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安区市西小学地处繁华的静安寺街道。2001年秋,静安区教育局根据区的控详规划,对全区中小学进行布局调整,将原先的华山路第二小学和常熟路小学合并,定名静安区市西小学。学校有68名在职在编的教职员工,其中,35岁以下教师43名。学校有中学高级教师一名,区学科带头人一名,小学高级教师40名。获得大学本科学历教师2名,在读12名;获得大学专科学历教师48名,在读11名。目前,学校分总分两部,共20个教学班。学校在历任校长和全体教职工的努力下,被评为区的文明单位,市小学生行为规范示范校,市雏鹰大队,是愉快教育实验基地。学校还培养出了飞上宇宙太空的美籍华人王赣俊;原国家女篮选手丛学娣;现国家女排二传手诸韵颖;上海市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殷一崔等知名人士和大批合格毕业生。为了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学校早在1998年,就卓有远见的开展小班化教育研究,成为市小班化教育试点校,从硬件设置和教学软环境等方面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基础教育。通过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改变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技术,让每一个学生能接受到民主、充分、均等的教育。 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是课堂教学,学校教师努力建立新颖的师生关系,构建宽松和谐,积极向上的课堂环境和小班条件下的课堂教学模式。周慕尧副市长,王荣华书记都曾来校视察,肯定和称赞了学校的实验成果,各大媒体也都做过报道。每学期学校还要接待大批区、市以及外省市的同行参观、学习。近年来,学校组织的各类公开教学多达几百节。 作为逸夫-华山美术集团的成员校,学校正在原有美术教学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特色。学校以普及“纸艺”活动为抓手,促进学生多元智能的发展,研究已被立为区级科研课题。2001年秋,学校招收了第一届美术特色班,学生经过一年的学习,已经在全国、市级比赛中获奖。学校还与台湾、日本的友好学校互访,进行艺术教育方面的交流。
静安区第三中心小学(原名和安小学)创办于1905年,至今已有近百年历史。学校占地面积5700m2,校园人文环境浓郁,学生活动空间宽敞,各项教学设备齐全。多功能教室和多媒体教室均配置了联网计算机、双向视频系统、投影仪、录放机及音响系统。为实现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教学主楼的各个层面配置了多媒体移动展示平台。学校图书馆面积200 m2,藏书总量达1万3千余册,已实现计算机管理,并配有可供学生自由选择电子读物的vod视频点播系统。学校还拥有各种功能的专用教室,如:语音室、音乐室、舞蹈房、IT教室及室内操场等,良好的设施设备为学校教育教学的开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学校目前教学班15个,均为30人左右的小班。在岗教师43人,其中38人为大专或大专以上学历。教师群体中有市级骨干教师、市优秀班主任、区学科带头人、区名星教师、区级骨干教师多人。学校连年来被评为区文明单位、区“三八”红旗集体、区先进党、团支部、区道德实践示范群体、上海市教育系统精神文明十佳好事、上海市优秀家长学校、上海市行为规范示范校、上海市雏鹰大队、上海市体育先进集体等称号。
静安区新江宁小学成立于2001年6月,目前分总分两部,共有学生500人, 在岗在编教工45人, 其中小学高级教师26人,占教师数58% ,初级教师19人,占教师数42%, 35岁以下青年教师24人,占教师数53%。区骨干教师1人,校级骨干教师4人,占教师数的11%。 学校在前四年规划中提出“为学生终身发展塑造健全人格,奠定扎实基础”的办学理念,并且逐步形成了以多元理论为依据,挖掘学生优势,开发学生潜能的教育教学观。教师面对倾慕与中心城区的精品教育理念而来借读的学生愈来愈多,家长文化水准、教育观念、学生基础和其他学校差异明显的现状,树立“正视差异、善待差异”的学生观。同时学校借助上海市科技特色校的优势,中国教育学会“十五”重点课题“学校、社区推进学习型家庭理论与实践研究”优秀实验基地,以《创建红领巾科学院 培养队员科学精神》的龙头课题为抓手,从时代进步的需要着眼,将儿童心理发展需要、少先队教育深化的需要同科学精神、创新精神培养的需要有机地糅合在一起。近年来,该课题的开展,无论是从师资队伍的建设的角度,还是从校本课程体系的构建,乃至学生能力的培养,都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同时该课题还获得了区第八届教育科研成果的一等奖,上海市少先队学会课题成果一等奖等荣誉。 日前学校已荣获上海市科技特色学校、上海市示范性优秀家长学校、静安区文明单位、“三八”红旗集体等荣誉称号,成为创造教育、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基地,并与静安区教育学院附校合作,开展多方位、多层面的联动。
西康路第三小学创办于1925年,为培明女子中学附小。1956年1月改为公立,与中学脱钩。1958年8月迁现址,改名为西康路第三小学。98年8月与北京西路第五小学合并,是一所规模较大的公办学校。 现学校占地面积共4103平方米,校舍分东西两部,分别座落在西康路196号与北京西路1117号。学校有标准教室38间,校内设有科常室、电化室、音乐室、电脑室、语音室等专用教室。现有33个教学班,学生近一千二百多名,教职工130人,其中教师115人,小学高级教师42人,一名外语学科带头人。现任校长毕宏玲。长期以来,历任校领导注重师资队伍建设,严格教学管理,教学质量稳定,使学校在社会上享有较高声誉。这无疑给学校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学校大力培养青年教师,中青年骨干教师队伍已逐渐形成,绝大多数教研组均有骨干教师把关。学校管理逐步形成层级管理网络。 1990年2月,学校与“南京路上好八连”结成军民共建精神文明单位,至今已十几年,德育上,形成了学校,家庭,社区一体化教育。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学校又以科研为先导,确立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的素质教育的教育思想,各学科科研论文频频在市,区级比赛中获奖,拥有了具有一定的教科研水平的师资。 特色: 为不断改进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2001年起又探索办学新路,以“双语教学”作为教改的突破口,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诚信-西三人追求的品质;双语-西三人办学的特色;健康-西三人前进的动力;进取-西三人发展的基石”的口号将激励西三人不断地在时代意识中明确目标,在科研意识中寻找途径,在进取意识中抓实效。努力形成“我为西三添彩,西三为我喝彩”的共识
上海市静安区威海路第三小学创办于1925年4月1日,前身为民智公学、私立民智中小学,1956年1月起改为公办小学即用现校名。长期以来,学校以较高教育质量而享誉社会。学校已形成“奋进创新”的校风,“敬业勤业”的教风,“求真求实”的学风,全校呈现一派蓬勃向上的兴旺景象。学校现有一支忠于人民教育事业的高水准的师资队伍。不仅有特级教师、中学高级教师和占教师总数65以上的小学高级教师,而且还有一批已积累一定教育经验的富有朝气的青年教师。教师队伍的思想素质、业务素质、理论素养、学历水平和工作能力逐年在提高,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供了切实的保证。近些年来,学校的校舍条件不断得到改善。1990年完成了北部校区的新建,新建的庭院式教学大楼造型别致,教室宽敞明亮,楼内设施齐全;1999年进行了南部校区的改建,恢复了原有的独特的建筑风貌,操场视野开阔,满目绿地景点,设施布局合理。学校有完善的现代化的教育设施。具有与INTERNET网络相连通的校园计算机网络系统、红外遥控闭路电视系统和卫星接收转播系统,有设施一流的计算机房,网络教室、多媒体演示室、多媒体语音室、多功能室、音乐室、舞蹈房、美术室、科常室、图书室和专用棋室等辅助教学用房。学校现已形成明显的办学特色。计算机教学得到普及,涌现出了一批具有计算机特长的尖子学生。学校在学生中积极开展和普及国际象棋活动,在全国和上海市的多项竞赛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中国国际象棋协会主席陈祖德亲临学校指导工作,对学校开展国际象棋活动和办学成绩给予了高度评价和热情鼓励。学校的艺术教育成绩斐然,合唱、舞蹈、小提琴、电声乐队和京剧多次获得市区的奖项。学校的科技教育持续开展,“三模”制作在市区的比赛中名列前矛。目前,在各级领导的关心下,在各有关方面专家的指导下,学校已成为国家教育部首批命名的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全国中小学整体改革专业委员会会员单位、中国创造学会创造教育专业委员会实验基地、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实验基地、上海市区活动课程研究基地、上海育才教育联合体成员单位和中国国际象棋协会青少年工作委员会实验基地。
公众号
视频号
小红书
小程序
APP
京ICP备16044424号-2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3064号 Copyright © 2001-2024 hteacher.net 北京中师华图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