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十中注重全面深化教育改革,坚持“改革创新求发展,崇尚一流创名校”的发展方针,投资300多万元建成了完整的校园网络,近70套“三机一幕”多媒体设备进入教室,开通了具有远程教育功能的卫星接收系统,购置了价值数十万元的学校管理及教育教学软件。为教师教学,学生学习提供了较为先进的、便捷的交流平台。 2005年,学校有11个课题通过了省市专家的论证,2个被列为区重点课题, 6个被列为区规划课题,开题论证百分之百通过。2006年学校有两个课题被审定为云南省“十一五”规划课题,有一个国家级课题获全国三等奖。2007年有4个国家级的科研课题、5个省级教育科研课题、3个市级规划课题已经通过了开题论证,正在研究进行中。昆十中拥有有一支学识渊博,素质优良,乐化春泥,甘为人梯的教师队伍。在职教师中有8人荣获特级教师荣誉称号,有市、区级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34人,已有11人获得硕士学位,53人获得研究生学历,有40多人在读研究生。近年来,有18位英语老师分别出国学习、交流,有数十位教师到省内外讲学或学习交流。有十几个国家、省、市、区级的教育教学课题正在进行之中。许多老师分别在国家、省、市、区级教学竞赛中获奖,近百篇教师撰写的论文和课件分别获得国家、省、市、区特等奖和一、二、三等奖。仅2007年度就有2人获全国一等奖,3人获省级一等奖,5人获市级一等奖,7人获市级二等奖。教师撰写的教育教学论文理论功底扎实,和教学实际结合紧密,2006年度有74篇教育教学论文在云南省教育科研论文竞赛中分获一、二、三等奖。 近年来,随着高中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对师资的需求日益递增。学校面向全国选聘了一大批教学经验丰富,教学业绩突出的优秀教师,他们年富力强,学识渊博,投身在高中教学中忘我工作,取得了不斐的成绩。此外,高中教学管理科学、有序,实验班和平行班协调发展,“培优辅弱”工作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接受到老师的谆谆教导,使各科学习均衡发展。
云南师大附中(Middle School Attached To Yunnan Normal University)是云南省教育厅首批评定的省一级完全中学,是云南省教育厅主管的唯一一所省级重点中学,是云南省科技教育的示范学校,是国家基础教育重点科研课题基地学校,是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是全国部分大学附中协作体、全国知名中学科研联合体的理事单位。 云南师大附中是云南省教育厅首批评定的省一级完全中学,是云南省教育厅主管的唯一一所省级重点中学,是云南省科技教育的示范学校,是国家基础教育重点科研课题基地学校,是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是全国部分大学附中协作体、全国知名中学科研联合体的理事单位。 2003年9月1日,学校从昆明市建设路484号的老校址搬迁至新校址——昆明市高新技术开发区洪源路36号。新校园占地面积160亩,校舍建筑面积近7万多平方米。现设54个高中班,在校学生有4000人,学校配有一流的师资队伍,全校教职工共320人,其中特级教师15人,高级教师128人,省级学科带头人4人,省级骨干教师6人,有市级学科带头人11人,市级骨干教师4人,先后有8位教师接受了全国中小学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 2004年6月被云南省教委评定为省一级一等高级中学。 云南师大附中创建于1940年11月21日,前身是抗日战争期间北京大学、 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组建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师范学院附属中学”(简称“联大附中”)。1984年昆明师范学院更名为“云南师范大学”,附中随之更名为“云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云南师大附中形成了“求实、认真、团结、进取”的校风,“严格要求、科学管理、勤奋好学、勇于探索、团结协作、以身作则”的领导作风,“严谨治学、开拓创新、诲人不倦、为人师表”的教风和“严格广博、勤奋好学、勇于探索、追求不息”的学风;具有“爱祖国、重科学、争民主、求进步”的优良传统。七十一年来,云南师大附中学风正、治学严谨、人才辈出,为祖国培养了中国科学院院士万哲先、戴汝为、严陆光等一大批骨干和栋梁之才。 学校设有现代化的图书馆、计算机教室,理、化、生实验室,富于时代感的多功能音体馆,有达到国标二类标准的塑胶跑道运动场,以及既供师生就餐、又可兼顾对外服务的后勤服务楼,还有可容纳2100余人的学生公寓。 创建71年来,云南师大附中为祖国培养了4万多名学子,他们在不同的岗位上为祖国的繁荣富强添砖加瓦。恢复高考以来,附中为高一级学校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学校的教学质量一直保持稳步发展,500多名学生考入清华、北大深造;共培养了29名云南省高考“状元”。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我校的办学条件逐步得到改善,为了解决基础教育资源不足的矛盾,为了发挥云南师大附中在云南基础教育的辐射作用,为了充分挖掘我校的办学潜力,我校先后创办了2所分校:云南师大实验中学(昆明市东风西路484号)、大理新世纪中学(大理州下关镇)。 云南师大附中将充分利用新校的教学资源,不断深化内部的教育体制改革,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争取进入全国千所示范性高中,将云南师大附中办成对省内外、国内外交流的窗口学校,具有一流管理、一流师资、一流办学质量的国家级示范高中。
昆明市第一中学是云南省一级一等高级中学。学校创建于 1905 年,废经正书院改办学堂,名为 “ 省会中学堂 ” 。 1909 年省学务处征调省会中学堂堂舍办云南图书馆,将省会中学堂与师范传习所合并成为两级师范学堂附属中学堂。 1911 年 “ 重九 ” 起义后,两级师范附属中学堂、高等学堂(前方言学堂)、第一模范中学堂(前云南府中学堂)三校合并,于 1912 年 2 月命名 “ 云南省立第一中学校 ” 。 1932 年云南省立第一中学与云南省立第五中学(前私立成德中学、云南中学校)合并,改名 “ 云南省立昆华中学 ” 。 1950 年昆华中学合并龙渊中学、昆华师范附中,更名 “ 云南省昆明第一中学 ” 。至 1984 年定名为 “ 昆明市第一中学 ” 。 昆明市第一中学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光荣的革命传统。早在 “ 五 · 四 ” 运动时期,师生们就积极参加爱国民主运动。 1925 年在省立一中成立的共青团云南特别支部,为中共云南省党组织的建立奠定了基础。抗日战争及解放战争时期,全校师生积极投入民族解放及民主运动中,为新中国的建立做出了贡献。 作为一所百年老校,历史上,众多著名教授、学者曾荟萃昆一中执教,其中有闻一多、楚图南、吴晗、蔡希陶等,他们严谨治学的风范,灵活的教学方法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形成了优良的传统,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造就了诸如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著名哲学家艾思奇、数学教育家熊庆来,作家张天虚、诗人柯仲平、太阳能专家方宝贤、画家袁晓岑、体育专家杨伯镛、马克坚、打破世界纪录的海模运动员许建峰、计算机语言专家冯志伟、地质专家王秋明、中科院院士董韫美、工程院院士戴永年、康佳集团总裁侯松容、北京 2008 年奥运会奥林匹克公园设计者之一林霖、三届残奥会世界冠军熊晓铭等一大批优秀人才。 学校占地 200 余亩,校园环境优美,教学设备先进、教学设施齐全。现有 51 个高中教学班, 2 个国际班,在校学生 3000 余人, 有 在职特级教师 10 人,高级教师 88 人,昆明市 首席高级教师 4 人,设有昆明市命名的“赵灿东特级教师工作室”、“孙彪特级教师工作室”、“杨昆华特级教师工作室”、“李琳特级教师工作室”四个名师工作室。 学校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主线,以德育为先导,以向高等学校输送优秀人才为具体目标,努力构建具有个性化,能充分发挥学生特长的具有昆一中特色的教学体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学校形成了 " 好学上进、全面发展、勇于探索、特长明显 " 办学特色; " 爱国、求真、自信、勤奋 " 的校风; " 树德、修业、严谨、进取 " 的教风; " 立志、勤学、善思、践行 " 的学风。 学校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个性特长,坚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让校园成为同学们学习、成长,张扬个性,发展特长的乐园,努力使学生成为身心健康、基础扎实,思维敏捷,潜质卓越,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素养的的合格高中生。 从各具特色的班级才艺展示到多彩的年级文艺汇演;从“春之声”三独(独唱、独奏、独舞)比赛到“秀自己”个人艺术技能大赛;从课本剧、音乐剧比赛、演讲比赛、辩论赛到“校园之春”艺术节、“五四”系列活动、“昆华讲坛”系列活动;从“春风杯”足球赛、排球赛、篮球赛到冬季运动会等,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已经形成制度,形成系列 ,为学生张扬个性、全面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学校重视学生社团组织的建设,注重让学生在自己的社团组织中培养能力,自我服务、自我教育,加快成长。学校管乐队、腰鼓队、校园电视台、校园广播站、军事活动小组、记者团、文学社、爱乐社、心乐琴社、经典灵动乐队、暮薇电影社、动漫社等近 30 多个学生社团组织朝气蓬勃,成为校园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学校坚持以教学为中心,注重强化教学过程管理,坚持向过程管理要质量、要效益,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学校历年高考上线率、优秀率以及各类学科竞赛、文艺体育比赛等均名列省、市前茅,学校 毕业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能很快适应升学和就业的需要,具有很强的发展后劲,受到用人单位和高一级学校的一致好评。在云南省教育厅对一级完中的教育教学质量综合量化考评中, 2005 、 2006 、 2007 、 2008 、 2009 年连续 5 年被云南省教育厅评为教育教学质量优秀学校,荣获云南省高中教育教学质量一等奖。 连续两年重点率名列全省第一。 学校在奥林匹克学科竞赛、青少年科技创新竞赛等国际、国家、省、市组织的各类比赛中,频频获奖;学校足球队、游泳队、武术队、田径队、网球队等在省市比赛中捧金摘银;学校传统的铜管乐队、腰鼓队、艺术团、舞蹈队、合唱队、美术兴趣小组等成绩喜人,成为艺术教育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学校一贯重视学校的对外交流与合作。 先后与澳大利亚威斯里学校、加拿大莫尔斯学校、英国斯海姆学校、苏格兰 G range Academy 学校,印度 斯瑞朗姆中学 等结成友好学校。学校定期派出教师和学生进行两国间的交流互访,适时开展两国学生“夏令营”、“手拉手”等国际交流活动。 学校以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高质量的教育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全面发展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 近年来,学校 先后被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单位”、“全国依法治校先进单位”、“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学校”、“全国奥林匹克教育示范学校”、“全国创建绿色学校先进单位”、“全国校园文化艺术建设先进学校”、 “全国首届学校文化建设金奖”、 “ 全国中小学科研兴校示范基地” 、 “中西部中小学网络示范学校”、“省级文明单位”、“省级文明学校”、“云南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示范基地”、“云南省青少年科技教育示范学校”等。 在昆明市委、市政府公布的昆明市 2007 年、 2008 年、 2009 万人民主评议机关和行业作风中 , 我校在抽检的 10 所学校中 ,2007 年总评分 88.27 分 ,2008 年 88.67 分, 2009 年 91.71 分,连续三年名列第一。被上级部门和社会各界誉为实施素质教育的典范。
云南大学附属中学(简称云大附中)始建于1927年,至今已有85年的悠久历史,历经东陆大学附属中学、国立云南大学附属中学、云南大学工农速中、云大教工子弟中学等时期,1988年恢复使用现校名。 云大附中是一所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学校,早在1939年,学校就成立了中国共产党云大附中党支部。在党的领导下,一大批学子走上了革命道路,成为了云南抗日救亡运动、爱国民主运动的中坚力量,有31位师生为革命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在云大附中这块钟灵毓秀,英才辈出的土地上,曾聚集了许多名家大师,也培养出了一大批国家栋梁之才。杨春洲、楚图南、李公朴、闻一多、吴晗、杨一波、冯素陶、赵沨、魏孟克、张光年、黄平、李广田等著名学者曾在云大附中任教;李乔、张天虚、齐怀远、庄育智、戴永年、李定、熊秉衡、熊秉明、赵国书、戴元宁、熊小铭等一大批优秀人士在云大附中学习成才,他们开启了云大附中一代风范的先河,传承积累了学校丰富的文化积淀。 云大附中自1982年恢复办学以来,在各级政府和云南大学的鼎力支持下,在省市教育主管部门的关心指导下,经过全校师生的不懈努力,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现已成为云南省近年来教育教学质量最高,学生成长最快,社会声誉最好的学校之一。初中教育已连续28年保持了昆明市中考第一的水平,后起的高中教育已跻身昆明市优质高中教育的前列。学校先后被评为“全国特色学校”、“云南省文明单位”“云南省文明学校”、“昆明市文明单位”、“云南省德育工作先进集体”、“云南省师德建设先进集体”、“云南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示范基地”、“云南省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示范基地”、“云南省三生教育示范基地”、国家汉办“汉语国际推广中小学基地”、教育部——中国移动“中小学校长培训基地”、武警“国防生源基地”、“云南省高中课改样本学校”、“昆明市平安建设先进单位”。
昆明铁路三中(现昆明市官渡区第五中学)是云南省首批一级完全中学,创建于1973年9月月,1988年5月被,云南省教委命名为“云南省昆明铁路实验中学”,2003年与昆明铁路局分离后划归地方管理,2004年更名为官渡区第五中学。 三十多年的艰苦创业为学校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投资350万的整修改造使校园面貌焕然一新。学校拥有一流的理化生实验室和多媒体教室,别具一格的生态室和生物陈列室收藏动植物标本三千多件,地学馆、钱币馆、史地陈列馆作为课堂的延伸既丰富了教学内容又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学校充分利用百兆校园网和双向音频电视网,让教师的教学行为始终与国内外最先进的教育理念接轨,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更优化的学习思维模式。 学校以“学生为本,为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奠基”为办学宗旨,坚持“以人为本,民主管理,以德治校,教书育人”的办学思想,构建以校园文化为载体的素质教育机制,开展读名著、赏名画、听名曲、看名片的“四名工程”,营造积极向上、拼搏进取的校风学风,促进了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多年来,学校为北大、清华等国家重点院校输送了数千名优秀学生;在高中生源质量下降的情况下,学校连续三年荣获昆明市高考质量进步奖,张云川同学在2006年高考中以694分的优异成绩名列云南省理科第17名,被清华大学录取。
昆十二中位于昆明市官渡区、岔街40号与老民航路、环城南路交界处 昆明市第十二中学始建于上个世纪的抗日战争时期,70年的历史形成了昆十二中“自觉勤奋 务实进取”的校风和“勤能补拙 天道酬勤 科学为友 真理为友”的校训。 昆明十二中是“全国科技示范学校”,“全国体育达标先进单位”,“云南省一级完全中学”,“云南省文明单位”, “云南省电化教育优类学校”和 “花园式学校”,学校校风好、环境美、质量高,为学生全面发展创造了优良的育人环境。 “有第一流的教师,然后有第一流的学校”。昆明十二中学有一支一流的教师队伍,有特、高级教师50人,其中有研究生学位和研究生同等学历45人,省、市、区学科带头人及骨干教师81人,国家、省、市级教育专家18人。是一支“苦中求乐,积极进取,勇于创新,学高人正”的教师队伍。 昆明十二中学的教育理念是“以学生为关注焦点,一切为学生的发展服务”,构建了学校自己的管理系统工程,形成了“比较—竞争—考评—绩效—激励—进取” 的运行机制,为培养“知识+技能+综合能力”的创新型通才,打下了坚实的道德基础、学业基础和身心健康基础。学校始终坚持以育人为本、德育为首,造就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关心、学会生存”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教育教学中始终坚持抓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学科基本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动脑动手的创造能力、自强不息的竞争能力。坚持以教育科研为先导,加强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队伍的建设,重视学法指导,抢占现代教育技术的制高点,教育教学质量“低进高出”稳步提升,居全省一流水平,“云南教育界冉冉升起的耀眼的星座”。 悠久的学校历史,深厚的学校文化底蕴,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科学的学校管理,追求卓越的教师队伍让十二中的中、高考成绩一直稳居省、市、区前列,并多次受到省、市、区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表彰。自2004年昆十二中连续五年获云南省教育厅高考综合质量优秀奖,2008年十二中中考总平均分居昆明市教办中学第四,总平均分、优秀率及600分以上人数均居官渡第一,一半多的初中毕业生分数达一级完中录取线。2008年高考以97%的上线率居官渡区第一,并取得了昆明市第五的优异成绩。 昆明十二中学从过去走来,脚踏实地,披一身风尘;昆明十二中将向未来奔去,豪情满志去追寻更高的理想。昆明十二中人把自己的心血和汗都水洒在了这块校园里,这里是人才的沃土,大学生的摇篮。教书育人,教育兴国,任重而道远。昆明十二中学在前行,昆明十二中人在前行,为的是不倦的追求,为的是心中的理想!
云南省德宏州民族第一中学是云南省和德宏州的重点中学,学校绿树环绕,四季常青。位于芒市至瑞丽的320国道旁。是最适合学生求学求知的理想场所。1988年被确定为“全国首批培养优秀体育后备人才试点校”,1998年4月被评估认定为省一级完全中学,同年4月被云南省教委授予“云南省文明学校”称号,2000年被省科协和省教育厅认定为“云南省一级科技教育示范学校”,2002年被评估认定为“云南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同年被命名为首批“云南省省级绿色学校”。2004年被省教育厅认定为“教育科研示范学校”。 学校建于1952年10月,已有60年的历史,2007年8月剥离初中,成为独立性的高中。学校占地面积为139473平方米(209亩),有1个400米标准塑胶跑道田径运动场、10块标准篮球场、8块排球场、10个乒乓球场、4块羽毛球场、11万册藏书,并按标准配齐了理、化、生、地等学科仪器、教具、和挂图,多媒体(电子白板)设备进入所有教室。学校现有51个教学班,学生3088人,教职工总数226人,专职教师201人,高级教师59人,特级教师5人,研究生13人,是德宏唯一一所面向全州招生的州直重点高中学校和云南省一级二等完全中学。 该校本着“打造精品,创立品牌”的理念,于2004年开始在每个年级开办一个奥赛班,高二开设一个文尖班。奥赛班的学生由全州优秀的理科尖子组成,文尖班由全级文科尖子组成。由学校最好的老师任教,提前结束课程,留出大量的时间进行高考专题复习。奥赛班、文尖班的目标是考入北大、清华、复旦、中山等一流名牌大学。从目前情况看,奥赛班、文尖班运转良好,前景乐观。 作为德宏州普通中学的一面旗帜,该校十分重视教师队伍的建设。目前已拥有一支结构合理、数量充足、业务精良的教师队伍。现有特级教师6人,高级教师44人;国家级优秀教师5人,省级优秀教师6人;德宏州“十大杰出青年”2人。各学科均有名师把关。
昆明市第五中学,是一所公办学校,前身为创建于1930年的中法大学附中,1950年改为现名,至今已有近80年办学历史。1994年学校被评定为全省首批“云南省二级一等完全中学”。 学校坐落在秀丽的大观河畔,毗邻风景名胜大观楼。校园占地面积50亩。有高中、初中两幢教学楼;有一幢综合科技实验楼;一幢学生宿舍和食堂楼。有标准教室42间;美术、音乐、劳技、多媒体、计算机等专用教室13间;有云南省中学一流的理化生实验室;有多功能报告厅、信息网络微机室、教师课件室、图书室、阅览室;有投资近360多万元的300米塑胶田径运动场;还有标准的篮球场、排球场等。 昆五中具有悠久的办学历史,建校八十多年来,丰厚的文化积淀,锻铸了“团结和谐、奋发向上、爱国爱校、创新发展”的校风,“热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忠诚教育”的教风,“尊师守纪、热爱学习、勤奋努力、全面发展” 的学风,学校全体师生员工在校训“勤奋、求实、创新、卓越”的鞭策下,以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为己任,以科学发展、教育学理论为指导;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增强学生体质为前提;以提高教师素质为保证;坚持走以人为本,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的办学之路,继承五中的优良传统,坚持以质量求生存,在竞争求发展,扎实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促进五中办学水平的持续发展,成效显著。针对学生实际,因材施教,重视个别化教育,注重发展个性特长,使全体学生的素质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实现共同发展和差异发展的统一。按照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根据我校的历史、现状、所处的环境和学校发展需求,制定五中的发展目标。长期目标:把五中建成有特色的优质品牌学校。具体目标:一是确立初中的优质品牌;二是提升高中教学质量,力争到2010年实现晋升一级完中。把我校建成:有一流的师资;有稳定优秀的学生来源;有优质的教育质量;有一流的学校文化和环境;有优质的教学和良好的学习条件;学校有充裕的资金保障;教师有较好的收入和福利;社会知名度高的学校。 我校依照九年义务教育法,从1997年经市政府批准,与一所指定的小学对接,开始实行初中四年制实验,连续八届四年制毕业生均取得优异成绩。为高一级学校输送了大量品学兼优的优秀学生。学校还十分注重学生素质教育及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个性特长等方面的培养,我校学生在全国、省、市、区的各级各类比赛中,获奖等次高、获奖面广,是昆明市优质学校之一。应社会要求并经主管部门同意,自2006年起我校改为面向周边小学招收适应初中学习的五年级优秀学生到我校上四年制初中,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全部课程。。我校学生的个性特长得到了良好发展,在教育部门组织的学科、科技、艺术等竞赛中,我校学生均取得了较好成绩。高中也从原来的4个班发展到12个班,学生人数由原来的200人发展到600人,班级人数增加,但高中的录取分数逐年上升。 学校还十分注重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个性特长等方面的培养,我校学生在全国、省、市、区的各级各类比赛中,获奖等级高获奖面广,是昆明市优质学校之一。普高特色班除开设体育、艺术专业课外,文化课按国家高中课程计划开设,参加高中会考经过三年的学习,成绩合格者发给普通高中毕业证书,并参加全国普通高校招生考试,困难家庭的学生享受助学金等资助。
公众号
视频号
小红书
小程序
APP
京ICP备16044424号-2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3064号 Copyright © 2001-2024 hteacher.net 北京中师华图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