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湾区第一中心小学该校前身是1932年法租界公董局慈善会创办的“华童公学”,初建时名为中国第一小学,后改为萨坡塞小学。1943年8月改为上海特别市南通路小学,抗战胜利后,由国民政府接管,于1945年10月更名为“上海市立第五区一中心国民学校”,此时共有24个班级,夜间有英士路小学两个儿童晚班上课,另设民众补习班2个,对象是失学儿童和文盲。那时的中心小学无论是教学质量还是学校管理在全市已颇有名气。1949年上海解放后,学校由人民政府接管,名称不变,直至1951年1月31日上海市人民政府教育局发出第509号通令:废除国民学校名称,一律改称小学。该校改称上海市嵩山区第一中心小学。1956年3月因并区关系,我校所在地划分为卢湾区,因此学校改称“上海市卢湾区第一中心小学”,文革期间,曾改名为“工农兵第一学校”,两年多后又恢复为小学,改用现名。 学校拥有图书馆、电脑专用教室、语音专用教室、科常专用教室、美术专用教室、音乐教室、多功能教室、电化教室、业余电台等一系列专用设施。2002年在区“校校通”规划下,建成并开通了校园网。 目前有44个教学班,学生1583人,全校教职员工147人,其中教师127人。学校拥有一个团结协作,开拓进取的领导集体,班子成员老、中、青三结合,作风严谨,勇于创新;拥有一支结构合理、质量较高的师资队伍。历年来,学校获得的各级各类称号有:上海市文明单位、全国中小学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上海市科技特色学校、上海市小学生行为规范示范校等。 学校以科研为抓手,开展了“构建卢湾区第一中心小学课程体系”的研究,并在课题中充分渗透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充分满足学生发展的各种需要,注重学生个性发展的差异性,为每个学生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 师资力量: 中学高级教师3人,小学高级教师75人,占教师总数的61.4%。 从教师学历层次看: 进修研究生课程的有1人;大学本科学历(含在读)共有25人;35岁以下青年教师全部达到大专学历. 从各项教学比赛结果看: 中、青年教师参加全国、市、区教学评比、基本功比赛、说课比赛等频频得奖。
建校66年的樱花园小学坐落桂平路、江安路上。现有15个教学班,48名教职员工。是一所办学方向明确、育人环境优美,拥有现代化教学设施的上海市花园式学校。学校占地面积6840平方米,建筑总面积3760平方米,绿地面积1764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25.79%,运动场面积2200平方米,其中环跑150米,直跑60米,篮排球场各两个,有专用教室11间。在教育现代化的今天,学校每间教室都配有现代化的教学设备 。学校的每位教师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在师德上都能达到“敬业、爱业、乐业、创业”的要求,并且正确处理好严格要求学生与尊重学生人格的关系,体现新时代民主的师生关系。在教学上,每位教师都能按照“准确、扎实、灵活、愉快”的要求,不断优化教法,讲究教学策略,而且善于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认真培养小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会学生“学会学习”,不断让小学生获取新知的方法和能力,让小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主动参与学习,为每一位小学生争取获得成功的机会。学校以“学生发展为本”,建设一流师资,实施一流管理。学校制定了教师自培三年规划,鼓励每一位教师善于思考,勇于实践,开拓创新,形成讲求课堂教学效益的意识和观念。目前,学校专任教师中具有大专学历教师达到100%,具有本科学历的教师占33%,具有中学高级教师、小学高级教师职称的教师占专任教师的80%以上。青年教师在市、区的学科比赛中也脱颖而出,历年来,有两名教师获市学科竞赛一、二等奖,15人次获区学科比赛的一、二、三等奖 ;10多名教师分别获市区园丁奖、区先进个人区先进工作者、区育人奖等光荣称号。多年来,学校坚持德育为首,科研引航。在“勤奋、俭朴、文明、守纪”的良好校风的影响下,鼓励学生自主发展,学有所长。学校构建了以“感恩教育”为主题的德育校本特色;以“民族乐器、国画”为特色的艺术教育校本特色;学校开设的乒乓、足球、日语、国画、器乐、陶艺等拓展型课程,为学生提供了全方位的服务,更加激励学生自己学习和培养学生特长发展。我校学生的美术作品获中美儿童书画交流展及全国少儿书画比赛的优秀奖;征文获全国、市、区、各级奖项;这些荣誉使“樱花”的花香更浓。
金山区钱圩中心小学的前身名叫“金山县张堰市立崇实初等小学校”,它创建于1912年,1939年学校更名为“钱圩初级小学校”,1946年校名改为“钱圩中心国民学校”,1968年改为“钱圩工农小学”,1978年更名“钱圩中心小学”。学校历经九十多年风风雨雨,留下了浓厚的传统文化历史,在迎来百年校庆之时,将到处洋溢着现代教育气息。 学校致力于挖掘自身的潜力,把群体活动基础较好的项目确定为特色发展项目。我们把中心校的篮球项目确定为特色发展方向,在男篮进入区“前三”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女子篮球项目,通过制定特色发展目标、成立组织机构、落实训练措施等举措,确保特色项目可持续发展,争创“区小学生篮球训练基地”。 与此同时,我们结合学校处于乡村边缘的特点,以及区域教育资源的优势,提出了“劳动教育”为学校办学特色。并结合课程改革,开展拓展型课程实践研究,以此来带动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现代教育方法的研究。 学校以“三个面向”为指针,以党的教育方针为指导,以“全面发展、办有特色、学有所长”为办学目标,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进行特色教育,把学校办成家长放心、社会赞同的特色学校。以“爱我钱小、建我钱小、校兴我荣、校衰我辱”的校训为工作作风,形成了“团结、求实、勤奋、向上”的校风、“严谨、扎实、重导、创新”的教风和“刻苦、踏实、主动、求能”的学风。学校实施校长负责制、全员聘任制、结构工资制及岗位目标责任制,引入竞争机制,极大地调动了教职员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校领导班子团结务实,奋发努力。 教师队伍素质的提高,直接关系到教育质量的优劣,关系到学校的活力和未来。学校狠抓教师队伍建设,紧紧围绕如何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人才观,联系工作实际,通过座谈、写心得体会、岗位练兵等形式多样的活动,统一思想,形成共识。加大教师继续教育的力度,已有40名教师获得大专以上学历。 学校构建了以校长、支部书记牵头,教导处、团支部、少先队具体实施,以班主任、年级组长为主导力量,教职工全员参与的德育工作体系,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学校始终树立并坚持“质量第一”的观念,注重流程管理,切实加强调控力度,积极倡导“科研兴校”,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当前,学校正积极实施学校教育现代化工程,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努力探索现代学校管理模式;结合学校改建,全面实施“五大”工程:即进一步推进以创建文明校园为核心的形象工程建设;进一步推进以校园文化建设为主要内容的环境工程建设;进一步推进以深化教育科研、监控教学质量、培训师资业务、改革课堂教学为途径的质量工程建设,进一步推进特色学校创建工程建设.
上海市徐汇区教师进修学院附属实验小学于2005年6月30日在当时具有93年历史的原长桥小学基础上更名而来,是一所公办小学。学校占地11442平方米,建筑面积为4776平方米,绿化面积为2836平方米。校园宽敞、整洁、优美,拥有一幢教学楼和一幢综合楼,电脑房、图书室、电子阅览室、实验室、美术室、书法室、音乐室、舞蹈房等专用教室配套齐全、设施先进。学校现有教学班16个,学生563名。在编教师45人,在岗教师平均年龄为33岁。28人为小学高级职称,占教师总人数的62.2%。教师中大学本科学历21人,大本在读7人,除个别特长教师均已达到大专学历。学校在新的形势下重新起步,一年来取得一定成效。学校将二期课改推进工作落实到行动,积极倡导“关注学生全面素质提高”的理念,追求“轻负担、高质量”,大力进行基础型、拓展型和探究型三门课程的校本化建设研究。根据学生兴趣和教师特长,目前已经开设校本拓展课程30多个,如书法、国画、剪纸、围棋、葫芦丝吹奏、口琴吹奏、生活法律、社会公益、朗诵、动漫画、足球大本营、篮球启蒙、花样长绳、趣味扑克、趣味棋类、语数乐园、七巧板、生活DIY等等。从培养兴趣出发,为满足需要而教,增强学生自信,提升人文修养,真正为孩子的一生奠基。
上海市陈鹤琴小学于2005年10月27日正式命名创立,她是在原延安中路小学的基础上筹建的,是静安区实践精品教育的一项重大举措,也是静安区第一所以我国著名教育家命名的学校。 学校面积宽敞,设施完善,建有教学楼和综合大楼各一幢,设有电脑房、语音室、多媒体电化室、音乐室、舞蹈房、多功能厅、乒乓馆、图书室、音像资料视听室等各类专用教室,室内教学设施先进,功能完备,并配备了闭路电视网。校内有篮球场、足球场及塑胶跑道等体育设施,校园绿化环绕,环境幽雅,有楼顶花园,室外垂吊,假山喷池、绿荫走廊。 学校坚持党的教育方针,依法治教,科学管理,教风严谨,质量优良,尤以数学教学、外语教学见长。学生行为规范正,校风好,尤其重视社会实践活动,享有良好的社会声誉。 学校坚持以教学为中心,在夯实学生基础知识的同时注意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发展学生个性特长,使学生全面发展。学校以陈鹤琴“活教育”理论为指导实施素质教育,结合教育教学实际,在校本课程开发中逐步形成三类 “活教育”课程:CSC外语情景课;学科多媒体实验课;家庭教育支持课,扎扎实实地培养提升学生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的能力。 发展目标:在落实素质教育的基础上,实践、传承和发展陈鹤琴教育思想,结合教育教学改革,以先进理念为引导,以整体团队为支撑,以实验课程为突破,努力建设现代化、实验性的一流学校。 培养目标:努力使学生成为“勤奋学习,快乐生活,全面发展”的“鹤琴好少年”。使学生成为 “有知识,会学习;有能力,会合作;有爱心,会感恩;有个性,会创造”的时代新人。
上海市威三小学现有26个教学班,857名学生,123名在校工作教职员工。历任校长为龚冰、吴棣华、徐赛英,现任校长黄华明,党支部书记王建萍。 1990年9月总部校舍得到了全面改建,使学校旧貌换新颜,新教学楼造型别致、设备齐全,教室、办公室外宽敞明亮,同时学校有与INTERNET网络相联通的校园计算机网络系统、红外遥控闭路电视系统和卫星接收转播系统,设有配备现代化教育设备的多个专用教室,整个校园美丽整洁。1999年7月静安区教育局又将原新群学校全部校舍作为扩充校舍之用,并进行全修建,恢复独特建筑风貌,增添一流教育设备,创设了新颖育人环境。 长期以来,该校以较高的教育质量而享誉社会,"开通民智,服务大众"是原学校的办学宗旨。提出了"让学生打下扎实稳固的基础,使学生具有终身受益的素质"的办学目标,积极倡导"奋进 创新"的校风、"敬业 勤业"的教风和"求真 求实"的学风。在办学的实践中已形成计算机、艺术教育、国际象棋、排球衙"三模"制作等方面的办学特色。学校办学成绩显著,多次受到上级领导部门的表彰。在各级领导的关心下,该校现已成为国家教育部首批命名的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全国中小学整体改革专业委员会会员单位、中国创造学会创造教育专业委员会实验基地、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实验基地和上海市区活动课程研究基地,上海市育才教育联合体成员单位。
徐汇区第一中心小学创办于1912年,是一所具有95年悠久历史的老校。占地面积5100平方米,建筑面积5800平方米。有图书室、电脑教室、多媒体教室、舞蹈房、音乐室、科常室、美术室、劳技室等教室28个。还配有多功能厅,室内体育馆等现代化场馆。学校现有教师54人,其中大学本科学历29人,大专学历21人。具有小学高级职称以上的教师有33人,占教师总数的61%,。30岁以上教师47名,占教师总数的87、1%,中青年教师是学校的教育教学骨干力量。全体教师充分发挥团队协作的精神,努力在传承中求创新,不断以崭新的姿态为创“品牌”教育,构筑徐汇基础教育新高地辛勤地探索着。学校贯彻落实素质教育,注重对学生进行寓教于乐的人文精神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拥有健全而有益于社会的必备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校坚持教师的教学要精选、精讲、精练,从而使学生成为基础实,会思考、能力强的学习型人才。学校还依托科研促进教改,结合科技教育的实践探索,形成了鲜明的科研特色。学校独立承担的市级课题《“多元互动校本研修”,共生教学智慧的实证研究》更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为了更好地推进学校的一校一品特色项目——江南丝竹,学校成立了民乐普及班和民乐队。学生通过学习并掌握一种民族乐器的演奏技巧,感悟民族文化的精髓,落实两纲教育精神。2006年我校的民乐队在徐汇区一校一品的比赛中获得民乐合奏二等奖, 2006年有70人通过了各种乐器的各级等级考,2007年共有82人通过了各种乐器的各级等级考。学校是全国实施青少年科技教育普及纲要示范学校,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的先进集体,上海市科研先进集体,“四五”普法先进集体,徐汇区文明单位、科技特色学校、法制教育特色学校、科技活动先进集体,上海市科技教育优秀实验学校,上海市科技教育显著成效实验基地。
华东师大附小是一所实验性学校,一贯以华东师大老校长、著名教育家刘佛年题写的“求实、求精、求活、求新”八字校训治校。“求实”即求做人诚实、知识扎实、工作踏实;“求精”即求教学精彩、管理精细、质量精良;“求活”即求方法灵活、思维活跃、文化鲜活;“求新”即求理念更新、课程革新、办学创新。学校抓住“教育教学科研”这一准绳,依托华东师大的科研优势,促进教育教学改革创新,确保了学校在教学上的领先地位。1995 年至今,学校先后参加了华东师大叶澜教授主持的国家级课题“面向21世纪新时期基础教育探索性研究”试验、皮连生教授主持的“运用现代认知心理学原理改革教师教学能力的培训”实验等。在参与大课题研究的同时,学校还进行了“双休日综合主题活动”、“学会关心”、“学会学习”、“学会健身”等小课题的研究。作为二期课程教材改革实验基地,学校课堂教学努力实现两个转变:由主要关注教师教的过程转变到重视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由单一关注教学中显性目标的达成转变到同时关注学生隐性目标的达成。以教育科研为主线、以少先队活动为载体,关注学生的多元智能、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华东师范大学附属小学是一所有着五十多年历史的名校,学校始终以华师大前校长刘佛年教授提写的“求实、求精、求活、求新”八字校训治校,先后进行了较有影响的国家级市级科研活动,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于2002年获得上海市文明单位称号。 学校文化气息浓郁,教师自行设计的主体墙更让快乐校园充满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学校不断改进硬件设施,拥有电脑房、电子阅览室、校园宽带网、广播网、电视台等设备。 目前,本着“以人为本,协同发展,打造一支优秀教师团队,提供优质教育服务”的办学思想,附小面向新世纪的发展,以教学科研为先导,进而实施“以教师专业发展为核心的学校创新计划”,为学生发展提供优质教育,形成建立在教师专业发展基础上、以校本课程和教学研究为特色的实验性、示范性学校。
通北路一小创办于1928年,学校有一个团结向上的领导班子,有一支积极肯干的师资队伍,有一支规模较大的影视爱好者队伍,还有一支具有一定水平的排球队,历年来学校的教学质量、办学水平、科研工作等都有很大的起色,多次获市区各项活动的奖项。我们将继续面对现实,勇于开拓,不断努力,使学校的各项工作上一个新的台阶。
蒸淀小学创建于1958年2月,学校具有作风踏实、真抓实干、注重教学质量的优良传统,拥有一支朴实勤恳、敬业爱岗的师资队伍,全校以“求实、创新、奋发、进取”为校训,以“刻苦钻研、严教善教、团结协作、热爱学生”为良好教风。学校占地面积11184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4444平方米,绿化为3600平方米。学校班级数为16班。其中一、二、三、四、五年级各3班,一年级为四班,二、三、四、五年级各为3班。全校学生数为680人。学校教职工有65人,其中女性18人,党员16人,共青团员有8人。学历状况:本科6人,大专27人,中师24人,满20年教龄2人,初中6人。职称状况:小学高级教师38人,中级职称候选人7人,小学一级教师8人,旁系列2人。专任教师状况:全校48人,平均教龄19年,平均年龄41.2,本科占6.2%,大专占50%,中师占39.5%,满20年教龄占4.3%,达标率为100%。"
公众号
视频号
小红书
小程序
APP
京ICP备16044424号-2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3064号 Copyright © 2001-2024 hteacher.net 北京中师华图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