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番禺中学创办于1954年,位于番禺路270号,季勤先同志为首任校长。1956年,惠群初级中学及致远中学高中部相继并入番禺中学。1959年,学校高中部改为冶金硅酸盐学校;不久,又恢复为完全中学。1994年,第十八中学并入了番禺中学。2001年8月,学校完成了整体改造,美丽的校舍、现代化的教育设施、高雅文明的校园文化,为师生的健康发展创造了更优越的条件。学校是是上海市科技特色学校和长宁区中小学日常行为规范示范校,上海市课程教材改革实验基地。新世纪初,学校完成了校园整体改造,目前有电脑教室,多媒体教室各2个,电子阅览室,电子备课室各一个,为教师和学生的成功发展创造了优越的条件。
长宁区教育学院附属中学位于上海市中心,与中山公园、曹家渡繁华区域相邻,是一所公办完全中学。学校自2000年8月更名以来,确立了“爱满天下,以德立校”的办学思想、形成了“明德、笃学、求实、创新”的校训,“团结、敬业、奉献、关爱”的校风以及“凝聚、尽责、无私、大爱”的政风,创设了让每一个附中人愉悦工作的氛围,明确了争创优秀附中人的目标。为了弘扬民族文化,振兴戏曲事业,该校从1992年7月就成立了越剧兴趣小组,并在同年10月与上海市越剧院挂钩。为全面培养学生,扩大影响,从1993年开始,每年招收一个越剧特色班,有几千名学生接受了越剧专业艺术教育,1994年被命名为“长宁区学生艺术团华阳越剧分团”。十年来参加过市、区、校、街道等各类演出近二百多场。1996年创作节目《木兰新歌》获市艺术节创作演出一等奖,2000年创作课本剧《孔子拜师》获市戏剧节一等奖等。三次被评为长宁区艺术教育先进集体。在十多年实践活动中,每年都有学生考取上海市戏曲学校,为戏校输送了一批又一批越剧人才。
上海市天山中学创办于1954年,2004年10月从娄山关路505号整体迁入天中路155号的新校舍。学校环境怡人,是上海市文明单位、市花园式单位、市绿色学校。 学校拥有一支中高级教师已占85%以上的师资队伍,现有30个教学班。学校严谨的教风、刻苦的学风以及稳中有升、名列前茅的办学质量,赢得了社会各界普遍的赞誉和肯定。学校先后被评为上海市中学生行为规范示范学校、上海市生命教育试点校,并连续多年荣获区德育研讨与展示活动、区教学研讨与展示活动先进集体和科研工作先进单位的荣誉称号。 在历任领导的关心支持和历届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学校传承发展了“为人朴实、为学扎实、为事踏实”的办学传统和“积极、文明、求实、创新”的优良校风。近年来,学校巩固提升了“生命价值意识、生涯发展意识、生态共存意识”的办学理念,以“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健美、学会发展”为育人目标,致力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形成了“人文丰厚、艺体见长”的办学特色,培养了一批批人才。 作为上海市艺术特色学校,学校拥有上海市第一批学生艺术团体——“上海市学生艺术团天山中学管弦乐团”,乐团曾数次出访过日本、香港、云南等地,获得国内外同仁的一致好评。2006年,学校与上海音乐学院合作,挂牌成立了“上音长宁学校”。作为全国群体工作先进集体和上海市体育传统学校,学校拥有射击、射箭、击剑等特色项目,已成为国家奥运后备人才培训基地。
复旦中学前身为复旦公学,1905年由近代爱国教育家马相伯创建,与复旦大学同根同源。1912年复旦首席校董、临时大总统孙中山授令,南京临时政府批准,指拨李鸿章祠堂为复旦公学校址。1917年公学升格为复旦大学,中学部改为复旦大学附中。1922年大学部迁至江湾,附中仍留原址。1944年改称复旦中学。1950年陈毅市长为复旦中学题写校名。一百多年来,复旦中学为国家培养了一批文化名人、名师,多位院士,输送了数以万计的国家栋梁之材。 立校始,提出“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校训,倡导“服务、牺牲、团结”、“学术独立,思想自由”精神,严谨治校,一以贯之。在传承复旦思想本源的基础上,学校锐意改革、创新和进取。90年代初期,学校制定了“清、熟、活”的教学目标与要求,实施了有切实效果的教学常规和学习常规。90年代后期至新世纪初,“发展性教育”、“历史名校可持续发展”、“聚焦课堂教学 提升生命智慧”等课题的思考和实践,引领全校师生面对时代变革,全面提升修习素养和综合能力。近年来,学校以文化立校、自强育人思想为指导,既重内涵发展,又重外延拓展,正努力办成具有独特个性,有自身文化品格和文化精神的实验性、示范性高级中学。 复旦中学是上海市文明学校、上海市行为规范示范学校、“联合国ESD项目实验学校”、“上海市TI数理技术实验学校”、“上海市知识产权试点学校”、 “上海市科技教育特色学校”、“上海市体育传统教育学校”、“上海市摄影特色学校”、区“双语教学实验学校”、区“艺术教育特色学校”等。
办学规模学校占地面积为80亩,建筑面积44577平方米。班级27个,学生数1000余人。学校拥有高质量的致力于女生教育的教师队伍,其中特级教师3人,高级教师48人,一级教师43人,二级教师16人,提供包括学科探索、现代科技、语言素养、艺术鉴赏、世界文化、女子成才、品位生活、体育保健等课程一百多门,初步形成符合女生发展的课程体系。学校近年来一直加大教学设备投资,理科实验室、汽车驾驶模拟教室、电子钢琴教室等堪称一流。 历史沿革与发展定位上海市第三女子中学(以下简称“市三女中”)是上海市唯一的一所公办女子重点中学,是一所蜚声海外的百年名校,宋氏三姐妹都曾在此就读。学校前身是1881年美国基督教圣公会创办的圣玛利亚女中和1892年基督教南方监理公会创办的中西女中,1952年两校由上海市人民政府接管,合并命名为“上海市第三女子中学”。在过去的一个多世纪里,学校培养了一大批杰出的女性,有众多的科学家、医学专家、艺术家、实业家、社会活动家等。美国俄勒冈州副议长邓稚风、前中国科学技术部部长朱丽兰、中国科学院院士黄量、中国工程院院士陈亚珠、闻玉梅、文学家张爱玲、艺术家顾圣婴、黄蜀芹等都毕业于该校。学校在国内外享有盛誉,被誉为“女子人才的摇篮”。在几代人的努力下,历经百余年的曲折发展,学校始终强调以清晰的办学思想来指导实践,不断形成了适合女性发展的管理理念。早期,学校十分注重涵养性情,改善品质和的教育;50年代,学校重视学生社会价值观的实践教育。80年代,学校注重女子成才的探索,对女生实施“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教育;90年代初,学校提出了针对女生身心特点,发挥女生个性特长的办学思路,提出了“国际化、信息化,有特色的一流女子中学”的办学目标。新的世纪,进入第二个百年发展期,学校提出了“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特色鲜明的女子高中”的办学目标和以“独立、能干、关爱、优雅”(IACE)为特征的学生培养目标,努力探索女子成长成才规律,营造女子成才氛围,启迪女子成才意识,挖掘女子内在潜能,发挥女子个性特长,为造就德才兼备、秀外慧中的现代化、开放性的杰出女子人才奠定基础。 学校特色“IACE女孩”的培养我校的育人目标是培养“IACE女孩”,即培养具有独立、能干、关爱、优雅品质的女性,取这四个词语的英文第一个字母,简称“IACE”。 我们提出这一目标是基于两方面认识:一是针对女校生的成长特点,前两方面是要求她们弥补可能存在的不足,后两方面是要求她们充分显现自身的优势;二是我们认为这几个方面集中体现了现代优秀女性人才的特质。这四个方面的内涵是:独立——有较强的自主意识,能够独立学习,生活自理;能够独立思考,独立处世,能独立辨别是非,学会选择。能干——有较强的自信心,意志坚定,有较强的学习、工作和生活能力,善于与他人交往合作。关爱——关爱他人、关爱集体、关爱自然、关心国家、关心社会,有强烈的责任感,并能付诸行动。优雅——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礼仪素养,大度文雅、懂美爱美。为了更好地实现以上目标,我们着重从三方面去影响学生:使学生学会正确对待自我——能够悦纳自我,乐观向上。学会认识自我、调适自我、发展自我。积极地面对生活与学习中所面临的各种压力,最大限度地发掘自己的潜能,使自己的能力不断得到提升。使学生学会正确对待所处的环境——能够与他人友好相处,学会扮演多种社会角色,既能接纳他人,又能获得他人接纳。积极地解决在人际交往中所产生的心理问题,宽容大度,善解人意。培养学生良好的成才心理素质——树立成才意识,锤炼心理品质,针对自身实际情况进行成才设计,为个人的发展目标打好基础。配合“IACE”的培养要求,学校每年进行“IACE女孩”的评选和宣传活动。在评选中,我们设计了多种形式,如学生自荐演讲、班级推荐助选、听取教师意见、学生会组织面试等。学生会请信息部的同学为每个被推荐人制作个人网页,请学生电视台的同学为每个被推荐人录制简短录像。我们将评选过程设计成一个展示和交流的过程,每期评选活动历时几个月。对于评选出来的“IACE女孩”,我们制作大幅宣传像挂在教学楼走廊的墙上,通过校园网介绍她们的特点,请她们的家长到校介绍经验,这些做法增添了她们的荣誉感。我们组织“IACE女孩”到各班演讲,展示她们的风采。整个“IACE女孩”评选宣传活动中,学生们始终表现出强烈的参与热情,榜样的效果显著。评选“IACE女孩”成为了女生的一个节日。 女校特色课程的构建我校有一个活动课程系列,我们将其命名为“美丽的梦想系列”。爱做梦是女孩子的天性,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她们觉得梦想渐渐成了幻影,埋藏心中,不再开启。这个课程系列就是要帮助女孩们去追求“梦想成真”。当学生一进校,高一年级就设计了“寻找金色的梦”活动,意在激活女生们潜藏在心底里的梦想。“寻找金色的梦”活动分为放飞梦想、交流梦想 、追寻梦想三个步骤。在这个过程中,女孩子们用自己的梦感动自己。有一位同学这样描述道:“‘寻梦’系列活动不仅让我们又找回了失落的童年梦想,而且让我们更明白了生活的意义:尊重梦想,其实是尊重生命,尊重来自灵魂的声音,实现梦想就是对自己的生命负责。” 进入高二,我们开始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实现梦想”,做法是“走进经典”,让学生从各类经典人物、经典故事中寻找答案。“寻梦”激发的是女生的浪漫情怀,“走进经典”帮助她们领略经典人物的智慧、胸怀、气节和情操,激发女生现实中的奋斗精神。同学们有的在小说中寻找作家笔下的经典人物,有的在传记中寻找现实中的经典人物,有的则捕捉艺术大师、体育健将的经典瞬间,在此过程中,她们探寻着实现梦想的途径。到了高三,我们结合“18岁成人教育”开展“我承诺”活动,使同学们明白,18岁就意味着信守承诺,勇担责任,要接近梦想就要脚踏实地,开始构思实现梦想的具体途径和方案,通过“我承诺”的方式使她们实现梦想的计划具体化。整整三年,学校帮助女孩们共同编织起美丽的梦想,由感性到理性地交给女孩一把“寻梦的天梯”,演绎着“有梦就有未来”的人生理想。我们在课程设置上针对女生特点专门设计了一些课程,包括理科学习方法指导课,如《数学思维方法》、《物理学习方法指导》、《信息技术处理》等;女生心理辅导课,如《女校学生青春期心理辅导》、《女子成才心理辅导》、《女中学生热点心理问题研究》等;特色体育课,如健美操训练、跆拳道训练等;其它还有女性礼仪课、艺术欣赏课,等等。这些课程都不同于普通中学的常规课程设置,是经过对女生学习和成长特点的专门研究而设置的,在内容上具有比较鲜明的女校特色。在常规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也注意为女生进行一些内容上的调整和补充,如社会课上我们增加了女性维权的内容,语文课上增加了女性生命教育的内容,数学课强调挖掘美感因素来激发女生学习兴趣,外语课通过增加读报活动来引导女生关注时事政治和科技发展,科学课针对女生形象思维强的特点,进行“实验先行”的尝试。这些做法对激发女生学习兴趣,拓宽她们的知识面起到了较好的作用。 广泛的国际交流——市三女中与八个国家和地区的十六所学校建立了合作关系。近年来学校接待了澳大利亚教育部长、新加坡教育部长、美国议员代表团、美国南卡州教育考察团等数十个各种规模的境外团体。2002年又成为上海地区唯一的一所入选由中美两国元首倡议发起的中美青少年交流合作项目的中学。每年都与国外学校互有几十名学生以“HOMESTAY”的形式分批进行两周的交流学习。 一流的英语教学——市三女中的英语教学二十年来一直走在教改前列,成绩斐然。在全国首届21世纪杯中学生英语演讲比赛和和全国中学生英语口语竞赛中,市三女中学生都获得一等奖,在“第九届全国大学生英语演讲比赛”六个一等奖获得者中,两位就是市三女中02、03年毕业的学生。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夫人希拉里女士访问市三女中时,称誉市三女中拥有“一流的学生,一流的英语水平”。 出色的艺术教育——市三女中不仅有高水准的管乐队,而且各项艺术活动都很出色。在上海市第三届学生艺术节比赛中,市三女中获五个一等奖,三个二等奖,五个三等奖。2004年教育部主办了第一届全国中小学艺术展演,市三女中京胡和乐队的合奏《夜深沉》以上海选拔第一名的成绩赴京参加决赛,荣获一等奖。学校以丰富多样的艺术课程为女同学的艺术学习创设条件,插花、篆刻、陶艺、艺术体操等都特别受到女生的欢迎。 全面的学科发展——市三女中的文科成绩一直很优秀,被称为“文科大国”。近年来,市三女中特别重视理科教学,采取了“实验先行”等有效措施,目前考入名校的文、理科学生比例为1:1。市三女中科技教育、环保教育极具特色。女生们在全国青少年创造发明比赛、英特尔杯国际科学工程大赛等活动中获得了几十个大奖,在2000年慕尼黑世界绿色组织举办的环保研讨会上,在2002年约翰内斯堡世界环境峰会上,在2004年俄罗斯圣彼得堡举办的首届全球青少年和平和环保会议上,市三女中学生都作了发言。 丰富的社团生活——市三女中有二十六个社团,每个社团都由学生自己设计,自己管理,都有自己的特色,分为“赤橙黄绿青蓝紫”七类,成为校园的一片艳丽色彩。每学期初,社团招募活动人声鼎沸,学期中各种活动轰轰烈烈,学期末的“市三女中社团节”将社团活动推向了高潮。环保社、法学社、市三女中电视台、市三女中之音、学生论坛、等都是很有影响深受学生欢迎的社团。 办学成果市三女中女中学是上海首批实验性示范性高中,获得上海市文明单位、上海市花园单位、上海市学校艺术教育先进集体等一系列称号。现为中国教育学会外语教学专业委员会外国语实验学校、全国绿色学校、上海市中小学行为规范示范学校、上海市科技教育特色学校、上海市心理教育示范学校。市三女中积极倡导教师研究女生教育,取得显著成绩,多次在全国和全市教学比赛中获得大奖。
上海市新光中学是一所普通的初级中学,至今已有五十九年的历史,为国家输送了大量的优秀人才和合格劳动者。近几年来,学校勇于开拓、创新,在学校管理上注重以人的发展为本,最大程度上激发教师的积极性,使每一个人都能与学校共同成长,营造自主办学和特色办学的空间。办学理念: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设施标准化、管理规范化、教师内涵化,教育高质量、办学高效益为目标,使教师和学生都有自己的发展目标、发展方向和发展空间,“教力”和“学力”同时得到提高,师与生共同自主发展,把我校学生培养成为有自主自强精神,行为素养良好,基础课程扎实,有个人兴趣特长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初中毕业生。学校以校风建设为关键,通过塑教风,强师风,促学风,亮校风,营造一个“争做合格新光人”的学校氛围。学校发展目标:设备一流,管理有序,质量保证,具有特色,教师稳定,学生喜爱,家长满意,社区信任的合格的初级中学。
娄山中学创建于1965年,1997年列为全市第一批公立转制学校,2007年转为公办学校。素以师资强、校风好、质量高而享有良好的社会声誉,成为一所学生及其家长所向往的学校。学校办学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让每一个学生的潜能得到发展”,学校的培养目标是“品行端正,基础扎实、文理相融,理科见长,具有发展潜能”。学校涌现出一大批品学兼优的学生和市“十佳少年”。科技、环保、乒乓和合唱为学校特色项目,近年来,在各级各类竞赛中获全国级奖的48项,市级奖390项。学校以“质量求生存,创新求发展”,实施校本管理,建立了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和科学的流程管理,在继续保持娄山“基础扎实”特色的同时,与时俱进地发展三种学力。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一直名列全区前茅。学校多年来坚持“规划先导,科研领先”的指导思想。近年来学校共有七项市、区级教科研课题,其中《多元智能的开发与整合》为新立项的重点课题。理化生教研组的两项课题分别获区科研成果的二、三等奖,学校曾被评为上海市教育科学院科研先进单位。学校始终把德育放在素质教育的“核心”地位。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做可爱娄山人”作为学校德育的主题,并开展“学会做人”的系列教育活动。学校十分关注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以举办文化节、艺术节、科技节、体育节等形式,以及加强学校制度文化、环境文化、校园文化建设,逐步形成具有娄山特点的学校文化系统工程,使学校成为“探索求知的学园”、“充满亲情的家园”、“生动活泼的乐园”、“整洁美丽的花园”。学校先后被命名为上海市中学生行为规范示范学校、上海市绿色学校、上海市科技教育特色学校、上海市环境保护教育特色学校、上海市“英特尔”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华东师范大学教学实践基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环境人口与可持续发展教育(EPD)项目成员学校等,被授予上海市教育科研先进集体、长宁区文明单位、区教学工作先进示范学校、区艺术教育先进学校等称号等。
上海姚连生中学是由香港著名实业家、慈善家姚连生先生捐资改建,1990年9月由原玉屏二中更名的一所公办初级中学,现有教学班16个。 我校与香港姚连生中学互为姊妹校,两校坚持交流互访,形成学校的特色。在新三年发展规划中学校把“沪港交流为载体,培养学生国际视野,争创特色学校”作为新的目标。近几年学校选派教师和学生代表赴港进行交流互访,专题研讨,观课座谈,两校学生作文竞赛,网上交流,等等……通过交流,师生拓宽了视野,转变了观念,锻炼了学生能力,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学科建设得到加强。学校将进一步挖掘沪港教育资源,拓展沪港姚中交流合作,促进国际交流,推进学校特色课程建设,培养学生国际视野,推动学校特色发展。 艺术教育是学校的另一特色。学校以评弹教育为载体,整合艺术教育资源,大力弘扬民族文化,提高了学生的艺术修养,形成“以艺促德”的育人特色。学校评弹团是上海市学生艺术团,也是长宁区“五朵金花”之一。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改革中,学校确定了“尊重人,关心人,发展人”的办学理念,提出培养“健康明理,文明好学,具有国际视野的合格初中毕业生”的育人目标,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学校初步形成了“文明、团结、创新、奋进”的校风。学校先后被评为“上海市艺术教育特色学校”、“上海市红旗大队”、“长宁区教学先进学校”、“长宁区文明单位”、“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等称号。 今年,区政府、教育局将对学校进行整体改建,学校的办学条件将大幅提升。面对新时代的挑战,学校将进一步注重内涵发展,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注重学生品德素养和心理素养的提高,注重学生特长的培养,发展姚连生中学沪港合作、艺术教育特色,努力把姚连生中学办社会满意、特色鲜明的学校。
公众号
视频号
小红书
小程序
APP
京ICP备16044424号-2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3064号 Copyright © 2001-2024 hteacher.net 北京中师华图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