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教师眼中的"定格"
实施任何课程都会碰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在整合课程实施过程中受到历练的教师终于明白了课程改革既不能全盘否定原有的经验或理念,又要在课程实践中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因此我们的"故事回放"最终定格在以下几个画面?
1.点"深"面"广"
整合课程中有很多各具特色的主题,但由于教师精力有限,如果不遗余力地让每个主题都生成新的内容显然有困难,也不利于深入研究和反思?所以,教师需要从幼儿的经验出发,深入挖掘主题中的"宝藏",盘活全局?
教师可以根据本班幼儿的特点和自身的能力水平重点实施一个主题,并根据幼儿的活动情况生成新的内容,为下一阶段的课程实施打下基础?例如,大班活动室周围有一座假山,孩子们很喜欢玩钻山洞的游戏,平时也很喜欢看小虫子在泥洞里钻来钻去?根据这一情况,大班教师一方面意识到幼儿已积累了有关"洞"的经验,具备了深入开展"洞的游戏"的基础,另一方面分析自身的教学风格和特点,选择开展以科学领域为主线的主题活动"神秘洞"〔3〕,并由此引发了一系列有趣的活动?
2.外"松"内"紧"
在生成线索?选择主题?利用资源等课程实施的各个方面,整合课程给了教师很大的自主空间和选择余地?例如,同样是"伞的世界"〔4〕主题,有的班级选择在"伞的创意"上生成线索,有的班级选择在"伞的游戏"上生成线索,其教学进度不是按照课程安排匀速进行的,教学内容也不是一刀切的?又如,同样是"彩色世界"的主题,有些班级生成的是"绿色食物",有些班级生成的却是"绿色植物和我们在一起"?
但自主并不等于放任自流,在课程实施中教师要能"说"会"做"?能"说",就是教师不仅能在平时的教研活动中阐述自己的课程设计思路,而且要在每学期的课程专题总结交流会上阐述自己的课程设计理念和教学反思?会"做",就是课程实施的扎实程度?班级的环境创设?平时的教育笔记和教研成果都能反映课程实施的深入程度?
3.横"剖"竖"解"
以前的教材往往有较详尽的教学设计,教师只要按照步骤实施就可以了,而整合课程给了教师较大的空间,这就使一些教师在设计课程内容时不知道如何贯彻"活动"和"整合"的理念,不知道怎样寻找生成和发展的契机?因此,我们从细微处着眼,通过多媒体介绍?环境展示与分享?教学活动观摩等手段进行专题研究,对几个生成活动进行深入剖析和讨论,总结出一些生成活动的经验?例如,在质疑中生成和发展新的线索,在幼幼互动中生成和发展新的线索,在梳理幼儿的记录时生成和发展新的线索,等等?
4.善"变"能"导"
在既定课程设计的基础上生成和发展课程要求教师具有更大的创造性,而目前存在的问题较多?如:内容空洞,没有激趣点;活动不深入;教师牵引过多,幼儿探索性不强,等等?这就要求教师善于转变自己的角色意识和引导策略?"变"就是从幼儿的角度出发考虑生成线索?如,同样是从"各行各业"主题中生发"海岛旅游"的主题,如果教师单纯地让幼儿复述一些旅游景点,可能无法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而从旅游路线切入可能会引发幼儿更大的兴趣?"导"就是变换策略,当幼儿对一个活动不感兴趣时,教师要反思其中的原因并调整教学内容和策略,使整合课程最终具有本土?本园和本班的文化特征?
参考文献:
〔1〕周兢,张杏如主编,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5月第一版
〔2〕周兢,张杏如主编,《幼儿园活动整合课程指导》大班(下),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11月第一版
〔3〕周兢,张杏如主编,《幼儿园活动整合课程指导》大班(上),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5月第一版
〔4〕周兢,张杏如主编,《幼儿园活动整合课程指导》中班(上),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5月第一版
《幼儿教育•教师版》2007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