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荣成市第二中学,建于一九五二年八月,原名“山东省石岛中学”。学校位于黄海之滨,风景优美的石岛山下,东临中国北方最大的鱼港——石岛港,西临省级著名风景旅游区——九顶铁槎山,北临著名旅游景点——法华院。环境优美,空气清新,是人们工作、生活、学习的理想场所。 学校占地50806平方米,建筑面积三万多平方米,绿化面积五千平方米,现有三十二个教学班,学生一千七百余人,教职工一百七十五人,退休职工三十五人。荣成二中办学的理念是:继承优良传统,打好素质基础,培养创新能力。在这一办学理念的指导下,形成了奉献、勤勉、公正、竞争的校风;爱生、协作、严谨、求是的教风和尊师、互助、勤学、探索的学风,学校初具办学特色,成为一所享有较高声誉的知名学校。学校连续多年被市委、市政府评为“文明单位”、“教育质量先进单位”和“先进党支部”。 在学校改革和发展的过程中,教师的教育观念得到深刻的转变,教育以人为本,教师以德为本,管理以校为本的思想逐步得到认同。一支善思考、精教学、能科研、尚师德的教师队伍已基本形成。现有高级教师五十五名,中级教师三十二名。近年来,先后有四人获国家级优秀教师称号,五人获省级优秀教师称号,十八人获威海市优秀教师称号,三十九人获荣成市优秀教师称号。在全国各级杂志上发表论文一百多篇。形成一支雄厚的具有较高水平的教育教学队伍,为我校教育教学质量在较高水平上持续发展提供可靠的保证。 “优化育人环境”。学校先后投资2000多万元,新建两栋学生宿舍楼,实行公寓化管理;新建伙房餐厅,实行微机打卡售饭;新建高标准物理、化学、劳技实验室、音乐、美术、书法、微机、语音、多媒体等教室,图书室、阅览室、电子备课室、校园局域网、塑胶操场和体育馆。努力创设育人环境,基本达到“硬件达标,软件创优,教学规范”的目标。“优化教师队伍”,在全体教职工中强化四种意识,一是依法治校意识。制定《荣成二中教职工管理规定》和《荣成二中教职工岗位考评细则》,做到“有法可依,违法必究”。二是质量意识,质量是学校工作的生命线,要求全体教职工敬业、爱岗、奉献,并且把工作质量好坏作为考核每位教职工的重要依据。三是竞争意识,竞争上岗,培养每位教职工想第一,扛红旗,向高标准看齐。四是忧患意识,忧者生,乐者死。要求每位教职工在自己的本职工作中,把措施方法想周全,时刻如履薄冰。 “优化课堂教学”,学校紧紧围绕课堂教学这一教育主阵地,推进素质教育,开展教学改革。以师爱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牢固树立每个学生都能成才的思想,引导每位教师守住课堂教学的主阵地,向45分钟要质量,选准教育教学的突破口,向教研教改要质量,抢占教学的制高点,向现代化教学手段要质量。
白沙滩镇大陶家区小始建于1996年,前身大陶家村小,是一所公办农村小学。 2003年8月白沙滩镇学校布局调整,由焉家区小、宫家区小、小陶家区小、大陶家区小四处区小合并为大陶家区小,校址迁到原大陶家初中。这里地处大陶家村东北部,北傍仙山,南依碧海,人杰地灵,钟灵毓秀。 学校总占地54566.36平方米,其中建筑用地2505.34平方米,体育用地20291平方米,绿化用地548平方米。 学校教育教学设施完备,各功能室齐全,是乳山市电教示范校,同时学校实现了信息化教学的相关要求,建有校园网及学生用微机室,为构建数码社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乳山市第一中学是一所普通高中,位于于乳山市城区黄山路31号。学校创建于1950年秋,原名东海中学乳山分班,校址在夏村镇东家村。同年11月迁至大孤山镇河东村,更名为文登师范乳山分班,翌年8月又改名为山东省乳山中学,属省立中学。1952年秋迁至滕甲庄村,1954年春,经上级批准在现校址建校。1956年秋始招收高中班,学校定名为山东省乳山第一中学,1958年冬,乳山县撤销建制,划归海阳,学校亦更名为山东省海阳第十二中学。1962年1月,乳山县恢复建制,学校又恢复原名。文革期间“教育改革”,乳山一中遂于1968年改名为乳山“五·七”学校,1975年又改名为乳山“五·七”大学,文革后恢复高考,1978年恢复为乳山县第一中学。1994年乳山县撤县改市,更名为乳山市第一中学。经过50多年的风雨沧桑,乳山一中的办学规模日益壮大,现占地面积10万多平方米,建筑面积5万多平方米,绿化面积5.6万平方米,拥有61个教学班,在校生3300人,教职工333人,于1994年被命名为首批山东省规范化学校。学校师资力量雄厚,80%以上的教师具有中、高级职称,先后涌现出全国优秀教师4人,山东省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5人,山东省创新教师1人,威海市优秀教师、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12人。多年来,乳山一中坚持“办一流学校,育一流人才, 创一流成绩”的办学目标,不断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为深入推进素质教育搭建了优质平台。学校拥有高于国家一类标准配置的理化生实验室8个;拥有地面卫星接收站1座,能收视和录制7套教育节目;拥有播控中心和双控闭路电视系统、网络中心和校园网、有线广播系统、多媒体教室、微机室、语音室、电子备课室;拥有藏书达9万多册的图书室和阅览室。2004年学校又投资200万元装配了一座占地2400平方米、具有纸质阅览和电子阅览双重功能的图书阅览大厅,可容纳380人同时阅读,其中的8间网吧式电子阅览室装备了128台微机,学生既可以在线阅读,又可以网上冲浪,被喻为“绿色网吧”。此外,每个教研组都配备了高档微机,每个教室都安装了多媒体教学系统。
文登初级实验中学是文登市教委直属学校,创建于1994年9月。学校坐落于市区南郊凤凰山脚下。环境幽雅的校园占地面积64666平方米,建筑面积21000平方米,其中建有高标准教学楼两幢,办公大楼、实验大楼各一幢,设有物理、化学、生物、音乐、美术、语音、微机、音像、仪器、多媒体电教等专用教室,配备了688个座位的阶梯教室,装备了卫星转播系统,建立了交互式校园网,采用先进的多媒体控制技术、图像转播技术进行现代化教学,整个教学设施在全市居领先地位 建校以来,学校本着“着眼于未来,着眼于素质”的办学宗旨,以“培养志向高远,人格健全,基本扎实,特长明显的一代新”为育人目标,立足学校实际,全面贯彻党的方针,坚持以提高教育质量为中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以改革求发展,建立和健全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校内管理机制;从提高教师素质入手实现学校工作的整体优化,探索出以教学为中心的多位一体教学新思路,使教育教学工作取得显著成绩,成为威海市闻名遐迩的一处实验中学。
威海经济技术开发区崮山中学创建于1964年2月,位于崮山镇驻地,是一所拥有四十三年办学历史的农村初级中学。几代崮山教育人通过勤奋探索、无私耕耘,逐步探索出一条以“成才先成人”和“目中有人”为办学理念,以“点滴皆是教育,细节蕴含成功”为教育教学管理理念,逐步形成了“人文、和谐”的学校的管理模式。 崮山中学自创建以来先后经过数次搬迁与更名。1964年2月,学校在崮山镇岭西村建成,命名为“崮山农中”,当时只有3间校舍,一个教学班,共有学生42人,教师2人;1965年2月,校址第一次搬迁至崮山镇西村,共有校舍12间,共2个教学班,有学生60多人,教师6人;1968年初,学校更名为“崮山高中”;1970年5月,校址第二次搬迁至崮山井东村北,有校舍68间,共4个教学班,有学生200余人,教师12人;1971年8月,学校更名为“威海市第六中学”;1981年高中班全部取消,学校只剩有6个初中班,学生300多人,教职工20人;1985年,崮山镇政府又在原威海市第六中学校舍西征地30亩,投资40余万元,建成了一所建筑面积为3928平方米的新校舍,1986年8月,全镇原有的三处初中(威海六中、崮山联中、皂埠联中)合为一处,当时共有19个教学班,学生976人,教职工70人,学校定名为“威海市第六中学”;1993年8月,镇政府又在学校后面征地6亩,投资70万元,扩建了一幢建筑面积为1337平方米的新教学用房;1994年11月,投资4万元,建成了一幢建筑面积为77平方米的教师食堂;2003年6月划归经区管理,学校更名为“威海经济技术开发区崮山中学”;2007年9月,区、镇两级政府投资400万元,建成一幢面积为3200平方米教学楼,现已投入使用;2007年底,再投资300万余元,建一幢面积为3100平方米的多功能教学楼,计划三年内逐步完成崮山中学综合实验楼、崮山中学办公楼基础设施建设,达到省级规范化学校标准。几十年来,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学校先后荣获“市级规范化学校”、“市级校园园林绿化先进学校”、“市级电教示范校”、“山东省民主管理先进单位”、“全国教育科研”,“九五”规划“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的深化研究与推广实验先进实验学校”、“全国百所“创新写作教学研究与实验课题先进实验学校”、“山东省研究性学习优秀实验基地等荣誉称号”;学校先后被各级教学研究主管部门确定为:全国教育科研“十五”规划“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的深化研究与推广实验”国家重点实验学校、省级研究性学习实验基地、“十五”重点科研课题“创新写作教学研究与实验”实验学校。随着现代教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本着立足现实、自主创新的思路,创建的学校网站被评为威海市一类校园网,并在2006年全省校园网评比中荣获中学组三等奖。 2007年,崮山中学已经进入了高速发展的快车道。学校现占地面积67000平方米,建筑面积4615平方米,学校现有教职工60人,16个教学班,在校学生659人。在岗教职工,大学专科学历11人,大学本学历49人;高级教师8人,中级教师27人,初级教师19人,未定级6人。学校在积极探索新课程改革的新思路下,注重加强班级凝聚力、加强班主任与学生、家长之间的沟通,全面推行用班主任的名字来给班级命名,实行“班级实名制”,每个班自设班级宣言、班微、班旗、与班歌;制定了“班级双周目标考核”,每双周公布一次,让“班级实名制”更富于其应有的魅力;利用课余时间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建立了 “清风”记者团和“春蕾”电视台,提出了“学中央电视台主持人,做焦点访谈记者”的口号,极大提高了学生实践操作的能力,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形成了“清风一吹春蕾开,才华展示在舞台”的校园文化亮景。
乳山市夏村镇石头圈区小位于石头圈村西一公里,是一所全日制公办小学。占地面积18582平方米。2004年8月,原石头圈区小、二甲区小、邵家区小、东家区小合并为石头圈区小。现有教职工72人,10个教学班,在校生354人,共102间校舍。 近年来,学校加大了硬件建设的投资力度。南排30间校舍,由省政府资助10万元,镇政府筹集20万元共30万元于2004年8月30日完工,建筑面积687平方米,铝合金窗,木质门。2004年10月,投资两万两千余元,安装取暖设施、自来水;2004年10月至2005年6月,投资六千余元整修校园;2005年3月,投资三千余元建两宣传栏;特别是今年学校投资17余万元,硬化路面、粉刷校舍、整修各种功能室等,微机室、多媒体教室、图书室、师生阅览室、实验室等设施配套齐全,投资近20万元购置图书、教学仪器、微机等,改善了教师、学生的办公、学习环境。 学校领导班成员精诚团结,全校上下合力一心,努力构建和谐校园,教师与教师之间,领导与领导之间,领导与教师之间呈现出一派和谐气氛。学校以教研促教学,向教研要效益,教研课题列入市十一五规划课题,先后有10人次获国家、省、地、市级论文。学校重教学,强师德,先后有3 人获市优秀班主任称号,1人获市优秀教研组长称号,11人获市优秀师德标兵称号,8人获市级优秀教师或先进教师荣誉称号。学校重视学生的思想品德、法制纪律、安全观念教育,学生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行为举止文明得体,学籍巩固率达到100%。目前,学校校风正,教风好,学风浓。今年,学校将努力争创威海市规范化学校,提升办学水平。 现在的校园芳草如茵,鲜花常开,花香袭人,令人心旷神怡。文化环境陶冶情操,学生作品随处可见,宣传画廊布置精巧,内容高雅。这里环境优雅、整洁宁静、设施完善,是教和学的理想场所。我们将打造一流的师资队伍,创造洁、净、静、美的校园环境和规范、科学、严格的管理,为学生们的学习提供良好的保障,创建一个健康、文明、温馨的和谐校园,以一流的管理和一流的教学质量再新的辉煌。
公众号
视频号
小红书
小程序
APP
京ICP备16044424号-2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3064号 Copyright © 2001-2024 hteacher.net 北京中师华图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