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政法大学附属中学(原名番禺中学)创办于1954年。学校占地面积21.7亩,校舍建筑总面积16149平方米,拥有37个数字化教室,14个专用教室,运动场地4430平方米,图书馆400平方米。目前有31个教学班,在校学生近千人。高中部教师56人,其中高级教师占30.4%。 多年来,秉承“明德精业”的校训,坚持“走进生活,生命对话,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把“注重学校内分涵建设,提高学生综合学力,使传统特色项目在全区,及至全市产生示范效应”确定为学校发展目标,构建“以多元、综合、体验”为特征的三类课程体系,提供适合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让每一个学生更好的学习与成长。学校于2009年评为长宁区实验性示范性高中。 2009年12月学校正式更名为华东政法大学附属中学,依托高校,创新办学模式,探索“学生、学校、高校、家庭、社区”五位一体的管理模式与运作机制,推进学校民主开放的进程。联大做强,优化课程设置,在全面育人的基础上,整合三类课程,在学科渗透的基础上,开发多形态的民主法治综合课程,普及民主精神与法治意识,分层指导,鼓励践行,以“民主法治”主题轴课程开发建设为载体,特色发展,使学生逐步成为未来大都市的现代公民,为未来培养创新型人才打下扎实的基础。 在市级课题“优化学程,提高中学生综合学力的实践研究”的引领下,尊重教育规律,以学定教,改变课堂教学模式,推进民主课堂建设。以学程手册、小组合作学习、开放作业等为抓手,促进师生教与学方式的转变,实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民主、平等、合作与对话,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人,切实落实科学治教,依法治教。 经过全校师生的努力,学校先后荣获上海市文明单位、上海市普教系统德育工作先进集体,上海市二期课改研究基地,上海科技教育特色示范学校,长宁区教学工作示范学校、长宁区艺术教育特色学校等多项荣誉,在社会上享有良好的声誉。
华东政法大学附属中学(原名番禺中学)创办于1954年。学校占地面积21.7亩,校舍建筑总面积16149平方米,拥有37个数字化教室,14个专用教室,运动场地4430平方米,图书馆400平方米。目前有31个教学班,在校学生近千人。高中部教师56人,其中高级教师占30.4%。 多年来,秉承“明德精业”的校训,坚持“走进生活,生命对话,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把“注重学校内分涵建设,提高学生综合学力,使传统特色项目在全区,及至全市产生示范效应”确定为学校发展目标,构建“以多元、综合、体验”为特征的三类课程体系,提供适合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让每一个学生更好的学习与成长。学校于2009年评为长宁区实验性示范性高中。 2009年12月学校正式更名为华东政法大学附属中学,依托高校,创新办学模式,探索“学生、学校、高校、家庭、社区”五位一体的管理模式与运作机制,推进学校民主开放的进程。联大做强,优化课程设置,在全面育人的基础上,整合三类课程,在学科渗透的基础上,开发多形态的民主法治综合课程,普及民主精神与法治意识,分层指导,鼓励践行,以“民主法治”主题轴课程开发建设为载体,特色发展,使学生逐步成为未来大都市的现代公民,为未来培养创新型人才打下扎实的基础。 在市级课题“优化学程,提高中学生综合学力的实践研究”的引领下,尊重教育规律,以学定教,改变课堂教学模式,推进民主课堂建设。以学程手册、小组合作学习、开放作业等为抓手,促进师生教与学方式的转变,实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民主、平等、合作与对话,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人,切实落实科学治教,依法治教。 经过全校师生的努力,学校先后荣获上海市文明单位、上海市普教系统德育工作先进集体,上海市二期课改研究基地,上海科技教育特色示范学校,长宁区教学工作示范学校、长宁区艺术教育特色学校等多项荣誉,在社会上享有良好的声誉。
长宁区教育学院附属中学位于上海市中心,是一所公办完全中学。学校自2000年8月更名以来,确立了“爱满天下,以德立校”的办学思想、形成了“明德、笃学、求实、创新”的校训,“团结、敬业、奉献、关爱”的校风以及“凝聚、尽责、无私、大爱”的政风,创设了让每一个附中人愉悦工作的氛围,明确了争创优秀附中人的目标。办学十几年来,作为区教育学院教育教学、研究基地和教研员轮岗的基地。学校在区教育学院的直接指导下,已开展了一系列有利于师生共同发展的教学改革。学校积极参与二期课改,新教材试点已近四年,积累了较丰富的课改经验。学校教育特色纷呈:如越剧、现代信息技术、双语教学等。近年来学校加强对外交流工作,先后与新加坡、新西兰等学校结为友好学校。学校每个年级均有越剧特色班。已培养多名越剧人才输送到市级越剧团,有的已成为剧团的骨干。在一代越剧宗师、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袁雪芬老师的直接关心、指导下,各年级越剧班的表演多次荣获市、区创作和表演比赛一等奖,从2003年开始,越剧班率先开展国际交流。我校的现代信息技术也走在区教育系统前列,成为“长宁区数字化校园先行校”。学校连续几年聘用外籍教师进行口语课教学,学校在多门学科中采用双语教学,努力创设英语学习的氛围与环境,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和跨文化理解能力,使学校向着现代化、国际化、信息化教育迈进。近几年来,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社会声誉逐年提高,陆续被接纳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环境人口与可持续发展教育EPD项目”成员学校、上海市二期课改实验学校、上海市校本教研基地学校、长宁区环境教育绿色学校、长宁区首批艺术教育特色学校、长宁区学校场地向社区开放示范点等等,先后获得诸多荣誉,如:长宁区第八届中小学德育工作研讨活动金牌组织奖、长宁区第八届教学工作研讨活动中教学工作先进学校、长宁区第六届教育科研工作先进集体、长宁区教育信息化工作先进学校、长宁区双语教学试验项目学校等等。学校全体教职员工众志成城,为使学校成为长宁区素质教育窗口,成为本区教育教学研究基地和教师培训基地,任重而道远,为实现这一目标,学校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实验、研究、创新上狠下工夫,遵循教育的客观规律,求真务实,力戒浮躁,一步一个脚印,不断攀登新的高度,争创新的辉煌。
上海市民办新世纪中学创办于1992年7月,是上海市恢复民办学校后市教委批准的第一所民办中学。办学以来学校接受市、区有关部门屡次督导评估,均得到高度评价,办学水平成为上海市闻名、长宁区领先的初级中学。学校现代化设备具全,环境整洁,井然有序,为师生教学创设了良好的人文环境,和谐的育人园地。学校坚持“踏实办学,诚信服务、悉心育人、注重实效”的办学方针,倡导“要成才、先成人”的德育思想,形成了一整套系统的德育管理方法。提出了“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健身、学会办事”的素质教育培养目标。多方面地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使每一个学生在新世纪中学都能获得成功。学校教育质量是生命线,良好的校风和高质量教学是新世纪中学的办学特色。一贯以来,新世纪中学明确提出“让每一个学生获得成功”的办学理念。倡导“认真踏实学做人 ,勤奋刻苦学知识”和“追求卓越,做学习的主人”的良好校风。学校的办学已成功地经受住了社会的检验,经受住了日益发展的教育新形势的考验。建校以来学校以民办学校特有的体制和机制优势,取得了优异的办学质量,同时赢得社会各方的广泛赞誉和信赖。在上海东展教育发展有限公司和长宇区教育局的领导下进一步研究学校发展规划,改善办学条件,加大教育改革力度,加快学校的更大发展。随着民办教育的法制化,规范化,新世纪中学一定会迎着教育改革的春风蒸蒸日上。
上海市延安中学创建于1946年10月,初名上海真如中学。新中国成立后迁址延安西路并更为现名。1960年定为市重点中学,1979年邓小平同志亲笔为学校题写了校名, 1998年迁至现址,2005年成为上海市首批实验性示范性高中。 延安中学座落于长宁区,毗邻虹桥开发区。校园占地约1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万多平方米,绿化面积近40%。是上海市花园单位。学校具有一流的教学设施,是上海中心城区规模最大、设施最新的现代化寄宿制高级中学之一。 学校拥有一支“师德高尚、理念先进、业务精湛、团结协作”的教师队伍,现有特级教师7名,高级教师70多名,市、区级学科带头人、拔尖人才20多名,现有学生近2000名,有40个班级。 学校努力构建并优化以“轻负担、高效益、多类别、分层次、个性化”为特色的课程体系,形成了“数学特色、科技见长、人文相济、和谐发展”的办学特色。 学校办学成绩斐然,被评为“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全国绿色学校”、“全国模范职工之家”,并连续九次被评为“上海市文明单位”。学校还获得“联合国EPD项目实验学校”、“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2049计划实验校”、“中国创造学会创造教育专业委员会实验基地”、“上海市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研究基地”、“上海市中小学二期课改实验基地学校”、“上海市科技教育示范学校”、“上海市艺术教育示范学校”等殊荣。 学校在建校至今的60年中,在几代“延安人”的共同努力下,形成了良好的校园文化和卓有成效的办学模式及特色,培育了数以万计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上海市第三女子中学是上海市唯一的一所公办女子重点中学,是一所蜚声海外的百年名校,宋氏三姐妹都曾在此就读。学校前身是1881年美国基督教圣公会创办的圣玛利亚女中和1892年基督教南方监理公会创办的中西女中,1952年两校由上海市人民政府接管,合并命名为“上海市第三女子中学”。在过去的一个多世纪里,学校培养了一大批杰出的女性,有众多的科学家、医学专家、艺术家、实业家、社会活动家等。美国俄勒冈州副议长邓稚风、前中国科学技术部部长朱丽兰、中国科学院院士黄量、中国工程院院士陈亚珠、闻玉梅、文学家张爱玲、艺术家顾圣婴、黄蜀芹等都毕业于该校。学校在国内外享有盛誉,被誉为“女子人才的摇篮”。学校占地面积为80亩,建筑面积44577平方米。提供包括学科探索、现代科技、语言素养、艺术鉴赏、世界文化、女子成才、品位生活、体育保健等课程一百多门,初步形成符合女生发展的课程体系。学校近年来一直加大教学设备投资,理科实验室、汽车驾驶模拟教室、电子钢琴教室等堪称一流。在几代人的努力下,历经百余年的曲折发展,学校始终强调以清晰的办学思想来指导实践,不断形成了适合女性发展的管理理念。早期,学校十分注重涵养性情,改善品质和的教育;50年代,学校重视学生社会价值观的实践教育。80年代,学校注重女子成才的探索,对女生实施“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教育;90年代初,学校提出了针对女生身心特点,发挥女生个性特长的办学思路,提出了“国际化、信息化,有特色的一流女子中学”的办学目标。新的世纪,进入第二个百年发展期,学校提出了“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特色鲜明的女子高中”的办学目标和以“独立、能干、关爱、优雅”(IACE)为特征的学生培养目标,努力探索女子成长成才规律,营造女子成才氛围,启迪女子成才意识,挖掘女子内在潜能,发挥女子个性特长,为造就德才兼备、秀外慧中的现代化、开放性的杰出女子人才奠定基础。
上海市延安中学创建于1946年10月,初名上海真如中学。新中国成立后迁址延安西路并更为现名。1960年定为市重点中学,1979年邓小平同志亲笔为学校题写了校名, 1998年迁至现址,2005年成为上海市首批实验性示范性高中。 延安中学座落于长宁区,毗邻虹桥开发区。校园占地约1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万多平方米,绿化面积近40%。是上海市花园单位。学校具有一流的教学设施,是上海中心城区规模最大、设施最新的现代化寄宿制高级中学之一。 学校拥有一支“师德高尚、理念先进、业务精湛、团结协作”的教师队伍,现有特级教师7名,高级教师70多名,市、区级学科带头人、拔尖人才20多名,现有学生近2000名,有40个班级。 学校努力构建并优化以“轻负担、高效益、多类别、分层次、个性化”为特色的课程体系,形成了“数学特色、科技见长、人文相济、和谐发展”的办学特色。 学校办学成绩斐然,被评为“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全国绿色学校”、“全国模范职工之家”,并连续九次被评为“上海市文明单位”。学校还获得“联合国EPD项目实验学校”、“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2049计划实验校”、“中国创造学会创造教育专业委员会实验基地”、“上海市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研究基地”、“上海市中小学二期课改实验基地学校”、“上海市科技教育示范学校”、“上海市艺术教育示范学校”等殊荣。 学校在建校至今的60年中,在几代“延安人”的共同努力下,形成了良好的校园文化和卓有成效的办学模式及特色,培育了数以万计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上海市延安中学创建于1946年10月,初名上海真如中学。新中国成立后迁址延安西路并更为现名。1960年定为市重点中学,1979年邓小平同志亲笔为学校题写了校名, 1998年迁至现址,2005年成为上海市首批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延安中学座落于长宁区,毗邻虹桥开发区。校园占地约1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万多平方米,绿化面积近40%。是上海市花园单位。学校具有一流的教学设施,是上海中心城区规模最大、设施最新的现代化寄宿制高级中学之一。学校拥有一支“师德高尚、理念先进、业务精湛、团结协作”的教师队伍,现有特级教师7名,高级教师70多名,市、区级学科带头人、拔尖人才20多名,现有学生近2000名,有40个班级。学校努力构建并优化以“轻负担、高效益、多类别、分层次、个性化”为特色的课程体系,形成了“数学特色、科技见长、人文相济、和谐发展”的办学特色。学校办学成绩斐然,被评为“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全国绿色学校”、“全国模范职工之家”,并连续九次被评为“上海市文明单位”。学校还获得“联合国EPD项目实验学校”、“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2049计划实验校”、“中国创造学会创造教育专业委员会实验基地”、“上海市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研究基地”、“上海市中小学二期课改实验基地学校”、“上海市科技教育示范学校”、“上海市艺术教育示范学校”等殊荣。学校在建校至今的60年中,在几代“延安人”的共同努力下,形成了良好的校园文化和卓有成效的办学模式及特色,培育了数以万计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上海市仙霞高级中学建于1988年,是一所普通完全中学。校教学设施完备,现有校园闭路电视网和计算机校园网、6个设备先进的学生计算机房、3个多媒体教室、55个数字教室、2个可视语音室,以及电子阅览室和各科实验室、图书馆;学校还拥有人造草坪足球场、塑胶跑道以及体操房、标准篮球场等运动设施,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和体育锻炼环境。在环境绿化优美的校园中立有鲁迅、雷锋各一座半身汉白玉塑像,均由著名雕刻家唐锐鹤教授雕刻。学校办学特色鲜明,教学质量上乘,社会声誉良好。有一批业务功底扎实,教育观念先进,教育效果出众的中、高级教师。近几年来,学校积极开发、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涌现出一批敬业爱岗、观念更新、熟练掌握计算机技术、深受学生欢迎的青年骨干教师。学校行政班子团结工作,奋发有为,仙霞高中每年都在发生着令人鼓舞的变化,2001年学校经过标准化建设后,不仅校容校貌发生了巨大的改观,学生行为文明规范、学习态度积极努力、教师敬业爱生的氛围也越来越浓厚,在生源逐年减少的社会环境中,仙霞高中的办学规模却在逐年扩大,仙霞的明天会更好。
公众号
视频号
小红书
小程序
APP
京ICP备16044424号-2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3064号 Copyright © 2001-2024 hteacher.net 北京中师华图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