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华里一小地处环境优美的安华西里示范区之中,学校有独立的教学楼,有满足教与学需求的专业教室、计算机房、电脑教室、多功能教室、标准200米环形塑胶操场。高、低两部均有校园网络,环境高雅优美,艺术气氛浓厚。学校现有学生500多名。学校以创办“质量领先、艺术特色突出”的品牌学校为宗旨,拼搏进取,奋勇向前是华一人的标志。学校确立“以科研为先导,促教师队伍建设;以课改为中心,促教学质量提高;以艺术陶冶心灵,促素质教育实施;以高质量管理,促办学水平一流”的宏观发展目标,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奠定基础。被北京市教委命名为“安华里一小金帆管乐团”、北京市朝阳区小学示范校、评为北京市精神文明先进单位、朝阳区教学管理先进校、安贞里学区推进素质教育特色校。
北京化工大学附属中学是一所享有良好声誉的“朝阳区区级示范校”,始建于1983年9月(原名为北京和平街四中),是由惠新里高中部、安苑北里初中部和朝来校区组成的一校三址的完全中学。
北京市朝阳区劲松第三小学,1982年伴随劲松住宅小区建设落成,占地面积15211平方米,建筑面积7029平方米。 学校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已经形成内涵丰富的思想和行为体系。学校从三个维度定义“促进发展”的办学理念,从发展主体上强调践行团队精神促进教师、学生、学校共同发展;从发展的内容上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德育、智育、体育全面发展;从发展方式上落实科学发展观追求自主、渐进、和谐发展。学校人和政通、环境优美、队伍一流、质量优异。 学校与国际民间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潘家园旧货市场毗邻,从地域优势和生源特点出发,开展“培育儿童收藏兴趣,传承中华民族文化”的特色教育活动。充分利用校外基地和校内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收藏教育实践活动,研发《我们的学校与社区》、《走进收藏,品味文化》、《走进博物馆》、《感受非遗魅力》等特色校本课程。学校还先后成立了艺术、体育、科技各类学生社团二十余个,以满足学生多种兴趣和发展需求,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个性健康发展,有效落实学校制定的“讲气节、爱学习、尚情趣”的学生培养目标。近年来,市、区多次在劲松三小召开现场会,研讨和展示学校教育教学特色经验。先后有比利时、新加坡、泰国等代表团到北京市朝阳区劲松第三小学参观考察。学校赢得了社会高度满意,正在成为一所优质特色名校。
海淀区培英小学建立于1954年,原为解放军某部的子弟小学,60年代初统一归海淀区教育部门管理。学校坐落在万寿路地区沙窝村太平路19号,占地面积13752平方米。 学校现有一栋4300平米的四层教学楼,楼内有普通教室23个,专用教室8个,另有2个各160平米的多媒体教室。专用教室中有计算机室2个,演播室1个,语音教室1个,自然教室1个,美术教室1个,音乐教室2个(其中1个是普通教室),图书室1个,阅览室1个(普通教室)。 学校装备有闭路电视,每个教室配有25英寸的海尔彩电。学校各年级教研室配备有586电脑,并装备了专门的打印室,打印机有激光、喷墨、针式三种,供不同的需求。另外,还为教学需要配置了扫描仪、刻录机等。学校3000多平方米的水泥操场,有标准篮球场1个,修有600平米塑胶跑道。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附属中学(简称北航附中)隶属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创建于1960年,坐落在景色秀丽、文化气息浓厚的北航大学校园内,是一所全日制完全中学。学校始终遵循“文明、团结、勤奋、求实”的校训,坚持“德育为先导,教学为中心,全面发展,办有特色”的办学宗旨,以端正敦厚的校风、严谨务实的教风、团结勤奋的学风及其优异的教育教学成绩培养了大批优秀初高中毕业生,其渊源的历史、雄厚的师资蜚声京城。 2006年北航附中与人大附中签定合作共建协议,引进人大附中先进的教育理念、丰富的教育教学管理经验和雄厚的师资力量,实施“尊重个性,挖掘潜力,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一切为了祖国的腾飞,一切为了人类的进步”的办学思想,树立 “全面发展+突出特长+创新精神+高尚品德”育人目标。现在,人大附中刘彭芝校长担任北航附中校长顾问,于秀娟任校长,吴鹏程任书记。合作共建以来,在坚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坚持开放办学,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的基础上,全方位推进素质教育,使北航附中走上了一条建设发展的快车道,更为北航附中的建设与发展翻开了新的一页。
创办于1960年,座落于八大院校之一的中国矿业大学院内,现初高中共有27个教学班,学生1100余人。学校整洁优美、布局合理。建有教学楼、实验楼、图书馆、礼堂、塑胶运动场、篮球场等教育设施,新建有校园网络系统和多媒体课件制作中心。学校重视环境育人的功能,“让校园的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幽雅、美观、宁静的读书环境。实验室、语音室、微机室、多媒体教室、美术室、音乐室、多功能劳技室、舞蹈房、课外活动室等近二十个专用教室为学生提供了实践操作、文化娱乐的广阔天地。 学校领导集体团结务实、不断进取;拥有一支爱岗敬业、无私奉献、业务精湛、富有朝气的教师队伍,以“科研树名校、创新促发展、改革增效益、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作为学校的发展方向,学校近年科研兴校成绩喜人,学生整体素质正在逐年提高,赢得社会的广泛赞誉。2005年12月16日举办了海淀区中学“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变革”校本教研现场会,赢得了与会专家、领导和同行的一致好评。 学校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本着“真爱每个学生、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服务”的办学理念,初步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以人为本、教师善教、学生会学、教学相长、求真务实、开拓创新,营造“严谨、求实、和谐、进取”的校风。 学校教科研的特色是:以课题带科研,以科研促教改。每位教师都积极主动参与,有研究课题。目前,学校承担国家级课题2个(EPD实验、三结合德育创新发展研究课题),市级立项课题2项,区级立项课题3项,校级课题10余项,参与“海淀区中英学校发展合作计划”课题研究(全区仅6所中学)。成为EPD教育项目实验学校、中学JIP实验学校、三结合德育创新发展研究实验基地、市教育学会实验学校、市友善用脑实验学校、课改基地校;近一年来,我校被评为全国中学JIP实验先进单位、北京市课改先进单位、市文明形象工程先进单位、区科研先进校、区创建学习型组织先进单位、科技先进校、艺术传统项目校、课外活动先进集体等二十多项集体荣誉;我校现有1位市级骨干教师,3位区级学科带头人,9位区级骨干教师。语文、物理教研组被评为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优秀教研组。一年多来,我校教师共有173人次荣获国家、市、区级教学教研成果奖,97篇论文在区级以上刊物上发表,39人次被评为区级以上先进个人,18人次被授予优秀辅导教师的称号。我们共编撰《教科研简讯》43期,刊登了我校教师的爱生篇、教育教学经验和论文,开办了我校反映教科研成果的展室;出版了以我校新课程改革为题材的《中学生教育个性化研究》一书。 学校开设丰富多彩的校本课程,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开设语言智能类(OM(头脑奥林匹克)、新概念英语、英语课本剧、文学创作等)、逻辑--数学智能类(数学、物理、无线电、计算机及网络等)、空间智能类(建筑、航空等)、身体--运动智能类(球类、艺术体操、健美操、田径、橄榄球、舞蹈等)、音乐智能类(合唱队、乐队、美术)、自然观察者智能类(旅游地理、环境保护、中国文化遗产)、视觉—空间智能类(摄影等)。近一年,我校学生在国家、市、区级各类竞赛中共获奖约146人次。我校的“研究性学习”课程取得重大进展被列为区级重点课题项目,学生的研究课题《几种常见水杯保温性能的研究》、《楼房住户生活废水再利用的研究》《照相机防红眼功能的研究》荣获北京市金鹏科技论坛二等奖,分别被中国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神奇之窗》栏目第34、38、42期节目选用。学校在市、区文艺、体育、科技等竞赛活动中取得优异成绩,形成了我校文艺、科技的办学特色。
北京石油学院附属中学位于海淀区学院路,是一所包含初中、高中的完全中学。2003年3月被北京市教委正式批准进入北京市示范高中校建设序列。学校与北京林业大学、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大学医学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以及石油勘探开发科学研究院、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等诸多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相邻,具有良好的人文地理优势,为办学提供了良好的社区环境和丰富的科学文化资源。石油附中建校四十多年来,锐意进取,不断创新,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得到了家长和社会的充分肯定,被授予“北京市文明礼仪示范校”、海淀区“课改先进校”、“创建学习型组织先进单位”、“教育先进集体”、“中学体育先进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先进校”以及“教育现代化试点校”、“TI现代数理教学技术实验学校”等荣誉称号。 石油附中的办学目标:海淀一流,在北京市有较大影响、在全国有一定知名度的开放性示范校。办学思想:以德治校,依法办学,突出特色,育时代新人。校训:团结勤奋,求实创新。 石油附中拥有一支爱岗敬业、师德高尚、积极进取、勇于创新的教师队伍,其中特级、高级教师占教师总数的31.9%,市、区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占18.2%。青年教师在市、区各级教学基本功比赛中多次获奖,青年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占青年教师总数的18%,他们是石油附中教育教学的生力军。 石油附中素有治学严谨、管理细致,学生遵规守纪、举止文明、勤奋好学的优良校风。学校始终坚持以“德育为首,教学为中心”,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学校在课程结构上进行了富有创意的改革,开设了56门选修课,如环境英语、韩语入门、影视欣赏、宝石鉴赏、藏书票、中国传统文化、唐诗宋词赏析、经济生活常识、物理实验研究、生活中的化学等。学校还组织学生到北京林业大学、农科院林果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震研究所北方地震数字监控中心等大学和国家科研机关参观学习。学校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教导大队合作建立了军训基地,新生入学后,在军训同时还参加汽车模拟驾驶、汽车维修常识、烹饪等综合实践活动;学校定期举行的“三育人”、“体育节”、“科技节”、“艺术节”、“十四岁生日——迈好青春第一步”、“十八岁成人仪式”等活动也使学生受到良好熏陶。丰富多彩的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使石油附中学生的个性得到健康发展。学校每年都有大批学生获得市区各种奖励,为各类高校输送了大量高素质的优秀毕业生。 石油附中校园占地25187平方米,是一所布局合理、干净整洁的学校。2005年8月竣工的主教学楼、新图书馆和即将建成的风雨操场构成学校建筑主体,花草树木环绕其间。主教学楼内有设备先进的多媒体教室、多媒体视听教室、各类实验室、计算机教室等多种专业教室以及现代化电教中心、演播室;楼顶建有天文穹顶,安装天文望远镜。图书馆总面积1952平方米,馆藏图书可达10万册,各种期刊杂志260多种,并实现图书管理的电脑化和资料查询的网络化;馆内有可容纳500多人的多功能阅览室和教师电子备课室、光盘阅览室及网络阅览室,一层建有可容纳500人以上的现代化学术报告厅。风雨操场内部有体操教室、合唱厅、排练厅、健身房、乒乓球室、篮排球场;顶部设计为网球场。此外,300米环形跑道的运动场及露天篮球场、排球场,为师生进行体育活动提供了优越的条件。学校还建立了功能强大的校园网,通过校园网,师生可以在网上互相交流、质疑解难。完备的、现代化的硬件设施为开展创新教育、提升学生素质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保障。 今天的石油附中,正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向着“海淀一流,北京领先,全国知名”的目标迈进!
西城区展览路第一小学始建于一九五五年八月。当时校名为北京市海淀区百万庄小学。由西四区、马尾沟小学调来六个教学班,新招十二个教学班,共十八个班,八百多名学生。一、二年级开二部制。教师由马尾沟小学调来九名教师和教育局新分配的十一名中师和简师毕业生,全校教职工约十七人。 一九五六年重新划区后更名为北京市西四区苏联展览馆路小学。一九五七年再度更名为现用校名--北京市西城区展览路第一小学,辛国忠为第一任校长。当时学校办学精力重点用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培养青年教师和对学生的各种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以形成良好的学风、校风。 培养青年教师的经验在"教师报"报道,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编辑成册,印发给家长人手一册,成为学校与家庭培养教育学生的好教材。 当时学校有二分之一的教师住校,大家以校为家,一心扑在教育事业上,努力工作,学校面貌一新。 一九五八年八月汪若余来校任支部书记兼校长,在她领导下学校认真贯彻"五四"决定,努力提高教育质量,全校师生都在教学质量上下功夫,毕业生统考成绩优良,受到家长及附近机关单位及中学的好评。 一九六二年入学高峰期,经市教育局帮助,将地质部仓库改为展一小学分校。一年级新生招收十个教学班,学校当年发展到四十二个教学班,二千余名学生,全校均为二部制。 一九七零年初孙国梁来校任革委会主任,他进校后着手落实干部政策和知识分子政策。一九七一年汪若余调往展三小,孙国梁接任支部书记兼校长。他积极贯彻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大力开展勤工俭学活动,一九七二年学校与搪瓷厂联系建立了固定的学工基地,与北洼生产队联系建立了固定的学农基地。一九七三年内又办起校办工厂,当时只有几十元家当,后逐年发展至一九九零年,已十七年现有图书发行、塑料加工等项目,利润二十万元,为学生参加劳动和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师福利创造了条件。一九七四年又与甘家口商场土产部联系建立了固定的学商点,这样学工、学农、学商都有了固定的基地和辅导员,开门办学形成了学校的特色。 一九七五年因有外国孩子入学,学校归教育局直属,一九七七年区委文教组在本校召开了全区开门办学的现场会,推广该校开门办学的经验,区委书记刘景平到会讲话。 一九七八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邓小平同志作了重要讲话,为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学校工作重新走上了正轨。 一九七八年十二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学校花大力气拨乱反正,对所有遗留的历史问题全部作了甄别,随着党的知识分子政策与干部政策的落实,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关系,调动了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教学质量逐年稳步提高,形成了一套好的传统与教学管理经验,社会声誉日高。 一九八三年,孙国梁调往宏庙小学,辛国忠任校长,梁增瑞来校任书记兼副校长。学校更新教育观念,积极进行教改,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题词及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明了学校改革的方向。 学校教育与校外教育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小学与幼儿园衔接。 一九八四年少先队召开代表大会,经过队员代表充分讨论决定建立学校少年宫,并决定每月十日为少先队自主日,学校掀起了改革热潮。 该校的校内少年宫的活动情况,及校外教育工作经验在全区校外教育大会上介绍,并在西城区少年宫举办了展览,交流了经验。 由于学校自主教育活动开展的好,少先队创造活动获全国创造杯三个,西城区创造杯二个。 校内外少年宫成了孩子们的乐园,它挖掘着孩子们的潜力,激发着他们的智能,取得好成绩。 自八四年以来,任伟同学获全国作文一等奖,孙天蔚获北京市手风琴比赛一等奖。韩青破西城区小学女子二百米跑纪录,并在九零年十一届亚运会上获女子二百米第一名。孙春莅多次获全国50米游泳第一、二名,获第十一届亚运会200米游泳银牌,刘玉刚多次获北京市男子100米第一,获国际中学生田径运动会100米跑第六名。 一九八七年梁增瑞退休,王述江任书记兼副校长。进一步贯彻市教育工作会议精神,1987年4月贯彻市美育工作会议,在市区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与月坛少年之家合作成立合唱团。一九八八年八月北京市教育局陶西平局长为合唱团命名,"新月童声合唱团"并在北京音乐厅进行了首场演出,文化部少儿司领导,部分音乐界知名人士,市区领导出席,对演出给予很高评价。一九八九年参加北京市合唱节比赛获二等奖。在此之前,应文化部、中组部、团市委邀请,多次去大会堂参加重大演出。 一九八九年三月辛国忠借调西城区督学室工作,由王述江为展一小法人,全面主持学校工作。学校少先队与中央团校相结作为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基地,举办了第一期少年团校,一九九零年又举办了第二期少年团校,向六年级学生进行共产主义基础教育,一个光荣的少先队员,在星星火炬旗帜下,度过了幸福的儿童时代,开始步入风华正茂的青春期,他们那坚定的步伐正从预备队注入突击队的行列!通过团校教育,他们思想进步,进入中学后,积极迫切加入团组织。少先队真正成了共青团的预备队。由于少先队工作成绩突出,在一九八九年--一九九零年少先队两次获北京市"星星火炬奖"。 90年,学校根据国家教委"治理整顿,深化改革,促进教育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精神,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结合迎亚运,在学生中深入进行《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制定学校常规。明确校训:文明、守纪、勤奋、团结。建立升旗制度。 90年上半年,学校改建第一期工程完成,在操场北侧建了一幢四层教学楼、合计面积3200平方米,普通教室22个,专用教室6个,分校合并,原1200平方米的教学楼未拆。这样,活动场地很小,为使学生进行正常、安全的体育锻炼。学校对各班下课进行划片活动,课间操分二次做。同唱歌交替,要求每周一歌,班班有歌声,创作了校歌、班歌。确定每年五月举?quot;红五月歌咏比赛",9月举行艺术节。 91年1月,中央召开了改革开放后的第一次全教会,提出教育工作的重点是:调正教育结构,深化教育改革。北京市下达了"坚持全面育人,减轻过重负担,提高教育质量"的18字方针,学校以此作为工作的总要求,努力把教师的主要精力引导到教学工作上来,引导到课堂教学上来,引导到课堂教学的改革上来。 为端正教育思想,学校组织教师学习"师德"、《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条例》。召开"坚持正面教育经验交流会",交流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体会。 根据当时学校状况,切实抓教学。1、抓学习。把《教学大纲》、《教材说明》、《加强与改进小学教学意见》、《课堂教学评价》作为四本经验反复学习。2、抓教研。订好各学科计划,教研活动每学期不少于8次,做到时间、地点、中心发言人三落实,做好组内研究、讲课、评议三落实,确定专题,语文为"如何加强读写训练",数学为"讲清要领,加强综合运用"。每位教师每学期献课1节。3、抓备课。规范备课要求和环节,要有总备课、单元备课、分节备课。分节备课要明确教学要求、重点、难点、教学过程。储备课1周以上。4、抓检查。对学习"四本经"由教导处出题进行笔试,领导深入课堂听课,规定校长每学期不少于50节。因此负责教学的领导听课均在100节以上,并及时评议。对备课、作业,期中、期末进行检查,平时还抽查。由于进行严格实在的教学管理,使教学纳入正常运作轨道,教学秩序井然。 同在1月,市教育局转发"全国学校艺术教育总体规划"的实施意见。局长陶西平提出"学校要全面育人,办有特色"。作为走在其他学校前列的该校如虎添翼,更上一层楼,不但在声乐方面,还在美术、书法方面要求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使其真正成为对学生实施美育的重要阵地。经过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这年获全国首届中小学生歌咏比赛童声合唱一等奖,获北京市第一届中小学艺术节比赛童声合唱奖二名。舞蹈一等奖一名,"曙光杯"全国书画大赛第一名,为国家教委、人民教育出版社录制小学音乐有声教材,向全国发行。 92年学校按照国家教委颁发的《国情教育总体纲要》精神,大力开展社会主义和爱国主义"两史一情"教育。各班挂国旗,专用教室挂名人画像,由团员利用升旗仪式时间宣讲国旗、国徽来历、含义。以圆明园、卢沟桥、人民英雄纪念碑为教育基地,利用学生春、秋游,分年级参观,并在实地开主题队会,看"两史"影视,并要求教师寓"两史一情"教育于教学之中。 当年,国家教委、全国教育工会还颁发了《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未成年人保护法》开始实施。学校认真贯彻,要求老师做到"爱护学生,正面施教,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并制订具体细则。 抓紧对青年教师培养,目标是:"一年入轨,两年有提高,三年出骨干"。面向全体,重点培养。由老教师传、帮、带。为帮助他们钻研教材。教导处每年暑寒假设字词篇章、听说读写两基表进行填写,给他们压担子--当班主任和少先队辅导员。每年举行一次青年教师校内评优课,全年评一次校内优秀青年,第一学期初评,第二学期总评,五四表彰,并鼓励他们进修大专。 强化教育管理制度。①按计划、进度授课,个人不随意变动。②遵守课表,不随意变动。③按时到位进教室,不准迟到,上课中途一般不得离开课堂。④教师站着讲课。⑤不得随意给集体和个人停课或合并上课。⑥教师外出学习,保证班级有人管理。⑦作业批发及时、字迹要规范工整。 强化美育教育。全校普及三首歌《向着国旗敬个礼》、《不能忘》、《明天的太阳更美丽》。改革音乐课教学结构,以大纲为依据,研究以合唱为主的课堂训练。优化环境,对教室进行朴素、明快的布置。用名言鼓励学生向上精神,让美的歌声,美的形象,充满校园。 这年合唱团受中央电视台邀请,为联合国世界环境发展大会录制音乐专题片《给未来一片绿色》,并在联合国世界环境日播放。为第七届全运会录制童声合唱歌曲"金鸡的祝福歌"。8月,局长陶西平在一次市校长会议上赞扬该校说:"有的学校有艺术特色,像展览路一小,它的合唱不只是有一个合唱队,每个班的合唱都有相当水平。他们全校学生在一起,混声合唱的水平都是相当高的"。《北京晚报》、《中国教育报》、《中国音乐报》等首都各大新闻报刊对该校新月合唱团进行文字详实的报道。
公众号
视频号
小红书
小程序
APP
京ICP备16044424号-2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3064号 Copyright © 2001-2024 hteacher.net 北京中师华图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