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文小营实验学校一贯秉承“皕年传承,发展宗文,九年服务,幸福终身”的办学理念,传承“质朴、耐劳、诚实、不欺”的百年校训,倡导“敬业、爱生、严谨、务实”的教风和“自强、自信、有恒、创新”的学风。
温州市鹿城区实验小学是一所全日制公办小学,始建于2011年,隶属温州市鹿城区教育局,系温州市重点打造的东片城区品牌学校,鹿城区规模较大的示范小学之一。 学校位于温州市学院东路609号,占地17342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0680.1平方米。学校校园环境优美,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相得益彰,富有诗意。学校教学设施先进,拥有600多人容纳的多功能大厅、多媒体教学平台、图书馆、音乐室、美术室等教学辅助用房一应俱全。 学校推行“善能教育”,即善的教育和能的教育,善能并举,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打好基础。育善的目的是发现学生的善德,培养他们的善心,引导他们的善行,成就善好成长之路。育能的目的,是树立学生自信心,锻炼意志力,培养学生的学习、思维、锻炼、竞争、适应和发展等能力,提高他们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校以“搭建适合学生快乐健康成长的舞台”为办学理念,树立了“志存高远行健敢先”的学校精神,以“崇德明理 尚学笃行”为校训,形成了“博学善导 厚生乐教”的教风,“勤思善学 跬步致远”的学风和“自信善能 勤勉致知”的校风,赢得了社会的一致赞誉。 学校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坚持师德和师能并进,努力建设一支适应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师资队伍。现有教师50人,其中浙江省特级教师1人,市、区三坛教师和骨干教师6人,中学高级教师4人,小学高级教师19人。多名教师被评为市、区级优秀教师,多项课题和多篇论文获得省、市和区级奖。近年来,学校推进“三塔式”名师孕育工程,实行分层培养,设立“校骨干教师”、“校名教师”、“校特色教师”的评选活动,让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教师能快速发展,不断提高,经过培训和学习,一支结构合理、业务精湛、爱岗敬业的教师队伍正在形成。
杭州东园集团学校办学成绩显著,坚持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在学生中倡导文明、创新、健美的校风;在教师中鼓励创新和改革、倡导敬业和奉献、提倡合作和竞争,努力创设和谐、宽松的工作氛围。多年的沉淀和积累,形成了个性鲜明的办学特点。东园小学创始者是:丁立中。 2004年东园小学实施名校集团化办学,命名为杭州市东园教育集团学校。百年老校东园小学,创建于1909年,原名“观成学堂”。 学校地处城区东部,南宋时,曾辟为皇家御园,故称“东园”。历史上许多文化名人如戏剧家洪升、历鹗,文学评论家袁牧等都曾在此居住或生活过,留有许多与东园有关的诗词、文章和市井生活写照。 东园地区是杭城丝绸业的发祥之地。学校的创立,亦与杭州丝绸有关,且渊源极深。 杭州丝绸,唐宋时期,即有盛誉,元明以来,更是民间丝绸作坊的集聚地。史称旧时东园有“三多”:寺庙多、水荡多、机坊(纺织机作坊)多,有“机杼之声,比户相闻”之说。解放后的杭州丝绸,十之八九亦集中在此一带。 学校原址机神庙,供奉丝织之神,也是杭州丝绸同人祭祀丝绸祖师的议事场所。据《杭州府志》载:“轩辕黄帝庙即机神庙,建于雍正年间,乾隆三十九年十月因额圯,而里人重加兴建。咸丰毁,同治重建。” 1909年,为解决丝绸业子女的读书,由丝绸行业公会出面举办学堂,地点就设在机神庙,名为“观成学堂”。当时称为向神灵借校舍。 解放后,学堂转为公办,更名为东元巷小学。是区重点学校,曾培养出以浙江省第一批特级教师林湄云为代表的一大批优秀教师。2000年原树园小学并入本校,更名为东园小学。2002年命名为第三附小。2003年新配套的流水苑小学纳入东园小学统一管理。2004年实施名校集团化办学,命名为杭州市东园教育集团学校。2008年,流水苑校区整体划归京都教育集团。 现在学校下辖东园、树园、流水苑三个校区。 东园校区 0571-85181989总机转 树园校区 0571-85185742总机转 流水苑校区 0571-85451921总机转
杭州采荷第三小学是依托采荷二小开办的国有民办小学。学校创办于 2002 年 9 月,师资配备上均为市区优秀教师、教坛新秀。 学校在办学思路上以培养自主、现代的学生为理念,开展小班化教育与现代教育技术整合的应用研究。学校将笔记本电脑、无线网络等先进设备引入课堂,丰富了学习资源,教学效果显著 , 同时积极开展新课程的改革实验,为全区首批课改的试验学校。为了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学校提倡传统教学与现代教学相结合,还引出了外籍教师承担英语课教学,并以书法教学等传统文化培养人、影响人。 在这所学校每年的4月会推选出一部分同学赶赴新加坡进行游学活动。 校容校貌 走进大门有一个四季常青美丽的大花园,花园中有长椅供学生休息,中间有一个用石子铺成的世界地图,整幢教学楼美丽,每个教室都有空调,学生在此学习非常舒适。 在教学楼内的的花园里,有一条三岔口的石板路,嵌有中国地图,激发学生爱国情感。 学校的班级:学校一年级5个班,其余年级只有4个班级,每个班均有30名学生,标准的小班化。 前几年:采荷三小又多了一个新校区,江锦校区,已经开放,新学生将会在那里读书以便分流。
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附属小学位于杭州市高新技术开发区翠苑四区内,目前是全国唯一的一所由省教研室直接进行业务指导、教师培训的附属小学。学校已成为浙江省新课程改革实验基地、省教研室专家的教改实验基地、杭州市小班化教育实验基地。 学校总占地面积15亩,建筑面积3542平方米。教学环境优美,布局合理,教育设施齐全,已经实现规模办学。现有8个教学小班,640余名学生,44名教职工。拥有一支事业心强,业务水平高的教师队伍。其中2人为全国优秀教师,6人被评为市教坛新秀、市教改之星,4人为市学科带头人,12人获得区教坛新秀荣誉称号。 多年来,学校在各级领导关怀下,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全面贯策教育方针,牢固树立“让每一个孩子获得成功”的办学理念,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学生的全面发展,努力打造学校的两张金名片。一是小班化教育金名片,2000年起学校开始潜心小班化教育研究,并成为杭州市小班化教育研究课题的骨干学校,承办了西湖区首次小班化教育研讨会,2007年11月学校正式命名为杭州市小班化教育实验基地学校。二是打造学校书法教学金名片,连续两次承办省级写字研讨会,2009年成为浙江省书法教育实验基地学校。 经过全体教职工齐心协力,学校办学水平呈稳步上升趋势,发展势头良好,历届毕业生均得到社会的认可和上一级学校的赞赏,学生整体素质逐年提高。学校的办学目标是:逐步把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附属小学建设成为环境优美、设施先进、质量全面、团结向上、和谐文明、社会信任、家长放心、学生喜爱的学校。学校的校风是“勤奋、进取、和谐、向上”。
温州市建设小学,始建于1928年。学校现已发展成为拥有五马,大南,小南,小高桥,瓯江五个校区;藤桥、仰义两个分校的“教育集团”,拥有48个班级,2349位学生,教职员工117人,其中中学高级教师3人,小学高级教师50人,省、市、区教坛新秀31人,省、市、区级名师多达20余人。学校教师学历情况中,大专及大专以上共有74人,占全校教师的66%,其中青年教师学历大专化达99.9%。 温州市建设小学创办于1928年,原为永嘉县私立水木石小学,1953年更改为“打铁巷小学”,60年代后期更为现名,距今已有80年的历史了。1978年学校被定为市重点小学,现为建设学区中心学校,坐落于温州市中心鹿城区,是一所办学历史悠久,师资力量雄厚,教育质量优良的学校。
平阳县鳌江镇第六中小学原称“平阳县墨城乡中心学校”,创办于1916年,是一所九年一贯制的农村完全学校。2000年经教育局同意改称为“平阳县鳌江镇第六中小学”。她座落于素有鳌江后花园之称的墨城。学校三面环山,面朝鳌江入海口,校园建筑精致,布局合理,空气清新,环境优雅,文化气息浓郁。现占地面积40亩,其中绿化面积16650平方米,有21个教学班,共957名在校生,80名教职员工,全校专任教师具有本科及本科以上学历的有50多人,具有中学高级、一级、小学高级职称的有20人。学校教学设施完善,拥有先进的电脑室、实验室、阅览室、教工活动室、会议室、标准的200M田径场,现代化的学生餐厅以及可容纳400多名学生寄宿的寄宿部和部分教师宿舍,还有在建的科技综合楼,是理想的育人摇篮。 历年来,学校规范办学,科学管理,以敬业、奉献、务实、创新为校风。倡导德育首位、智育中心、科研引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为办学思想。几年来,鳌江第六中小学的全体师生克服了起点低、起步迟、条件差的不良因素,坚持“实事求是,开拓进取,大胆实践,敢于探索”的精神,从严治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有效实行教育教学改革和校内管理改革,取得了卓著的成绩,受到了市、县领导及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今后我们将秉承学校的优良传统,戒骄戒躁,与时俱进,努力吧学校建设成有影响力的省级九年一贯制示范学校。
苍南县宜山小学创办于清光绪32年(1906年),是我县办学历史最悠久的学校之一。百年来,学校人才辈出,群星璀璨,为社会输送了数以万计优秀人才,其中包括著名数学家姜立夫、苏步青、杨忠道;历史学家苏渊雷、徐规;天文学家李锐夫……其间学校数度更名,三迁校址,现有43个教学班,学生2066人,在编教师103人,其中大专及以上学历的占95%,中学高级教师1人,小学高级教师65人,小学高级及以上职称的教师占72%。县级及以上教坛新秀22人,县、市、省、国家级名师7人,县、市级学科骨干教师11名,获国家级小学奥林匹克教练员证书7人,获得浙江省春蚕奖称号3人,县名校长1人,3位教师被评为浙江省优秀大队辅导员。 现校园占地面积18800平方米,建筑总面积10541.6平方米,校园布局合理,设计科学,教学区、运动区、绿化区既相互独立,又融为一体。学校教育教学设施齐全,均按现代化标准配置。现拥有47个标准教室,全部配有电脑、液晶投影仪、实物投影机等多媒体设备。有图书馆、实验室、音乐室、舞蹈室、美术室、书法室、室内体育室和可容纳300人的阶梯教室等14个各类专用教室和辅助教学用房。同时还配有校园网络、单向闭路电视、内部电话和校园广播等系统。是一所融书香校园、生态校园、活动乐园为一体的,既有丰厚历史底蕴,又有现代化气息的百年名校。学校继承“勤、诚、勇、朴”的校训,坚持“追求卓越”的办学理念,以“合格+特长”为办学目标,全体教师秉承“爱、严、实、新”的教风,以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为载体,为学生搭建自主发展的舞台,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让师生在和谐互动的校园环境中,实现自我个性的发展,形成了科学民主的人文氛围,积淀了深厚凝重的文化底蕴,铸造了“以人为本,与时俱进”的宜小精神,并初步形成了“底蕴深厚、师资雄厚、特色凸现、课改领先”的宜小品牌。
杭州市大关小学是绽放于古运河畔的一朵艺术奇葩。学校建于1910年,在将近一个世纪的历程中,坚持“育人为本,素质第一,全面优质,美育特色”的办学思想,教育教学质量蒸蒸日上,是杭州市的“十大名校”。 学校师资队伍实力雄厚。在全校38位教师中,拥有全国新长征突击手、省特级教师、省优秀教师、省教坛新秀、市级劳模、市教坛新秀、市十佳“轻负高质”教师10余名。 学校艺术教育成绩斐然。学校已创作并排练节目600多个,尤其是民乐《逗趣》获“全国蒲公英大赛创作、演出两项最高荣誉金奖”。2000年学校被国家教育部评为“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先进单位”,被省教育厅命名为“浙江省艺术教育实验学校”。作为省重点涉外单位,学校接待了美、英等30多个国家的友好代表团,并八度应邀出访,载誉而归。 学校科研工作卓有成效。学校以生命教育为主线,致力于学生幸福童年的建设,承担国家十五期间重点课题的研究。科研成果多次在全国、省、市获奖,学校先后被评为市科研先进单位,省科研200强学校。 在即将迎来百年华诞之际,学校将为争创全国一流强校而不懈努力。
杭州市上城区教育学院附属小学位于复兴南苑12号,背靠玉皇山,坐拥钱塘江,鸟瞰校园,犹如上城教育东南部的一颗熠熠生辉的明珠。 学校曾先后被评为浙江省文教卫系统先进集体、浙江省标准化学校、杭州市爱国卫生先进单位、杭州市社区共建先进单位、杭州市雏鹰红旗大队、杭州市文明单位、杭州市学校场地向社会开放先进学校。 校园占地面积11000平方米,校舍总建筑面积 4616平方米,绿化面积4387平方米。优雅的校园环境,浓厚的育人氛围,为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创设了有利条件。学校建成校园网,配备了较先进的网络设备。教师人人拥有办公电脑,教学资源实现共享,信息传递更为便捷,交流增添新的平台。学校所有班级配齐由背投电视、视频展示台、电脑组成的多媒体教学设备,将更有利于新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 上城区教育学院附属小学拥有一支年龄结构合理、专业素养较高的教师队伍,学校共有教职工40名,其中2名教师具有中学高级教师职称,19名教师具有小学高级教师职称,2名教师荣获市教坛新秀称号,13名教师获区教坛新秀称号,1名教师被评为浙江省十大优秀支教教师,1名教师为杭州市学科带头人,1名教师被评为区“十佳师德楷模”,2名教师被评为区“十佳辅导员”。 学校重视研究成果的交流和推广,鼓励教师积极投入教科研领域,近三年来学校共有40多篇论文在区级以上学科论文或科研论文评比中获奖。教师们在研究中提升实践,在实践中完善研究。 教育人才培养的成绩同时也反映在学生身上,周晓馨、徐佳伶、张心怡、胡华慧等学生先后考入杭州外国语学校;数十名学生在全国少儿华罗庚数学竞赛中获奖;陈艺苗同学擅长小提琴演奏,获上城区中小学生艺术节比赛一等奖,杭州市二等奖,2007年5月考入上海音乐学院附属中学;张佳蕲同学自幼喜欢绘画,曾获区、市小学生电脑绘画比赛一等奖,省二等奖,首届杭州市少儿原创动漫设计大赛获二等奖。谢永喆参加全国新概念英语大赛获浙江省一等奖、全国三等奖。足球队在市、区比赛中一路争冠,扬名杭城。
公众号
视频号
小红书
小程序
APP
京ICP备16044424号-2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3064号 Copyright © 2001-2024 hteacher.net 北京中师华图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