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鼓励幼儿持续探究的策略
(一)设置开放性的问题
问题是引发幼儿进行深入探究活动的必要条件。实践证明,幼儿提出的问题越多,说明他们对所探究对象的关注程度越高。教师可以通过没置开放性问题,引导幼儿进行探究。
活动实例:大班的几何图形教育活动。在这个活动中,教师采用的是多媒体教学形式。当投影屏幕上出现一个圆柱形时,老师请小朋友猜一猜是什么东西。"大象的腿""大树杆""金箍棒"......幼儿说了很多答案,教师运用鼠标点击,出现幼儿想像的东西,孩子们非常高兴,因为他们的猜测是对的。这时,教师说:"我们刚才猜测的是圆柱形,那么我们怎么验证?"接下来老师教小朋友测量方法,小朋友用工具测量后,初步感知了圆柱体的特征,并开始探究生活中圆柱体的物体。
同样的教育活动,如果教师设置的问题是"这个东西是什么形状?"这种提问只会扼杀幼儿探究的兴趣,持续性探究就不存在了。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让幼儿有思考和想像的空间,提出的问题能为后续活动做铺垫。
教师设置的开放性问题也可以是假设性的问题。经常让幼儿做些假设、猜想、预测,一方面能培养幼儿会从多角度去看问题、思考问题,同时有利于培养他们探究事物的习惯。例如,大班语言童话故事活动"灰姑娘"中,教师在讲述完一遍故事后,请幼儿对某些情节做出假设、猜想、预测,使幼儿从另外一个角度去理解故事中的事及人物。如"灰姑娘若在12点前不能离开皇宫会怎么样?""你在做事时也能做到守时吗?""为什么后妈不让灰姑娘参加舞会,只让她自己的孩子去参加舞会?""假如你是那个后妈,你是不是也不让灰姑娘参加舞会?""灰姑娘因为有了好朋友,才能在朋友的帮助下去参加舞会,生活中你有朋友吗?假如你没有朋友会怎样?"幼儿通过假设、猜想、预测,加深了对故事的理解,发展了自己的语言和社会性。
(二)教师适时给予帮助
在探究过程中,幼儿若反复探讨后仍得不出一个结果,久而久之,他们就会放弃探究。幼儿的探究需要教师的引导、帮助。但教师介入探究时要恰到好处,要在认真观察的基础上,分析幼儿遇到了什么困难:是操作中的技术问题,还是探究中的方法问题,或者是知识上的问题?有针对性的帮助,能让遇到不同困难的幼儿在教师的点拨下,获得成功的探究经验。假如我们把探究变成教师教一步,幼儿跟着学一步,若一步跟不上,就步步跟不上,这必然造成只有操作而没有探究。"每当我们教孩子某种东西的时候,我们其实妨碍了他自己去发现它。"在幼儿探究活动中,教师的介入要合适,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教师给予幼儿的帮助还体现在提供适当的操作材料上。教师每次投人操作材料时.应该教会幼儿如何去用,让幼儿带着一定的任务去操作。有的材料需要配合着相应的纸张作业才能达到探究的目的。例如,在小班计算区域角,幼儿把老师投放的小棒、各种图形及棋子拿出来,当成玩具在玩,有的幼儿摆房子,有的幼儿垒棋子,可就是没有用他所学的内容一一是幼儿不会操作这些材料,还是缺乏引导幼儿运用材料探究的指导?很值得教师去反思。同样,在另一个小班计算区域角,教师有层次地介入了纸张作业,在纸上写有数字1、2、3、4、5,旁边画有空格,幼儿要在空格上摆计算棒,一方面练习了数物一一对应,另一方面学习按数取物。教师通过不断更换、充实操作材料,能使幼儿操作的目的性增强,同时幼儿持续探究的能力也会得到培养。
上一讲:幼儿园教材教法(八):小班幼儿的自然角
相关推荐:
》》申请幼儿教师资格认定权限及程序
》》更多幼儿教师招聘、幼儿教师学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