一,是高区明星学校。于2008年12月12日开始施工,2009年2月3日施工完成。神道口中学配有食堂、餐厅、操场、篮球场、体育馆等一系列完善的教学设施,每间教室投资达到3万元以上(包括:自动擦黑板设施、电脑、大尺寸电视、配套桌椅、电风扇、电吊灯等)目前,神道口中学共有初一到初4级部28个班共2000多名中学生,神道口中学可容纳4000多名中小学生。现在,神道口中学还在不断扩建当中。 神道口中学一直以运动、学习、自主为校训。每天学校学生集体跑操两次,十分整齐。学校还时常举办讲座、演讲、联欢会等大型集体动。校园内还设有图书浏览室,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大家读书的兴趣非常踊跃。 神道口中学的体育设施非常完善。除了正在建设的操场、足球场,还配有乒乓球运动场、室内室外的篮球场。目前,神道口中学的篮球队教练是山东著名女篮教练,实力非常强大。在今年举行的高区乒乓球锦标赛中,神道口中学获得了总成绩第2的名次,是神道口中学建学以来的最好成绩! 神道口中学的师资力量非常强大,很多老师是从高区的各个优秀的学校中选拔出来的。其中,高区一中调来了12名老师,11位老师的教学时间高达十余年。
文登一中建校于1952年,是山东省首批办好的省属重点中学,1992年被山东省教育厅确定为首批省级规范化学校。学校占地面积150亩,建筑面积3.7万平方米。现有教职工306人,在校学生3000名。 文登一中建校50多年来,培育出二万多名合格的高中毕业生,近万名学子自此进入大学深造,学友中有40多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600多名已毕业或正在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或博士后,副教授以上职称1200多名,副厅级(副师)以上干部100多名。文登一中始终以“文明、团结、严肃、活泼”为校风,以“励精、严谨、创新、求实”为教风,以“勤思、刻苦、虚心、进取”为学风,以“德育为首、全面发展、学有专长、锐意进取”为办学宗旨,逐步形成了“不求人人升学,但求个个成材”的办学指导思想,学术氛围浓厚,文化建设独树一帜,教育教学成绩一直稳居威海地区前茅,六七十年代享誉全国;学校历来注重干部、教师队伍建设,有效开展“组织、纪律、作风”整顿,坚持以“严字当头、教育为本、处理为辅”的原则,做好师生管理工作,注重通过教学育人、制度育人、环境育人、活动育人达到全方位的育人目的;办学条件优越,办公楼、实验楼、图书楼、体育馆、天文台、学术报告厅、音乐教室、琴房、学生公寓、餐厅、塑胶田径场、旱冰场、浴池等设备设施一应俱全,开设了两个学生微机教室、两个语音教室,教师办公室均配备高配置的电脑,并接入互联网和全市教育城域网;始终坚持“科研兴校”的发展思路,有效促进了教学成绩的提高,成为中国教育学刊理事会理事单位、国家教育部重点课题团体心理辅导实验基地、全国中语会课题实验先进学校、山东省校本教材开发研究基地、威海市中小学教育科研优秀实验学校;该校是山东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特色教育卓有成效,是文登市音体美、小语种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和输送基地,一直代表文登市参加省级运动会并多次获奖,成为文登市普通高中开展素质教育的窗口学校。
威海经济技术开发区泊于中学位于威海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泊于镇驻地,学校占地面积22726.64平方米,拥有两幢教学楼建筑面积4810.7平方米,多功能厅一座,建筑面积约2439平方米。学校现有教职工69人,18个教学班,在校学生877人。 泊于中学是一所拥有46年办学历史的农村初级中学。1960年4月始建于泊于人民公社驻地,因隶属县级威海市管理,学校冠名山东省威海第五中学,1960年8月,招收第一届初中生。1965年7月泊于人民公社划归荣成县管理,学校更名为山东省荣成县第十七中学。1969年8月,荣成县第十七中学由初中建制升格为高中建制,取名荣成县泊于中学。1975年3月,荣成县泊于中学改建并更名为泊于公社五七学校,校址迁至岛邓家村东。1977年7月,撤消泊于公社五七学校,复名荣成县第十七中学。1978年8月,校址回迁至泊于人民公社驻地,学校恢复初中招生。1979年11月,撤消高中,恢复初中建制。1988年11月,荣成撤县改市,荣成县第十七中学改名为荣成市第十七中学。1994年7月,泊于镇划归环翠区管理,学校定名为威海市第十二中学。2003年7月,泊于镇归划威海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学校命名为威海经济技术开发区泊于中学至今。 建校47年来,学校不仅为社会输送了大量的高素质建设人才,而且在特色教育方面探索出适合地域特点的个性化育人模式,享有良好的社会口碑。几代泊于人,在这块神圣的沃土上,勤奋探索、无私耕耘,创建起“学生向往、家长满意,社会认可的特色学校”知识品牌。“以人为本”是学校教育发展的核心,“尊重人、依靠人、提高人”是学校的办学理想,“家庭式校园管理模式”是总结、继承、借鉴、吸收、创新、发展的结晶。学校班子成员之间、教职工之间、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和睦、亲密的人际关系,已成为学校永恒的主旋律。
威海九中始建于1969年,学校占地58600平米,建筑面积22800平米,现有教职工156人,教学班42个,在校学生2180人。威海九中是我市第一批省级规范化学校。建校以来先后被评为省级电化教育试点学校、省级艺术教育示范学校、省教育教学“十五”规划课题重点实验基地、国家科普教育示范基地、国家先进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几年来,在高区管委的大力支持下,学校的教育教学设施不断完善。现拥有三栋教学楼、一栋办公楼、两栋综合实验楼、一座可供2000名师生就餐的高标准餐厅、400米塑胶跑道的标准运动场。拥有标准的生物、物理、化学实验室,微机室、语音室、科普实验室、舞蹈排练厅、民乐排练厅和书法、绘画室。办公楼、教学楼全部实现了微机联网,每个教室都配备了电脑、背投电视、实物展台等现代化教学设施,学生可以充分享受信息技术武装下的生动有趣、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学校建有独立的网站,家长和学生也可在家里访问我们的网站,随时了解学校工作情况。并且,随着网站建设的不断完善,家长可以通过互联网和校领导、班主任、任课教师进行直接的互动交流。
威海北洋职业技术学校是于1998年经威海教育局批准成立的一所综合性的中等专业学校。学校位于威海经济开发区渤海路101号,北沿海滨路直抵威海港,南临飞机场、连高速公路枢纽,东临长途汽车站、火车站,交通便利位置优越。 学校办学设施齐全,师资力量雄厚,中高级职称教师占教师总数的40%,校园占地面积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可同时容纳3500名学生学习食宿,目前学校学历教育在校生600余人,短期培训700余人。学校坚持“面向社会、服务经济、提高人才素质”的办学指导思想,按军事院校的要求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纪律和作风。从而使学生掌握“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认知、学会合作、学会敬业、学校创业”的“六会” 生存技能,学生毕业就能胜任其工作。 学校教学由五部分构成:学历班、短训班、中文班、人才储备中心、人才拓展培训中心
公众号
视频号
小红书
小程序
APP
京ICP备16044424号-2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3064号 Copyright © 2001-2024 hteacher.net 北京中师华图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