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黄浦学校是黄浦区人民政府为探索体教结合办学模式,于2003年9月成立的综合型的九年一贯制学校,是在原市九中学基础上,先后与沪南体育中心、浦西中学、蓬莱中学合并重组而成的。学校现有教学班32个,学生近千名,在岗教职工186人。学校长期以来注重师资队伍的自培工作,教师年龄结构日趋合理,师资力量良好:有专职教师89人,平均年龄40岁,有中学高级教师17人,并拥有一批在市、区有一定影响的骨干教师,形成了以全国师德标兵、模范班主任叶翠英为代表的教师群体。学校先后产生了区学科带头人2名,区骨干教师11名,市、区名师工作室学员8名,区学科中心组成员多名。在教育均衡化的发展过程中,黄浦学校实现了长足进步:办学条件不断改善,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逐年提高。学校被命名为“上海市二期课改实验基地”、“上海市学生心理健康辅导实验校”,还被评为“上海市体育工作先进单位”、“上海市安全文明学校”、“上海市绿色学校”、“黄浦区行为规范示范校"、“黄浦区艺术教育特色项目学校”,每年都有上百人次在国家、市、区级比赛中获奖。学校由教学楼、体育活动中心、轮滑馆三大部分组成。配备了现代化的教学、体育训练和艺术教育的设施。办学理念: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和幸福奠基,创办“管理规范、文化浸润、温馨和谐、人民满意”的学校。校训:先人后己。学风:勤学、踏实、多思、进取。教风:严谨、踏实、精业、创新。办学目标:1、同绘“黄浦”共同愿景,构建“五四”校园文化。2、提升教师教书育人水平,促进学生持续健康发展。3、增进学校社区家长联系,实施开放互助共赢管理。4、优化学校内部管理机制,合理配置教育教学资源。培养目标:培养“真诚善良、乐观向上、善于合作、学会学习”的学生群体。 学校发展将围绕以下内容进行:遵守国家的教育法规,贯彻“素质教育”、“两纲教育”、“二期课改”精神,实现黄浦区精品教育指标体系,探索现代学校建设有效途径,提升学校办学水平和内涵。
七色花小学建校于1994年9月,是一所由卢湾区教育局领导的公立学校。在多年来所坚持的素质教育运行机制探索过程中,学校不仅受到了市、区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关心及指导,而且得到旅日爱国华侨、日本三晶株式会社会长傅在源先生的无私资助,使学校获得健康发展,为社会提供了优质的教育,并日益凸显其艺术教育个性特色,迸发出旺盛的生命活力,成为上海市卢湾区文明单位、上海市学校艺术教育先进集体和中国创造学会创造教育专业委员会实验基地等。 办学目标: 高质量 高品位 有特色 ·学校管理现代化,教育教学高质量 ·校园环境人文化,师生精神高品位 ·办学特色鲜明化,艺术审美冶心智 培养目标: 会学习 善思考 有个性 求发展 ·具有持续学习所必需的态度、习惯、方法和能力 ·关心社会,开拓视野,善于观察和思考 ·充满自信,具有特长,身心健康 ·自主发展的愿望强烈并具有相应的基础性能力 教师队伍 敬业 尚美 创新 ·以敬事业的忠诚激发敬学业的进取; ·以对真、善、美的崇尚实践美的道德、美的行为; ·以学习型集体的智慧能量不断开创教育教学新业绩。
光明小学位于上海市黄浦区傅家街40号,是一所 公办小学,实行“六三制”九年义务小学阶段教育,招收6周岁-12周岁适龄少年儿童。光明小学环境优美,视野开阔,配套教育设施齐全,有标准的活动室、实验室、舞蹈室、微机室、语音室,以及400米标准跑道操场。 光明小学以“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课堂教学研究”为教学宗旨,注重孩子人生完整发展,在学业优秀的同时追求人格上、心理上、体格上的均衡发展;以及保障良好、正确价值观的形成。通过行为规范的训练,教学活动的接受,各类主题活动的开展,社区实践活动的进行等,使学生形成初步的、良好的生活习惯、行为习惯、学习习惯;具有健康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优良的道德品质,比较扎实的文化基础,活跃的思维,正确的判断,较强的综合实践能力。只有得到全面和充分的发展的孩子,才能面对学业和人生的挑战,以积极的态度迎接挫折和阻碍为社会、公众服务。 光明小学以精神文明建设、师德建设为主要抓手;以课堂教学实践为重要载体;以各类专业化的校本培训为有效平台,各科教辅人员除了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以外,全面提高教师教育思想水平,具有较高的管理和监控课堂的能力。能够处理各种突发紧急状况,在有效的范围内保障少年儿童人身安全。
黄浦区重庆北路小学(大沽路262号),位于延中大绿地北侧,近人民广场,是一所有二十几年历史的公办小学。学校设施齐全,环境优美,交通便利。综合楼、教学楼连成一体,并配有电脑房、外语教学室、多功能室、阅览室、唱游室、舞蹈房、书法室、心理活动室等,给每一位学生提供优良的教育资源。 重庆北路小学坚持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培养了一批批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小学生。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以及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学校的办学思想更加明确,提出了建设一所“设备全、校园美、质量优、特色明、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办学目标。以学生发展为本,以调动师生教与学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为核心,强调学生的自我教育、自主教育。让自主发展走进学生的生活,让学生在体验与创造中学习。 学校以教学见长,多项特色并举。语文、英语、自然课先期采用实验教材,投入教改实验,目前已推广到全年级。书法艺术、科技、武术三项特色赋予学校勃勃生机。先后被命名为“上海市达标工程学校”、“黄浦区文明单位”、“黄浦区书法科技特色学校”。又被上海市大学书法教育协会授为“学生钢笔书法培训基地”。2004年成为“上海市书法特色校”。2005年2月,学校OM运动队获“中国上海第18届头脑奥林匹克创新大赛”第四名。2006年2月26日,又喜获中国上海第19届头脑奥林匹克创新大赛《技术传递》全国第一名、《几何结构》全国第二名、《花车巡游》全国第三名。
上海市黄浦区卢湾二中心小学是一所历史悠久的百年老校,创办于1902年。1934年独立建制,定名为上海务本小学。1938年迁至南昌路48号,改名为私立务本小学。1956年更名为上海市卢湾区中心小学。1957年迁址到皋兰路31号,改名为上海市卢湾区第二中心小学,1963年列为上海市重点小学。1997年雁荡路小学并入,设为分部。2003年清华小学并入,设为分部。 学校地处淮海中路之南,地理位置优越,有较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光荣的革命传统,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是教育系统的"民主堡垒"学校之一。 学校现设总校、东校、西校三部。现有班级36个,学生1053人。教职工119人,其中教师104人,高、中级职称教师占在岗教师的57.1%,大专及以上学历的教师占86.7%,大本占15.3%,区命名的校级以上骨干教师占38.8%,其中区学科带头人一名,区青年学科带头人2名,区级骨干教师13人。学校设置了电脑房、语音室、美术室、科常实验室、阅览室、电化室、唱游室,工会接待室等20多个。
淮海中路小学地处上海市中心城区淮海中路最为繁华的地段,是淮海路上唯一一所以此路名为校名的学校,其老校舍曾是伟大的孙中山先生的故居,赋予了学校丰富的文化底蕴。淮海中路小学的教育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学校的教师树立了“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意识,本着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最充分发展的思想,努力构建与国际大都市中心城区相适应的学校教育改革的新框架。在原有的小班化教育”学生综合能力个别化培养”的基础上,整合二期课改的理念,进一步创出特色,形成品牌。学校在传承优秀的学校文化的同时,发展学校特色,注重情感管理和人文化管理,崇尚师生间的平等与和谐,提倡学习是快乐;生活是幸福的办学理念,追求和谐的管理与教育。随着二期课改的进一步推进,学校教育研讨的内容越来越丰富:年级组共同协作,备课预写教案、共同听课分析、课后联动分享、反思人人撰写,变一堂课实践课为三堂、甚至更多。一个多学期以来,学校借助“区教研员工作室”,借助教研员力量,让教师们体会教学改革的重要性、领悟“二期课改”的真谛:关心每一个孩子的成长、尊重每个学生的选择。继续以小班化教育中学生综合能力个别化培养为课题,进行二期课改下的课堂教学实验,把学校办成在中心城区具有一定特色,注重学生综合能力和谐发展的小班化实验基地。以“传承海派文化精髓,发扬传统文明”为主题,开展学校校本课程研究。课程的设置上,学校注重基础学科和课堂教学改革,开展卓有成效的实践活动和英语口语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良好健身意识,良好组织能力以及善于与人交往的人际沟通能力和双语交际能力,让校内的孩子与文化零距离, 让文化包围学生,让艺术触手可及,使学校成为学生展示自我的天然大舞台.通过我们的培养,使走出校门的学生具有健康的心理、良好的个性以及较强的综合创造能力,成为富有朝气的社会建设者和合格接班人。
上海市黄浦区卢湾三中心小学一所历史悠久,声誉卓著的中心学校.有着70多年办学历史的卢湾区第三中心小学坐落在济南路上,毗邻新天地、淮海公园,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是一所管理人本化,教育个性化,特色品牌化,具有良好社会声誉的中心校。其前身是“喇格纳小学”。 一支富有爱心,经验丰富的教师队伍 学校拥有一支富有爱心,观念新,经验丰富,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100%大专学历,本科学历64.4%,研究生5%,70%以上的教师具有中、高级职称,他们给予每一位孩子以最充分,最周全的教育和关怀并将传递给我们的社会。 一个全新理念,持续发展的教育目标 学校始终把“行政管理温馨规范;课堂教学精致高效;学生活动丰富多彩;师资队伍素质良好”作为办学的最终目标。我们注重发现每个教师的价值,努力发掘每个学生的潜能,积极发展师生的个性,让每一位学生、教师在三中心的每一天都能感受快乐,获得乐趣,在不同的起点和水平上得到实实在在的发展。 一组辉煌成果,成果凸现的学校品牌 学校先后被评为全国红旗大队、全国古诗吟诵先进单位、全国信息技术先进单位、全国优秀家长学校示范校、上海市科研先进集体、上海市行为规范示范校、上海市安全文明校园、上海市健康促进校、上海市绿色学校、卢湾区文明单位等称号。近三年来,教师获全国、市、区教育教学大赛109人次,学生获全国各类比赛185人次;市级各类竞赛389人次、区各类竞赛376人次等。
上海市卢湾区中山南一路第二小学是一所以“信息技术”为特色的学校,地处中山南一路、蒙自路口,靠近“世博会”会址沿线,地理位置优越,发展前景乐观。学校创办于1990年。拥有1250平方米的塑胶操场及先进的儿童活动设施,多个专用教室,每个班级都安装了闭路电视,配备了电脑、电话、投影仪等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学校明确了“坚持依法办学,遵循教育规律,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按照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探索信息化管理学校手段,培养一批个性和谐健康,创意进取且有一定能力的学生,把学校办成社会、家长满意,充满可持续发展活力的学校”的办学目标。确立了“面向全体,以教师发展为基石,以学生发展为根本”的教育理念,在培养与磨练中,逐步形成了一支爱岗敬业,勇于创新,富有爱心的教师队伍,现拥有学科带头人、区级骨干教师多名。学校以信息技术为载体,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在各年级开设不同层次的电脑课,并开创了“玩中学” 拓展型课程,从道德规范,养成教育,行为习惯,学科渗透等方面为切入口,以少儿动漫,绿色网络,益智游戏为表现形式,释放出学生爱“玩”的天生,让学生在玩中学会探究,学会健康和谐生活,学会做人的道理,从而拓宽学生快乐成长的空间,达到让学生受益,家长认可,社会承认的目的。近期又开发设计了“开心套餐”学生自测系统这一软件,让学生在鼠标的轻松点击中,从一方小小的屏幕中了解奇妙的大千世界,汲取广博的知识,挖掘潜在的智慧!
卢湾区第一中心小学该校前身是1932年法租界公董局慈善会创办的“华童公学”,初建时名为中国第一小学,后改为萨坡塞小学。1943年8月改为上海特别市南通路小学,抗战胜利后,由国民政府接管,于1945年10月更名为“上海市立第五区一中心国民学校”,此时共有24个班级,夜间有英士路小学两个儿童晚班上课,另设民众补习班2个,对象是失学儿童和文盲。那时的中心小学无论是教学质量还是学校管理在全市已颇有名气。1949年上海解放后,学校由人民政府接管,名称不变,直至1951年1月31日上海市人民政府教育局发出第509号通令:废除国民学校名称,一律改称小学。该校改称上海市嵩山区第一中心小学。1956年3月因并区关系,我校所在地划分为卢湾区,因此学校改称“上海市卢湾区第一中心小学”,文革期间,曾改名为“工农兵第一学校”,两年多后又恢复为小学,改用现名。 学校拥有图书馆、电脑专用教室、语音专用教室、科常专用教室、美术专用教室、音乐教室、多功能教室、电化教室、业余电台等一系列专用设施。2002年在区“校校通”规划下,建成并开通了校园网。 目前有44个教学班,学生1583人,全校教职员工147人,其中教师127人。学校拥有一个团结协作,开拓进取的领导集体,班子成员老、中、青三结合,作风严谨,勇于创新;拥有一支结构合理、质量较高的师资队伍。历年来,学校获得的各级各类称号有:上海市文明单位、全国中小学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上海市科技特色学校、上海市小学生行为规范示范校等。 学校以科研为抓手,开展了“构建卢湾区第一中心小学课程体系”的研究,并在课题中充分渗透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充分满足学生发展的各种需要,注重学生个性发展的差异性,为每个学生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 师资力量: 中学高级教师3人,小学高级教师75人,占教师总数的61.4%。 从教师学历层次看: 进修研究生课程的有1人;大学本科学历(含在读)共有25人;35岁以下青年教师全部达到大专学历. 从各项教学比赛结果看: 中、青年教师参加全国、市、区教学评比、基本功比赛、说课比赛等频频得奖。
该校前身是1932年法租界公董局慈善会创办的“华童公学”,初建时名为中国第一小学,后改为萨坡塞小学。1943年8月改为上海特别市南通路小学,抗战胜利后,由国民政府接管,于1945年10月更名为“上海市立第五区一中心国民学校”,此时共有24个班级,夜间有英士路小学两个儿童晚班上课,另设民众补习班2个,对象是失学儿童和文盲。那时的中心小学无论是教学质量还是学校管理在全市已颇有名气。 1949年上海解放后,学校由人民政府接管,名称不变,直至1951年1月31日上海市人民政府教育局发出第509号通令:废除国民学校名称,一律改称小学。该校改称上海市嵩山区第一中心小学。1956年3月因并区关系,我校所在地划分为卢湾区,因此学校改称“上海市卢湾区第一中心小学”,文革期间,曾改名为“工农兵第一学校”,两年多后又恢复为小学,改用现名。 学校拥有图书馆、电脑专用教室、语音专用教室、科常专用教室、美术专用教室、音乐教室、多功能教室、电化教室、业余电台等一系列专用设施。2002年在区“校校通”规划下,建成并开通了校园网。
公众号
视频号
小红书
小程序
APP
京ICP备16044424号-2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3064号 Copyright © 2001-2024 hteacher.net 北京中师华图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