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地处凉城地区,是1995年9月正式开放的公建配套学校。 我们的设施:校园环境优美,绿化面积达1466平方米。硬件设施齐备,设有美术室、生活与劳动室、实验室、唱游室、音乐室、图书室、语音室、多媒体室、电脑室(2个)九个专用室。另有标准足球场、篮球场和150米环形跑道。 我们的师资:教职员工41人,大专以上学历23人,5位老师大本在读,小学高级教师比例占50%以上。以构建学习型组织引导教师专业化发展,100%教师以优异成绩获得 电脑技术考核证书。 我们的办学目标:培养“道德上自律,生活上自理,学习上自学,处事上自信”的学生。 我们的办学理念:“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 我们的教学特色:凸现英语与计算机的地位。 我们的德育特色:培养学生成为“忠心献给祖国,热心献给社会,孝心献给父母,诚心献给朋友,信心留给自己”的五心好少年。 我们的成绩:近年来,我校获全国、市、区各级奖项100余个。主要有:区绿化先进单位,区达标党支部,区党日活动优秀奖,区足球工作先进集体,区“广灵杯”足球赛冠军,区欢乐艺术节小学组戏剧类一等奖,市艺术节二等奖,上海市雏鹰大队,上海市活力大队,全国“双有大队”全国“双龙杯”少儿书画大赛优秀集体奖等。 我们的学生:在已毕业的学生中,进入上海中学、外国语大学附中、复兴中学等市级重点中学的30余名,每年都有20余名同学升入华师大附中等级民办重点学校。
凉城第一小学地处虹口区西北向、汶水东路北侧(水电路、凉城路中间),建于1988年2月,是凉城地区第一所占地12.5亩18个班级的公建配套学校。三层楼校舍建筑面积2396平方米。室内设有美术室、实验室、唱游室、音乐室、图书室、观摩室、语言室及计算机房等八个专用教室。室外配有标准篮球场(套用排球场)一个,200米的环形跑道一条,操场总面积达2500平方米,另附一个儿童乐园活动区。整个校园绿地面积达1612平方米,人均占绿4平方米还多。基本做到“月月有花、四季常绿”,学习环境舒适良好。 目前,一至五年级的学生总数416人,分设13个教学班。在编教职员工人数44人,其中专任教师41人。 凉城第一小学至今已有近14年校史。在上级领导关心扶持下,经过王守本、陈展云、曹玲华三位校长辛勤工作,全体教工共同努力,建立起一个团结协作,具有一定管理能力的领导班子和一支上进心强、工作勤恳、师德良好的教师队伍。 在学校领导和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学校“友爱、务实、求活”的校风,“乐业、进取、创新”的教风,“勤奋、活泼、向上”的学风基本形成。具有良好的教育教学氛围,升学合格率达99.8%。曾被评为首批区办学合格校、局文明单位、区局艺术教育表扬单位,连续多次被评为区局行为规范合格校等,为全面推进学校素质教育奠定了基础,在凉城地区享有一定声誉。
四川南路小学建于1857年(清咸丰八年),至今已有140年历史。学校的前身是天主教若瑟堂的附设小学,历史名为类思小学。类思小学是以法国天主教士罗类思为名的,当时学校开办的目的是为了宣传宗教信仰,直到1949年新中国建立,由人民政府接管,才实施人民教育。1953年2月学校正式挂上校牌改为“黄浦区四川南路小学”,一直至今。学校自1953年来,先后由余相公、沈婉芬、成祖卿、陈秀娟、翁文霸、王剑麟等担任校长,为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争创特色做了大量的工作。现任校长楼丽霞,1969年5月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职工,后调入兵团农场的学校担任教师,1979年2月回沪进入南京东路小学,任教师、校长助理、校长,1997年7月调入四川南路小学任校长。学校位于四川南路36号,共有两幢楼,靠操场的东西楼,里面的内楼,房屋建设面积达2310平方米,现有语音室、图书室、实验室、音乐室、健身房5只专用教室,其它教室20只。操场面积为85.5平方米,绿化面积54.45方米。现有教学班19个,一至五年级学生768人。学校教职员工共74人,其中小学高级教师37人,占总人数的50%,小学一级教 师27人,占36%,小学二级教师2人,占3%,还有7人为职员及工勤人员。四川南路小学历来以严谨的管理,教学闻名于外。“面向未来,全面育人,培养其有良好的思想品德,扎实的基础知识,强健的体魄,灵活的动手能力,勇于创新精神的一代新人。”作为办学思想贯彻于一切教育、教学工作之中。“勤奋守纪、文明知礼、团结友爱、奋发向上”的校风也时时激励着全体学生争做四南好少年。学校有青年21人,他们都积极地参加每一轮的职务培训及高一层次的学历进修,再学习的要求激励着大家不断进取。教育系统的劳动模范叶晓敏是区德育学科的带头人。作为知名人士,正带动四南小学的全体教工在师得学习、教育工作中作出努力,积极探索。“红领巾读书读报活动”的开展在四南小学已经深入学生的心灵,成为特得到众多的奖项,团体荣获全国优秀组织奖。95~96年获上海市红读先进集体,涌现了一批红读活动的指导老师及学生红读积极分子。“珠心算”教学活动开展已有多年,并且具有一定的规模和范围,研究出了独特的教学方法,学生受益非浅,取得很多成绩。其次在环保、茶艺、少先队鼓号队等诸方面都有传统项目,均获得市、区有关部门的表彰,获得好评。
黄浦区回民小学位于文庙路81号,地处上海老城厢。该校于1994年由原南市区回民第一小学与原南市区回民第二小学合并而成,至今已有七十余年历史。 南市区回民一小的前身为私立敦化小学,1931年由中国回教协会干事马晋卿投资创建,沙善余担任义务校长、抗战爆发,学校迁至南阳桥,易名敦和小学。1940年收回原校舍恢复上课,称正明小学。抗战胜利后,恢复敦化原名。1956年改为公立,1959年更名为南市区回民一小校名。历任校长有沙善余、金耀祖、金幼云、扬子恒、吕慧娟、金敏、伍德贤。1987年学校被评为上海市小学教育先进单位,1990年荣获全国红旗大队称号。 南市区回民二小的前身为崇本小学, 1947年由回民谢克、金幼云开办,校址在小桃园清真寺内,1956年迁至天文庙路81号,更名蓬莱区回民小学,1959年更名为南市区回民二小。历任校长谢克、金幼云、石厚珍、张兰、答朝柱。 几十年来,回民小学培养了数以千计的少数民族学生,其中不乏优秀人才;如市民委副主任方宗伟;市高教局副局长、市社科院世界经济研究所所长伍贻康;复旦大学科学技术院院长宗祥福;国家民委民族教育司司长哈炯磊,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达式常、张平;市民宗委研究室主任彭高成等。 多年来,我校一直受到区政府、区教育局的关心。得到区委统战部,市、区民委的指导,在民族教育方面作出了一定的成绩。1998年学校被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 近几年来,区教育局不断增加了对学校的投入,学权的校容校貌焕然一新,并相继建造了演播室、电脑室、美术室、民族陈列室等各类专用教室十间,保证了素质教育的实施。 1998年,在教育局的大力支持下。学校建造了《民族苑》,为学生了解民族知识和党的民族政策发挥了积极作用。《民族苑》的主要内容共分四个部分,分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异彩纷呈的民族习惯、各民族对祖国的贡献、民族工作在前进。《民族苑》已对全区中小学及社区开放。
上海市实验小学位于上海老城厢露香园路242号。它创立于1911年2月,原名万竹小学。因学校注重训练、严谨治教、教育质量高,被誉为“上海小学之最优者当推万竹”。1949年,改名为上海市邑庙区中心小学。1956年由上海市人民政府命名为上海市实验小学,曾是国家教育部在上海的唯一一所部属重点小学,声名远扬。 办学目标:在邓小平教育思想和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研究构建学校、社区、家庭共同参与的开放教育办学模式。使学校成为实施以德育为核心、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实验性、示范性学校。 培养目标:教会学生做人,培育乐观向上开放的心态;教会学生认知,实现基础性学力、发展性学力、创造性学力的同步增长;教会学生生活,培养学生基本自理技能和初步的社会实践能力。 九十多年来,学校为社会培养了三万余名毕业生。其中有著名科学家、原全国政协副主席周培源;被毛主席誉为“金笔汤”的女企业家汤蒂茵;蒋经国、蒋纬国先生;香港中华总商会副会长、全国政协常务委员张永珍;评弹艺术家蒋月泉;著名画家陈秋草;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陈述等。 目前办学规模:现有教学班31个,近千名学生,120多名教职工,400多名退休教师。其中现职中学高级教师12名,先后有7名教师列入全国、上海市的名师培养对象。 学校共有东、西、南、北、中五栋教学大楼。占地面积5359平方米,建筑面积6295平方米。学校建有现代化教学设施:监控室、电化室、电脑房、美术室、生活劳动室、图书室、大礼堂、多功能活动室、塑胶跑道等。 学校的历任领导,继承发展了学校的优良传统,不断探索,锐意进取。学校获上海市文明单位、上海市模范职工之家、上海市三八红旗集体、上海市教科研先进集体、全国红旗大队等荣誉称号。学校现为国家教育部“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中国创造学会“创造教育专业委员会实践基地”、全国小学德育实践基地、上海市第二期课改实践基地、上海素质教育实验校。 让学生享受一流的教育,让学生体会到教育的幸福,百年名校在新一轮的教育竞争中将以开放的心态,坚定行进在创建一流开放的现代化学校的征程上。
公众号
视频号
小红书
小程序
APP
京ICP备16044424号-2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3064号 Copyright © 2001-2024 hteacher.net 北京中师华图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