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www.hteacher.net 2024-03-12 15:07 中国教师资格网 [您的教师考试网]
2.理解
展示图片:冷军的《丰碑》、贝特·科隆的《天主教堂》等,引导学生小组讨论:如何运用遮挡的方法表现宏大的空间?学生踊跃回答问题,教师总结。进一步提问:在用遮挡的方式表现物体时,应注意什么?引导学生拿出铅笔,竖起铅笔,让它在你眼睛的上下左右移动,眼睛位置不变,观察铅笔上每个面的变化,你能发现什么?学生积极回答问题。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近宽远窄的透视规律,用遮挡方式表现物体时,应注意透视规律。
播放透视作品,学生仔细观察图片,得出:《林荫道》体现了“近大远小”“近高远低”的规律,中国画多用线去表现形体结构的转折变化。教师表扬同学的回答,并板书示意“近宽远窄”“近大远小”“近高远低”。
教师进一步展示中国画与国外绘画作品图片,提出问题:除了用线条表现其形体结构的转折变化,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表现物体体积?学生积极回答问题。教师总结:国外的绘画多用深浅颜色来体现物体的体积感和空间感。
教师播放《长江万里图》,提问:国内外绘画的透视有何不同?现代绘画中又是如何运用透视方法表达画面的?起到什么样的效果?
学生交流讨论得出:国外的绘画多是焦点透视,中国画是散点透视,板书示范散点透视。现代绘画中,画家常常打破传统透视的框架,去寻找更加自由的表现空间,通过改变透视,可以呈现更有趣的画面内容。
3.创造
教师结合刚才所学的知识,提出问题:如何运用透视关系来表现物体的形和空间感?学生积极举手互动,与教师共同创作一幅作品。教师对学生提出表扬。
(三)练习阶段
结合刚才所学的知识,选取一个题目,以个人为单位进行创作,试着表现出体积。
1.花园、人群、森林……从中选取你最想表现的题材,运用遮挡的方法,看能不能表现出宏大的空间;
2.运用透视的方法画两到三个人物形象,探讨空间的关系。
教师巡回指导,对学生提出表扬或提出建议。
(四)展示评价
设置分享展示环节,以自愿的方式分享作品,并进行画面阐述。
学生间相互点评,交流创作心得。
教师针对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品进行总结性的评价,挖掘学生的闪光点,指出学习过程中的问题。
(五)小结拓展
教师以提问学生的形式回顾本课所学的内容,再次强调重点,下节课继续探究形的质感,同学们可以运用这节课学到知识进行简单的预习。
四、板书设计
推荐阅读:
责任编辑:欣欣
下一篇: 教师资格面试高中信息科技教案汇总
公众号
视频号
小红书
小程序
APP
京ICP备16044424号-2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3064号 Copyright © 2001-2024 huatu.com 北京中师华图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