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岳实验中学的前身是“安岳的黄埔军校”——安岳师范学校,始建于1945年,1999年4月转制举办普通中学,更名为安岳实验中学,2000年8月遵省教厅批复,与安岳县岳阳中学合并重组,学校现为资阳市示范性重点中学。 学校占地200亩,岳阳河两度穿越其间,校园内亭台楼阁、小桥流水、假山池沼、花草树木交相辉映、四季如春,景色宜人。建有教学大楼、办公楼、实验大楼、艺术综合大楼、音乐楼及学生公寓30余幢53200m2;配备语音室、卫星地面接收站,电视闭路系统及千兆校园网,有微机300多台,钢琴16台,各类管弦乐器成套设备。 学校现有92个教学班,在校学生6300余人,是资阳市规模最大的中学,现有专任教师329人,其中研究生结业8人,本科136人;特级教师3人,全国优秀教师5人,高级教师60余人,一级教师120余人,近三年涌现出国家、省、市各级劳模、优秀教师、科技拔尖人才等近100人次。 以全国优秀教师、资阳市十佳校长、全国徐悲鸿艺术委员会委员陈达彬为首的领导班子,秉承传统,继往开来,运用“规模办学、特色立校、科研兴校、持续发展”的超常规、突破性发展战略,以21世纪社会需求定向,确定“重德、启智、创新、广才”的办学思路;以邓小平的“三个面向”高标准定位,确定“把学校办成现代化高质量的具有‘四个一流’(一流的育人环境、一流的管理水平、一流的师资队伍、一流的办学质量。)‘多项特色’(外语、艺术、心理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特色等)的全省知名重点中学,力争进入全国1000所示范性高中的行列的办学目标。 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和全校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下,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年年雄居市县同类中学鳌头、获市教育教学一等奖。高二00二级升学考试应届本、专科上线总人数、上线率均居全市七所市重点中学第一名。学校承担的科研课题2项获省级科研成果奖,6项获市奖,11项获县奖。目前,尚承担有省教厅科研资助金课题一个,市县级课题十余个,校级课题20多个。 作为全国徐悲鸿艺术委员会四川省徐悲鸿艺术学校,四川省百所艺术特色学校,四川大学外国语学院安岳外语学校,省绿化示范学校的资阳市重点中学,目前正搭乘西部开发的快车,积极申办省示范高中,昂首阔步,奔向未来。
1.占地面积、建筑面积: 学校占地380余亩,校舍建筑面积95000平方米(不含教职工宿舍19638平方米)。 2.办学规模: 广安中学现有73个教学班,其中高中50个,初中23个,在校学生5800人,教职工310人,其中专任教师236人,专任教师中本科186人,专科50人,特级教师2人,高级教师84人,中级教师112人,参加研究生课程进修的教师28人,11人已结业。有国家级青年骨干教师2人,省市级拔尖人才、学科带头人、学术技术带头人12人,省高级职称评委1人,市中级职称评委2人。 3.教学设备:达到四川省“实验教学示范学校”和“现代教育技术示范学校”的配备标准。 4.何时批准为示范性普通高中学校 1982年3月被定为省首批办好的100所重点中学之一; 1995年12月经省验收合格,重新认定为省重点中学; 2001年被认定为四川省示范性普通高中。 5.创建国家级示范高中三年来学校发展变化情况 我校从2002年起提出创建国家级示范高中的奋斗目标,于2004年底迎接国家级示范高中的检查验收。近三年来,学校占地面积,从70亩增加至380亩,改善办学条件投入已增加5950万元,其中教学楼2幢、图书楼1幢、学生公寓2幢、学生食堂1幢等已投入使用。办学规模从37个教学班2500名学生增加至73个教学班5800名学生。
绵竹中学前身--紫岩书院始建于元朝仁宗延祐三年(公元1316年),元光禄大夫行四川省平章政事赵世延捐薪,命绵竹县尹任某,在城北二十里紫云岩,宋张南轩先生读书堂遗址改建书院,完工后由赵申请,元帝赐名为紫岩书院。书院赐名为“紫岩”系追念南宋抗金名将张浚。因张浚系绵竹人,号紫岩先生,乃张南轩先生之父。当时书院制度精详,规模宏敞,皆蜀所未有。 明永乐初(公元1404年)。侍郎黄某奉命将紫岩书院迁于县城东一里,即汉严君平所穿月波井侧,系南宋承相张浚读书地。明嘉靖十五年(公元1536年),重新维修.有祠堂、有厅事、有左右廓翼三间,厅南为门,门东为月波井。覆之以亭,匾名紫岩书院。明万历元年(公元1573年)再修,明末又毁。清康熙四十八年公元1709年)知事尹渐逵捐薪再修于县署侧(即原瑞祥街小学址)名依旧。有讲堂三间,宿舍十五间,皆草房。门有匾名曰“紫岩学院”。乾隆二年(公元1737年)更名景宣书院(景仰雨轩先生}.而紫岩书院废。嘉庆十年(公元1805年)县人请添设紫岩书院于邑东一里址,未完工,招生住于城内川主庙内,名月波书院。嘉庆二十三年(公元1818年)复迁城东一里旧址,。道光五年(公元1825年)又改名为紫岩书院。光绪八年(公元1882年)知县庄裕筠,山长杨聪,重新培修。到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停科举建学堂,书院停办。 书院招生对象系县内庠生(秀才)、童生均可报名入学,分编入东西两斋(按程度编入班),学习期间随时可以退学,学习无一定年限。童生参加县考州考后再到成都参加院考,考上的得称庠生。庠生三年一次参加由皇帝派人来成都组织专门举人考试(称乡试),考上的称举人。每十二年在全省中选拔优秀的庠生入北京参加考试(中试)考上的称拔资,由朝廷派用作留京小官或到县作县令。整个清朝一代,由绵竹书院送入中试而得拔贡的共二十四人,入乡试而得举人的七十四人,会进而得进士者七人。 学院开设课程以经史子集为主要教学内容,随着山长个人的专长特技,往往又别开书法、筹算、珠算、音韵、诗词等科。专业讲习,通过大座讲授(集中教学),小座研究(分组讨论),就师请业(学生提问老师解答)个人自学等方式进行学习。 学院内又设有专科奖学金,庠生奖学金是童生的二倍,奖学金分甲乙丙三等。一种是知县出题每月考二次,一种是学院出题每月考一次,成绩优秀者得奖。一个学生每月参加三次考试,成绩优异者,其所得的奖学金,足够一月生活费用。废科举办学堂时期 在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奉命废科举办学堂,在这一年中绵竹城乡就办起八十四所初级小学堂,小学堂办好后,需要教师,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知县王?,聘请刚从日本归来的留学生李开绵,就原紫岩书院开办“县立师范学堂”。设有修身、教请、中国文学、历史、地理、算术、格致、体操等科。(烈士王干青就学于县立师范学堂)一年后知县田明理将县师范学堂改办为绵竹初级中学堂(川西北第一所中学),聘县举人黄尚毅为校长。按照部章规定学习五年,实为五年制中学,于同年秋季招生五十人为一班。根据当时部章规定,中学堂设修身、读经讲经、中国文学、外国语、历史、地理、算术、博物、物理、化学、法制、理财、图画、体操等科。一般重视国英算三科,其次为理化史地四科,其余科视为通习学科。 学生来源大多是童生和私塾中优异塾童,年龄大小不一。贫苦子弟甚少。每年招一班以天干为序。至宣统三年(1911年)共招五班,教师也不符要求,循县高等小学堂作法。经史、修身、国文等科,尽量在本县老师宿儒中聘请;博物、法制、算术、理化等科则聘留学省城和留学日本回县人士担任,外国语则用重金从外地聘请来校担任。辛亥革命后到停办前 我县所办各种学堂,到民国元年(1912年),按教育部所订学制的规定,改称学堂为学校。绵竹县立初级中学堂之名也改为绵竹县立初级中学校。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首任校长黄尚毅,到民国二年(1914年)黄调任省视学,继任校长是前清秀才曹树德。到民国七年已招七个班,其中毕业了三个班。次年春初,县民以办理种种不合,呈控省署及第三区省视学刘庸,经查实呈夏,由省训令停办,同年下期末正式结束。未毕业学生,纷纷自到成都等地转学。(当时附近县无小学) 停办绵竹中学的原因有三:(一)生源不足:当时绵竹只有一个高等小学校,每年毕业一班,就全部取录,亦嫌不足,势必多取同等学历,如是学生程度参差;(二)经费不足:四个年级的中学,常年经费不过制钱五千钏左右;(三)教学水平低:当时在校教师大部分保守腐化,不堪师表,失却威信。学生对学校感到失控,随时制造事故,罢课停学,家长意见很大。 停办前绵竹中学学制为四年。课程设置除废读经讲经外,另加艺术科,其余课程同前五年制一样。复办至解放 民国十六年(1927年),县举人黄尚毅倡议就原紫岩书院复办县立初级中学。经过酝酿决定,按当时学制办为三年制的单设初中,并于是年春招收第一班学生。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以前每年都招一个班,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开始春秋两季都招收学生。从此在春季招一个班,秋季招两个班,每年所招学生全是男生。于1930年,在城内圣庙开始每年招女生一个班,作附属初级中学城内部,直到1943年女生转入女中校止。 1942年秋,在城内立善堂内招收高中一个班,男女兼收。 1943年并入县中,经上级批准绵竹初级中学为绵竹中学(完中)。 学生入学,按学校规定,期考成绩名列前三名者免缴学费,一般学生必须缴清学费方能入学上课。学校课程按部颁规定,分期开设有:数理、化、史、地、动物、植物、生理卫生、音乐、体育、图画等科;而国文、英语、公民、童训、军训每期均须教授。在抗日战争时期又加援抗战常识。1937年下期,省通令各县中学开展中等以上学生寒假军训。是年寒假我校有一百二十名学生参加军训。解放以来(1949--)1949年12月25日绵竹解放以后,四川省教育厅命名本校为“四川省绵竹中学”。1982年被命名为四川省首批省级重点中学。1985年被命名为“四川省文明学校”。学校还先后获得省校风示范学校,省德育工作先进单位;省传统体育项目学校;省现代教育技术示范学校,省百所艺术特色学校,并连年荣获德阳市高中教学质量优胜单位。学校现有教职近200人,其中有中学特级老师工人,高级教师40人,有研究生学历的教师7人。现有教学班40余人,在校生2500余名,恢复高考以来,已为大专院校输送了5000多名优秀毕业生。目前,学校已经正式成为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
绵阳中学四川省绵阳中学坐落于中国西部大开发热土——中国绵阳科技城剑门路西段26号。学校始建于1957年,1985年成为绵阳市教委直属学校,1994年晋升为四川省省属重点中学,2000年12月荣升为四川省首批国家级示范性高中。 2003年12月被四川省省教育厅评为35所国家级示范性高中办学水平排行榜第一名。学校青山环抱,绿树成荫,环境优美。占地300亩,建筑面积近20万平方米;拥有全省一流的功能齐全的现代教育设施和生活设施;本部在校学生万余人,在岗教职工500余人,中高级教师达89%。四川省绵阳中学简称“绵中”,位于中国唯一的科技城四川省绵阳市,是全国基础教育领域里屈指可数的超大规模学校;也是四川省首批国家级示范性高中和绵阳市唯一一所蝉联三届的“中国百强中学”。绵中作为全省一流的升学大户和各学科竞赛金牌获奖大户,是莘莘学子接受最佳教育的理想宝地,是孕育科学巨匠、文科大师、政商精英的英才摇篮。绵阳中学现任党委书记、校长是特级教师胡东。多年来,绵阳中学坚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与时俱进,在“和谐、自主、创新”的办学思想指导下,不断探索新时代教育发展的新路子。在创新与发展的过程中,学校始终把自身的发展与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日益增长的需求相结合,与科技城的经济发展相结合,与世界先进的教育相结合,不断做大做强。通过努力,绵中建构了一支具有现代教育理念,掌握现代化管理手段和技术,高效精干的干部队伍;造就了一支教育理论水平高、教学科研能力强、个体素质优秀、群体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完善了独具特色、高效运转、符合现代化教育发展的管理运行机制。EMAIL:[email protected]邮政编码:621000联系电话:高2013级:2369697高2012级:2383988高2011级:2351101 2359107办公室:2366440 传真:2350972地址:四川省绵阳市剑门路26号友情赞助,中国校园网 http://www.cnxyw.org/
四川省盐亭中学坐落在负戴下,弥江河畔,西枕高山公园,东望县城古塔,高山公园苍松翠柏,浓荫欲滴,四季长青;县城古塔巍然屹立,与信息发射塔前后呼应,昭示古代文明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优美的自然风光、浓郁的文化气息构成了盐亭中学特有的环境氛围。 校园内榕树成行、古柏参天、草坪如茵,桂树成行、名菊如带,奇花异卉,次第开放,梧桐、塔柏、女贞、万年青遍布校园,假山、喷泉、鱼池相映成趣,凉亭、读书亭映带勾连,标语牌、名人录点缀其间,光照工程、霓虹彩灯给学校增光添彩。猎猎飘动的五星红旗在洁白的教学大楼映衬下鲜艳夺目,巨型不锈钢雕塑在阳光照耀下熠熠生辉,旗台以“书”为基础,雕塑以“书”为造型,使学校洋溢着浓郁的书卷气。 学校建筑高大,房屋整齐,布局合理,白色墙面淡绿的玻窗,朱红的标语,色彩淡雅柔和,明丽醒目,这些建筑与校园内的花草树木、鱼池假山俯仰生姿。学校标致性建筑科艺大楼背衬青山白云,高高耸立,整齐统一的风格,隐含着科学殿堂的庄严神圣;明快和谐的色彩,显示着艺术天地大度和萧洒。与科艺大楼毗邻的学生食堂在科艺大楼流动的节奏中显现出变化,园形的建筑风格体现了“和谐”的主题,食堂设备先进,现代化的管理使学生就餐都能“讲文明,讲‘吃’序”。两幢教学大楼坐西向东,错落有致。教室宽敞明亮,装备整齐规范。办公室装备先进,各处室办公都实现了微机操作。学生公寓宽敞整洁,室内电话、厕所,洗漱间、橱柜等配备齐全,寝室文化建设优良。运动场所、休息场所布局合理规范,运动场上龙腾虎跃,绿菌长廊中心旷神怡。
双流县职中始建于1986年,是我县创办最早的职业中学,位于双流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学—东升镇,紧邻风景秀丽的棠湖公园,道理环境优越。多年来为双流经济的发展培养了一批又一批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同时也为省内各大专院输送了大批学生。1995年被双流县人民政府命名为“双流县地方名校”、“双流县校风示范校”;1998年被省教委认定为“四川省合格职业中学”;98年被劳动厅批准建立“国家劳动职业技能鉴定所”和“四川省计算机培训集团董事单位”,对电工、家电维修、计算机等进行职业技能等级培训和鉴定,经该所培训和鉴定可达高级,并发给相应的等级证书,为学生持双证就业创造有利条件。 学校建有综合大楼4幢,10个实作室,有多功能电子实作仪40余台,模拟会计实作台50个,电子、电工实作室6个,微机房三个共有电脑180余台,汽修实作用车8辆,汽车实习基地2个。各教室配备了闭路电视,男、女生宿舍每间都安装有电话。各类生活设施齐全,校园环境整洁幽雅。 我校办学早,教师教学经验丰富,师资力量雄厚,大学本科和中高级教师占80%以上,研究生结业5人,专业课教师中市学科带头人3人。全校教职工勤奋敬业,业务过硬,富有爱心,营造出了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环境,为学校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有离的保证。 多年来,我校以“只争第一,永争第一”为指导思想;以一切为了学生将来发展为宗旨;以创建“省级重点、职业中学”为目标,严格内部管理,重教育,将质量,以社会需求为出发点,开设了金融、计算机、电子电讯、汽车维修、旅游、机械、实用美术等热门专业,满足了社会需求。 学校长期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影”的班学方针,坚持学历教育与职工培训并重,实行教聘任上岗,不断加强课改力度,要求每位教师不断转变办学观念,一方面注重加强学生实际操作技能训练,让学生真正学到一技之长,并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组织管理能力,要求每个学生做到“六学会”。即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服从、学会协作、学会创新,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另一方面,狠抓职教对口高考,由于我校有一批素质过硬,教学经验丰富的高三教师队伍,所以连续四年高考雄居双流县第一、线职中毕业生遍布川内各大专院校,得到了社会的认同和赞誉。 为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使学生个别性得到充分张扬,我校每期都举行全校性的各种课余比赛:如各类球赛、卡拉OK赛、礼仪形象大赛、各种技能大赛。以及全校性的大型田径运动会,还根据学生兴趣,每周利用专门时间开展勤工俭学、汽车驾驶、舞蹈、健美、书画等近30个兴趣小组,努力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能力,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开阔了视野,深爱学生喜爱。
双庆中学开办于1997年7月1日(校庆日)。原名九七中学,1999年11月更名双庆中学至今,地处沙河之滨的联合小区。校本部占地21.4亩,加上租赁的成华建设俱乐部,有近30亩校地。学校系单设初中(七—九年级)。在校学生1180人,分为23个教学班,每班平均约51人。教职工实际在岗80人,师生比为1:14.75。 (美丽的校园一角) 学校修建时按30个教学班规模设计。有30间教室、4间教师休息室、10间100㎡的实验室及相应的准备室和保管室。办公楼有大小不等的办公室和会议室27间。配套设施还有一个60m2左右的厨房和96㎡的新教师临时住房。总建筑面积约8000㎡,人均占有6.8㎡。 (先进的教学设备) 学校在建校之初就确立了“诚信、求是、尚美、报国”的校训,倡导“艰苦创业、顽强拼搏、敢为人先”三种精神。经过全校师生六年的奋斗,学校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受到社会各方面的基本肯定和关注。较圆满地完成了三年目标(已达Ⅰ类目标)。学校的质量优势和严谨校风在周边地区树立起了良好形象。主要的荣誉和成绩有: 教育教学质量2000、2001、2002连续三年受市教育局表彰,2008、2009年连续两年获成华区特殊贡献奖。 学校以科技教育为特色,是成都市科技教育示范校。学校大力开展科技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学校十分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讲究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关注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既队学生有全面的基本要求,又鼓励学生发展兴趣和特长。学校的合唱团和美术教育已小有名气,取得成都市第六届艺术节合唱比赛第一名;田径队已捧回省、市、区多种奖牌,每年成都市的元旦越野跑都有双庆中学的学生进入前十名。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工作一年上一个台阶。航空、航海、车模、无线电测向、电子制作,计算机设计、绘画等在成都市占有重要一席,6名同学获得“小电子技师”称号,学校获得成都市科协电子制作比赛特等奖。“快速搭建浮桥”活动在中央电视台“异想天开”栏目播出并获得一等奖。青少年智能机器人活动更是全国典范。2006、2007、2008、2009连续四年蝉联四川省青少年智能机器人创新与实践活动初中组团体第一名;2007、2008连续两年荣获初中组全国一等奖,2009年更问鼎了初中组全国总冠军。中宣部等国家六部委共同开展的2007年“节水在我身边”青少年科普调查活动中,我校同学收获了西部省市唯一的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意大利环境、海洋及领土署、中国科协联合颁发的科学展板制作一等奖。
四川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是一所具有近60年办学历史的首批省级重点中学、国家级示范性高中。学校分为高、初中两部,高中部座落在风景优美的狮子山麓,紧邻书香四溢的四川师范大学,初中部位于交通便捷的牛市口海椒市。学校占地130余亩,现有60余个教学班,学生3400余人,校园环境优美,建筑面积近50000平方米,多媒体室、语音室、计算机室、实验室等设施设备一流、功能齐全,有馆藏图书20余万册,有宽敞现代的学生食堂。学校后勤管理实行社会化,在初、高中分别引进了两家高水平的物管公司,在高中部引进了家校通和门进系统,这些条件的改善为创建安全、规范、整洁、和谐的校园和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学校以“既强调奉献精神的传承,又强调职业道德的外化”来塑造师魂,以“继续教育工程、青优工程、名师工程”来铸造师能。学校先后有9人被评为四川省中学特级教师,现有高级教师99人,四川省学术带头人1人,四川省教育教学专家后备人选3人,教育硕士导师8人,成都市中小学教育教学专家1人,成都市学科带头人10人,锦江区学科带头人6人,成都市优秀青年教师20人,锦江区优秀青年教师6人,5人担任锦江区兼职教研员,24人次被评为成都市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后备人选,34人被评为成都市骨干教师,每年均有多名教师受聘担任四川省高考阅卷指导委员或阅卷组长,30余人已获得硕士学位,80余人参加了硕士研究生课程进修班学习。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一流,每年向高一级学校输送大批优秀人才,在质和量上多年来始终保持省市较高一级水平。高考连续十年受到市教育局表彰,特别是近几年,高考成绩不断提升,每年有100余人升入北大、清华、复旦等全国一流重点大学,有1700多人次获得国家、省、市级各类学科竞赛奖励。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政策,严格依法办校,依法治教,牢固树立“质量是学校生命,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最重要条件,是教师的立业之本”的意识,在教育教学上抓精细管理,严格教育教学常规,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作为成都市首批校本教研基地学校,多年来,我校立足学校教育教学实际,紧紧围绕“科研兴校,科研强校”这一战略,把教育科研特别是校本教研作为我校一项常规工作来抓,走出了一条“重引路、抓落实、求成效”的教育科研发展之路。截至目前,我校已结题或在研的区级以上课题共四十余项,获国家、省、市、区等各级科研成果达一百余项,这些课题的研究极大地推动了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校办学品质的提升。
成都二十中是一所具有76年办学历史的四川省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学校占地120亩,有高中部、初中部两个校区。校园内绿树成荫,草坪开阔,翠竹成林,佳木错落掩映,名花应节绽放,是成都市“园林式学校”。学校现有67个教学班,在校学生3800余名,教职工280多名,其中特级教师、中学高级教师61名,中学一级教师108名。学校教育教学设施齐全、先进,建有集藏书、阅览、健身、音乐、美术、多媒体教学于一体的学生活动中心,图书馆藏书近12万册,信息技术和实验室按高标准装备,一流的学生公寓和学生食堂,标准足球场、田径场、游泳池,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学校是“全国艺术教育先进学校”、“全国培养体育后备人才试点校”、“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四川省校风示范校”、“四川省德育先进集体”、“四川省现代教育技术示范学校”、“四川省实验教学示范学校”、“四川省心理健康教育基地学校”、“四川省教育科研基地学校”、“成都市文明单位”,学校于2002年7月被正式命名为“四川省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是:改革、创新、发展。学校的教育理念是:陶冶学生性灵,启迪学生心智,关注学生未来。学校的育人目标是:努力把每一个学生培养成为情趣高尚、学力高强、身心健康、个性鲜明,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学生。学校的工作着力点是:⑴坚持正面激励,注重规范养成,形成“敬业爱校,勤学守纪”的优良校风。⑵建设优美校园,构建“文明高雅,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营造育人环境。⑶深化教育改革,突出教学中心,以教育科研构筑科学的教育。⑷重视人本管理,关注教师发展,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良”的师资队伍。⑸发扬艺体教育传统,探索素质教育途径,形成以艺体教育为主要内容的特色教育。学校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教育教学质量为生命线,以课程改革为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教育教学质量逐年上升。学生的高考成绩各学科竞赛成绩得到同类示范学校的关注和学生、家长的充分肯定,学校连续19年受到成都市教育局“普通高中教育教学工作成绩显著”的表彰(扬)。2005年,在四川省参考生源大量增加、本科录取比例有所下降的情况下,我校学生的高考成绩根据市教育局“以入量出”的评价原则,在全市“国重”学校中的排名大幅上升。2005年,由我校化学教师指导的学生参加全国中学生化学竞赛,获全国一、二、三等奖人数位居全省第一。同时,在物理、数学、生物、信息技术、英语等学科的竞赛中,有一批学生获全国、四川省等级奖。学校面向全体学生,常年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一年一度的艺术体育节、坚持十年的新春音乐会,吸引了广大学生踊跃参加。校园内,教室有朗朗书声,琴房有悠悠琴声,操场有龙腾虎跃,泳池有蛟龙戏水,这些都是学校一道道亮丽的风景。学校对外交往广泛。在国内,学校是全国高级中学校长委员会的成员,与全国近60所名牌中学经常进行资料和教师交流。在国际,学校与日本广岛加计高中建立了友好关系,每年都有师生赴美国、德国、日本参加文化交流活动。我们的学校是一所富有朝气,充满活力的发展中的学校。目前,学校按照崇尚一流、追求一流的理念,与时俱进,坚持开放、创新,抓管理、重落实、促质量,在教育实践中不断探索、发展,以进一步增强学校的核心竞争实力,进一步开发学生的潜能,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最优的发展,不断突出学校的办学特色,体现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的示范性和实验性。
洪雅县实验中学校始建于 1997年,校址选定在县城西南凤凰山边的青衣江北岸边,占地总面积35亩,后因资金不足而停建。 2001年1月28 日,中共洪雅县委办公会决定动工复建实验中学,并将此列入2000年县政府十大重点工程项目之一。 2001年3月,建筑面积 3700 平米的教学大楼竣工验收合格。 按洪雅县委、县人民政府“实验中学于 2001 年秋季开始招生”的指示,洪雅县教育局决定抽调原中保镇初中校校长张贵友和县教研室中学组组长李元俊组成学校筹建组。 6月6日 ,筹建组在《洪雅报》以《洪雅实验中学,明天更美好》为题,面向全县进行招生宣传。 7月8日 又向社会公布《实验中学教师招聘启事》,经资格认定,考评组根据对应聘教师的考核结果,择优录用 17 人,又从外县引进英语教师 2 人,教职工总数为23人。 8月23日 ,县教育局行文正式任命张贵友为实验中学校校长,李元俊为教导主任。 8月30日 面向全县招生,共招首届2004级新生278人,实验中学正式开校。10月22日 ,县教育局主持举行“洪雅县实验中学竣工落成暨开校庆典”仪式,这天定为学校校庆日。 2002年1月,学生参加全县期未统一考试,教学质量评估列全县初中学校之首,在社会上产生良好效应。同时,校内成立了“金帆”艺术团,至2004年,“金帆”艺术团连续三年参加洪雅县春节团拜会汇报演出,并多次参加县、市文艺汇演,获优异成绩。 4月24 日 ,教师吴雅锌代表学校,以《用师德铸造实中的辉煌》为题,参加县职业道德演讲比赛,获一等奖。 6月25日 ,学校举行“黄汝斌基金会捐赠图书仪式”,向学校捐赠了价值6000元的图书750册。 7月18日 ,学校承办了“2002 四川洪雅首届生态文化节”明星演唱会,毛阿敏、彭丽瑗、孙楠等10多位明星在会上演唱,学校编排的节目也在开幕式上演出。 2002年8月,实验中学完成第二届共21名教师的招聘选拔工作。在2002年度招生宣传中,学校提出了“以人为本,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的办学理念。经2002年度秋季学期报名,学校共招收2005级新生416人,超过招生计划数。 9月11 日 ,《洪雅报》以《创业无悔,奉献如歌 --- 记迅速崛起的洪雅实验中学》为题,报道了学校一年来走过的发展历程。本年度,李元俊、冉纪春、朱建兵3位教师被批准为眉山市首届初中学科中心教研组成员;张红、杨先洪等9位教师被批准为眉山市首届初中学科业务指导教师。 10 月,学校被命名为“洪雅县依法治校合格学校”。 12月9日 ,县总工会下发第22号文,同意成立“洪雅县实验中学工会委员会”,张红任工会主席。26日,县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发( 2002 )第3号文,命名学校为“文明单位”,学校党支部被评为县教育局2002年度先进党支部,学校还先后被市、县组织部授予“党员实践三个代表示范单位”称号。校长张贵友获“四川省中小学优秀校长”称号。在本年度全县教育工作目标管理考核中,实验中学首次参评,列县第七,被授予“洪雅县一星级学校”称号。 2003年4月6月,学校按上级部署,开展“抗击非典、保卫校园”的斗争,实现师生零感染目标。7月 21 日 ,学校编排的节目《军训之歌》参加眉山市“东坡信合杯”首届少儿舞蹈大赛获三等奖。8月,省教育厅、省妇联授予学校“四川省示范家长学校”称号。经2003年第三届教师招聘和学生招收,学校在校生达三个年级24个教学班,学生1200余人,教工64人,其中任课教师61人,中学高级教师1人,中学一级教师14人,学校成为全县规模最大的初级中学校。11月,学校承办了县第三届中学生篮球运动会,实中男队获第一名,女队获第四名。随后,实中男队代表洪雅县参加了眉山市中学生篮球运动会。11月,实中首届学生会成立, 2004级7班刘婉琴当选主席。 11月27日至29日,学校举办了首次规模完整的“第三届冬季运动会”。 2004年6月,实验中学首届学生参加眉山市高中阶段招生统一考试,舒雨雪以728分获全市中考第一名。当年洪雅中学录取划线为601分,实验中学学生被录取115人,上线人数居全县第一,语文、数学、英语、政治、历史、体育六门统考学科总评分列全县第一,学校办学迎来开门红。 当年初一新生招收,学校开始实行入学资格考试制度,来自全县各地的728名应届小学毕业生参加了 2007 级新生入学资格考试,报考人数之多,为洪雅历年所罕见,受到社会各届广泛关注。
公众号
视频号
小红书
小程序
APP
京ICP备16044424号-2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3064号 Copyright © 2001-2024 hteacher.net 北京中师华图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