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评析题
23. [参考答案]这首元曲小令中的“渔夫”形象显然不是现实生活中的渔夫形象,而是寄托了作者情感和理想的渔夫形象。整首小令语言清新秀丽,风格隽逸.在如诗如画的优雅环境中塑造了一个“不识字”的“傲然钓叟”的形象,表明了作者心中对那些能够“读书识字”并且为了做官而汲汲奔走的士人的反感。白朴一辈子没有做元朝的官,却很难找到一片宁静的乐土,所以他把他的理想都投射到了“渔夫”的身上。这首小令在当时很能激起文人们的共鸣,因此很受时人喜爱。
一开始的“黄芦”、“白苹”、“绿杨”、“红蓼”,就将人带入了一个色彩鲜明的秋天。黄、白、绿、红的颜色交错,和谐而明快。这种色彩感可以让人亲身体验到作者眼中的景象,并且能够感觉到这种宁静却愉悦的心情。就如同松、竹、梅、兰代表君子一样,这四种植物在国画中通常是代表隐者的,这就间接地点出了主题。
渔夫的生活平静,虽然不需要以性命交换的朋友,但是悠然自在的心情却需要像白鹭、沙鸥一样的没有心机的朋友来分享。而以鸟做朋友,也隐隐地透露出一种无奈。这世间,找个知己不容易。
有忘机友的相交,有自然明媚的风光,这样的生活已很让人满足,难怪渔夫觉得万户侯没什么了不起。这里要注意“不识字”三个字,有很多的辛酸在里面。当时的元朝对知识分子很不看重,所谓的“九儒”、“十丐”,知识分子的地位是可想而知的。白朴的生平很曲折,对这种感觉也就更加敏感了。在他的心中。自己宁愿做一个不识字的渔夫。
五、教案设计题
24.[参考答案]
教学目标
1.学会一种新的审美视角,读懂桥之美,欣赏桥之关。
2.品味本文诗一般的描写性语言。
教学难点
通过分析桥在不同环境中的不同的审美效果,以提升学生的欣赏水平。
教学方法
朗读欣赏、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欣赏导入
很高兴有机会和同学们一起来学习探讨。人们都说:停车等红绿灯的时候相互注视就是一种缘分,那今天我们在一间教室里能面对面交流就更是前世修来的福了。为了珍惜这份缘,
我们一起来土好这堂课,行不行?
出示幻灯片: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大家都读过这两句唐诗吧,美不美?
明确:对,很美!美在哪里呢?我们一起欣赏吧!这里“两个黄鹂”是两个点,“一行白鹭”是一条线。春日景色无奇不有、无物不美,杜甫不可能都写,他选择了两个点、一条线,和广阔的天空、大地这些块面衬托、配合,于是就构成了一幅立体的、和谐的画面,这就是诗歌创作中常见的用点线经营诗境空间的方法,叫“点线经营法”。用此法如果能读出唐代王之焕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中,“白日”如点由上落下,“黄河”如线自西往东,那简直就大彻大悟了。
其实,艺术都是相通的,这种“点线经营法’’也常用在绘画艺术和建筑艺术之中。那么今天我们带着这种方法一起来学习一篇关于桥梁欣赏的文章,希望能提高大家对桥梁的欣赏水平。
板书:桥之美。
这是当代著名画家吴冠中写的一篇带有说明性质的艺术小品文(别小看吴老先生,他曾有一幅作品在拍卖会上卖出了4 070万元的天价,创造了当代书画艺术作品成交价格之最)。在这里他以一位画家独特的眼光谈了他对“桥之美’’的看法,文章中提到了很多桥,他认为有些不美,有些却很美。
(二)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快速朗读课文,先找出作者认为不美的桥。
注意作者并没有直接说不关,但从他的语言倾向来看,是不美的。
如南京长江大桥、钱塘江大桥等。
(三)自主学习
1.分析南京长江大桥、钱塘江大桥不美的原因:孤立、没有周围景物的衬托,不能与其他的景物形成点、线、面的呼应配合,不协调。
2.既然“孤立、没有周围景物的衬托,不能与其他的景物形成点、线、面的呼应配合,,是这些桥不美的原因,那么作者的着眼点又是什么呢?
请同学们回到课文,从“桥,多么美”至第三段,找出作者的着眼点。
明确:小桥流水人家很美,美在景物之间的衬托、呼应、协调。
如果:小桥流水边是一幢现代化的玻璃外墙的高楼,这幅画美吗?流水人家边架起一座很高大的钢筋水泥桥,这幅画美吗?
桥与周边的景物要协调、呼应、配合才行。如果用课文中的一句话说,那作者主要着眼于什么?
即:“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这也就产生不同的美学效果。
得出结论前用了三个关联词语强调:注意:“并非……也并非……而是……”
(齐读这句话) (责任编辑:wangji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