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第七十一中学始建于1953年10月,是建国初期成立的第一批普通中学之一。从她诞生至今,始终沐浴着党的阳光和雨露,始终受到各级领导的亲切关怀和大力支持,始终有一大批高素质的教职工为之耕耘和奉献,始终受到社会广泛的关注和热情支援,始终被历届学生难忘回忆和深深爱戴,在此我代表学校领导和全体师生,向一切为北京市第七十一中学的创建和发展,做出成绩和贡献的人们表示最崇高的敬意和最衷心的感谢。学校现有16个教学班,400多名学生,教职员工65人,市、区、校三级骨干教师10人。全体教职工爱岗敬业,奋发图强。发展中,努力营造“和谐、温馨、向上”的团队氛围,倡导“乐于奉献、长于术业、善于创新”的教师风范,树立具有“朝气蓬勃、举止文雅、智慧多元”的学子形象,逐渐形成了“以人为本,精致办学,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和“主动和谐,追求卓越”的学校精神。学校围绕“管理更规范,教学更有效,德育更务实、学校更和谐”与“学生更喜欢、家长更认可、教师更信赖、社会更赞誉”的学校总体目标,落实“抓好开头、精细过程、关注结果”的管理思路,努力实现“习惯良好、基础扎实、人格健全、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办好人民满意的学校。
陈经纶中学帝景分校创建于2007年,是陈经纶中学集团化办学的第二所九年一贯制学校,现有在校生1000余人,30个教学班,83名教职工,大学本科以上学历81人(研究生学历3人),其中专任教师70人,高级教师56人,市区级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23人,曾获紫禁杯班主任、区优秀班主任称号的19人;区级兼职教研员11人。 帝景分校秉承陈经纶中学“老实、宜强、勤奋、创新”的办学传统,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办学的根本出发点,依据学校“九年四段”的办学思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努力实现帝景分校“温馨、和谐、现代、开放”的办学目标。在教学管理上围绕“构建高效课堂、提高科学施教能力”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尝试,逐渐形成涵盖教学全过程的“七环节有效教学模式”;在德育管理上将学生的管理细化到一日、一周、一月、一学期,构建了“立体式”德育管理模式,打造了良好的校风、学风。 建校5年来,优良的校风、优异的办学成绩,使帝景分校知名度、影响力逐年提升,被誉为朝阳区普教系统的一颗新星。2011年中考帝景分校勇夺朝阳区公立校第一名,并培养了数学、物理、化学、体育均满分,总成绩567分的朝阳区中考状元------崔健;2012届中考帝景再创辉煌,取得了平均496.26分、优秀率63.4%、综合及格率100%的好成绩,初三毕业生93%考入市区级示范校、100%升入普通高中。现初一、初二、初三年级在2012、2013年朝阳区统考中年级综合成绩均名列朝阳区82所初中的第一名。 我校在机器人、健美操、合唱、外语课本剧、科普知识竞赛、四驱车、航模、舰模多次参加全国、市区级比赛,均获得了一、二等奖的骄人成绩! 帝景分校在陈经纶中学向首都名校前进的引领下,将继续坚持“为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最适合的教育、为每一个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最有保障的教育,为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最适合的教育”的办学理念,努力把帝景分校打造成为朝阳人民最满意的学校。
北京市第十七中学,2005年12月被正式认定为市级高中示范校。现有46个教学班(初中、高中两部合计),共有学生2000余人,教职工近200位,学校占地面积133亩,共有陶家湾、百子湾、高碑店三个校区。 学校共有区级骨干教师14位,区优秀青年教师6位,北京市骨干教师5位,北京市语文学科带头人1位,全国优秀教师1位,引进省级数学学科带头人1位,进入朝阳区特级工作室、列入特级培养计划的教师5位。 近年来学校通过积极承办“全区校园文化建设现场观摩会并做典型发言;承办中国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会第七届年会并做专题报告;承办‘整体构建德育体系深化与推广研究’德育课题现场会”等活动,进一步对外展示和交流,扩大影响力。 学校的综合实力不断获得新的提升,不仅赢得了广泛的社会赞誉,也收获了累累硕果。学校教育教学成果评选顺利进入终评,校园文化建设获得区优秀奖;学校先后获得 “北京市信息化工程先进学校”、“北京市中小学德育先进集体”、“朝阳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规范管理先进校”、“北京市校本培训示范校”、“北京市绿色学校”、“全国百所德育科研名校”等重要奖项,连续两次获得“全国陶行知教育理论与实践成果奖”,连续三次被评为“北京市教育科研先进学校”,近两年连续被评为“首都精神文明先进单位”。2008年我校在朝阳区教育科研成果评比中包揽了五项大奖,同时还有38篇论文获得了不同程度的奖励。 十七中是一所以人民教育家陶行知的教育思想而立校和办学的完全中学。始创于1946年,其前身是由陶行知的追随者王润黎为继承和发扬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创建了“高碑店工学团”。六十年的校史积淀和浓郁的办学特色让整洁而又优美的校园突显出厚重的文化色彩及人文精神!半个多世纪的深刻历史足迹体现了十七中学在陶行知教育思想哺育下所走过的发展历程。2004年中国陶行知思想研究会将十七中学命名为“陶行知教育思想试验基地”。在学校的发展历程中,十七中人凝炼地把握住陶行知先生的经典性语句,充实进贴近时代的新内涵,以此立为代代传承的校训:“求真、创造,爱满天下”,将办学培养目标定位于“做长久的现代中国人”。 “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这些陶行知先生的经典论述已成为十七中人在推进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教育大潮中的自觉行动;成为在实现优秀的道德文化传统与现代科学精神相统一的过程中的现实追求。新的历史时期,张顺校长又深入挖掘了行知思想的精髓,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经验提炼和概括为“教育必须尊重生命,教育必须和谐育人,教育必须崇尚科学,教育必须走向生活”的鲜活主题,进一步明确了新时期十七中学的办学理念,引领着学校的进一步发展。 学校创建了十六个社会实践基地,将学生从课内引向课外,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开展社会实践和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既实现了对知识的探求,又增强了学生的人文素养。学校坐落在高碑店地区,该地区紧邻国际投资比较集中的CBD中央商务区,如今以打造古典家具文化产业和兴办民俗文化旅游村而著称于世,吸引着大量的国际友人和知名人士在这里汇聚,为学生中的志愿者们充当外语翻译搭设了舞台,为学生在中西文化的交流中丰富自己的学识、开阔视野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学校在“求真创造,爱满天下”为精魂的德育工作总体思路指引下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德育系列活动,推动着学生的健康全面成长。舍己救人的曾卫东烈士用自己年轻的生命实践了爱满天下的誓言;身残志坚的王帅同学,学习优异,代表祖国出征雅典残奥会,曾多次在全国残运会、远东及南太平洋地区青少年残运会上摘得金牌,被评为市级优秀学生,成为学生中的典范。 学校2002年开始创办的陶行知教育思想实验班,面向全市贫瘠的山区和农村,招收品学兼优、家庭经济困难的初中毕业生,并让他们享受“三免一奖”(即免学费、免书费、免住宿费,一学期评一次奖学金)的优惠条件,将爱洒向社会最需要关注的弱势群体。 学校始终坚持民主治学、科学管理,通过打造合作的团队和营造和谐的机制来为师生的成长、成才创造良好的氛围和环境。为实现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和弘扬行知思想的统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今天的十七中学正朝着努力争创一所“教育有品位、有质量、有特色、有口碑、有影响”的首都名校迈进!
历史悠久:北京市第九十四中学始建于1956 年,是一所具有光辉历史的市级高中示范校(重点中学),位于高速发展的望京地区,与众多的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和高新产业一起构建着本地区浓厚的文化氛围。 学校规模:学校现有六个年级共41个教学班,学生近两千人(其中外籍学生100多名);教职工总数近200人,专任教师150名;其中有特级教师、市级、区级学科带头人、优秀中青年教师、骨干教师近50名。政府于2007年建成的高中新校区环境优美,设施设备一流。 办学理念:学校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根据学校"求真、重德、勤学、守纪"的培养目标,促进学生自主、和谐、全面的发展。 国际特色:作为朝阳区对外开放窗口校,学校与教育部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等部门紧密合作,积极参与多项国际交流活动,与美、德、意、澳、巴西等国进行了师生互换、互访。在与外国学生、来访者的交往中,我校学生增强了自信,开拓了视野,培养了合作精神,也提高了外语交际能力,这种对多元文化的尊重和理解,形成了和谐校园的新特色,为学生持续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教育业绩:经过半个世纪的奋斗,九十四中以良好的校风、高水准的教育质量,成为学生向往、家长信赖和社会满意的优质学校。学校先后荣获"北京市文明礼仪示范校"、"北京市电教优类示范校"、"北京市管理先进校"等众多荣誉称号;英语教研组还荣获北京市政府颁发的"模范集体"光荣称号。学校的中、高考成绩始终处于领先水平。高考综合上线率近100%,每年均向包括清华、北大在内的高等院校输送人才(2008届赵建芳、刘思拓等一批同学高三一、二模取得600分以上的好成绩)。在每年参加的各类竞赛中,学生们取得了很多奖项,学校涌现出一批"明星"("艺术之星"、"文明之星"、"进步之星"、"勤奋学习之星"、"孝敬父母、尊敬师长之星"、"体育之星"等等)。
北京市和平街第一中学1960年建校,1978年被市、区政府定为朝阳区重点中学,2005年被评为北京市示范性普通高中学校。2002年以来,从一个占地18亩的典雅学府,发展为一校三址,总占地面积91亩的规模。校址分布在和平家园小区和北苑家园小区内,自北三环以里至北五环以外,地处2008年奥运社区。 现有教职工252人,一线教师194人,其中高级教师34人,中级教师94人,学生2250多人。 多年来,学校以良好的校风,高水平的师资,优美的校园环境享有良好的社会声誉。 我校的管理模式是:两个统一,六个一致。即:集体统一领导,各址专人负责;整体统一要求,发挥各自特色。总体目标一致、管理制度一致、评价指标一致、管理过程一致、校园文化一致、教职工待遇一致。几年来的实践证明这一管理模式适合我校的情况。 我们的学生来自全市130多所学校,基础各不相同,他们期望值较高,但当遇他们到困难时又容易丧失信心,心理比较脆弱。针对学生实际,学校提出的办学思想是:加强基础,拓宽知识,培养能力,发展特长,全面育人。让每一个学生在自信中成长。 在学校管理中,不求人人满意,但求人人理解。营造宽松、和谐、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每一个人的劳动都受到尊重,每一个成功经验能够得到共享,给每一个人相同的机会,为教职工的发展搭建平台,让每一个教职工在自信中工作,让每一个有才华的人都能在和平街一中体现自身价值。和谐勤奋,甘于奉献,富有团队精神是教职工队伍的特色。为工作特色突出的教师召开个人工作研讨会,是学校管理工作的亮点。我们在工作中体现着和平街一中的教风:敬业、挚爱、务实、创新。 我校德育工作的思路是: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以规范行为为基础,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为载体,创造各种条件,使学生在实践中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引导学生在具有良好行为规范的前提下,发展特长,让每一个学生在自信中成长。 针对学生实际,落实学校的办学思想,学校制定了《和平街一中德育工作方案》,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不同情况,提出不同的目标,并有各种活动建议。我校的校风是:文明、守纪、友爱、勤学。 我校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方面做了大量工作,通过培训、示范、研究、实践四个层次的工作,从转变教学观念做起,落实在课堂教学的质量提高上,老师们在实践中总结的“五个要让”和“六个是否”在课堂教学中被有意识地体现。 每年的中、高考成绩均排在朝阳区前列,多年保持了重点率30%,本科率75%左右。学校在全国、市、区获得多项荣誉。
北京信息工程学院附中是朝阳区一所以美术为特色,以航模、无线电测向等科技活动为特长的公立普高。始建于1968年,地处奥林匹克核心地区,紧邻中科院高科技重点开发区域。学校开拓出一条“特色特长,两翼齐飞;德智体美,争创一流”的办学道路,并拥有良好的校园环境、完善的教学设施和团结奋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学校于1997年开始创办高中美术特色班,为那些具有美术专长,将来立志从事美术行业的学生开辟了一条通往高等艺术院校的道路。我校现有美术教师6名,拥有专业天光画室,设施完善。几年来,美术特色教育取得了突出的成绩:2000—2004连续5年美术班学生的文化课和专业课高考上线率均是100%,为各类大学艺术院系输送了百余名学生。我校高中美术特色班将达到11个,越来越受到社会的瞩目,并与韩国釜山艺术设计学院建立了友好往来。 我校高中美术特色班开设普高全部课程及美术专业课程,在课时上按照艺术类考生的需求进行设置,严格进行素描、色彩、速写及图形创意、工艺设计等专业技能的训练。凡美术班学生可用专业课程代替物理、化学、生物会考,高考升学方向为艺术院校和普通高校的美术系。从培养学生的美术特长,全面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更好的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和为艺术院校输送优秀人才。 我校的科技特长教育也卓有成效,几年来在国家、市、区各类比赛中共获得250多个奖项,培养出运动健将4名,一二级运动员300余名,有多名学生获得了金鹏奖和银帆奖,并有近百名学生因此在高考中获得了30—50分的加分。2002年2月我校被国家体育总局授予“全国无线电测向重点单位”称号,成为全国八个获此称号的单位之一,使我校的社会知名度越来越高,并吸引了众多外省市的学生到我校就读。
北京工业大学附属中学是北京市示范高中,现一校三址办学。位于广渠门外富力城住宅区内的示范高中新建校,占地面积50亩,建筑面积33516平方米。校园环境优美高雅、设施完善、功能齐备,教学楼、实验楼、办公楼、体育馆、学生社团活动中心、图书阅览室、学生餐厅等硬件设施全市一流。工大附中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近年在体育、艺术、科技等方面获得多项国际、国内大奖,获市区级奖励达千余人次。我校机器人创新工作组在第七届国际机器人奥林匹克竞赛中获两枚铜牌,在2006年全国青少年机器人迎奥运竞赛中获三枚金牌,吴艺凡同学获第二十七届北京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和“公共发明家奖”。学校狠抓课堂教学改革,稳步提高教学质量,连续多年在高考中取得优异的成绩。2006年,有25名同学高考总分达600分以上,本科上线率88.8%。秉承着“团结、民主、宽松、和谐,不内耗;严谨、勤奋、求实、创新,敢争先”的精神,北京工大附中已发展成为一所具有和谐学校文化、鲜明办学特色、一流教育质量的名校。
北京市劲松第四中学,是劲松地区仅有的三所完全中学之一。位于朝阳区劲松西口以南的华威西里甲48号。06年有23个教学班,其中初中10个班、高中13个班。共有教职工88人,高级教师占30%,拥有各级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11名。本科学历教师占95%以上,高中任课教师全部为本科学历以上,四分之一以上的教师参加了研究生主要课程班的学习。班主任队伍中,紫金杯获得者,市级、区级优秀教师称号获得者占到40%。自1982年建校以来,在历任校长的领导下,一直以面向全体学生,让全体学生得到全面发展为办学宗旨。全校教职工全身心地致力于教育教学工作中。二十多年来,我校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普通中学成长为一所具有一定办学规模、一定声誉的完全中学,在全校教职工的共同努力下,教育教学工作取得了优异成绩。教学工作在历年中考、高考中的取得好成绩。会考、中考、高考近几年连续获得朝阳区优秀奖。会考成绩多次在全区受到表扬,中考升学率达到100%;高考升学率连年上升,最好成绩达到98?85%,获区一等奖;04年高考贡献率居区第三名,04年中考取得区30名的优异成绩, 05届各项成绩均列区普通校前茅,在本区南片校排名第二,05年中考取得区23名的优异成绩,高考被评为区高考优秀校。学校不仅注重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文化基础,更注重培养具有鲜明个性,有一定特长的学生群体,学校办有阮族乐团、电声乐队,开办了多门选修课。在全国中小学作文竞赛中每年均有多人次获奖;市、区中学生运动会多人次获奖;2003年获朝阳区中小学生运动会初中组团体第四名;近两年来我校培养篮球国家二级运动员17人(高考加20分),校篮球队2次夺得区级比赛第三名;是北京市合唱节先进单位;在每年的市、区科技月和艺术节中均有多人次获奖。苏一沫、陈妍、蒋意民同学获朝阳区“十佳”中学生奖。我校同学参加全国性征文获奖率达到60%以上。多年来,我校是北京市红十字学校;区级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北京市普教系统电化教育优秀校;连续12年被区评为初中教学先进单位。是地区各类先进单位。2002年起,我校开始承担国家“十五”重点基础教育课题《班级活动中交往与互动规律和教育功能的过程研究》实验校的研究工作。学校育人环境优良,教学设备齐全、先进。建有校内闭路电视系统,有双物理、双化学实验室,有生物实验室、图书馆、阅览室、多媒体电化教学阶梯大教室。除此外,学校新盖的教学楼,设有多媒体语音室、2个计算机房、美术室、音乐教室、劳技室等专用教室。为了实现劲松四中教育教学质量的可持续发展,在徐妍校长的领导下,在“对生命负责,为发展服务”的办学理念引领下,正开始实施新的三年规划。全体教师正不断学习先进的教育理论,更新教育观念,积极实践新课程改革。以“今天要比昨天做的更好”为校训,实现有效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受教育者整体素质的培养目标。有学生家长说:“劲松四中是一方育人成才的热土”。
北京服装学院附属中学始建于1964年的完全中学。高中部毗邻国际展览中心,距三环不足50米,交通十分便利。 我校具有一支精通教育教学、善于科学管理的领导集体和一支具备先进的教育理念、整体实力强、教学底蕴丰厚、教学质量优秀的教师队伍,在全区有着良好的声誉。高级教师39人,一级教师45人,区级兼职教研员5人,23位教师担任市、区级观摩课,2位教师参加中考命题工作。还有2名教师在全国教学交流会获得录像课、现场作课一等奖;我校教师撰写的论文在全国、市、区获奖380余篇。教师们勇于实践,善于运用先进的教育科研理论指导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在中考、高考中取得了优异成绩,教学经验在全区中、高考总结会上进行交流。学校多次被评为“德育工作先进单位”“初中、高中教学优秀单位”“体育达标先进单位”“教育科研先进单位”“北京营养配餐先进单位”“市女排传统校”“少年科技定点单位”;《人民日报》《北京日报》“北京电视台”曾多次进行报道。 我校校园文化氛围浓厚,多媒体教学设备先进;教学设施配套完善;给予了学生学习知识的舒适环境、展示个人能力的广域空间、发展素质的良好平台、健康成长的活动场所和迈向高等学府的成功阶梯。一年来,学校投入大量资金扩大办学规模,初、高中部均拥有200米塑胶跑道、人工草坪足球场、标准的篮排球场地;改建了理化生实验室、语音教室和计算机教室,8个专用教室和两个高水平的音乐教室,所有教室全部具备现代化的多媒体设施,图书阅览实现计算机管理,校园宽带网扩展了学生学习的空间。 一批批德才兼备的毕业生走向社会,考入清华、北大、人大、北航、复旦等高等院校两千多人,海外留学获博士、硕士学位五十多人,体育人才更是硕果累累,走进国手队伍的有足球、排球、篮球、手球、击剑、网球等项目的运动员,在国际比赛中为中国获奥运金牌一块,亚运会金牌三块,今年为专业队输送了20名队员。 我校是朝阳区中小学生课外活动示范校,具有全国少年电子技师北京地区认定资格。在全国无线电测向华北赛区、全国探雷北方赛区竞标赛中多位学生获得一、二、三等奖。30多人获得二级运动员称号,获得在高中会考中免试物理、体育两学科,并在高考成绩中加20分的奖励。
公众号
视频号
小红书
小程序
APP
京ICP备16044424号-2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3064号 Copyright © 2001-2024 hteacher.net 北京中师华图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