鄞州区同济中学(原望春中学)座落在宁波市望春工业区内。学校创办于1949年,时校舍设在望春桥北侧,校名为同济学校,后依次改名为鄞县私立同济初级中学(1952—1956),鄞县第三初级中学(1956—1958),鄞县望春中学(1958—1959),宁波市望春中学(1959—1962),鄞县望春初级中学(1962—1969),鄞县望春公社中学(1969—1976),1976年复名为鄞县望春中学(1976—2002)。国务院批准撤县建区后,学校于2002年4月更名为宁波市鄞州区望春中学,2002年11月1日,经区人民政府批准,学校更名为宁波市鄞州区同济中学。 2000年8月,学校迁入投资近4500万(华茂集团捐资500万)、按省二级重点中学标准建造的新校舍。新校区占地120亩,建筑面积3万5千多平方米,拥有教学楼、科艺楼、图书馆、体育馆、学生公寓楼、餐厅、400米标准塑胶田径场。校园布局合理,环境优美,是全校师生工作、学习、生活的理想场所。学校现有班级32个,在校学生1800余名,教职工150余人,其中省市区名师5名,中学高级教师25名,形成了一支优良的师资队伍。学校注重营造“团结、务实、勤奋、创新”的校风,近几年高考上线率始终保持在98%以上,本科上线率达到60%以上,建校至今60年里,已为社会培养了近万名毕业生,这些学生好多已经成为社会各界的精英。如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乐家骝、全军心脏起博专家陈瑞华、旅外博士后严志刚、反导弹专家徐国范等。学校以“励志、进取、勤学、健美”为校训,致力于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先后获得区文明单位、区先进团委、市示范性文明学校、市健康促进学校、市环保模范学校、市“五四红旗”团委、市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试点学校、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省健康促进学校等荣誉称号。 2005年11月,学校通过浙江省二级重点中学评估验收。
我校于1978年秋,建于风景秀丽的跃龙山方孝儒读书处,前身为宁海县第二中学。随着学校规模的扩大,原校址已远远难以适应,故二迁校址。于1988年搬至迁至城关镇纺织东路61号。占地295592,1992年更名为“宁海县城关镇中学”,为全日制公办学校,2004年8月更名为“宁海县城关中学”,学校现有27个班级,1396名学生,教职员工91名,代职7人,党员42名,教职员工平均年龄37岁。教师中高级教师占8%,一级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为64%,教师合格学历为90.7%,高学历为57.3%。 近几年来我校始终坚持以德育为首,智育为中心。体、音、美、劳、心并举,从实际出发,遵循规律,求真务实,依法治校。以“文明、求实、团结、创新”为校风:“勤、精、严、亲”为教风:“勤奋、守纪、善思、自立”为学风;以“深化校内改革,提高自身素质,培养合格学生”为办学思路。学校办学条件逐年提高。校内管理不断完善并趋以科学化;教师爱岗敬业,学生勤学、守纪;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学校重视学生政治思想工作和素质教育,尤其是转差工作,家长学校、社区教育、警校共建等已形成特色,并分别在县、市各专题研讨会上交流。校内学生个性教育活动开展有声有色,得到好评,我校先后被评为省城镇示范初中、省优秀科技夏令营、省98体育《达标》先进单位,市示范性文明学校、市“师德群体创先”先进学校、市先进“教工之家”、市先进团组织、市三防教育先进单位、市爱国卫生先进单位、市“规范用字”达标学校、市创安先进单位、县委、县政府、县教委评为“文明单位”、“文明学校”,县先进基层党组织、县先进单位、县“行规”达标学校、县依法治县先进单位、县校园文化建设先进单位、县园林式绿化先进单位、县导读辅导先进单位及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
象山东溪中学,前身为象山第四初级中学,是新中国诞生后县内首批创办的三所中学之一,创办于1956年。校牌由郭沫若先生题写。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卓绝的奋斗,学校从创办到发展,由发展到壮大,由壮大到兴旺,创造了光辉的业绩。 星转斗移,沧海桑田,回眸东溪中学曲折、光荣、辉煌的四十八个春秋,期间三迁校址,五易校名,风雨历程,始终秉承“勤学、守纪、尊师、爱校”的传统校训,教学质量在县内农村中学名列前茅。 学校依山傍水,绿树成荫。学校现有6个班级,学生数300余人,教师19人。全体教师敬业爱岗,积极开展各类活动,参加各种培训,加强自身素质。学校在积极开展“学导”教学模式的改革,取得了优良的成绩。全校师生将不断努力,取得更好的成绩。
宁波市幸福苑实验学校是1998年创建的 “中小学九年一贯制”国有民办实验性学校,现已转制为江东区公办小学。学校位于市中心幸福苑社区,绿树环抱,景致和谐,书香浓郁。 学校总占地面积10327平方米,建筑面积9800平方米,共 21个教学班,在校生901人,专业教师50人,中学高级教师3人,小学高级教师42人。学校教室信息化多媒体功能齐备,艺体房、微格教室、图书室、社团活动室、实验室等现代设施为孩子的成长和发展提供选择。 学校办学以来坚持“孝、宽、严”校训,实践“和谐、幸福”的办学理想,积极创建“礼育”主题德育特色学校,为孩子学会做人、学会做事营造坚实的平台。学校以课程建设为主线,注重学生的学力养成,追求“基础扎实,人格健全,自主发展,轻负高效” 教学目标,多渠道提升骨干教师、名师的培养,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幸福苑实验学校传承原国有民办为孩子、为家长亲情服务的品质,关注管理细节、关注孩子差异、关注家长需要。学校先后获得 “区师德群体创优先进单位”、“市一级绿化花园式单位”、“浙江省城镇示范学校”、 “全国心理健康教育先进单位”、“全国青少年科普创新示范学校”、“全国走向新世纪的特色学校”等荣誉。学校将以生为本,以师立校,励精图治,科学规划,不断提高办学水平,为孩子创设和谐幸福的成长园地。
宁波万里国际学校中学位于宁波市科技园区,现有初高中共2500余名学生,400余名教职工。 宁波万里国际学校中学在德育工作中坚持弘扬东方道德文化,如“百善孝为先”、“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等,要求学生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培养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以振兴中华民族为己任的万里学子。 学校涌现出一批以“全国优秀共青团员”徐旭锋为代表的学生标兵;各级各类学科竞赛中万里学子频频获奖;先后有14余名同学的作品获国家发明专利;在体育比赛、文艺表演、科技活动中,万里学子屡屡取得骄人的成绩。教学成果更为显著;中考上省重点高中的比例,连续5年在全市普通中学名列第一;1997年至今连续6年,高中各科参加省证书会考,全体学生一次性通过,学科水平、及格水平、优秀水平均达省1级;高考连续4届100%上线,2000届考生理科平均总分列市区第一,文科平均总分列市区第二(均含省一级重点中学);2001届文理两科平均总分超过浙江省本科录取分数线,97.6%考生考入本科学校,2002年10.4%的考生上了清华、北大的组档线。 学校不断深化教学改革,推出的“单科免修”、“初高中一贯制”和“合作、创新教学模式”等教改新举措受到教育界广泛关注和好评。
鄞州区龙观乡中心学校位于鄞州区西部,地处风光秀丽的四明山革命老区桓村村。中心学校是在1999年由原来的龙观乡中心初中、中心小学合并而成的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学校占地面积约26680平方米,学校内设250米环形跑道运动场一个,有篮球场三个。学校有教职工76人,中学高级教师1人,中学一级16人,小学高级12人,本科学历26人,大专学历28人。有教学班24班,学生1149人。学校设有图书馆一个、图书阅览室一个、自然科学实验室三个、电脑室二个、语音室二个、综合电教室一个。学校装有校园音响、双向闭路电视和校园计算机网络系统。 学校分别于1992年、1998年通过了国家、省、市教委的“两基”、“两高”验收,成为达标学校,2000年、2001年又分别通过了省、市的教育强镇的评估验收。学校工作欣欣向上,发展迅速。学校的布局、师资改良、教育特色日趋完善。 学校依章冶校,规范管理,积极偿试教学和新课程改革,扎实推进素质教育,以“培养特优生,发展特长生,帮助特困生,转化特殊生“的四特为目的,切实提高全面教育质量,注重办特色,注重教师的业务素质的提高,积极鼓励教师参加在职进修,鼓励撰写教育论文,近年来教育教学效果显著,多名教师有近二十多篇教学论文在国家、省、市刊物上发表或获奖,有八十多人在全国、省、市、区的各类竞赛中获奖,初中女子篮球队在1999年、2003年获得区乡镇篮球赛第一名,代表区出席市比赛中获得第三名,学校是区女子篮球训练基地。在新世纪里学校已创建为文明单位,并正向更高层次昂首迈进。
象山荔港学校创办于1999年8月,由原象山二中初中部和石浦五爱小学合并而成,为九年一贯制学校。校园座落在新开发的石浦皇城小区内,占地六十多亩。2002年小学部迁并石浦延昌小学,2003年昌国中学并入,成为一所纯初中学校。 目前,学校共25个班级,在校学生数为1340人。教职工83人,其中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教师为35人。有较先进的办学条件,校园环境清新优雅。 五年来,学校本着“团结、务实、开拓”的荔港精神,按照“合格+特长”的办学思路,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教育质量优异,中考成绩名列前茅,位列农村学校之冠。语文、数学、自然、外语竞赛多人多次获全国、省、市、县级奖,第二课堂丰富多彩,作文、书法、绘画等数百件作品已在不同刊物上发表,歌舞艺术表演已多次在县艺术节上获奖。 如今,象山荔港学校全体师生继续秉承荔港精神,与时俱进,为争创省农村示范初中而努力。
我校创办于1968年,由原小学戴帽子初中诼步发展成6-9班规模完全初中。定名为青珠初中,原属长街中学管理,我校是全县首批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学校。撤乡并镇后,我校属明港镇教委(现结算中心)管理,改名为明港镇初级中学青珠分校。
公众号
视频号
小红书
小程序
APP
京ICP备16044424号-2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3064号 Copyright © 2001-2024 hteacher.net 北京中师华图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