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3-16 13:21:59 [您的教师考试网]
六、备考策略
教师招聘考试主要测查考生的教育教学理论与教育教学实践能力,测查考生是否具备教师的资质。如何在短时间内备考并顺利通过教师招聘考试呢?首先要详细了解招聘简章提供的信息材料;其次要选择好复习材料,最好是比较有权威性的辅导材料。再次是最重要的内容——复习备考。
(一)笔试
搞好考前复习,是教师招聘考试取得好成绩的一个重要因素。考前复习实质上就是重新学习已学过的知识、技能,从而牢固地掌握知识技能,培养能力。将所学知识进行复习,无异于炒“冷饭”,掌握一些复习的策略和技巧是大有必要的。
1.正确理解学习和考试的关系
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掌握新的知识,而考试只是验证自己掌握知识程度的一种手段。因此在学习过程中,要尽可能全面、熟练地掌握书中的内容,而不是单纯从考试的角度去考虑哪些内容需要,哪些内容不需要。这样,即使考试时题目难一点或偏一点,也不会茫然无措。
2.处理好厌学表现——心理疲劳
在考前复习阶段,有些考生会出现一种现象——想学习,也有时间学习,只是一拿起书本就犯困,并伴有厌倦、烦躁的情绪。这就是复习迎考过程中产生心理疲劳的具体表现。我们知道生理疲劳可以通过补充能量和休息恢复正常心理疲劳,那么要消除心理疲劳就要靠心理调节来实现。为此,考生朋友可以参考下面的表格来解决自己的问题:
明确学习目的
学习就像从河里抽水,动力越足,水流量越大。动力来源于目的,只有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才会产生强大的学习动力。许多考生朋友的经验教训表明,学习目的明确与否,学习的动力有多大,对心理疲劳的影响极其巨大。
培养学习兴趣
兴趣的形成与大脑皮层的兴奋中心相联系,并有伴有愉快、喜悦的积极情绪体验。而心理疲劳的产生正是大脑皮层抑制的消极情绪引起的。因此,培养自己的学习兴趣,克服心理疲劳的关键所在。有了兴趣,学习才会有积极性、自觉性、主动性,才能使心理处于一种良好的竞技状态。
学习要多样化
书本学习本身就是枯燥单调的,如果多次重复学习某门课程或章节内容,易使在脑皮层产生抑制,出现心理饱和,产生厌倦情绪。所以考生朋友不妨将各门课程交替起来进行复习。
学习过程劳逸结合
交替学习各门课程也很可能不能消除心理疲劳,在这种状态下考生应该考虑暂时停止学习。可以听听音乐、打打羽毛球,这样对于消除心理疲劳也是非常有益的。
3. 带着思考学习——创造适合自己的复习体例
在有限的时间内,考生一定要对自己的学习方法有所设计与安排,要使自己的复习紧扣知识点,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消除疑点,抓住考点,强化热点,创造一套适合自己的学习体例,并在学习过程中运用完善是自己的学习达到最佳的效果,下面的一套学习体例供大家参考与学习。
要点
方法概要
复习时的具体做法
创设新的知识结构
将知识连点成线,联线成网。
复习时应详略得当,切忌眉毛胡子一把抓,而是应先写出一章或一个单元的知识纲要,然后自己在认真思考、填写各层次的知识点,进行一定范围的联系和比较,然后再看书核对。
小结或者几个典型的实例,让自己充分展开思维,最后收拢知识点。
难点简明
突出
把难点具体化、简明化、实用化
某些章节内容在最近学习中没有完全理解、弄懂或隐含的难点,随着复习时相关信息量的增大,难点暴露得更为突出。考前复习中必须着力解决,否则会给未来的考试留下隐患,这期间的难点要更加的注意将其明了列出并解决使其具体化、简明化、实用化。
疑点拓展深 化
拓展知识面
深化知识点
疑点的消除,一是拓宽知识面,消除知识间的“隔阂”,二是要深化知识点,澄清知识间的“是非”。
疑点出自于对知识的片面理解和一知半解,若将相关知识进一步拓宽深化,则疑点自破。
理论联系实际
重点知识点联系具体事例
考生应注意不能枯燥的死背知识点应该与具体的教学活动相结合,从而深入理解知识点,有利于加深对本质和原因的认识,一举两得。
分析考点
抓住考查点的规律性
通过分析历年来的考查点,总结出这些考查知识的形式、角度、能力层次和与其它知识点的联系等方面的规律,并且总结出解决这一考查点问题的规律性的方法。
热点变形
考前复习应认真分析热点题的演变,利用现有习题通过“改头换面”,一题多变,举一反三进行定点练习。还可以围绕热点,进行了试题变形练习,以深化和扩大知识面,提高应变能力,培养发展思维能力。
推荐阅读:
责任编辑:panlg
公告啥时候出?
报考问题解惑?报考条件?
报考岗位解惑 怎么备考?
冲刺资料领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