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寻找原有教材中经验缺失的问题
--教师的决策取向之四:多元经验充分整合
实施某一课程的过程就是不断建构、完善课程的过程,使之更加适合本园的特点,适合本班幼儿的发展。因此,教师在使用教材的同时要研究教材,研究幼儿,寻找一些适合本班幼儿发展需要而教材中缺失的经验作为生成点来生成新的活动。下面通过一个活动案例来剖析教师在与幼儿互动过程中生成新活动的决策过程。
案例:好朋友
到了中班,幼儿开始对身边的同伴感兴趣,他们渴望与同伴分享,渴望交往和友谊。我们经常看到幼儿装了一大袋糖果,带到幼儿园和小朋友一起分享,或是缠着妈妈买好看的铅笔送给好朋友。很多幼儿会不断地告诉教师谁是自己的朋友,也会伤心地诉说没有人和他(她)一起玩。在开展单元活动"我喜欢"时,最受幼儿欢迎的一个主题就是"好朋友",大家共同讨论了"什么样的人是朋友,怎样能有好朋友"。我们先按教材组织了几个活动,如甜甜话接龙、我喜欢和朋友玩、就是喜欢你、好朋友大考验、好朋友火车等,但是感觉幼儿现有经验离发展目标有距离。很多幼儿在活动中很开心,但日常表现出来的交友方式很单一,只知道朋友的含义就是"一起玩"。如何才能促进幼儿间的分享和合作呢?我们还可以生成哪些活动呢?在分析幼儿的已有经验、研究原有教材的基础上,我们发现还可以在艺术和科学领域生成两个新的活动:"好朋友画像"和"友谊草",让幼儿体验交往方式的多样性。
活动一:好朋友画像
朋友就是在一起做一件事,在一起玩,在一起哭,在一起笑......让我们把在一起的瞬间定格下来吧!用照相机吗?不,就用我们手中的画笔吧。
1.游戏"炒黄豆"
这是一个需要与好朋友一起合作的游戏。虽然第一次玩这个游戏有一定难度,但孩子们都很喜欢,觉得"炒"一下和朋友贴在一起,再"炒"一下和朋友面对面是非常有趣的事情,因此热情非常高涨。
2.摸摸我的好朋友
既然要画好朋友,免不了仔细观察、辨认好朋友的特征。这个时候,教师就会给幼儿一些指令:"请和你的朋友面对面坐""请你仔细看看你的朋友,他的头发(从头发问到五官)是什么样子的,记在心里,然后用小手轻轻地摸一摸。"活动刚开始,很多"好朋友"都是临时组合的,其实他们在平时并不非常要好,但友好、轻柔的触摸一下子拉近了两人的距离。
3.画画我的好朋友
观察了"好朋友"的脸部特征后,幼儿开始面对面地绘画。虽然在同一张纸上面对面绘画,幼儿的行动会受到限制,但很多奇妙的事情也在这时发生,如每个人都会抬起头来看看对面的朋友的模样,这时就会有目光的交流,就会有讨论,话题也越来越多:眼睛是什么样子的,头发是什么颜色的,牙齿有没有露出来,画得像不像,脸上涂什么颜色......
希希和思思平时都不太爱说话,希希做事缺乏耐心,经常很焦躁;思思的绘画水平较高,胆子很小。绘画结束后,教师惊讶地发现,希希的绘画进步很大,而且一看就知道受了思思的影响,无论是绘画的情绪(思思的绘画能力很强,在画画时特别自信,这也感染了希希)、用色(两个人的用色有很多共同之处,比如都把头发涂成黑色),还是绘画的耐心(希希自始至终在和思思讨论着。思思在画画时总是有很多好主意,这给了同样喜爱画画的希希很多灵感)。在介绍的时候,由于是两个好朋友一起画的,所以思思不那么害羞,很自豪。两个好朋友都获得了进步,这就是友谊的力量。
最后,我们让幼儿把画像放入像框,展示在活动室里。幼儿特别喜欢这些画,他们十分乐意向家长介绍自己的作品和好朋友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