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白果林小学,位于成都市白果林小区中新路12号。为公办九年义务制小学。学校占地总面积5467平方米,校舍建筑总面积4750平方米,绿化面积1588平方米。学校共有18个教学班,920余名学生。胡方廷校长带领全体教职工牢固树立“三全”办学思想,坚持“教育就是服务”的办学理念,以“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办学宗旨,以“常规立校,科研兴校,质量强校,科艺特色”为办学方针,走现代化精品办学之路。 学校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硕果累累,办学成绩显著。学校领导班子勤政务实,教师队伍锐意进取。学校以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为指引,以德育为抓手,构建学习型教师团队,大力推进教育科研工作,深化教育改革。46名教职工中,大专学历教师15人,本科学历教师30人,硕士研究生1人。小学高级教师30人。其中,四川省特级教师1人,成都市优秀青年教师3人,成都市优秀教师1人,成都市优秀教育工作者1人,成都市师德师风先进个人1人,金牛区拔尖人才1人,金牛区学科带头人2人,金牛区骨干教师5人,50余人次获区级荣誉称号。 学校先后荣获“四川省绿色学校”、“四川省教师职业技能示范学校”、“四川省食品卫生B级单位”;“成都市校风示范学校” 、“成都市红领巾示范学校”、“成都市科技教育示范学校”、“成都市实验教学示范学校”、“成都市现代教育技术示范学校”、“成都市体育传统项目学校”、“成都市语言文字示范学校”、“成都市健康教育示范学校”、“成都市模范教工之家”、“成都市绿化先进单位”、“成都市巾帼文明示范岗”;“金牛区优秀文明单位”、“金牛区文明服务示范窗口”、“金牛区先进职工之家”、“金牛区先进党支部”、“金牛区儿童阅读指导与推广实验学校”等多个荣誉称号。
成都市人民北路小学始建于1961年,1981年被确定为四川省首批重点小学。四十多年来,经过几代人的辛勤奋斗和艰苦创业,学校已发展为拥有27个教学班,1400余名学生,77名教职工的省市区窗口小学。学校教职工中专任教师64名,大专以上学历的共59人,中级职称2人,初级职称41人;全国优秀教师2名,市、区学科带头人、优秀青年教师20余名;学校先后荣获全国体育传统项目先进学校、省教师职业技能示范校、省市首批校风示范校、省德育先进集体、省首批百所艺术教育示范校、省档案管理一级单位、市九年义务教育示范校、市红领巾示范校、市文明单位、市健康教育示范校、市青少年科技活动基点校、市巾帼文明示范岗、市校园环境管理先进单位,区“十佳”文明单位等光荣称号。 多年来,学校一直坚持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即:将学生引向可持续发展之路,为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合作,学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稳定、高效的教学质量和符合时代要求的办学思想与模式,受到家长的高度评价和社会的普遍认可,每年“供不应求”的招生现象是对学校教育质量的最高评价。1999年四川省文理科高考状元张力和余静阑均毕业于我校。 教职工的管理上,学校实施全员聘任聘用制,坚持择优定岗,定量,定酬,力求多劳多得、优教优酬,以激活教师群体,让其思想有压力,工作有动力,事业有活力,增强竞争意识。 领导管理机制上,学校实行能级管理,分工负责,交结合基层学校教育特点,建立校级领导深入到教导处、德育处、总务处及年级组,中层领导深入到班的制度。 校园文化建设上,学校领导班子采取“用明天的钱办今天的教育”的发展策略,重视现代化教育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努力改善办学条件,投资建设功能齐备的多媒体教室、中控室、三辰影库,并确保每班配有34寸大屏幕彩电、实物投影仪、录音机各一台,最大限度地加快了课堂教学节奏,增大了课堂教学容量。学校拥有一批具有现代化网络信息技术开发能力的教师,依靠自身人才力量,独立安装、联接、调试了校园局域网,实现了“全校通”,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做出了大胆尝试,敲响了人北信息网络时代的最强音。 教育研究上,学校立足科研强校,重视教育创新,以科研求质量,以科研带队伍,推动学校不断向前发展。自80年代开始,学校逐步开展了以学生的差异性因素为教学改革的突破口,以心理健康教育为特色的学校教育整体改革。“九五”和“十五”期间,学校成功地进行了三项国家级、一项省级、两项市级、三项区级教育科研课题实验研究,学校曾被确定为“全国自辅实验研究先进学校”。 学校校风严谨而和谐、紧张而愉悦、忙碌而充实。求实创新的工作作风给每一个来校的宾客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湛蓝的天空会写下雄鹰展翅的痕迹;无边的大漠会记录下“沙漠之舟”坚实的脚印。学校全体师生以“搏击更高、探索更深、发展更新”为宗旨,抢占教育发展空间的制高点。
成都市张家巷小学创建于上世纪早期,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有了建校记录,学校占地面积4658平方米,教学楼宽敞明亮,校园幽幽花香、亭亭树木......有着优雅的育人环境,现有16个教学班,学生800余名,教职员工40多名,是一所文化底蕴丰厚的学校。 几十年来,张家巷小学秉承科学精神,以科技教育为办学特色,以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为核心,把科学教育渗透于课堂内外,渗透于学校的方方面面。如今学校的科技教育已独树一帜,硕果累累,享誉全国。近几年来,大型实践调查活动均获四川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分别荣获一等奖"十佳"、一、二、三等奖,为此《中国教育报》等多家媒体曾对学校的科技教育进行报道。孩子们在活动中学会选择,从选择中学会负责,从参与中学会自我发展,其中,汤宇同学获全国第五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奖,并在人民大会堂受到中央领导的接见;陈雅雯、包万鹏、袁玉麒、崔世博同学被评为成都市少年科学院小博士。王地同学获国际斯坦威钢琴大赛银奖。 学校的办学水平得到了社会的公认,先后评为四川省科技示范校、四川省语言文字示范校、四川省巾帼文明岗、成都市科技示范校、成都市红领巾示范校、成都市家长示范校、成都市语言文字示范校、成都市绿色学校、成都市巾帼文明岗、金牛区校风示范学校、金牛区优秀文明单位、金牛区四好班子、金牛区优秀党支部等数十项光荣称号。学校教师中有两名成都市优秀青年教师,一名成都市优秀班主任,一名成都市优秀教师,研究生学历教师一名,中学高级教师一名。张家巷小学已走过了她灿烂的几十载春秋。而今张家巷小学在挚爱着她的数以万计儿女的美好祝愿和共同建设下,愈显生机和活力,焕发出耀眼的青春光彩。相信她必将从灿烂走向辉煌。
历史沿革 成都市花圃路小学校位于成都市花圃路6号,属金牛区教育局管辖的公立学校。学校建于1965年,由当时的城隍庙小学、解北二小和金华街小学部分合并而成,实行二部制授课。 1966年,北大街小学和张家巷小学部分并入该校,。1981年搬迁至现址,1983年与城隍庙小学合并,沿用花圃路小学校名至今。办学条件 学校占地10余亩,建筑面积七千多平方米,环境幽雅,设施一流,具有良好的教育文化氛围。学校功能室较为齐备,设有自然实验室2间、音乐室3间、美术室1间、计算机网络教室2间、图书室、多媒体教室、阶梯教室等,所有教室均实现了“三通”,即光纤上网、闭路电视和校园广播。学校修建有塑胶运动场和专用武术馆,建有假山喷泉景观,校园内四季常绿,花香四溢,是孩子们静心学习、愉快活动、健康成长的理想家园。师资情况 学校现有正编在岗教职工52人,具有小学高级教师任职资格的有28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58.3%;有成都市优秀青年教师1名,金牛区教育拔尖人才1名,金牛区学科带头人3名,另有二十多人获得过区级以上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优秀青年教师、先进教育工作者、中青年骨干教师等光荣称号。全体教职工坚持“让孩子成才,让家长放心,让社会满意”的工作理念,不断强化师德修养和服务意识,不断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高度重视学生的习惯养成,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并为他们未来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学校特色 武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瑰宝。成都市花圃路小学以“弘扬中华武术,振兴民族精神,实施素质教育,培育合格人才”为办学特色,于1996年组建了武术队,开始发展武术特色项目。十几年来,学校坚持“习武强身,武德育人”的指导思想,充分发挥武术运动的强身健体作用,积极探索武术运动的树德育人功能,使武术成为我校实施素质教育和校风建设的重要载体。目前,我校已将武术作为校本课程纳入体育课教学和课间体育锻炼,在学生中的普及面达到100%;校武术队在各级各类武术比赛中成绩显著,多次代表市区组队参赛,并向省市专业队输送了大量人才。武术,正逐渐成为花圃路小学一张响亮的名片。花圃武术队获奖情况(部分)·成都市第二届“齐畅杯”武术比赛,获团体总分第一名·成都市首届小学生武术比赛 男、女团体第一名 ·四川省“金武童杯”武术新苗赛团体总分第一名·成都市第二届小学生武术比赛 男、女团体第一名·成都市第三届小学生武术比赛 男、女团体第一名·代表金牛区参加成都市十届运动会 男、女团体第一名·四川省武术新苗赛 女子团体第一名,男子团体第二名 ·四川省传统武术比赛一等奖 ·四川省青少年(乙组)武术锦标赛男、女团体第一名 ·2008年 四川省武术新苗赛 男、女团体第一名 ·代表金牛区参加成都市十一届运动会 男、女团体第一名 办学成绩 学校坚持“和谐花圃、快乐花圃、成功花圃”办学理念,竭力为孩子营造和谐快乐的学习和成长环境,让孩子在和谐发展与快乐成长中体验成功,享受成功,追求成功。学校先后开展的愉快教育、主体教育、创新教育、成功教育等多项教育改革实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学校先后荣获 “全国家庭教育先进单位”、 “全国优秀家长学校”、 “中国武术段位制培训考评试点学校”、 “四川省少先队红旗大队”、“成都市文明单位”、 “成都市红领巾示范校”、 “成都市校风示范校”、 “成都市绿色学校”等荣誉称号。
公众号
视频号
小红书
小程序
APP
京ICP备16044424号-2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3064号 Copyright © 2001-2024 hteacher.net 北京中师华图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