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徐汇区平江路小学始创于1949年10月,是徐汇区教育局隶属的公办五年制小学。学校占地2071平方米,建筑面积为4361平方米,布局紧凑,结构合理,为学生的各方学习提供了良好的设备支持和保证。学校现有10个教学班,300名左右学生,30名教职员工。拥有多媒体教室、阅览室、音乐室、乒乓室、劳技室、体操房、电脑房等专用教室12个,每间教室都配有全套多媒体教学设备,课堂教学设施齐全。 学校有中学高级教师1人,小学高级教师19人,占在岗教师数的71%,35岁以下的中青年教师6人,占在岗教师数的21%,是一支充满朝气与活力的队伍。全校在岗教师中具有本科学历的18人,占教师数的64 %,具有大专学历的9人,占教师数的32%。学校以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活为育人目标,注重培养学生自律、自强、自学、自理的能力,让每一个学生得到充分、优质的教育,在愉快的氛围中学有所长、学有所获,不断发展。学校坚持从德育入手,开展多项系列活动。学校在注重夯实基础、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同时,还重视学生道德品质和学习习惯的培养。学校小班化教育,是学校的办学特色之一。作为区乒乓体育特色学校,在体教结合工作中,注重学生学好文化,锻炼身体,顽强拼搏,早日成才。 学校多次获得区、局文明单位称号,教科研工作先进集体,教师个人在市、区各项评优中连连获奖,学生个人在全国、市、区级征文、科技制作等竞赛中取得成绩。
该校前身是1932年法租界公董局慈善会创办的“华童公学”,初建时名为中国第一小学,后改为萨坡塞小学。1943年8月改为上海特别市南通路小学,抗战胜利后,由国民政府接管,于1945年10月更名为“上海市立第五区一中心国民学校”,此时共有24个班级,夜间有英士路小学两个儿童晚班上课,另设民众补习班2个,对象是失学儿童和文盲。那时的中心小学无论是教学质量还是学校管理在全市已颇有名气。 1949年上海解放后,学校由人民政府接管,名称不变,直至1951年1月31日上海市人民政府教育局发出第509号通令:废除国民学校名称,一律改称小学。该校改称上海市嵩山区第一中心小学。1956年3月因并区关系,我校所在地划分为卢湾区,因此学校改称“上海市卢湾区第一中心小学”,文革期间,曾改名为“工农兵第一学校”,两年多后又恢复为小学,改用现名。 学校拥有图书馆、电脑专用教室、语音专用教室、科常专用教室、美术专用教室、音乐教室、多功能教室、电化教室、业余电台等一系列专用设施。2002年在区“校校通”规划下,建成并开通了校园网。
武夷路第一小学创办于1956年,校园占地面积3346平方米,拥有标准的语音室、计算机室、合班教室、实验室、美术室、音乐室和生活与劳动室。学校顺应时代发展,更新教育理念,确立了实施素质教育基本策略:以德育工作为灵魂,以课堂教学改革为抓手,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素质为目标,坚持以人为本,高扬学生的主体精神,全方位推进教育,教学,管理改革。
丽园路第一小学,位于上海卢湾区丽园路,是区素质教育实施基地,把小班化教育作为推进素质教育的载体。 学校课题“个别化教学”被列为区、市教育科研课题。分层教学、作业面批、试卷分ABC等教育改革在区、市有一定影响。学校重视校园文化建设,每年举办读书节、科技节、艺术节、体育节和英语节。 丽一是市教委小班化教育试点学校,在卢湾区率先实施小班化教育,区教育局对“小班化教育”教学设施进行投资。实施五年以来,不仅一至五年级的学生班额都在25人左右,设施按小班化教育要求配置,而且都实施了小班化教育。目前有23个班,近600名学生。 书法是学校的特色之一。为推进学生学习书法的热潮,每周一、五在校本课程中让学生练钢笔字。中高年级每班都有自己的小小篮球队,学生们会组织、会练、会赛、会判,低年级篮球兴趣队的基本功已是有模有样。学校的两支篮球队有着良好的身体素质和扎实的篮球基本功技术。 近年来学校在全国、市、区举办各级竞赛中,共荣获77多项奖项。学生也多次荣获全国、市、区比赛等奖。其中,在近年参加卢湾区中小学模型技能测试中有21人次获得“特长生”、有49人获得“爱好者”等证书,有15名学生进入卢湾中学特色班。
天山新村第一小学1952年建校,作为长宁区中心小学之一的天山新村第一小学,在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和谐发展上呈现出喜人的景象。该校加强师德教育,以教师的榜样作用来推动全校学生的养成教育,使学校成为上海市行为规范示范校。学校是上海市行为规范示范校,教导处常规管理规范、系统。
长宁区虹桥路第一小学座落在繁华的虹桥开发区,与上海广播大夏隔地相望,是近几年长宁区教育系统发展较快的一所学校。多年来,学校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根据区教育改革的新形势和要求,结合学校改革的实际,分层分级规范管理,深化教育改革,不断提高办学质量,并逐渐形成“团结,勤奋,文明”的校风和“敬业,严谨,创新”的教风。
丽园路第三小学创建于1961年,校址在上海市卢湾区斜土路265弄30号。学校的办学宗旨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坚持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以“更高、更快、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为办学理念,创设和谐的育人环境,力争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快乐地学习、愉快地生活、健康地成长”。学校是中国创造学会创造教育实验基地、全国中小学思想道德建设活动先进单位、全国奥林匹克教育示范校、首批国家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全国群体项目先进单位、上海市行为规范示范校、市群体先进单位、区德育先进集体、区文明单位,原上海市副市长谢丽娟曾亲自为我校揭牌。学校还被教育局推荐为区凝聚力先进单位,多次被评为A级单位。学校师资队伍整齐,现有专任教师中,大专及以上学历者占96以上,校、区级骨干占教师数的27,并拥有参加国家级骨干培训的教师、市区园丁奖获得者、区青年学科带头人、区新长征突击手、“三八红旗手”、优秀团员、区学科中心组组长等。学校办学成绩显著:近年来各学科教师在全国、市、区教学论文、课件等比赛中,分别荣获一、二、三等奖。有几十人次的文章、论文获奖并在全国、市区级刊物上发表。我校青年教师在全国、市、区教学竞赛中,分别荣获各学科的一、二、三等奖。学校是“中国创造教育学会基地”、中国创造学会创造教育专业委员会的实验基地、中国教育学会“十五”重点课题研究单位、学校、社区推进学习型家庭的实验基地、全国青少年科普创新示范校。
上海市普陀区新武宁小学是一所朝气蓬勃的公办学校。学校现有13个教学班, 40位教职工,平均年龄35岁,其中中学高级教师占2.6%,小学高级教师占教师总数的68.4%,81%的教师已获得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学校教学设施先进,专用教室齐全,每个教室还配备了数码投影仪和实物展台。学校以“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的办学宗旨,以课程设置建设和课堂教学攻坚为抓手,探寻为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的教育规律,让学校成为学生体验成功、健康成长的乐园,教师专业发展的沃土。
上海市普陀区曹杨小学前身为甘露国民小学,创办于1920年,1950年与两庙小学合并改称为市立王家车小学,1958年更名为曹杨小学,1996年8月迁入新校舍,位于曹杨河畔,是一所老校新办的普通小学。学校占地约8633平方米,建筑面积4868平方米,配备24个教室,9个专用室和其他辅助教学设施。近年来在区教育党工委、区教育局和曹真学区的关心下,在校长和支部的带领下,党建工作以课堂教学为中心,以师德建设为抓手,以“班组争创文明立功竞赛”活动为载体,结合拓宽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时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着力推进学校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学校被评为市保护野生动物十佳模范学校、市绿化先进集体、市科技特色学校、市花园单位、区教育系统文明单位、区绿色学校、区金钥匙科技特色学校、区女职工先进集体、区艺术工作先进集体、长征镇科技先进单位……有六个班次被评为区文明班组;学校志愿者服务队被评为区先进集体;团支部荣获区“共青团号”称号,并连续四年被评为学区“红旗团支部”。十多人次在区级教学比赛中获一、二、三等奖。多人获市园丁、区优秀党员、学区好党员、区园丁、先进工作者等,好人好事层出不穷。迈入新世纪,学校将以“深化改革、创新管理、持续发展、办出特色”为行动纲领,以“德育领先、科技见长、各科相通、和谐发展”为目标,将学校办成:环境优美、设施完善、教有特点、学有所长、校有特色、学生喜欢、家长放心、社会满意的现代文明校。
公众号
视频号
小红书
小程序
APP
京ICP备16044424号-2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3064号 Copyright © 2001-2024 hteacher.net 北京中师华图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