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文一街小学(杭州市师范学院附小)位于西溪河下46号,杭州市文教区和高新技术开发区,比邻杭商院、电子工业学校、省委党校等多所高等学府。她创办于1951年2月,优越的地域文化和悠久的办学历史,为今日的文一街小学奠定了丰厚的教育基石。在上级部门、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经过11个月艰苦奋战,学校于2001年8月投资近千万元完成了校园整体改建工程,被评为“西湖杯”工程。学校环境高雅优美,设施设备完善,建立了校园网络系统,闭路电视教学系统,广播系统,校园程控电话系统,积极推进学校教育现代化进程。 校坚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本着“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教育思想和“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求知、学会健身、学会劳动、学会共处”的培养目标,坚持“以科研为先导,以德育为核心,以教学为中心,以管理为基础,以质量为生命”的改革思路,团结全体教工,同心合力,发扬团队精神,努力使学校建设成一所能适应小康社会发展需要和基础教育发展需要的布局合理、设施一流、师资优良、管理科学、特色鲜明、质量上乘的现代化城市小学,使学校成为探索求知的学园、生动活泼的乐园、充满亲情的家园和整洁美丽的花园。 目前,学校占地7586平方米,有25个教学班,教职工63人,其中专任教师57人。学校致力教育科学研究和教学改革实践,她的发展得到了家长、社会的认同,同时得到了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肯定,近几年来学校多次被上级部门授予各级荣誉,先后承担、国家、省、市、区实验研究课题30余项,被评为全国“我心中的21世纪”读书活动先进单位、中央教科所教育科研先进集体、浙江省教育科研先进集体、省市群体工作先进单位、省市优秀家长学校、省市优秀少先队集体、市区卫生、文明先进单位、校风校貌最佳学校、安全文明学校、综合治理先进单位、先进党支部、关工工作先进集体、市雏鹰红旗大队等,被授予中央教科所素质教育实验基地学校、中国教育学会“研究性学习”实验学校、小学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实践基地、杭州师范学院教育实习基地等。
乐清市芙蓉镇第一中心小学,创办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最初为当地乡绅俞董光、蔡晓亭集资筹建的造因两等学校。校舍为当地陈十四娘娘宫,坐落于蔡家桥桥头,于是被称为“桥头堂”。学校几易校名,1993年迁离原址,落户于响岩溪畔,改称芙蓉镇第一中心小学至今。 “桥头堂”,新式启蒙学校 “桥头堂”在芙蓉人眼中,不仅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小学,也是本地的文化中心。她的兴起与发展,是当地大事记的浓缩。 清朝末年,受维新思潮影响,以乡绅俞董光和良园志士蔡晓亭为首,胡玉机、林志英等人捐田献计,借用当地娘娘宫,创办了芙蓉区第一个新式启蒙学校——造因两等学校。学堂三面环田,校门南开,门前有蔡宅湖,湖上一座三眼石拱桥,为学生上学必经之路,故学堂被称为“桥头堂”。 1929年,省政府因军阀扰乱赔偿1000银元,钱少人多,有人提议不如捐作小学堂。就这样,校长周锡祥等人再向大荆借款300银元,将 “造因”老校舍翻新扩建,娘娘宫充做礼堂,成立了芙蓉高等小学,生源遍及芙蓉、清北、清江。1931年,该校首届毕业生会考于乐成,成绩意外名列前茅。岁末,乐清县政府授其为县立第七高等小学。学校虽名声在外,但仅靠政府微薄的拨款,实难维持。周锡祥先后变卖家田10余亩用以支持,又将校边自家的2亩水田改造为操场。 动荡年代里,芙小师生曾因避海寇而迁至雁湖,后又因日寇侵犯而避至雁荡罗汉寺,却始终薪火相传,弦歌不断。有了蔡晓亭、林志英、周锡祥、杨雪怀这样不计得失,一心办校的知识分子,才使得芙小在一次次的曲折与困顿中坚持前进。 芙小不仅是学童的启蒙圣地,也是革命的摇篮。1938年,中共良园支部书记金强以芙小教师身份竞选镇长并成功当选,之后在芙小秘密发展党员,宣传革命形势。时任校长杨雪怀默许并暗中维护,而芙小也成为地下情报的中转站,而不少革命干部均在此受过启蒙教育。当时芙小的夜晚书声琅琅,其乐融融,党组织开办的“民众夜校”,为劳苦大众学习文化知识和革命思想提供了阵地,也开启了当地“农村夜校”的传统。
温州市广场路小学创办于清光绪二十二年十月初十,即公元1896年11月14日。百年来,四次迁移校址,十六次改换校名,历任校长34任,是浙南大地上享有盛誉的历史名校,曾荣获“全国百所名牌学校”之一、“全国少先队红旗大队”、“全国红领巾示范学校”、“浙江省教育科研工作先进集体”、 “浙江省教育科研200强”之一、“中国名校600家”之一;她还是中央教科所国家教育部“九五”、“十五”重点研究项目实验学校,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全国语文“四结合”实验先进单位、全国先进艺教集体、全国体育先进学校、浙江省文明学校、浙江省科技活动先进集体…… 饮誉四方的百年名校广小,吸引了美国、德国、澳大利亚、荷兰、日本、英国等国的教育专家前来学校参观;《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辅导员》、《现代教育》等国家级新闻单位都曾来校作过采访。 百年树人,英才辈出。学校曾先后培养了一代词宗夏承焘、文学家郑振铎、数学家谷超豪、陆善镇、徐桂芳、物理学家李启虎、商界名人吴昌涛、书法家陈铁生、舞蹈家黄豆豆、芭蕾王子孙慎逸、人民卫士林勇等中华英才。一批批校友战斗在各条战线上,以自己的青春年华谱写着一曲曲动人心弦的改革者之歌,为学校赢得了荣誉,这正是广小“今天我以学校为荣,明日学校因我而誉”的生动写照。 2005年秋,广场路小学合并上陡门一小,整合教育资源,成立了广场路小学教育集团。学校现有62个班级,2680名学生,教职员工150人,其中特级教师1人,中学高级教师9人,小学高级教师65人,全国模范教师1人,省、市、区级教坛新秀67人,全国、省、市、区优秀教师81人,本科学历88人,大专学历58人,教师队伍师德高尚,业务精良。学校教学设施完备,藏书6万余册,各类报刊杂志187种,校刊《读书乐》与校报《家长报》,为广大师生与家长构建了信息通道,学校以第三代校园网为支撑的网络系统为学校的现代教育搭建了平台,进一步优化了教学结构。校园环境以“精、巧、美”著称,整洁高雅,四季常青,是中英环境教育合作项目成功验收的实验基地。 学校坚持“以人为本”,坚持“文化塑校,名师塑校,质量立校”, 以学校文化建设为核心,以“科研兴校,精品特色,名牌取胜”为办学途径,通过“六大工程”即凝心工程、形象工程、读书工程、育人工程、质量工程、荣光工程的实施,传承和发扬学校的历史传统文化,营造特色的校园环境文化,铸造学校精神文化,践行学校行为文化,努力走文化立校之路,使校园充满了朝气和活力,呈现了一派“芳菲桃李春成海”的景象。 新的世纪里,温州市广场路小学继续以“办人民满意的优质教育,创人民满意的诚信学校,做人民满意的优秀教师”为办学宗旨,不断丰富学校教育内涵,提升学校品位,发挥名校优势和效应,扩大名校辐射度,提高学校竞争力。强化科学管理、人文管理,重视师资培养,凸现办学特色,开拓创新,追求卓越,把学校建设成管理规范、质量过硬、特色鲜明,并拥有一支高素质教师队伍,在社会上享有盛誉的一流的名牌学校,在改革的大潮中续写新的辉煌,实现新的跨越!
温州市瓯海区实验小学创办于1906年,学校几度易名,先后称永嘉第三高等小学,梧田区中心小学,梧田镇小,梧田第一中心小学,2005年3月升格为瓯海区实验小学。2011年8月组建了瓯海区实验小学教育集团,现有教学班89个,在编教师203人,学生数4216人。拥有前汇、南瓯、龙霞等三个校区。 前汇校区位于瓯海大道与南塘大道交汇点西南处,梧田街道汇头村前汇路2号。校园占地57亩,班级37个,学生1795 人,90多名教职员工.学校按浙江省示范性小学标准设计并一次建成,校园环境优美,教育设施先进、配套齐全。已建成多功能演播系统、校园安全防盗系统、语音教学系统等现代教育设施,是一所真正的网络化、花园式学校。近年来,学校艺术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以及校园足球社团建设等颇有建树。 南瓯校区位于南瓯明园16幢,截止到2012年9月,有16个班级,学生741人,近50名教职员工,今后将逐步发展为24个教学班规模。学校专用教室一应俱全,并拥有瓯海区小学唯一一个高档的室内体育馆,现代化设施齐全,环境优美、舒适。校园民俗文化处处洋溢,陶艺之花时时绽放。 龙霞校区座落于龙霞生活区横塘中路40号,前身称梧田第二小学,于1996年由原丽田小学、塘西小学、月落垟小学合并而成。现有36个教学班,1680名学生,90名教职员工。学校配备多媒体教学系统,校园网络系统,校园广播系统,校园监控报警系统。校园绿树如茵、环境宜人、设施先进、功能齐全。科技创新、体育竞赛是该校区的一大传统特色。 集团校师资力量雄厚,年龄结构合理,学历层次高。现有中学高级教师8人,小学高级102人,省市级骨干教师35位,区级骨干教师61位。集团实行总校长负责制,总校长为集团法人代表,领导集团办公室、教学科研处、学生工作处、后勤保障处等内部机构,对下属学校按照章程进行集团化管理。近年来,学校曾先后获得全国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学校、浙江省示范学校、浙江省校本教研示范校、浙江省艺术教育特色学校、温州市首批现代化学校等30多项省市级荣誉称号。
我们的学校——虹桥镇第九小学创办于1922年,初名为杏庄模范小学。1993年与杏南小学合并建成新校舍并改用现名。学校坐落在虹桥西干河畔,黎明路和益寿路相交南首,占地23亩,规划建筑面积5630平方米,已建成4500平方米。学校教学设施齐全,仪器按一类标准配备,配备率达100%,并拥有图书室、阅览室、仪器室、实验室、音乐室、卫生室、多功能教室、多媒体教室、校园广播系统及标准的200米环形跑道和田径场等辅助用房和设施。校园布局合理,环境优美,设备齐全,是一所以育人为本的现代化学校。 我校现有教学班28个,学生1374人,教职工64人,小学中、高级职称比例达70%以上,大专学历教师占75%;配备了音、体、美、英、科专职教师,并形成以学科带头人为龙头,以骨干教师为主体,年龄结构合理,力量雄厚的教师队伍。建校以来,全校上下坚持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办学宗旨,积极探索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为指导思想,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学生乐观向上、拼搏进取和自主学习的精神。通过努力,我校曾荣获“温州市文明学校”、“乐清市文明单位”、“乐清市三星级学校”、“乐清市法制宣传教育先进集体”、“乐清市平安校园”、“乐清市教科研先进单位”、“市雏鹰红旗大队”等荣誉称号。历年来,学生参加市级以上竞赛活动均取得较好的成绩,毕业生会考成绩达到温州市办学质量指标。
昆阳五小地处昆阳镇城北,是一所站在“城市边沿”的农村小学。学校共30个班级,1000多名学生。学校环境优美,设施齐全,设备先进,基本实现了教育教学现代化,办公现代化,管理现代化。学校坚持走科研兴校之路。学校先后承担市级研究课题三个,教师积极参与各项课题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五年来,学校共承担市、县级课题22项,论文120多篇在省、市、县获奖。 学校倡导“生本教育”,把开展阳光体育“大课间”活动、校园文化建设作为特色办学之路,积极探索养成教育和礼仪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校积极开拓德育实践基地,研发校本教材,在教育教学工作方面获得社会各界的认同。 作为一所市示范小学,昆阳五小发挥农村学校在教育观念、教育技术、人才培养等方面的优势,积极开展四项教学规范和校本教研活动,多次承办县、学区、教育共同体联片教研活动。为促进学校自身的改革与发展,学校重视教师专业发展,以赛促教,以赛促规,根据学校的教师结构特点,进行分层赛课,举行了“青年骨干教师单独赛课”,“中老年教师教研组内团队赛课”,“技能科教师学区兄弟学校联片赛课”。为保证赛课活动的质量,学校开展“联名校 拜名师”活动,通过与名校名师的教学联谊活动,实现了教师专业发展的双赢互惠。学校成立“昆阳五小育秀教师专业发展基金”,为师资培训提供坚实的保障。 学校倡导“崇文明 爱读书 能运动 会休闲”的办学理念,坚持让“农村孩子享受城镇般教育”的办学宗旨。学校先后被评为素质提升工程校本培训优秀学校,县教科研先进集体,市示范小学,市农村“教学四项规范”样本校,县优秀数学教研组,新课程新理念正引领着全校师生跨越新高度,谱写新篇章!
乐清市蒲岐镇第三小学坐落于蒲岐镇华二村,占地面246660.67m2,建筑面积6141平方米。学校有学生700多,19个教学班,有教职员工40人,大专学历30人,本科学历4人,中师学历6人,有乐清市级骨干教师6人,(其中乐清市教坛新秀2人,乐清市优质课获得者1人)。 学校自2002年9月撤并以来,经过全体教师的努力,拥有多媒体教室、电脑室、美术室、音乐室、图书室、阅览室、实验室、舞蹈室、会议室等配套设施,教学设施堪称一流。被乐清市评为“乐清市文明单位”、“市二星级学校”、“乐清市日常行为规范达标学校”、“省标准化建设学校”。 学校积极实施素质教育,端正办学思想,转变教育观念,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以“面向全体、全面发展、立足未来”为教学指导思想。坚持科教兴教,以“严谨、进取、求实、创新”为校训,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三~六年级开设英语,聘请英语六级的教师任教,四~六年级开设计算机课程。不再以单一的分数作为衡量学生和教师好差的唯一标准,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注重学生的习惯养成教育。 教师奋发图强,顽强拼搏,力求把蒲岐三小成为群众满意的学校。计划通过两年的努力,争创温州市“示范学校”。
望春小学地处城乡结合部,东南紧邻海曙区,北依姚江,是高桥镇区域的东大门。学校于1945年创办,当时名为塘北乡中心小学,设址在宁波同济中学内。1962年校舍迁址到望春桥法化庵,后又迁址同济中学内。1984年随着宁波市区区域的扩展,撤拼了望春乡中心学校。当年乡政府选址长乐半漕,新建望春乡中心小学。1992年撤区拼乡后更名为高桥镇望春小学, 1995年镇政府投资300余万元,迁址长乐王家庄。新建校舍占地面积为15783平方米,总建筑面积为3326.14平方米。学校设施齐全,有多媒体教室、语音室、计算机房、校园局域网等,教师办公逐步达到电脑化。 学校管理规范,学科教育质量稳步提高。以人为本,全面发展,注重个性培养,着力培养学生能力。师资力量雄厚,有教工48人,专任教师40人中有小学高级教师13人,高一学历达85%;有全国优秀教师1名,省级优秀教师1名,市级优秀教师2名。目前有学生1074人,教师办公室18个,校长办公室3个,教师办公室每个有教师6名,校长办公室一名。教学班24班2012年2月25日因入校一年级新生较多,从那开始教学班有25个。 学校2000年被县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任命为“A”级学校,2002年经区教育局考核,批准享受中心级学校待遇。99-2002年连续三年被评为镇级先进集体。
杭州市采荷第一小学创建于1987年, 2007年12月,学校成立“杭州市采荷第一小学教育集团”。 学校现有采荷、双菱、钱江苑三个校区。教师队伍中有特级教师1人,省市区教坛新秀、优秀教师70余人。中学高级教师4人,小学高级教师60余人。本科学历占教师总数的98%以上。 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牢固确立“关注孩子一生的发展”的办学宗旨,始终坚持“让美浸润校园,让美充盈课堂,让美流淌心田”的美育化办学理念,开发和提炼出了有形的“荷文化”育人载体,不懈打造“富有清雅、清逸、清朗韵味的校园文化”,追求“充满灵活、灵气、灵动气质的和谐课堂”,培养“具备情趣、情谊、情致品性的欣荷少年”,使采一学生成为具有“正直、自信”品质的新时期少年。 目前,学校已经成为“浙江省航模竞赛基地”、“杭州师范大学教师实习基地”、“浙江师范大学美育研究基地”、“北京师范大学生命教育研究基地”等。学校也先后被评为杭州市家庭教育先进集体、杭州市教科研先进集体、杭州市校务公开先进集体、杭州市文明学校、杭州市文明单位、杭州市安全文明校园、杭州市校本研训示范学校、杭州市语言文字示范性学校,杭州市家庭教育先进集体、浙江省卫生先进单位、浙江省雏鹰红旗大队、浙江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浙江省绿色学校等。
鄞州区集士港镇白岳小学座落于宁波西郊集士港镇西北童家横村。学校原名三宝堂小学,创办于解放前,曾名为白岳公社童家横小学,后改名为白岳乡中心小学。九二年撤区并镇,易名为集士港镇白岳小学。九八年从原校舍搬入现址。学校现有学生928人,教职员工46人,18个教学班。学校拥有多媒体室,电脑室、美术室、音乐室、实验室、仪器室、图书室、阅览室、音控室,安装了校园音响系统,电脑室、办公室ADSL宽带上网。 学校坚持“以人为本,科研兴校”的办学理念,办学宗旨:坚持国家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逐步形成学校办学有特色,教师教学有风格,学生个性有特长的办学氛围。坚持以人为本,办一所一方百姓放心的学校。努力追求师资队伍高水平,教育管理高效能,教育设施高标准,教育教学高质量的办学目标。在上级领导的关心支持下,在学生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下,经过几年的努力,学校各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一、加大投入,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办学档次 学校占地面积10341平方米,建筑面积4010平方米,绿化面积1395平方米,生均占地面积、建筑面积、教学用房配制、办公用房配制、生活用房配制均达到“浙江省九年制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的评定标准III类”要求。另外,有4道60米直跑道和150米环行跑道,2个篮球场和一个排球场;实验室可供2人一组的实验设备;图书19100册,生均20册以上,开辟了56平方米的阅览室,使用正常,效益较高。有学生电脑教室2间,可供三到六年级学生二人一台使用。经镇政府研究决定:今年下半年计划征地8249平方米,扩建200米环行跑道,改建6道100米直跑道,届时,学生活动场地将大大增加。二、狠抓队伍建设,浓厚教科研氛围 有一支责任心强、热心教育、乐于奉献的教师队伍,队伍稳定,数量在逐年增加,年龄合理,大专学历达51.5%,二人本科毕业,十人本科在读,教师的教学教育水平不断提高,管理能力较高。四名教师参加了区骨干教师培训,一人参加区语文骨干教师研修班学习结业。教学科研氛围强,“小学生寓言明理教学的研究”立为市级课题。有区级立项课题二个。三、强化学校管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学校有健全的规章制度,机构健全,责任落实,分工协作,办学行为规范。学校重视教育教学的管理与考核,管理运作正常,教学秩序井然。按计划开足开好各门学科,教育评价较为科学。的办学目标。
公众号
视频号
小红书
小程序
APP
京ICP备16044424号-2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3064号 Copyright © 2001-2024 hteacher.net 北京中师华图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