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于三十年代,前身是“药业小学”,1950年迁址上大路182号,1956年改名为“兴文桥小学”, 为了更好地让校名体现出学校的人文精神和办学理念,经越城区人民政府,越城区编制办批准,学校于2005年4月改名为“兴文小学”.学校现有13个班级,580名学生,26名教师,其中小学高级教师13名.本科学历8人,大专学历14人.学校环境优美,设施齐全.设有校园局域网,学生电脑房,多媒体教室,音乐美术实验等专用教室.学校以“人文理校,兴文育人”为办学理念,以“做举止优雅,行为规范的文明人;做充满智慧,善于学习的聪明人;做锐意创新,与时俱进的现代人”为育人目标,坚持德育为先,以“少年道德银行”为载体,积极探索“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新路子;坚持科研兴校,抓实抓好课题研究和校本培训;坚持以人为本,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不断规范教育管理,深化教育改革,推进教育创新.每年举办“语文学科节”,“数学学科节”,“英语学科节”,“体艺节”等系列活动,丰富校园文化,高涨学生的学习热情,深化课程改革,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努力追求让家长满意,社会赞誉的教育.
宁波市实验小学创办于1922年,前身是鄞县私立鄮西小学、宁波市西郊路小学等。1981年改名为宁波师范附属小学,1985年同时定名为宁波市实验小学,隶属于宁波市教育局。2001年宁波市政府出资,港胞范思舜先生捐助,全面翻建了校舍。共有建筑面积10500平方米,占地面积9200平方米。安装了校园通讯系统、校园音响系统、闭路电视系统和电脑网络系统,教学设施设备达到宁波市现代化办学纲要标准。目前全校有31个教学班,1296名学生。有教师78人,其中中学高级职称4人,小学高级32人,小学高级及以上职称占47.4%;本科学历39人,大专34人,大专及以上学历占93.6%;评上区、市及省级以上的“教坛新秀”和“教改之星”有29人,占37.2%。 从八十年代初开始进行教育科学研究,在全省率先开展整体教育改革实验,相继进行“审美教育”、“数学建模”和“选择教育”等全国或省级立项课题的实验研究,科研成果荣获省、市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与日本的长冈井市和德国的亚琛市缔结友好关系,进行教育交流,是宁波市最早对外开放的学校。以学生发展为本,充分发挥课堂教育的整体教育效能,在德、智、体、美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效,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个性特长鲜明、学习潜力充足、具有一定审美情操的高素质学生。同时,为宁波师范学校提供了坚实的教育实验基地。学校曾经被评为全国语言文字工作先进集体;浙江省教育科研和行风建设先进集体,省“优秀家长学校”和“绿色学校”等称号;荣获宁波市德育工作、艺术工作、群体工作、师训工作、图书工作和电化工作等先进集体。学校被确定为中国教育学会“德育实验学校”,省教育厅“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等。目前,学校正朝着在省内外具有一定影响的实验性和示范性的窗口学校迈进。
长沙中心小学于1946年6月创建。1992年改为现名,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党山镇解放河南岸。现学校占地18539平方米,建筑面积近八千平方米,有各种专用教室三十多个,包括一个电脑房,一个多媒体教室。学校现有教学班十六个,学生近七百人,教职员工三十六人,其中高级教师十六人,本科学历三人,大专学历十六人。近几年来教师获得的主要荣誉中,包括省级征文指导教师一人,杭州市教坛新秀一人,萧山区优秀教师一人,教坛新秀五人,“园丁奖”三人,“优秀班主任”三人,学科带头人一人,党山镇第一、二、三届“十大名师”六人。学校的办学宗旨是: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努力对每一个学生负责,帮助每一个学生成功,做到学校有特色,教师有特点,学生有特长。学校在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关怀和大力支持下,紧紧依靠全体教师,围绕学校的办学宗旨,展开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在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努力创办特色学校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学校把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落实在课堂教学上,全体教师极其重视课堂教学,力求教师教好,学生学好,学校学科成绩一贯以来处于区内领先地位。同时,学校各方面的活动也取得了蓬勃的开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学校是“全国农村学校艺术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实验”课题研究单位,萧山区首批艺术特色学校,被誉为“笛子学校”。学校还是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的体育达标先进单位,杭州市爱国卫生先进单位,萧山区文明单位、一级学校,行为规范达标学校,萧山区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示范性家长学校等.
七里港镇第三小学于一九九八年由原排岩头完小和楼下完小合并新建。自建校以来,学校曾获“浙江省卫生先进单位”、“温州市绿色学校”、“温州市硬笔书法教学特色学校”、“乐清市三星级学校”、“乐清市行规达标学校”、“乐清市文明单位”等荣誉。学校现有20个教学班,在校生626人。全校教职工44人,专任教师38人,其中小学高级教师10人,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为100%,其中高一层学历比率为97%。学校占地面积16008平方米,建筑面积3982平方米,绿化面积2922平方米,拥有200米跑道的标准操场和标准的篮球场,有教学楼、实验楼、综合楼等建筑。设有实验室、电脑室、图书室、阅览室、音乐室、美术室、劳技室、多媒体教室等,配有校园网、广播系统等设施,基本满足教育教学的需要。 学校本着“文明、勤奋、创新、进取”的精神,做到“质量立校、育人为本”的办学宗旨,坚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勇于改革,形成“齐心协力,扎实工作,提高办学质量”的教育特色。现已发展成为一所具有自己特色的小学。
绍兴市越城区育才小学于1987年创建,原址为观音弄95号,总占地面积799平方米,2006年5月底搬到原八字桥小学校址,总占地面积4311.9平方米,扩大了5.4倍。绍兴市八字桥小学将近百年的历史,原系法国天主教于光绪三十年(1907年)所开办的培德中西学堂。民国元年1912年改培德中西学堂为培德小学、1949年学校军管改名为绍兴私立八士桥小学、1951年9月命名为绍兴市八士桥小学、1952年改为蕺山区第二中心小学、1956年8月改为绍兴市八士桥小学、1968年改为绍兴市八士桥小学为反帝小学、1979年改反帝小学为绍兴县城关镇八士桥小学。在1990年将绍兴市八士桥小学更名为绍兴市八字桥小学,2006年作为育才小学校址。 学校主要招收中轻度的智障儿童,学制9年,现有5个班级,下半年争取7个班级。学校把传授文化知识与培养劳动技能相结合;康复训练与潜能开发相结合;特别注重学习困难学生学习潜力的开发与研究,进行个别化教育,遵循特殊教育规律,实行小步了多循环的教学原则。学校设立了相应的11个教学辅助教室:计算机室、康复训练室、乒乓球室、情境创设室、心理咨询室、家政室、洗刷室、图书室、感统训练室、烹饪室、音乐室、美工室。开设了实用语文、实用数学、美术、体育、音乐、劳动与生活、计算机、幼儿英语、康复训练、感统训练、礼仪教育、综合实践等12门课程。全采用了上海卢湾区辅读学校的教材。 多年来学校形成了爱心、耐心、进取、开拓的良好教风,教师致力于教育教学研究,多篇论文在省、市及国家级刊物上发表,在省市区级的各项比赛中多次获奖。2002年学校承担了省级课题“智障儿童语文生活化”单元教材的编写工作。“弱智儿童潜能探究”课题2004年被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立项,2005年“弱智儿童礼仪教育”课题被绍兴市教研室立项,并申报省级课题。 学校本着“用爱呵护、倾心浇灌、补偿缺陷、育残成才”的办学宗旨,注重多方面开发学生的智力和学生整体素质的培养,学生的美工作品和舞蹈节目在省市各级比赛中先后有22人次获奖,在2002年的浙江省的特殊奥匹克运动会中共获得7枚金牌,3枚银牌,5枚铜牌,其中一人被选送参加全国奥匹克运动会荣获3枚银牌;在2005年浙江省第二届特殊奥匹克运动会上,该校共获得3枚金牌,2枚银牌,3入铜牌的好成绩。在2003年浙江省第三届省盲、聋、弱智艺术汇演中,诗朗诵《我的另一个妈妈》荣获省表演二等奖,省创作二等奖,舞蹈《我要飞翔》荣获省表演三等奖。在2003年首次全国盲、聋、弱智美术、书法、工艺品大赛中,手工作品朱刚良的《秋天的村庄》、韩松的《狮子》获省二等奖、全国三等奖,陈叶明的书法作品《志坚》获省三等奖,劳奇强的绘画《爸爸妈妈我爱你们》获省三等奖;在浙江省第三届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基本功大赛中,余明亮老师获一等奖,赵绮黎老师获二等奖,浙江省首届特殊教育教具评比中钟小平老师的《10以内加减法口算训练器》获三等获。2005年在浙江省第四届特殊教育青年教师共六项基本功比武中钟小平老师荣获一等奖,余明亮教师教具制作获一等奖,钟小平教师荣获三等奖,高娅娣教师德育论文荣获二等奖;赵钱婴教师荣获越城区第二届情满课堂教学比武二等奖,2005年余明亮教师被评为越城区教坛新秀,绍兴市教坛新秀。裘亚英校长荣获浙江省第十八届“春蚕奖”、钟小平老师被评为绍兴市十佳扶助服务残疾人先进个人,并获优质课二等奖。
永嘉县上塘镇城北小学坐落在县城鹅浦河畔,占地面积11455㎡,建筑面积4841㎡,学校教学设施齐全:内有200米环形跑道和100米直跑道的田径场;教学楼,办公楼,阶梯教室、综合楼布局合理;计算机房、多媒体教室、图书室、阅览室、音乐室、舞蹈室等功能用房一应俱全;智能广播系统、双向闭路电视系统、校园网络系统覆盖全校。校内花红柳绿,雕塑、假山、喷泉点缀其间,环境优美,相映成趣。学校现有24个教学班,学生1288人,教师68人,其中市县“三坛”教师20人。教师专业水平不断长进,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学校坚持全面贯彻落实国家教育方针,积极创新的教育理念,坚持“以人为本,张扬个性,和谐发展”的办学宗旨,以“讲文明、求真知、做真人”为校训,形成了“团结、勤奋、进取”的校园风气。 永嘉县上塘镇城北小学前身为三元堂小学,于1960年9月由徐振年老师创办,招收一年级一个班10多名学生,租民房堂屋为教室,隶属县实验小学,次年搬入三元塘二房祠堂,后相继招生为复式教学班。1967年“文革”时期更名为“红卫小学”,1969年教师增加到2人,学生增加到60余人,开始步入完全小学,学校负责人为周秀媚。1978年与实验小学脱离关系,隶属上塘镇中心小学,周秀媚任副校长。1983年教师增加到8人,学生180多人,周秀媚被任命为校长。1985年搬迁到新校址(原永嘉中学隔壁),拥有一幢教学楼,告别了租民房寄祠堂的历史,学生发展到360多人,教师12人,同年校名变更为永嘉县上塘镇城北小学。1994年由周秀媚校长发起,在三元堂村、上塘镇政府支持下投资280多万元的新校舍拔地而起,次年即搬迁到新校舍,此时学校规模已有15个班,教师28人,学生800余人。1998年扩展到24个班,学生1100余人,教师53人。2003年周秀媚校长年近退休,潘统元同志被县局任命为校长,至今学校规模稳定在24个班,教师68人,学生1300左右。2005年潘统元校长着手征地扩建,在三元堂村和上塘镇地支持下,投入300余万元的综合楼和教师食堂落成,此举极大地改善了学校办学条件,办学水平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学校先后获“温州市示范学校”,“温州市文明单位”,“浙江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等县级以上30多项集体荣誉。
公众号
视频号
小红书
小程序
APP
京ICP备16044424号-2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3064号 Copyright © 2001-2024 hteacher.net 北京中师华图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