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heilongjiang.hteacher.net 2023-01-26 18:49 黑龙江教师招聘 [您的教师考试网]
孟子的教育思想与其所处的时代背景有着极大的关联性,孟子生活于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征战不休,社会动荡不安,百姓生活困苦,孟子的思想便产生于这样的社会背景下。
一、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仁政、性善论
孟子生活在战乱纷争不停的年代,看见了百姓的疾苦,延续了孔子的德治的思想反对暴政,主张通过“仁政”来实现天下的安定与统一。为了论述“仁政”的可能性,孟子提出“人性善”论,认为人生下来都是存在着“仁义礼智”四个“善端”的,而要实现“人皆可以为尧舜”就需要在这四者的基础上“扩充善性”,也就是说明了人“善性”是可以,并且需要引导和发展的。也就可以这么说,孟子的人性善,是从教育的可能性上提供了人接受教育的内在理论依据。
二、教育目的——明人伦
孟子所提出的“人伦”其实就是五对关系,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明人伦”,就是要求每个人了解、遵守传统宗法关系中的道德准则。在孟子看来,只有通过父子有亲、长幼有序来维系一个个家庭,社会才会稳定,因而教育的出发点和目的就是“明人伦”,使人人亲其亲,长其长,那么国家就会长治,天下自会太平。由此可见,其实孟子的“明人伦”的教育目的,正是其“仁政”与“性善论”思想所带来的产物。
三、道德教育——持志养气、动心忍性、存心养气、反求诸己
从“明人伦”的教育目的出发,孟子不仅希望人们能有仁、义、礼、智等伦理道德,还要具有高尚的道德气节,因此他十分注重道德教育。
持志养气,他所指的“气”是一种志气、勇气、壮气以及浩然之气,他认为一个人只要意志专一,做什么事情必然可以一鼓作气。
动心忍性,他认为一个人想要有所成就,必然是需要经历多种磨难的,在困难中磨砺自我的品性。
存心养性,孟子认为我们在感知外在事物时,应该用“心”来进行理性思维,不要被“耳目”的欲望迷惑,要“寡欲”以来存养本性(善性)。
反求诸己,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克己思想,认为一个人对于达不到自己预期结果的行为,都应该从自己的身上去找原因。要求人们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四、教学思想——深造自得、盈科而进、教亦多术、专心有恒
深造自得,孟子认为通过自身努力深入学习和专研获得的知识,更透彻、巩固,见解也会更深刻。因此在教学方法上孟子强调独立思考,不轻信、不唯书。
盈科而进,盈,注满;科,低洼地。孟子认为,在教学中,不论是教师的传授,还是学生对知识的认识掌握,都应该循序渐进。
教亦多术,继承了孔子因材施教的思想,要求在教学中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来选择教学方法。
专心有恒,在内心修养上孟子要求人们专心,在外在的求知上孟子也主张专心致志,持之以恒。
“孟氏之儒”,作为儒家的一个重要流派,不仅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同时也为后世儒家思想的传承奠定了基础,其中的教育思想更对后世教育思想起到了极大的影响作用。
1.先秦思想家中,提出“性善论”的是( )。
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墨子
1.【答案】B。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孟子的教育思想。
选项A,孔子主张“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即人的本性是很接近的,后来之所以有较大的差别,是教育和学习的结果。
选项B,孟子主张“性善论”,教育是扩充“善性”的过程,把人天赋的善端加以保持、培养、扩充、发展,启发人们恢复天赋的善良本性,使之成为道德上的“完人”。
选项C,荀子主张“性恶论”,强调教育在于“化性起伪”。
选项D,墨子主张“人性素丝说”,即“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
综上,ACD选项与题干不符,故本题选择B。
推荐阅读:
责任编辑:云云
上一篇: 教师招聘备考资料《学记》
公众号
视频号
小红书
小程序
APP
京ICP备16044424号-2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3064号 Copyright © 2001-2024 huatu.com 北京中师华图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