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第一六六中学是一所具有良好社会声誉和优质办学资源的完全中学,是北京市示范性普通高中校。创建于1864年,前身为蜚声海内外的"贝满女中"和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北京市10所市属重点中学之一的"女十二中",七十年代更名为第一六六中学,培养的英才遍及国内外各行各业。原卫生部部长李德全,著名作家冰心,原上海复旦大学校长谢希德,中国第一位南丁格尔奖章获得者王琇瑛,物理学家王承书,化学家蒋丽金,以及戏剧家孙维世,表演艺术家张筠英,钢琴演奏家鲍蕙乔等许多名人都曾在学校就读。 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是"全面育人、整体提高、发展特长、办出特色",以"敬业乐群、求实进取"为校训,将"学校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学校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生活和发展的园地"的办学理念融入于教育教学实践,通过构建学习型组织,加速促进了学校教师的专业化成长。目前学校有30多名市区级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30余人次先后被授予市、区优秀教师、优秀共产党员、师德标兵、学科带头人、教育新秀、紫禁杯班主任等荣誉称号。学校先后被命名为"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项目实验学校""北京市示范性普通高中校""北京市金鹏科技团""北京市金帆管乐团""北京市科技教育示范校""北京市艺术教育传统校""北京市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北京市健康促进校""北京市奥林匹克教育示范校""市、区创建学习型组织先进集体"北京青少年科技俱乐部活动基地学校""北京市绿色学校""北京市教科研先进集体"等等称号。 学校校园环境优美,干净整洁,设施齐全,在校园文化建设中重视营造浓厚的人文氛围,给学生以文化知识和精神的熏陶。秉承百年老校风范,一贯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积极创造各种条件和机会开展适合学生自主发展的教育活动,在坚持科学质量观的基础上,逐渐形成艺术、体育、文学、科学素养教育的鲜明特色。 学校重视学生的美育教育,坚持发展艺术特色优势,校金帆管乐团曾代表全国、北京市、东城区参加各级各类比赛获得佳绩,已成为在北京市乃至全国颇具影响的学生社团。话剧团、舞蹈团、合唱团、书法、美术、动画社吸引着越来越多有兴趣特长的学生,O5年组建的学生话剧团,在近年市区中小学艺术节比赛中连年获话剧类一等奖。 学校重视学生的体育教育,是北京市健康促进校,倡导"健康第一"的理念,认真上好两操一课,开好体育校本选修课,组织好每年秋季校级运动会。校金百合体育俱乐部在田径、手球、篮球、乒乓球等体育项目竞赛中均取得良好成绩。在2004年北京市贯彻学校体育条例评选和百所中小学课间操比赛中均获优秀学校称号, O6年被评为北京市奥林匹克示范校, 学校重视学生的文学教育,坚持开设以提高学生阅读能力为目标的校本阅读课,03年成立了以老校友冰心名字命名的"冰心文学班"(每届招生一个班)和"冰心文学社"(下设记者团、读书社、影剧社等),以丰富多彩的活动成为校园的亮点,学生们的习作多次发表在《中学生报》《北京青年报》等多家报刊,冰心文学社社刊《窨香集》被评为全国九十九佳中学生社刊。 学校重视学生的科学教育,课程设置中有面向全体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初中校园科普和高中科学素养必修课;有面向特长学生的科学沙龙、科学论坛和校本选修课;还有面向有潜质学生建立的学生科技俱乐部,选拔、培养科技创新人才。俱乐部的学生在参加国际、全国、北京市科技比赛中成绩斐然,每年有学生被保送至北大、清华、北师大等名校深造。05年被评为首批北京市金鹏科技团。 这里是学校、是家庭、是乐园;这里有老师、有朋友、有伙伴;这里出成绩、出奖牌、出特色;这里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学生成长和发展。承百年风范,谱世纪新篇,我们的目标是把学校办成一所"稳健务实、民主宽松、创新进取、环境优美、质量优秀的现代化学校"。我们对未来发展充满了信心,充满了感情,充满了希望!
北京市第一七一中学始建于1958年,1992年被北京市教委授予“北京市德育先进校”,199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亚太地区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优秀校”,1998年被市教委首批命名为“北京市校园环境示范校”,1999年被评为“北京市电教优类校”和“北京市惠普教学管理先进校”,1978年被北京市人民政府定为东城区重点中学,2005年被评为北京市示范高中。近三年来,学校先后被评为市级示范高中、市级德育工作示范校、市级科技教育示范校、市级教育科研先进单位、市级文明单位获得各类荣誉称号四十余项。 学校坚持走内涵发展之路,实现软硬件建设的双向突破。现有南北两个教学点,建筑面积58432平方米,其中主楼34000平方米。集文化教育中心、科技实验中心、艺术健身中心、信息网络心为一体,为师生发展提供了一流的硬件设备。 校园一景学校现为两址:初一、初二、高一、高二年级在本部,初三、高三年级在北校。 在全面提高办学水平,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我校始终坚持“精心、精细、精品”的办学精神,不断实现”惠师、惠生、惠民”的办学目标,精心培养“健全的人格、优雅的行为、坚实的基础、出色的智慧“的终身发展的学生,在这样的办学理念下,学校全方位的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品质。 多年来,学校在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构建“人人成才”德育模式,探索”生活育人,活动育人,教学育人”德育连径。提高德育工作实效性方面有了成功的尝试;在实施“主体教育”“尊重教育”提高学生整体意义上的学习质量,扩大优质教育覆盖面、满足人民群众入读需求方面,做出了显著的贡献;在推进素质教育,加大新课标实施力度,构建和谐课堂,提高课堂效率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在营造教科研氛固.扎实做好校本培训,打造学习型团队方面形成了较为明确的思路;在艺术科技体育教育中实施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培养“优秀基础加特长”的中学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在实施优质资源共享、发挥辐射作用、参与学区化管理方面,赢得了积极的效应。学校各项工作形成了和顺、健旺的发展势头。 学校着力把“为和谐社会培养人才”作为建校、治校、兴校的核心追求,引领全体教职员工树立“创造并享受和谐教育”的理念,以“师生发展为本”思想为指导,以完善学校文化建设为重点,营建“人文校园、数字校园、书香校园”。注重师德与师风并行,建设严谨高效、务实进取、充满生机活力的教师文化;刚性管理与柔性管理相融,建设科学,规范、人本、民主相一致的制度文化科技与人文相结合。建设具有教育力的学校环境文化在学校文化积淀与建设中,既注重过程的精心创意,更注重细节上的点滴积累。为发展校园文化内涵,构建全面系境优秀的学校文化奠定了基础促进了和谐教育的逐步实施。 北京市第一七一中学是东城区重点中学,应有尽有的现代化教学设备,德才兼备的教师群体,无处不在的健康向上的校风,充满文化气息的校园环境,灵活高效的管理机制,这一切的一切,使每一位青少年的兴趣得到满足,特长得到培养,个性得到发展,美梦得以实现。 学校以人为本,贯彻“一切为学生,为一切学生,为学生一切”的办学理念,为每一位学生的成功,不断完善办学条件,不断追求更高办学质量,更好办学效果。政府正投巨资扩大办学规模,以帮助更多的青少年实现自己的梦想。
1949年1月31日北平市和平解放,育英地下党组织公开了。1949年9月,年景丰同志任校长。1952年,我校由私立转为公立,改名为"北京市第二十五中学"。育英小学部分了出去,取名为"北京市东城区灯市口小学"。当时任党支部书记的仓孝和同志是化学专业的卓越人才。解放初,化工部和科学院都要调他去工作。中共北京市委书记刘仁同志对仓孝和同志讲:"育英是个规模大又很重要的学校,你哪儿都不要去了,就负责领导这个学校的工作。"根据刘仁同志指示,仓孝和同志任二十五中第一任校长。在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知识分子政策方面,在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使学校成为当时北京最好的十所中学之一。 1953年12月,仓孝和同志初调任北京市教师进修学院副院长,兼北京市教育局党组成员。张迅如同志调来任校长。在教学方面,课堂教学主要提出了抓基础知识和基本训练。在教育方面,健全和加强了政治教学和班主任工作。1955年,分出高中部师生在位于骑河楼的第三院,组建北京市第六十五中学,张迅如同志调往六十五中任校长。此后,王敬光同志主持校务工作,学校仍为六年制完全中学。1957年,杨天恩同志任校长,师生奋发图强。1958届、1959届高中毕业生均有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同学考入高等学校。1958届高中毕业生高考成绩在全市名列第十,1959届在全市名列第八。1960年在北京市文教群英会上被评为红旗学校,获奖旗一面,遂被定为北京市重点中学。根据周恩来总理指示,将柬埔寨国家元首西哈努克亲王的儿子那拉迪波王子和日本友好人士西园寺公一的两个儿子西园寺一晃和西园寺宾泓安排在学校就读。 育英五院的教职工宿舍,于1958年归于房管局。1960年,又在位于骑河楼的育英第三院内,建立了北京景山学校。 1962年,杨天恩同志调往六十五中任校长。李树培同志主持校务工作。1963年,学校初中部独立设校更名为"北京市灯市口中学"。 五、六十年代,学生在德、智、体诸方面均得到健康发展。1952年、1953年、1960年及1961年均有一些优秀毕业生服从工作需要,留校任教。学生中有各种社团,各种课外小组,如合唱团、管弦乐队、篮球队、航模、无线电、摩托车、跳伞、航海、射击、美术组等。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1955年,红领巾合唱团参加全国少年儿童合唱比赛,获一等奖。1956年,美术组黄传伟同学的作品《登上月球去》,获贝尔格莱德奖第二名。 十年浩劫时期,学校遭到严重破坏。 1978年秋,育英四院被拆,校址迁往灯市口大街55号,与北京市第167中学(原私立贝满女中初中部)合并,仍名为"北京市第二十五中学"。杨天恩同志再度出任校长。 1980年秋,杨天恩同志调任东城区教育局副局长。廖萃川、李勃栋同志先后担任校长。1982年秋,育英一院被拆,撤销灯市口中学。1983年秋,李勃栋同志调任北京市第二十二中学任校长。罗嘉陵同志主持校务工作。同年成立校友会,王宝初老先生任会长。1984年10月14日举行了建校120周年庆祝活动,有两千多名校友返校参加了校庆,盛况空前。1986年,在1943届校友常自超先生支持下,开始筹集资金建新教学楼。1986年秋,罗嘉陵同志调任东城区教育局党委任副书记,张燕成同志任校长。 这十年间,学校得以恢复和发展。1979年,生物小组制作的蝴蝶标本参加全国少年科技作品展览,获一、二等奖。1982年蝴蝶标本又获全国青少年小发明、小制作二等奖。同年,赵良滨同学获全国少年定点跳伞冠军。1986年开始,学校每年举行为期一周的科技节、艺术节活动。 1988年11月,原六十五中校长刘志毅同志任校长,开始实行校长负责制。 几年来,积极总结学校历史经验、弘扬优良传统,倡导"生动活泼、全面发展"的办学方针;大胆地改革了学校管理机构,使学校全方位地向前发展;努力推进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实行聘任制和结构工资制,改善了教职工的待遇,加强了师资力量。1993年9月1日后,学校实行"教职工聘任合同制",面向社会,公开招聘,择优上岗,执行校内工资制度,全额浮动,鼓励教师多劳多得,进一步提高教师工资,促进了教育质量的提高和办学效益的提高。
北京市第二十四中学位于东城区外交部街31号,前身为创建于1923年的北京私立大同中学。学校现有初高中教学班36个,学生1250人,教职工172人,专任教师118人,市区级骨干教师12人,具有中高级职称教师92人。学校各类专用教室齐备,新建的数码互动实验室、体育场馆等,为师生提供优质的学习工作环境。学校校训是:尚德、健体、乐学、求索。多年来24中秉承"天下大同"的社会责任感,以"人人谋划发展,人人创造快乐,人人享受和谐"为办学宗旨,坚持"使每一个学生得到发展,让每一位教师得到发展,促成二十四中学可持续发展"的办学理念,校风优良、管理严格,积极创设健康和谐的校园文化。学校根据学生的需求,开设了弟子规、快乐成长课堂、职业生涯规划与指导、民族传统体育、外教英语口语、数理化衔接等校本课程,并有多个科技、文体兴趣小组和社团,国际文化交流日益多样,为学生多元化的发展创造条件。优质的硬件条件和深厚的学校文化,为提升办学品质奠定了扎实的基础。近年来,学校中高考成绩稳步提升,教育活动丰富多彩,得到了学生、家长和社会的普遍认可。培养"人格高尚、温文尔雅、修养深厚、功底扎实,具有世界眼光和创新思维的人"的目标是二十四中人永远的追求。
北京六十五中学创建于1864年,1955年高中部独立设校,成为北京市第一个纯高中校。1961年为区级重点中学。1962年为市级重点中学。现在为完全中学。 学校坐落在市中心。背靠皇城故宫,面对皇城根遗址公园。左有北大红楼,右有东长安街。交通十分便利。 学校有46个教学班。2200名学生,200名教职工。专任教师中有25%达到研究生水平,有外国教师教授口语课。学校校园占地面积17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6000平方米。有250米跑道的操场。教学设备先进。有数字实验室;生态博物馆;多媒体教室;计算机教室;全校闭路电视系统;演播室;计算机乙钛千兆网;礼堂及音乐、美术、舞蹈、管乐、书法等各专业教室和图书馆、阅览室;大型电子阅览室。 学校师资力量雄厚。历年高考上线率100%,全国重点大学录取率50%以上。初中办有英语、数学、计算机、艺术等特色班。建校以来,培养了数以万计的优秀学生。如中科院院士白以龙、工程院院士马国馨、著名文学家刘心武、歌唱家李光伦、足球教练金志扬等。 学校以育人为本。以“明志、尚德、笃学、创新”为校训,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较强。学校金帆舞蹈团、管乐团、合唱团在市中学生艺术节中多次获得一、二等奖。 多年来,学校办学卓有成效。受到社会赞誉及表彰奖励。国家教委、国家体委授予《优秀学校》、世界卫生组织授予《健康促进金牌校》、国家教育部授予《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工作先进单位》、国家体育总局授予《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市教委授予《中小学科技活动示范校》、《电教优类校》、《北京市教育科研先进学校》、市教育工会《师德建设先进集体》等称号;区教育委员会也授予《模范校》、《达标校》、《文明单位》等称号 。
公众号
视频号
小红书
小程序
APP
京ICP备16044424号-2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3064号 Copyright © 2001-2024 hteacher.net 北京中师华图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