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现名杭州市萧山区第六高级中学,始建于1956年,校址在当时戴村区中心小学内,当时校名为萧山县第六初级中学。1959年独立建制,1961年秋校址迁至戴村镇墙头村,学校更名为萧山县戴村初级中学,1970年开始招收普高班,学校发展成为一所完全中学,更名为萧山县戴村中学。1984年初中部撤消,1986年试办职高班,1989年高中段调整布局,职高班停办,成为一所普高,1994年学校更名为萧山市第六高级中学。1998年学校开始扩大规模,2000年学校规模为18个班,教职工63人,2001年撤市设区后,又更名为杭州市萧山区第六高级中学。学校规模 学校于2001年9月学校与浙江登峰集团股份制合作办学,投入1.1亿余元迁建萧山六中。校区占地面积257.7亩,总建筑面积为65000余平方米。2002年浙江公安专科学校在六中设萧山校区,法学系4个公安本科班在六中就读;2003年学校与河南油田聚鹰武术院联合办学,开设2个体育特长班;2006年7月,浙江登峰集团撤出股份,学校为公立普高。学校规模现为43个普通高中班,在校学生2156人,在编教职工175人。 学校设施 学校具有现代化、网络化、园林化、生态化的特点,共有102个可用教室,配有双向闭路电视和电化教育设备,理、化、生、劳等实验设备均按国家一类标准配备,多媒体教室、计算机教室和语音教室设施齐全,图书馆藏书量为114989册,有400m国标塑胶跑道田径运动场,有音乐、美术、书法、舞蹈等艺术教育专用教室,建立了校园智能化系统,食堂采用射频卡管理系统,学生宿舍每六人一间,内设卫生间、独立阳台,安装了电话、互联网信息接入点。学校师资 学校致力于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175名教职工中,中学高级教师24人,中学一级教师70人,市级优秀教师、学科带头人3人,萧山区优秀教师22人,青年教师参与课题研究在80%以上,他们是一支师德纯正、知识渊博、经验丰富、爱岗敬业的优秀教师队伍。 学校理念 2008年,我校认真总结办学经验,顺应教育发展的时代要求,努力营造“民主、科学、人文、和谐”新文化,注重文化品牌建设,注重校本课程的开发,特别注重青年教师的培养和学生的养成教育。学校以重点课题《依托儒家优秀文化:提升学校文化生活品质的设计与实践》成为2008年浙江省立项的规划课题为契机,努力突出“狠抓常规,切实提高教育质量;规范管理,不断提升办学品质”的办学理念。办学成就 学校被评为杭州市平安学校、杭州市A级食堂验收,萧山区2008年档案优秀级学校,萧山区2008年信息工作先进学校,萧山区先进工会小组,第二届“地球小博士”全国地理科技大赛优秀组织奖,“语文报杯”原创多媒体课件大赛组织奖,2008年我校体育考核获萧山区B组第二名。在首届全国青少年健身操比赛中荣获区第一名,杭州市二等奖。2008年,我校市级立项课题1项,区级立项课题16项,校级立项课题7项。青年教师参与课题研究在80%以上,学校龙头课题《依托儒家优秀文化:提升学校文化生活品质的设计与实践》,是2008年浙江省立项的规划课题。我校教师1人获杭州市心理健康教育优质课二等奖;1人获得萧山区青春性教育优质课比赛二等奖;13人次获得萧山区教学课例比赛、教学案例评比、教案评比、多媒体课件比赛、解题能力竞赛奖。教科研共有80篇论文获区级教育科研优秀成果奖1篇,杭州市教育科研优秀成果奖1篇;省级专题论文3篇;省级年会论文1篇;市级专题论文16篇;市级年会论文7篇;区级专题论文19篇;区级年会论文21篇;区级复习法研究论文10篇;教师在各级各类报刊上发表专业文章10余篇。教师们在非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的各级各类教育教学论文评比、教学竞赛中也有10余人次获奖。2008届高考取得188个本科、587个上线的较好成绩。通用技术高考平均分84.9分,列全区第二名,信息技术高考平均分86.21分,列全区第一,有5人列萧山区前10名,其中有3人并列萧山区第一。高一、高二会考平均合格率为99.21%。学生参加学科、科技、体育等各类比赛,获省级优秀组织奖2个,获区级以上单项奖82个,其中区级奖46个,省级奖34个,全国奖2个。获区级以上团体奖9个,其中区级团体奖4个,市级团体奖1个,省级团体奖4个。此外,学生们在非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的各级各类征文比赛、学习竞赛中也有多人次获奖;在《学习周报》、《新课程报》、《萧山日报》以及《少男少女》等报刊上发表文章多篇。
萧山第九高级中学地处萧山东北部农村,它的前身是萧山县义盛初级中学,始建于1958年9月。1972年,学校改名为萧山县义盛中学, 1986年,因全县教育布局调整,初中分离,学校成为普通高中,校名不变。1987年至1992年,学校采取普高“2+1”分流和单招相结合的形式办设文秘、轻纺职高班。1988年,萧山撤县设市,学校改名为萧山市义盛中学。1995年,学校改名为萧山市第九高级中学。1998年3月,学校被认定命名为浙江省省级综合高中。1999年6月,学校与原萧山市南阳职业高级中学合并,校名仍为萧山市第九高级中学。2001年,萧山撤市设区,学校改名为萧山区第九高级中学,2002年,学校被浙江省教育厅评为浙江省二级重点综合高中。 1984年—1993年校长为何秉远,1993年—1998年校长为裘建义,1998年—2001年校长为李虹,2001年—2005年校长为徐柏兴,2005年至今校长为葛福传。 学校现有班级31个,学生1550人。现有在编教职工126人,其中专任教师120人,专任教师学率合格率达97.5%,中高级比率是50.5%;学校现占地22678平方米,其中绿化面积7980平方米;建筑面积14877平方米。校园布局科学合理,环境整洁优美。 学校从1993年致力于综合教育改革,通过近十年的努力,构建了以“发展个性,创造成功”为理念的综合高中办学模式,从综合教育的实践到理论研究都取得了较理想的成绩。萧山九中是浙江省综合高中办得最早的学校之一,也是浙江省综合教育的典型模式学校之一和浙江省综合教育改革比较成功的学校之一。《杭州日报》、《浙江日报》、《教育信息报》、《教育发展战略》、《中国教育报》、《人民教育》等都对我校的综合教育改革实践及成果作了充分的报道。北京、上海、山东、河南、河北,安徽、广东以及省内许多教育界的领导来我校参观考察,并对我校办学模式予以了高度评价。 1999年开始,学校从所处的沙地入手,充分挖掘当地的社区资源,创造性地开发了《沙地文化》这一校本课程,让沙地文化融入学校课程体系和校园生活,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该成果先后获得了浙江省第二届基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和浙江省2002年度基础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在萧山乃至浙江省率先举起校本课程的旗帜。 学校德育工作特色明显,变被动式说教为学生自觉行动,近几年学校先后开展了“用听证会唤醒学生”、“用师生结对感染学生”、“用课题组实践导引学生”、“用好书滋润学生”、“用名人报告启迪学生”等十多个研究状态下的德育课题实践活动,变德育枯燥为亲切,引起了教育界人士和媒体的广泛关注,《杭州日报》、《浙江日报》、《中国教育教育报》等报刊媒体教对我校的德育工作作了专题报道。 学校艺术教育特色也十分明显,是萧山区艺术特色学校。每年都有许多学生升入中国美术学院等知名艺术高校深造,学校还组建了一支由200多学生和老师参加的大型艺术团,常年活跃在校园内外。学校也是萧山区科技教育特色学校,每年在杭州市、浙江省的举办的科技大赛活动中都摘金夺银。 学校先后被评为杭州市文明单位、杭州市文明学校、杭州市模范集体、杭州市“园丁杯”十佳学校、杭州市群体工作先进集体、杭州市安全文明示范学校、浙江省体育达标先进学校、浙江省卫生先进学校、浙江省二级重点综合高中、浙江省教科研先进集体等。
学勉中学的前身是创建于1899年,距今已有一百多个春秋的景紫书院,书院择定枫桥急递铺(即宋义安县署故址)作斋舍,东侧为朱熹讲学处“紫阳精舍”,故定名为“景紫书院”,意在纪念“一代宗师,巍巍紫阳”。陈遹声为第一任董事长,陈达夫为常务董事,何蒙孙为监董(书院实际负责人)。1901年,清政府推行新政,明令兴办新式学堂,改“景紫书院”为“景紫学堂”。1907年,因求学者日众,原有斋舍不敷使用,重建新校舍,更名为“大东乡学堂”,何蒙孙任校长。辛亥鼎革,改“大东乡学堂”改“大东公学”,此名一定,以后不论校名如何改动,俗称一直沿用。1942年成立真正意义上的中学,为不忘忠义祠捐助祠田390余亩的兴学之功,定校名为“忠义”,1944年教育部正式行文,准予学校立案,校名为“诸暨县私立忠义初级中学”,首任校长郑奠。1945年7月再由枫桥魏家坞的忠义中学改名为“学勉公学”,公学设两部,一部继续办中学,另一部轮训干部。1946年,学校正式迁址枫桥镇开学。 学勉其实是为纪念抗日英雄烈士而更名的。学勉,姓朱,原名应瑞贤,化名应启、杨寿明,笔名叶峰、杨明、秋悲,宁海县城关镇耶苏堂西侧应家人。革命烈士。他14岁高小毕业,因父去世,家庭经济拮据而辍学,在宁海海林及城内同慰春药店当学徒。1929年到上海中药店当店员,开始接触进步书刊,尤其爱读鲁迅作品,并用笔名“秋悲”发表文章。九一八事变后,激于爱国热情,笔触所至,直指社会种种黑暗现象。1937年抗战爆发,朱学勉爱国热情更加高涨,10月,一心向往革命的应端贤在哥哥应野萍和李守先、王任叔等资助下只身奔赴延安,进陕北公学学习,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陕北公学毕业后,于1938年2月到西安,派往南京、浙江松阳工作。根据浙东形势迅速发展的需要,应端贤于1938年四五月间到了宁波。不久,又调宁波,任中共鄞县县委书记、中共宁波中心县委组织部长,1939年9月,化名杨寿明、肖杨,调任中共余姚中心县委书记。“皖南事变”后,任中共诸暨县委书记。为保存党的力量,解决活动经费,朱学勉建议党员干部“职业化”,带头在浬浦附近的陈家坞开设豆糕店。1942年5月,日军发动“浙赣战役”,诸暨沦陷,党的工作重心转入领导抗日游击战争。朱学勉遵照上级党的指示,通过诸北泌湖乡乡长、中共党员何文隆,组建诸北泌湖乡抗日自卫队,后又发展为诸北四乡、八乡抗日自卫队,朱学勉兼任一中队指导员。同年11月底,朱率“八乡联队”去四明山参加浙东第一次反顽自卫战争。1943年12月,朱学勉离开诸暨县委,从事抗日武装斗争,任金萧支队第一大队大队长,带领部队斗顽敌、肃汉奸、缴枪械,威震诸北诸南。其时,朱学勉经常到办在枫桥魏家坞的忠义中学,向师生宣传党的抗日政策,宣传抗日救国的道理,深受师生欢迎。1944年1月,随金萧支队去四明山参加第二次反顽自卫战争。5月,为粉碎汪伪独立第四旅的“扫荡“,1944年3月,金肖支队转移到诸暨墨城坞南的半山村,此时,驻守在枫桥镇和阮家埠的汪伪军独立第四旅旅长蔡廉亲率所部千余人,分头向沿江进犯。支队首长命令朱学勉率领的一大队解决占领庙西的敌人,在打退敌人的第三次冲锋中,指挥战斗的朱学勉不幸胸部中弹牺牲.为追念烈士,金萧支队诸暨办事处于1945年7月将枫桥魏家坞的忠义中学改名为学勉公学,即今学勉中学。 北京大学首任校长何燮侯,普任第四届校董事会董事长;北京大学著名教授、语言学家郑奠普提任校校长;归国留学生赵君方、卢临先,大学教授寿望斗、陈崇礼、李浩川、魏裕昌、余任天等曾在校任教。现任教师有物理特级教师魏致远为代表的不同年龄、不同学科的名优教师群体,语文教研组、物理教研组先后被评为绍兴市先进教研组。学校一向严谨治学,早在20世纪40年代就确立了教会学生“怎样做人,怎样学”的宗旨,提出来“学高兮致用,志洁兮行芳”的培养目标,制定了“教务求认真,训导贵切实,事务尚清白”的校训。经世纪积淀,学勉中学形成了“团结、勤奋、求实、创新”的校风和“爱国爱校、自律自强”的学勉精神。一个世纪以来,已培养出各级毕业生1.6万余人,他们中有革命烈士汪寿华,中国科学院院士金善宝、吴中伦、毛汉礼,水稻专家杨开渠,果树专家何荣汾,全国劳动模范梁焕木,计算机专家魏道政,作曲家何占豪,军事科研一级英雄黄炳华,解放军总装备部原副政委葛焕标中将,物理学家阮耀钟,文艺评论家骆寒超,社会科学家姚伯茂,医学家魏克明,工艺美术家祝大年,书法家骆恒光等为代表的革命志士、科技精英和文化名家。 1998年,学校易地新建。新校园占地面积460亩,建筑面积10万多平方米,教学大楼、科技图书楼、实验楼、体育馆、游泳馆、田径场、足球场、网球场等现代化教学、运动场馆,电子阅览室、多媒体教室、语音室、电化教室、计算机房等设施应有尽有;办公室、教学和学生寝室全部安装空调;校园绿化面积占总面积的70%以上。学勉中学已成为教学、生活设施一流,校园环境优美的花园式的教育家园。 学校设有何蒙孙先生奖学金、何燮侯先生奖学金和学勉奖助学基金,对工作成绩突出的教师、品学兼优的学生实行奖励,对品学兼优家境贫困的学生进行奖助。 百年校庆期间,教育部部长陈至立为学勉题词:“百年育英才,世纪铸名校”。《人民画报》2000年第四期以《一百年,一个教育的家园》为题,用整整三个版面介绍了学勉中学的百年业绩。2002年,《人民日报》、《浙江日报》等报刊先后报道了学勉中学取得的成绩。走进新时代,我们抓住机遇,为教育这一“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而不懈努力,让百年名校在新的世纪再创辉煌。
杭州西湖高级中学(原留下中学高中部),是浙江省重点中学,杭州市文明单位,全国语文学习科学实验学校和国家教育部信息技术实验学校 学校地处杭州城西,东邻浙大玉泉校区,西接小和山高教园区。学校依山而建,阶梯层层,树木葱茏,四季花香,环境优美,交通便捷。学校创建于1953年,近半个世纪的文化沉淀,形成了丰厚的人文底蕴,使得学校成为得天独厚的育人摇篮。 学校以“对全体学生负责,对学生终身发展负责”为办学思想,坚持“科技与人文共荣、老师与学生互动、知识与能力并重、传承与创新交融”的教育模式和“诚信立人、创新立业、品牌立校”的核心价值观。一流的校园环境,温馨的育人氛围和科学规范的管理机制,为莘莘学子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办学思想:对全体学生负责,对学生终身发展负责 办学思路:紧抓机遇、深化改革、主体主动、开发潜能、和谐发展、超越自我 教 风:博爱、严谨、务实、进取 学 风:尚德、勤勉、自律、求真 校 训:笃志、修身、求实、创新
泰顺县城关中学创办于1984年秋,原校址于泰顺县镇中路,2005年9月迁泰顺县西大街240号(原泰一中校址),现教学班53个,教职工220人,学生2800多人,校园占地120亩,是泰顺县办学规模最大,学生人数最多,设备齐全,师资力量较强的一所完全中学。学校自开办以来,以逐步实现学校办学特色化、教育内容科学化、教学手段技术化、办学设施标准化、教育管理民主化为目标,大力实施以教育理念、教育管理、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办学条件,师资队伍建设为内涵的学校现代化建设,积极推进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认真开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努力培养知识渊博、志趣高雅、身心健康、善于学习、适应社会的“四有”新人。构建了以德育教育为主线,文化教育为重心,艺术教育为特色,全面发展为目标的办学模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先后获县文明单位、县先进学校、县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先进集体、县学校安全教育先进单位、县校园文化建设先进单位、市中学生行规达标学校、市教科研先进单位、市绿色学校、市无邪教社区试点工作先进单位、市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先进集体、市群众体育先进集体、市中小学装备先进单位、省“双优杯”先进集体等称号,并且是市人民防空教育试点学校,市依法治校试点学校。1999年又创办了泰顺县少年艺术学校(两校合一),成为泰顺县培养初级艺术人才的摇篮。
浙江省新昌中学创办于1925年,始名县立初级中学。1925年4月22日,省长公署批准立案,是日定为校庆日。1946年5月高中部呈准立案。该称县立中学。1992年4月,省教委批准新昌中学创设“浙江省青少年创造发明学校”。1995年被省教委命名为特色高中,跨入了首批示范性高中之列。2000年5月,学校搬至新校址,现校园地处七星新区,占地160亩。2001年6月被省教育厅命名为省一级重点中学。新昌中学现有42个教学班,学生2300余人,教职工185人。 改革开放以来,学校坚持"德育为首,教学为主,育人为本,弘扬特色"的办学方向,以"让每个学生走向成功"为办学理念,体现"正规正常加特色特创"的管理思路,立足于建设合格加特色的学校,培养合格加特长的学生,并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走出了一条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为核心,以劳技教育为突破口,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新路子,截止2003年,新昌中学学生共提出发明构想提案55000多个,学生发明作品获省级以上奖215项次,获国家级奖46项次,国际级奖4项次,拥有17项发明国家专利。科研成果《中学劳技教育与创造教育有机结合的实践与研究》于1998年11月通过国家级鉴定,并于1999年11月获浙江省首届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1999年7月9日,《光明日报》在头版头条发表了介绍新昌中学以创新教育为核心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长篇报道《让每个学生走向成功》;2001年9月,《擦亮未来的星空新昌中学创新教育体系》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公开出版发行;2002年6月《构建新昌中学创新教育体系》获浙江省第三届基础教育科研优秀成果一等。 校因人而闻名。建校八十年来,桃李满天下,累计已为国家培养了25000多名优秀毕业生。其中有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书记处书记、中纪委书记尉健行,有著名教育家吕型伟,有盛大互动娱乐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天桥,有WPS的创制者求伯君等。十年来,新昌中学形成了"爱国、勤学、守纪、健身"的优良校风,培养了两万多名优秀毕业生。他们之中有尉健行、吕型伟、吕志涛、求伯君、陈天桥等。 多年来,全校师生在"不比阔气比志气,不比聪明比勤奋,不比基础比进步"的"三比三不比"的校训指引下,高考上线率保持在百分之九十以上,高考成绩连续五年居绍兴市第一。近九年中,学校培养出了6名绍兴市高考状元,3名省高考状元。近八年来,有229名学生在全国数理化竞赛中获奖,其中获一等奖40多人。德育工作成为全国典型。学校以强烈的创新意识规划实施的"在新世纪闪光"教育工程获浙江省首届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奖一等奖。目前,新昌中学已形成创造发明、德育、学科竞赛为核心的特色教育格局。 新昌中学是浙江省文明单位,并先后获得全国创造发明先进集体、全国青少年科技活动先进集体、全国劳技教育先进学校、全国中小学德育工作先进集体等50多项绍兴市级以上集体荣誉。2003年2月,学校被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命名为 "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 人因校而成才。历年来,许多学识渊博、教学有方的校长、教师执教于新昌中学、为国家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建设人才。自1993年以来培养出了多名绍兴市高考状元,其中有3名是省状元。2007年高考更创造了历史最大的辉煌。浙江省两名文理科状元均在新昌中学,共8人考入北大清华。被评为浙江高考实力第2名。2009年高考,浙江省文科状元陈昱嘉也来自新昌中学。 改革开放以来,新昌中学坚持致力于让每个学生健康成长,让每个学生走向成功。教育科研硕果累累,创新教育方兴未艾。以创造发明,德育,学科竞赛为核心的三大教育格局。 新昌中学被评为浙江省文明单位、全国创造发明先进集体、全国中小学德育工作先进集体、全国青少年科技活动先进集体、全国劳动技术教育先进学校、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 新昌中学的校训是:不比阔气比志气,不比聪明比勤奋,不比基础比进步。 新中人形象是:爱国守纪,勤勉恭谦,善读精思,身心健康。 学校精神是:兢兢以强。 今天,新昌中学全体师生正以邓小平"三个面向"为指针,坚定信念,深化改革,不断创新,实施一流管理,造就一流师资,完善一流设备,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全国一流的现代化重点中学。
我校位于七里港镇七西村,辖19个行政村。现占地面积28673平方米,教学班16个,教师54人,是一所二星级的农村初级中学。 学校先建有行政楼一幢、教学楼三幢、实验楼一幢、综合楼一幢。并拥有300米环形跑道、100米直跑道和足球场等体育设施及计算机室、实验室、图书室、等教学辅助设施,校园绿化面积2000平方米。 学校先由专任教师54人,教师学历合格率达100%,其中已取得本科学历的教师为27人,占专任教师的50%,中学一级职称17人,占专任教师30%。是一支结构合理、年富力强、素质优良、具有敬业精神的师资队伍。 学校教学、活动分区进行,布局合理,设施齐全,校园环境清洁宁静,教师爱岗敬业,学生勤学守纪,领导班子年富力强,精诚协作,学校既重视师生思想道德的培养,又致力于全面素质的提高。近年来, 到目前为止,学校已基本形成较为良好的校风、教风和学风。
温州市女子学校是温州新思维教育集团特色学校,是温州地区唯一的一所以女性学生为教育对象的名牌学校。学校图书馆、多媒体计算机房、舞蹈房、琴房以及多功能厅等教学配套设施一应俱全。学校配有计算机管理网络,学生寝室有空调、卫生间并装有专用电话,教室配有大屏幕彩电,是一所具有现代化气息的新型特色学校。 学校设有女子高中、幼儿师范、幼儿早期教育、电脑财会、电脑文秘、计算机应用、实用英语、美容与形象设计、旅游导游和航空乘务、药学等10多个专业。学校师资力量雄厚,中等职称以上占90% 学校和武警部队建立了良好的警民共建关系,实行军事化、规范化的封闭式管理。同澳大利亚悉尼麦考瑞大学、浙江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华东理工大学、浙江幼儿师范学院、温州医学院、湖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等院校建立了良好的协作关系。凡毕业生愿意就读以上大学全日制大专、本科班的,95%以上都可以录取。特别是从今年开始同浙江公路技师学院合作开办汽车检测与维修、工程施工机械运用与维修、物流管理的2+3大专班,前二年在本校就读,第三年开始全部到杭州就读,毕业后全部分配到杭州有关单位就业。学校还同温州第一百货公司、温州叶同仁药业公司、温师院幼儿园、温州特陶集团、温州电信公司、浙江俊尔新材料公司等20多家单位签订了实习就业协议,凡优秀毕业生都可以进入以上单位就业。学校特设药学专业的“叶同仁班”、旅游导游与航空乘务专业的“航空班”、文秘专业的“电信班”、现代企业管理专业的“俊尔班”的订单式培养,毕业后分配到有关单位就业。另外,学校每年选派部分学生去澳大利亚、德国等国家深造。 学校针对现代女性特点,开设了礼仪、家政技能、艺术鉴赏、形体训练等选修课,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女校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的青睐。学校根据女生心理和生理特点,实行因性施教,以管理严、校风好、升学率和就业率高而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她是浙南大地一颗璀璨的明珠。
苍南县巨人中学(龙港镇第三高级中学)座落中国第一座农民城—龙港镇,是一所寄宿制的民办学校。1996年创办以来,先后荣获省一级民办中学、省十大优秀民办学校、市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县文明学校、县中学生日常规范达标学校、县普通高中教学质量奖等,还荣获温州市第十三届运动会突出贡献单位,赢得了社会各界的普遍赞誉。 学校占地七十余亩,建筑面积33465多平方米。校舍宏伟,校容美观,教学设施先进,办学设施齐全。电脑房、多媒体教室、小媒体教室,图书馆、实验室、语音室、美术室、劳技室、塑胶跑道、绿荫足球场以及各种体育、生活设施,例如学生餐厅、教工餐厅、学生公寓、教工公寓等一应俱全。办公条件一流。校园内小桥流水、亭台长廊,绿树成荫,环境清静幽雅。
富阳市江南中学,是由富阳城市投资有限公司和富阳市教育发展公司联合投资创办,委托富阳中学建设和管理的民办中学。江南中学与富阳中学、永兴学校三位一体,共同组成富阳中学教育集团的主体构架。学校位于富阳城市的中心——富春江中央的中沙岛上。环顾皆山,四周尽水,开阔明丽,灵动秀美。江南大道、学院大路行于南北,富春江大桥、鹿山大桥横贯东西,交通便捷。流动,可适应世事变化的情境;开阔,以养成为人坦荡之胸襟。江南中学占地197亩,建筑面积8万多平方米,共可容纳72个班级,3600名学生就读。建设总投资1、65亿元人民币,是目前富阳投资规模最大,设施最现代化的学校。凝聚富春山水灵气,传承名校人文底蕴,上溯传统治学精神,接轨国际教育趋势,崇尚博雅,追求高尚,注重细节,具备中国中学教育的自我主张,站在未来可持续发展高度,力争创建省内领先、国内一流的民办学校。江南中学奉行“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面向学生和社会的未来。倡导求学与做人齐头并进,追求两者融通合一。把爱家庭、爱师友、爱国家、爱民族、爱人类作为求学做人的基点,塑造出具有美好心灵、社会责任、高远价值情怀的优秀人才。江南中学奉行为社会、为学生服务的办学理念。强化教学管理的质量意识、持续发展的竞争意识、人才培养的效益意识。倡导管理企业化——不讲空话讲实效;教师精英化——不崇时尚崇高尚;学生平民化——不比阔气比志气,以树立起良好的校风、教风与学风。江南中学充分参照和借鉴国内一流的学校硬件配置模式,精心营建办学设施,为师生提供优越的工作、学习、生活条件。拥有近120个多媒体教室,以适应各种分层、分科教学的需要。拥有各种实验室20多个,其中5个为数字实验室,为学生提供了进行探究与实验的优越条件。拥有400台电脑的计算机中心,供学生从事网络学习。该中心已被富阳市教育局确定为网上阅卷中心。拥有可容纳600人的学术报告厅。拥有2500平方米的图书馆和阅览室供学生自主学习。配有两套办公室,一套供教师备课、学习,一套供辅导和与学生沟通。教师人手一个笔记本电脑。确保体艺教育和各种体艺竞赛,让学生强身健体、提高情趣,培养意志品质和团队精神。包括2个室内篮球场、50张乒乓球桌的乒乓球馆、形体健身房,以及可容纳2000人的集会演出厅。拥有400米塑胶跑道标准田径场及足球场、16个室外标准篮球场、2个网球场、50米×20米的标准游泳池等室外体育设施。拥有6间音乐教室,6间艺术教室。以培养俭朴、宁静、有条理、有节律的生活习惯。拥有可供3800人住宿的学生宿舍。8人一间的宿舍,均配热水器、中央空调、独立卫生间、电话,并采用封闭式管理。拥有可同时容纳3800人就餐的大型餐厅。拥有为学生提供日常生活用品、食品、文具用品等的小型超市。高度重视师资队伍的建设,重视培养整个教师团队的教育思想,让学校成为教师发展的基地、思想生活的场所,是江南中学的一个显著特点。江南中学依托富阳中学雄厚的师资力量,在教学上进行有机的互动。现已拥有近40名在富阳中学培养三年以上的优秀教师;新招教师均由外县市获得地区级以上优秀教师称号的教师和应届硕士研究生组成。这支教师团队建构高起点,教师培养高标准,有着强烈的服务意识和竞争意识,并能充分吸收、传承和发扬富阳中学优秀的教育经验与教育方式。全体教师在具体施教过程中,注重“低起点,密台阶,小步走,快节奏”的教学方式,以其新锐热情、扎实稳健的力量带动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富阳中学教育集团的重要组成部分,富阳中学向江南中学输出优质的管理模式和运营机制。整体管理团队由富阳中学输出,组成富有经验和热情的领导班子,为学校创造出严谨求实、规范有序的教学秩序和学风,为江南中学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江南中学建筑采用现代经典风格。教学大楼厚重大气,学生公寓舒适温馨,学校餐厅宽敞明亮,体育场馆气派轩昂,散发出浓厚的现代人文精神,整个校园坦荡、正气。校园内高大成林的香樟银杏,与人行灌木、绿茵草坪,共建成宁静和谐、幽雅闲适的绿色空间;并引进富春江活水,营造大面积水系,湖水碧波荡漾,拱桥如龙卧波,清澈灵动。身处其中,既能使人胸怀开阔,又能养人心灵雅致。镌刻有“勤奋、求实、乐群、创新”的校训石,端立在绿茵草坪之上,激励学子进德修业,共创博雅江南。致力于创新的江南中学,以“源于富中,新于富中”的培养目标,与富阳中学构成互补性的招生体系。江南中学更注重学生的个性、特长与素质,更强调品德为先、健体为先,培养做人求知融通合一的博雅型人才。因此,江南中学的招生目标是:新课程背景下的通识人才;心智全面发展型人才;敢于迎接未来挑战的人才。我们相信,通过我们共同努力,江南中学的学子们,一定能够具备坚定的志趣和广博的智识,勇敢面对未来一切的学业与事业!
公众号
视频号
小红书
小程序
APP
京ICP备16044424号-2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3064号 Copyright © 2001-2024 hteacher.net 北京中师华图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