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heilongjiang.hteacher.net 2023-01-26 18:50 黑龙江教师招聘 [您的教师考试网]
古代西方教育分为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两个时期,奴隶社会主要包括: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古希腊、古罗马;封建社会主要为中世纪的欧洲。今天主要讲解的是古代西方奴隶社会时期教育的特点,大家快拿小本本学起来吧。
1.古巴比伦教育:泥板书舍
古巴比伦教育史两河流域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前身是苏美尔文化。公元前3000年,苏美尔人就地取材,利用泥土和水调匀,制成泥板,将字可在上面,就形成了“记板书”但是由于笨重、不便,后来发展成了契约文字。
泥板书和契约文字的发明,加上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巴比伦的学校教育提供了可能,最早的学校与寺庙有关,所以当时的学校被称为“泥板书舍”。
2.古埃及教育:宫廷学校--是最古老的学校
僧侣学校--以学术为中心
职官学校--职业教育性质学校
文士学校--古埃及一般奴隶主的教育目标为“学为文士”
宫廷学校是苏联教育家米丁斯基认为公元前2500诶及学校是人最早的有史可查的古老学校,是国王法老在宫廷中设立的学校,一教育皇子皇孙和朝廷臣子为目的,学生在毕业后,可以委以重任为官吏。
僧侣学校或寺庙学校,是设立在寺庙中的学校,重视科学技术教育,是以学术为中心。
职官学校或书吏学校,是古埃及职业教育性质的学校,招收贵族和官员弟子,负责基础训练和业务训练的双重任务。
文士学校是一种低级的教育机构,对学生分出身限制较宽,以培养能熟练运用文字从事书写及计算工作的人为主,招收人数较多,所以也是当时创办最多的学校。
3.古印度教育:教育控制在婆罗门和佛教手中
最高级教师:僧侣
教育内容:《吠陀》
教育活动:背诵经典
公元前6世纪印度教育,一般称为“婆罗门教育”。教育的对象主要为佛教和婆罗门教为主,其中婆罗门教为最高等级的教派,以家庭教育为主。主要学习用梵文写《吠陀》经,以背诵为主要方法。到了公元前8世界后,印度出现了一种家庭中的婆罗门学校,即“古儒学校”
4. 古希腊教育、罗马
(1)城邦制教育制度
(1)古罗马教育
教育目的:培养雄辩家
在古罗马史上,涌现出了许多著名的教育家,其中最有影响的是西塞罗、昆体良和奥古斯丁。西塞罗提出了培养雄辩家的教育思想;昆体良论述了实现这一教育理想所需要的各级教育,尤其论述了教学论思想。奥古斯丁是基督教教父哲学的集大成者,其教育哲学成为西欧中世纪教会教育的理论基础,影响深远。
西方古代教育发展之斯巴达
教育的发展历程在教招考试中是常规考点,主要以选择题和判断题的方式考查,需要考生准确识记每个历史时期的教育特征、教育内容、教育场所等内容,其中西方古代教育发展中极具代表性的两个城邦——斯巴达和雅典,是考试中的“常客”。因此本次为大家梳理梳理一番斯巴达的教育发展历程和特征,帮助各位考生能够牢固掌握这部分内容。
一、社会特征
斯巴达人于公元前1200年从北方侵入希腊半岛,直到公元前8世纪,斯巴达统一了拉哥尼亚,把原来的居民希洛人变成奴隶。但斯巴达人的人口较少,只有3万人,而希洛人则有25万。斯巴达为镇压奴隶暴动,制服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奴隶,而将全国建成军营,成为一个以军事为其第一要务的穷兵黩武的国家。
二、教育特征
斯巴达为了强化其国家机器,便实行全国皆兵,尚武成为斯巴达国家的灵魂,它的教育也由这种尚武精神所决定。
1.教育目的
斯巴达人把教育与其军事目的统一起来:教育所要达到的目的就是训练合格的军人。
在斯巴达,从小就受军事训练是每个公民的义务,没有受过军事训练的人不能成为公民。
2.教育对象
(1)健康的孩子
新生儿出世后送给长老,经检查,如是病弱或残疾,则丢入山谷或给希洛人,健康的婴儿则交其父母养育。
(2)女子教育
斯巴达的妇女与男子一样受教育,主要不同是她们不离家过军营生活,女孩和男孩一祥在运动场上练习五项竞技(赛跑、跳跃、角力、投标枪、掷铁饼),此外还有舞蹈、唱歌。
斯巴达妇女之所能受到与男子同等教育,是由于斯巴达妇女的社会地位较希腊其他城邦如雅典等妇女的社会地位要高。经常的军事行动,男子常年出外远征,妇女在家,成为一家之长,受到尊敬。为了培养一个身强力壮的军人,斯巴达立法者决定从根本上做起,即从妇女怀孕时做起。他们认为母亲身体的强弱对胎儿影响颇大,为了生出健康的婴儿,便要求妇女与男子受同样的军事体操训练。
3.教育内容、方法
斯巴达教育强调绝对服从,不允许有任何个人意志存在,认为人的价值在于勇敢、服从、坚忍、强健。在教育内容上只重军事体育训练,轻视知识、学术,甚至不学读、写、算。
儿童7岁前,由父母或保姆照料,保姆受国家监督。为了让婴儿肢体自由发展,主张不用襁褓。保姆或母亲教孩子知足、愉快、不择食、不怕黑暗、不喧闹、不啼哭。
儿童7岁以后,便离家由政府负责教育,从此将长期地受到严格的训练和监督。他们在教育场所过着艰苦的军事生活:常年赤脚,衣衫单簿,饮食粗劣而且数量很少,集体睡在自己从河岸边采集来的芦苇上,无被褥,冬天最多只是加上一点蓟草……为了训练他们能经受痛苦和具有勇敢精神,还常在女神庙里鞭打他们。这些都是为了使儿童能忍受劳苦,适应任何战争环境。
同时,斯巴达也注意培养青少年机灵和聪明。为此,常常鼓舞他们去偷窃公共食堂的饭菜和果园的果实充饥,但他们一旦被抓获,就会遭毒打或罚饿饭。这样做的目的是要他们能向饥饿作斗争,迫使他们勇敢并学会狡诈。
此外,他们还进行一种特殊的政治教育,训练儿童对事物能作出正确判断,对问题作出迅速而得体的回答。教导员经常给青少年们提出一些政治性的问题,如:谁是城里最优秀的人,或问他们对某事有何想法等等。回答必须简捷而有道理,答错了,就要受到毒打。
推荐阅读:
责任编辑:云云
上一篇: 教师招聘备考资料荀子
公众号
视频号
小红书
小程序
APP
京ICP备16044424号-2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3064号 Copyright © 2001-2024 huatu.com 北京中师华图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