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应让家长在行动上体验到参与幼儿园课程是种共享的乐趣
一是要了解家长的情况。
有效的课程应能关注到家长的兴趣,了解家长的文化水平、能力和兴趣,并根据这些情况,适当考虑课程内容和形式,融合家长的兴趣,这样家长才能有浓厚的兴趣参与到课程活动中来。而要了解家长的情况首先要做好调查。调查可以是多种形式的,如家长问卷调查,主要调查家长的基本情况、兴趣、爱好等,这有助于我们在设计课程时考虑这些因素。又如访谈,教师可以根据课程的需要提出针对性的问题,并在自然、随意的情境下自然地提出这些问题,这样有利于家长说出自己真实的想法。此外,交谈时教师要摆正自己与家长的位置,认识到教师与家长是朋友和合作者的关系,教师必须消除那种居高临下的优越感,以形成良好的交流与沟通的氛围。同时交谈的形式可以多样化,或是电话联络,或是朋友聚会式的,等等。
二是创造参与的条件。
家长毕竟是来自各行各业的人士,有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大部分家长工作很忙,怎么让家长能够更多地参与进来,是很值得研究的。家长的参与更多的是在家里、在业余时间,因此,可把幼儿园的一部分课程搬回家庭。当然,在实施过程中可视情况需要,让家长到幼儿园参与,但不能太频繁,比如需要带幼儿外出活动时(指较远的),最好能让家长陪同,或是定期开展一些亲子活动。在设计每个主题或是系列活动时,尽量了解家长对活动的思考和建议,当他们对活动整体预设有了了解,就会对整个活动保持参与的兴趣。没办法参与设计的家长,教师也要把设计情况告知他们。此外,教师必须考虑清楚哪些内容让家长在家里和孩子一起完成,哪些内容需要家长到幼儿园参与,并考虑完成的形式以及如何对家长进行指导。此外,告之家长的方式要简便、有效。由于幼儿的传话能力较差,一般教师布置的事情,回去后不是忘了说,就是讲不清楚。教师可以通过发短信息、纸条通知、在黑板或通知栏上公布、打电话、口头通知等方式告诉家长。
三是激发家长的兴趣。
实施的课程必须让幼儿产生兴趣,并把兴趣延伸,回家和家长一起探究,从而很自然地带动家长一起探究的兴趣,使课程在家长和孩子的共同活动中不断延伸和拓展。一般来说,孩子回到家能记得的、在家继续玩的,都是孩子们最感兴趣的。因而,我们在课程设计和实施过程中,都会考虑怎么保持和发展孩子的兴趣。一是适当"留白"。不管什么活动或游戏,都不要让孩子玩得很尽兴,而是在孩子们意犹未尽时,在高潮处结束。这样,孩子们会保持一种很高的积极性,还没玩够,回家就会邀家长一起做。也就是说,凡事都不要太饱和了,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得到高度满足,是不利于孩子兴趣的保持的(正如吃得太饱再好的东西也吃不下了),比如一些好玩的游戏、亲子游戏等,在园不要玩得太多,玩腻了回去就不想玩了。二是"补白",给孩子留一些家庭"作业"。但是要注意适量,考虑家长能否做得到,如果造成家长的不便,会适得其反。可根据家长的具体情况,让孩子带回不同的"作业",不一定每一种活动都要所有的家长参加,布置的"作业"可以多项,只让家长选择一项来完成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