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十八中高中部坐落于市内一、二环路间金罗路4号,初中部位居一环路抚琴北巷1号附1号,总面积近90亩。地理位置便利优越,周边人文气息浓郁。校园内教学楼雄伟矗立,视野辽阔;运动场标准高档,设施完善;学生公寓规格一流,管理周全;学校食堂宽敞舒适,安全卫生。实验室、图书室、语音室、美术室、音乐室、科创室、广播室、心理室、演播厅、电视台以及多媒体系统、信息技术中心等教学配套功能全面现代化。绿树花草、池鱼亭榭布局有致,清雅宜人。厚德载物 彰显品牌教育成都十八中已历经60多个春秋,文化底蕴厚重,校风正,教风优,学风浓,成就了学生“低进高出,高进优出”的壮美风景,绘就了 “英才辈出,桃李芬芳”的绚丽长卷。学校恪守“面向全体,全面育人”的“两全”办学理念,秉持“创设高品位的育人环境,构建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培养高层次的学生素质”的“三高”办学思路,崇奉“精细化与人文化相结合”的管理模式,以锐意创新谋发展,以优质高效创品牌,以树立特色显个性,领教育改革之先,示素质教育之范,显全面发展之优。学校先后被评为“省级文明单位”“省级示范性高中”“省级校风示范校”“省级现代教育技术示范校”“省级实验教学示范校”“省级健康教育示范校”“省级青少年科技创新优秀学校”“全国体育传统项目先进学校”“国家2049青少年科技创新试验项目培训学校”“空军招飞工作先进学校”“海军航空工程学院生源基地校”“中国科协——英特尔?求知计划先进单位”“中科院教学试验基地”“北师大科学教育基地”等,连年获市、区高、初中教学质量表彰奖,已通过“国家级示范性高中”初检,在争创“国重”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身正学高 教坛名师荟萃学校领导班子“明实情、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行政干部团队“作风上作榜样、业务上作骨干、服务上作公仆”,还有一支 “师德高尚、敬业爱生、技艺精湛、充满活力”的实力强盛德师资队伍。领导管理特色鲜明,教师教学风格多样,竞彩交融,相得益彰。学校现有在岗专兼职教师近290余人,其中特级、高级教师79人,中级教师134人。70余名教师取得硕士研究生学历或研究生班结业证书,30余名教师获得国家级、省、市级“优秀教师”“中青年骨干教师”、省市级“学科带头人”等光荣称号。有20余名教师先后远赴英、美、日、加、俄、东南亚等国和港澳地区,广泛交流先进教育思想和优秀教育成果。 春风化雨 催绽桃李芬芳十八中教师吐金哺玉,桃李芬芳。数十年来,学校为各类高校输送了上万名优秀新生,为社会培养了一大批后来成为劳动模范、著名企业家、高级管理人才以及享誉国内外的专家学者的时代骄子。近年来,又有众多学生考入清华、北大、复旦、浙大、人大、中科大、北师大、南京大学、上海交大、香港中文大学、美国德州理工大学、法国巴黎十三大、韩国培才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等国内外一流高等学府。近三年来,学校中考质量连创新高,在同等招生政策背景下的同类学校中保持全区第一;高考综合上线率、本科率、重点率均居大成都市区省级示范性高中前列。特色发展 拓宽成才渠道学校一直遵循“以学为主,发展特长”的指导思想,为有禀赋特色和多元素质的学生成才铺路搭桥取得了可喜成绩。近年来,我校学生参加青少年创造发明科技制作比赛,仅各种模型制作(飞机模型、车辆模型和舰艇模型)就在1000架以上,获得省、市各级奖励达100余人次。参加区级以上各类艺术比赛共获奖项200余人次。考入清华、北大、人大、川音、川美等综合大学、院校和艺术院校的学生达70多人。2000年以来,我校参加各级体育比赛活动,共获省级冠军15个、市级冠军42个、119次获省、市、区团体前三名,获省级金牌48枚、银牌40枚、铜牌32枚、市级金牌180枚、银牌128枚、铜牌113枚,破5项省记录、10项市记录,目前,我校已培养了国家级田径一级运动员、足球一级运动员近20名,田径、足球二级运动员100余名,每年为高校输送高水平运动员学生10余名。科研促教 实现不断跨越学校教育科研蔚然成风,硕果累累。近年来,学校共有460人次参与的教育科研课题68项,其中已结题课题40余项, 撰写科研教改论文1000余篇,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出版或获奖交流的教育教学论文、著作或教育科研成果80余篇(本、项);教师自主开发校本教材、主编参编教辅资料20余种(本、册)。学校多次获得市、区两级“教育科研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开放办学 牵手世界名校为了增强学生毕业后参与学习、生活和事业竞争的实力,进一步适应国家对外开放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需求,学校成立了国际部,积极探索新型办学模式。先后与德中教育交流中心、澳大利亚爱恩国际教育集团、加拿大宝迪学院等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多年来,有近千名学生留学海外。学校从2006年开始同欧中文化交流中心合作招生,举办留法预备班,并从2007年秋季开始与韩国培材大学合作举办赴韩留学预备班,为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道路。 锐意创新舞东风,人本和谐旗飞扬。有着厚重办学底蕴和强劲创新实力的成都十八中,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将与时俱进,进一步提升教育理念,整合教育资源,争取早日迈进国家级示范性高中行列,成为管理、师资、质量、特色齐上台阶显一流的中华名校。
四川师范大学实验外国语学校是由四川师范大学、成都市青羊区教育局、中房集团成都总公司合办的一所集小学、初中、高中为一体的全新公有股份制学校。学校占地108亩,地处市中心,临近“金沙遗址”公园,环境优美、交通便利,硬件设施一流。从2001年开办到现在已经达到拥有两个教学区,73个教学班,3700余名学生、220余名专任教师的办学规模。学校教风严、学风浓、校风好,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不断提高,深受社会好评。 中学部拥有一批优秀的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倾力打造了一支敬业爱生、师德高尚、理念前卫、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勇于探索的老、中、青有机结合的稳定的教师队伍,为学校教育质量、办学水平快速、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保证。 中学部秉承学校的“立身立德、学汇中西、张显个性、锐意创新”的办学理念,坚持“成才”先“成人”的教育思想,注重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修养、健全的身心体魄、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从学生实际出发,因材施教, 立足于学生个性差异,切实抓好“差异性教育”,积极推行“分层教学”、“分类辅导”,采用多样化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创造种种教学环境和条件,让每位学生的潜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充分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努力提高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坚持“学生主体性课堂教学”的实践,实现教师“四让”,学生“四有”。教师“四让”:问题让学生自己提出,资料让学生自己收集,知识让学生自己探究,结论让学生自己概括。学生“四有”:有认真读书、思考、提问的积极性;有熟练地听、说、读、写、做的主动性;有举一反三,学以致用的独立性;有大胆地求同存异,探索新知识的创造性。
四川省成都市第十一中学,前身系私立成都华英女子中学。1895年(清光绪21年)由加拿大基督教会英美会之女布道会创办,始为初小,学生7、8人。继添高小。1915年9月增设中学,1926年9月改为新制初中。1928年9月分设华英女子初级和高级中学,始由中国人任校长。1931年向政府立案。1938年9月高初中合并,定名“私立成都华英女子中学”。抗战期间,1939年5月至1945年8月疏散彭县坚持办学,9月迁回成都原址。1946年9月,受省教育厅委托增办高级家事职业班。1952年12月由人民政府接办,改名“四川省成都市第十一中学校”,一直为女子中学。1968年3月开始招收男生,实行男女合校,1993年3月,经市教委批准增挂"成都市科技创造(发明)学校"校牌,2000年加挂“四川省成都市女子实验中学”校牌。鉴于学校的悠久历史和办学成绩,1990年被列入国家教委主持编写的《教育大辞典》,是列入中、小学词条的成都八所中学之一。学校还是全国和省“创造教育实验基地”、陶行知理事会理事成员单位、省级“心理健康教育实验基地”、首批市级示范高中、市“游泳重点学校”。是四川省乃至西南片区唯一的一所女子中学。立案前,学校由基督教会的“华西教育会”领导,学生多由省内各地英美会所办女子学校选送。立案后,面向社会招生,逐步形成自己的特色:重视外语和音乐艺术的教育,家政和营养健康的实践教育,品德、行为的文明教育,绿化、美化校园的美的教育,曾两次获得当时省府的嘉奖。称赞学校“内务整齐”,环境“雅洁”,“学生庄重有礼”,“学行均著成绩”,英文采用直接教学法“尤为可取”。新中国成立后,学校坚持全面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各个时期提出不同的具体要求,并不断有所前进。1990年以后,学校重视素质教育,狠抓特色教育,以创造教育和女子教育为特色,促进学校的教育质量再上台阶。1993年学校在成都市率先开展创造教育,启迪创造思维,培养创造能力,塑造创造性个性的创造教育,培养跨世纪的创造型人才。学校增设科技创造发明课,各科教学渗透思维训练,德育培养创造性的个性心理品质,科技活动丰富多彩,取得显著成绩,学生制作科技发明作品万余件,参加省市和全国发明展、亿利达、头脑奥赛、无线电、航模等竞赛获奖千余次。1997年开始办女子实验班,对女子教育进行研究,每年参加全国女子教育研讨会进行交流,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和突出的成绩,关注女生教育越来越成为我们的焦点,女学生不仅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而且得到了全面的发展,她们的语言和艺术天赋得以充分发挥。一个多世纪以来,学校厚德重育,承载着使命,孕育着新生,伴随着辉煌,培养出了众多的卓越人才,他们有:中共中央候补委员,共和国女将军之一廖文海;蜚声国内外的妇产科专家乐以成和眼科专家毛文书(连续五届为全国人大代表和主席团成员);著名歌唱家,《白毛女》“喜儿”最早扮演者孟于(受到过周总理的接见);著名演员赵亮;中央音乐家协会理事,法国文化艺术勋章获得者,新中国第一位音乐女指挥家郑小瑛;著名教育家,留美博士,对我校办学有突出贡献和在学生中有很高威望的郑元英教授;著名土壤学家,国际土壤学会副主席林伯群,她的名字已载入英国剑桥《世界名人录》、美国ABI《世界名人录》、《当代中国科技名人成就大典》;中国科技大学首届“郭沫若奖学金”获得者、人类首次从陨石中发现和测定碳化硅的留美学者唐明等;还有许许多多的专家、学者、管理干部、企业家遍布祖国大江南北。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高考成绩位列全市前矛,1961年和1962年更是为全市第一,学校在各种竞赛中,也多次获得省市级奖励;七十年代以孙传琪、巫方安为代表的大批热血青年,响应党的号召,到最艰苦的地方插队落户,其行动响誉省内外;文革后,八十年代前期,教学高考成绩超许多省级重点中学;九十年代,学校工作全面发展,被列为市级“游泳重点学校”,游泳成绩突出,有专门的游泳场地,为全国、省、市各级输送出了大批的专业人才,1985年学校被授予“全国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先进集体”。新形式下,学校不断探索教育规律,做到与时俱进,坚持以“特色立校,质量兴校,科研促校”的办学理念,加强队伍建设。通过近年来承担全国“九.五”科研课题子课题和市级“十.五”规划课题,锻炼出了一支具有创新精神和现代教育意识的师资队伍,学校教育教学质量高,成绩突出,为社会信得过的学校,学校高初、中连续十多年受到成都市教育局表彰,近十多年来,初中教学成绩超同类学校和部分省级重点中学,高考成绩也一直位居市级重点中学前列,2005年中考平均分列全市第六名。承担国家级课题2个、市级1个,校级课题结题107个。学校还获得“全国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先进集体”、“素质教育全国先进集体”、“全国中小学创造教育先进集体”称号、“成都市文明单位标兵”、市级“模范教工之家”、市级“工会先进集体”、青羊区“青年文明号”,被市教育局市教育工会授予民主管理“先进集体”,获市教育局授予“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学校秉承办学的历史积淀,不断创新,不断提高,努力争创特色名校,争创省级文明单位,争创省级示范学校,达到让学生成才、让家长放心、让社会满意的“三满意”学校。
成飞中学1960年建校,1982年被省教育厅批准为省重点中学,2002年成为四川省示范性普通高中。2006年2月,学校正式由成飞集团公司移交到成都市青羊区政府。 学校现有教职工165人,中学高级教师52人,特级教师1名,青羊名师、省市区学科带头人、研究生43人,受省市区表彰的骨干教师共66人。学校倡导无痕教育,推行无缝隙管理,提出教学常规“五三”规范,实施课堂教学“四步曲”策略,学生学习运用“五必须”要求,形成了敬业精业、心耕细耕的教风,善思善问、乐学活学的学风。高考成绩逐年提升,本科上线率达53.3%,列25所省重第七名。学校以强师资、优管理、好校风、高质量受到专家、学者的高度赞扬和充分肯定,教学质量连续十六年受到成都市、青羊区两级教育局的表彰。
成都市第三十七中学校是一所市级重点中学,具有47年办学历史。学校地处青羊区苏坡桥西街,占地面积约为70亩。校内草坪翠绿、树木成荫、花香四溢、环境优美整洁。 学校校风好、教风正、学风浓。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在同类学校名列前茅。近年来,高考升学率达85%以上。学校不仅向清华大学、四川大学、西南交大等名牌学府、国家和省垒球队输送了一批高素质人才,而且一大批具有各种特长的优秀学生在省市各种竞赛活动中脱颖而出。 校垒球队两次夺得全国冠军,七次获省比赛第一名。学校先后获省、市“德育先进单位”,市“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市“文明单位”,区“优秀文明单位”,市、区“校风示范校”市“校务公开先进集体”,区“先进基层党组织”,区“五、四红旗团支部”等称号和荣誉;学校高中教学工作连续8年获市、区教育局表彰。同时,在治安管理、卫生工作、继续教育等方面,多次受到上级部门表彰和嘉奖。 学校设施功能齐全。除常规教学用教室外,还有网络教室、社团活动室、科技室、电子备课室、多媒体室、语音室、美术室、音乐室、艺体训练厅以及设施完备的生物、物理、化学准备室、实验室、图书馆藏书3万余册,报刊杂志200余种,可充分满足师生的教学、学习需要。此外,学校还有医务室、食堂为师生提供方便。 学校拥有一支师德高尚、师能高强、敬业奉献的师资队伍。他们长期从事对普通高中生的教育教学,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严谨勤奋的作风,并以全面育人,以培养学生成人、成才为指导思想,连年创高中出口的优异成绩。现学校有教职工124人,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教师占99%,高中级职称占84%。他们中有市、区优秀青年教师,市、区学科带头人,市、区优秀共产党员,区优秀教师等一批骨干教师。近年又有一批青年教师脱颖而出,在省、市、区赛课和教学教学技能竞赛中崭露头角,获优异成绩。 目前,学校正沿着“争创特色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改革发展规划,实施、追赶、跨越式,超常规,可持续的发展,力争通过五年努力(或稍长一段时间),学校接近或基本达到省重点中学的办学水平,使学校成为办学特色鲜明,效益突出的示范性普通高完中。
公众号
视频号
小红书
小程序
APP
京ICP备16044424号-2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3064号 Copyright © 2001-2024 hteacher.net 北京中师华图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