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民办沪北中学原校名为上海市民办沪北高级中学,最早由上海市市北中学发起创办。随着民办教育的逐步规范化,学校发展为一所有独立校舍、独立法人代表、独立经济核算的民办中学。举办方为上海市闸北区教育资产投资经营有限公司,学校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学校师资力量雄厚,任课教师除市北中学近年退休的高年资教师外,都聘请市北中学的在职教师兼任。学校办学以市北中学的模式作标准,努力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培养学生自我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引导学生登上巨人的肩膀。2005年初,闸北区教育局发文同意学校由原来的高级中学改为完全中学,每年增招初中两个班级。2007年9月,沪北中学迁入市北中学内。
上海冠龙高级中学创建于2000年8月,2006年5月改制为由上海海文教育发展有限公司投资举办的民办学校。学校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校长由上海市特级校长、特级教师曹家正担任。学校积极倡导“自强教育”,坚持以科学发展为指导,以学生发展为本,尊重学生的实际起点,尊重学生的多元发展,引导、激励学生确立自尊,拥有自信,走向自强,让学生在充满爱的环境里健康成长。学校拥有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关系和谐、适应素质教育和“冠龙”实际的教师队伍。学校占地面积14000平方米,建筑面积8100平方米。学校配备电脑房、实验室、多媒体教室、美术室、阅览室等专用教室,并建有塑胶跑道和人工草坪运动场,绿化面积达到3200平方米,教育环境幽雅。学校管理有序,校风优良,教学严谨,并设有英语、美术特色班以及各类社团,给学生的素质提高和个性发展提供了优质服务。学生的高考升学率稳定在95%左右,并每年都有一定数量的学生在全国、市、区各类竞赛中获奖,学生的全面素质得到了较充分的发展。
上海市民办新和中学是一所现代化寄宿制的完全中学,位于上海市闸北区原平路128号,地处闸北区现代教育园区,毗邻新中高级中学。学校由上海市永和企业(集团)有限公司主办,新中高级中学协办。企业投资6000余万元,占地面积36亩,总建筑面积22000平方米。拥有教学大楼、实验大楼、图书馆、计算机房、多媒体室、体育场馆、科技活动室、艺术活动室、学生公寓及餐厅等一流设施。学校校园优美,育人环境优越,并共享现代化寄宿制市级重点高中新中高级中学的优质教育资源。学校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本,努力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德、智、体、美诸方面和谐发展的一代新人。在历年中考、统考中成绩始终名列全区前茅。初中毕业生中80以上进入市、区重点高中。学校拥有一支敬业爱生、业务精良、结构合理的老、中、青三结合的教师队伍。学校管理以科学、高效为目标,“追求卓越”是新和师生的座右铭。学校把教学质量视为“生命线”。在教学工作中,坚持“四个结合”,即:继承传统与发展创新相结合、面向全体学生和因材施教相结合、提高教学效益与科学的质量监控教学评价相结合、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教学相结合。学校十分注重教师的业务培训与进修,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等方法开拓教师的视野、更新教师的观念,并为中老年教师“焕发青春”和青年教师“脱颖而出”搭建舞台。目前,新和中学已拥有一支敬业爱生、业务精良、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除招聘了一批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资深教师外,还从新中高级中学和应届大学生中吸收了一批“生力军”,教师中近90具有中、高级职称。面对取得的成绩和日益提高的社会声誉,新和中学的领导和教师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
市北中学创建于1915年,1954年首批被确定为市重点中学。2005年2月被首批命名为上海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连续十四年被评为上海市文明单位。市北中学是国家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奥运排球后备人才培养基地、市科技和艺术教育(合唱)特色学校、市骨干教师学科德育实训基地,排球队是上海市高水平二线运动队。现有校级学生社团近30个,校刊《溯光》被评为上海市学生十佳“明星社团”、第二届全国中小学优秀校内报刊评选活动“最佳校报”一等奖。现有特级教师6人,国家级骨干教师3人,高级教师50人。现主持工作副校长陈军是上海市语文特级教师,上海市名校长名教师培养工程特聘导师,全国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学校以“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为办学理念,把引导学生“登上巨人的肩膀”作为奋斗目标,进行学生自我可持续发展教育。多年来,大批学生在全国和上海市各项比赛中获一等奖;高考一直高位稳定,重点本科录取率近80%,考取复旦、交大、清华、北大等名校的人数每年都在100名以上,超过高三毕业生总数的20%。
上海市闸北成功教育实验中学原名古田中学,建立于1964年,地处闸北区中部的一所公办初级中学,场地硬件等在中部地区处领先水平,2011年暑期,教育局加大投入,对学校将进行加固改造,学校办学条件进一步升级,跃升为闸北区前列学校。学校始终将“科研兴校,全面提高”作为办学方向,在校本研发上走在了全市的前列,陆续编撰了十几本校本教材;在拓展型、探究型课程设计、开发、实施、管理各个环节的研究与实践中,受到相关部门和华师大等专业院校的肯定。一批批参与拓展型与探究型课程学习的学生多次获得 “希望杯”全国数学邀请赛、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上海国际茶文化节长三角少儿茶艺邀请赛、上海市学生艺术单项比赛、上海市中小幼学生美术、书法作品、上海市夏普杯中小学将棋锦标赛等全国、市、区奖项。据闸北教育规划,为了在中部地区崛起一所办学高质量的学校,2010年6月,闸北教育局宣布原古田中学由上海成功教育管理咨询中心委托管理,教育局调派了新的领导班子,并将原古田中学更名为上海市闸北成功教育实验中学。新学校以上海成功教育管理咨询中心为依托,“成功教育”思想为基本办学理念,以“自信、自主、大气、勤奋”为校训;以“三个相信”为教育核心:相信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愿望,相信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潜能,相信每个学生都能取得多方面的成功;以帮助成功、尝试成功、自主成功为课堂模式;注重接受式学习与体验式学习相结合,追求学生多方面的成功;重视学生的人文精神、科学素质和文化底蕴的培养,开展茶艺、书法、将棋、瓷刻画等选修活动课和各种社团活动,力求学生知识、能力、人格和谐发展。
上海市时代中学是唯一位于中心城区、面向全市招生的寄宿制初级中学,教育理念现代化、学校管理规范化、教育质量优质化、设施设备标准化,实行“封闭式管理,开放式办学”的教育管理模式。步出国门,异域考察,为青少年参与国际交流创设广阔平台。学校始终坚持教育教学改革,以学生发展为本,探索“小班化”教育。学校拥有一支师德高尚,业务过硬,乐于为学生服务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高级教师、区级骨干教师、硕士研究生共20余人,多名教师荣膺上海市劳动模范、园丁、金爱心教师称号。学校先后选送多名教师赴英国、加拿大、新西兰研修。各学科教师都有在全国和市、区教学大奖赛中摘金夺银。学校有舒适的学生公寓,有空调、卫生设备和淋浴房。生活区还设有科技活动室、陶艺室、钢琴房、多媒体娱乐厅等,供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学习上有老师导教包辅,生活上有专职老师负责指导,夜间有学校领导和教师管理陪宿。在强化科研意识,开展科技教育的近三十年历史中,获得区、市乃至全国的竞赛奖项达千余个。从航模制作,到近年学校开设机器人活动室,机器人爱好者先后参加了全国中小学电脑制作大赛机器人竞赛、中国青少年机器人竞赛、RCJ世界杯青少年机器人比赛、上海市家庭机器人选拔赛等,均获得良好成绩。在2006ˊ国际奥林匹克机器人竞赛中,作为上海唯一参赛学校,获得了香港区选拔赛常规赛初中组冠军、常规赛中学组机器人探险一等奖、创意奖二等奖,满载而归。
上海市建承中学座落于北京西路653号,是1939年7月由戴介民先生创办的一所中共地下组织领导的进步学校。原名华华二校,后正式定名为建承中学。建校之初,校内有一批浙东台州地区转移来沪的中共地下党员和进步师生。中共台州特委的秘密交通站就设在建承中学。在抗战时期,建承是一个抗日据点。解放战争时期,建承是党在中学系统的民主堡垒学校之一。建承中学培育了许多革命青年。1940年至1945年,建承中学有一百余名师生奔赴皖南、浙东、苏北等抗日根据地。在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斗争中,建承师生站在前列。同时,建承中学成为上海市“助学联”的活动地点。各个历史时期建承中学先后有司马正、陈仲信、顾仁达、周琦等4位烈士光荣为国捐躯。1989年,校内建成了校史陈列室,几经扩充,现陈列面积120平方米,有照片600多幅,展品百余件。1995年,重建的《建承烈士纪念碑》落成。建承中学现为上海市青少年教育基地。
闸北二中,自1906年湖州商人凌铭之创办湖州旅沪公学以来,这百年历史,先后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06—1952年),1906年湖州商人凌铭之以“教育救国”为宗旨,以“朴实”二字为校训,在辛亥革命志士陈英士倡议和赞助下创办了“湖州旅沪公学”,学校拥有当时南社著名诗人顾悼秋、任树南等为教员,学校先后培养出一大批社会有用之士,如我国著名戏剧家、电影导演应云卫就是其中之一。 第二阶段(1952—1956年),新中国成立后,学校由上海市人民政府接管,并改名为“育青中学”。学校得到充分发展。 第三阶段(1956年至今)。1956年育青中学合并中华中学定名上海市闸北第二中学,成为当时的闸北区十大完全中学之一。学校认真贯彻党的“培养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学校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学校教学质量上乘,社会声誉极好。学校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大批合格的优秀的人才,有相当一大批校友成为各条战线的骨干力量。 文革中闸北二中成为重灾区,学校的教育工作遭受重创。粉碎四人帮后,学校各项工作得到恢复发展,学校教学质量得到大幅提高。进入二十一世纪之后,学校抓住被定为上海市加强初中建设重点校的机遇和挑战,提出了“实施合适教育,让学生自主健康发展”的总课题,提出并实施了“超市式教学”和“滋润式德育”两大工作策略,形成了学校科技、环保的教育特色。学校走出一条超常规的内涵式发展之路。
公众号
视频号
小红书
小程序
APP
京ICP备16044424号-2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3064号 Copyright © 2001-2024 hteacher.net 北京中师华图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