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西城区幸福泉幼儿园位于国家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西城区的冠英园小区内,地处西直门立交桥东南,交通十分便利。环境优雅,小巧玲珑。并设有面向社区开放的宝宝潜能开发俱乐部,是婴幼儿生活、学习、成长的乐园。2000年11月,该园通过ISO9000国际标准质量体系认证,成为由英国皇家认可委员会(UKAS)授权颁发的国际证书的首都第一家教育机构、全国第一家幼教机构。2004年,幸福泉幼儿园被北京市教委授予“北京市社区早期教育示范基地”称号,被全国妇联中国家庭教育学会授予“全国家庭教育实验研究基地”称号,并被北京市西城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办公室授予“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示范项目”基地。地址:北京西城区西直门内冠英园西区8号电话:010-66152049 66156753
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是北京市首批示范高中校,是国家教育部和北师大进行中学教育改革的实验基地,是培养优秀中学生的摇篮。学校创建于1917年,前身为师大女附中,有着优良的教育教学传统和深厚的文化积淀,以治学严谨,育人有方享有盛誉。著名的女科学家郝诒纯(中国科学院院士)、胡启恒(原中科院副院长)、陆士嘉、女新闻工作者浦熙修、陈柏生、女将军聂利、女画家肖淑芳等都先后从这里毕业。全国著名学者、教育家马寅初、陈荩民、傅仲荪、程春台、闵嗣鹤,胡洁青等都先后在校任教。新中国成立后,学校得到了几代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支持与关怀,毛泽东曾为学校一个女学生的日记写过批示;刘少奇、陈云、李鹏、李岚清等为学校题词;邓颖超、彭真、贺龙、陈毅、聂荣臻、王震等先后来校指导工作或参加活动。1997年,建校八十周年,江泽民同志给学校题词:"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化教学改革,形成办学特色"。1983年学校率先进行德育工作改革探索,构建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学生自主参与的学校德育工作新模式。1984年学校率先在北京市进行课程改革,自编的语文教材经国家教委审批后在全国使用。1995年起,经市教委批准,学校高中进行新一轮课程改革,课程结构为必修+专修+选修+活动课。通过专修课来实现"基础分流",通过选修课与活动课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以便更好地体现教育的发展功能。1996年开始探索新的办学模式,在以实验中学为中心的基础上,已建成中外合作学校"北京中加学校"、体制改革校"实验中学分校"。"追求发展、追求卓越"是学校办学的指导思想,让学生得到充分发展,使每个人都达到他所能达到的最高水平是学校的教育追求。学校在历届高考中都取得优异成绩,大学升学率为100%,每年重点大学上线率均在95%以上,其中考入清华、北大两校的人数约占26%以上,每年向十余所大学保送优秀生10余名。执着的事业追求,扎实严谨的工作作风,宽容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学校教师队伍的传统,使学校拥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近几年承担国家级、部委级科研项目,出版专著或学科教育著作近百本,有较大的影响。撰写论文千余篇,其中数百余篇发表在全国或市级刊物上。学校重视体育卫生工作,是北京市女排高水平运动队和田径传统校。学校对高中体育教学进行改革,构建了"必修+专修"的体育教学模式。多次被评为传统项目先进校和全国卫生保健先进校。积极探索体教结合的培养人才新模式,取得丰硕成果。学校又是对外开放的窗口,进行各种形式的国际交流。积极搭设培养国际性人才平台。十几年来,先后共有几百名教师、几百名学生到美国、加拿大、日本、英国,法国、德国、新加坡、韩国、泰国、澳大利亚、南非等国进行考察、进修,并与美国、德国等学校建立互访交流关系。学校多次被评为西城区外事先进单位。近几年来学校有大量学生升入世界知名大学深造。"以人为本,服务社会,追求发展,追求卓越"的办学宗旨,已经成为全体师生的共同教育价值观。尊重学生个性,满足学生发展要求,使全体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得到主动的、充分的发展成为教育教学改革的永恒主题和教育追求。注重学科基础,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是学校教学的重要特色。注重品德培养,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和人格发展是全体教师共同的认识。学校人才培养目标是:"会做人,会求知,会办事,会生活"。学校的校训是:"诚信、严谨、求是、拓新"。实验中学分设高中(本部)、初中(分校)。本部占地面积35359.26平方米,建筑面积51667.7平方米,运动场(馆)面积12000平方米。图书馆藏书约几万种,约十几万册,有两个电子阅览室,可供110人同时上网阅览,电子图书千余种;期刊百余种,报纸几十种。分校建筑面积29930平方米,于2007年8月竣工,是融合"科技、人文、绿色"理念于其中的新型现代建筑。90年发展历程,学校取得成绩显著。先后评为北京市全面育人、办有特色学校、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先进校、北京市中小学科技活动示范校和科普教育基地、北京市外事先进学校、健康促进金牌校、北京2008年奥林匹克教育示范学校、全国卫生保健先进校和传统项目(排球)先进校、中国游泳协会北师大游泳运动学校、世界遗产青少年教育中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系网络学校。
北京市第十四中学分校成立于1998年7月,是北京市首批办学体制改革试点校之一,北京市重点对外开放单位。 学校现有28个教学班,共1300多名学生。学校拥有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深、结构合理的教职工队伍,许多老师都在教育教学岗位上创造过出色的业绩,在宣武区及北京市享有盛誉。学校每年组织教师参加境外考察,学习国外先进教育理念,同时,学校还每年选派优秀外语或学科教师出国参加为期一年的培训。 十四中分校拥有先进完备的电化教学设施,每个教室都具有多媒体功能。此外,还有理化生、美术、音乐、形体、舞蹈、陶艺等专业教室、动物标本苑等。 学校以向市、区重点校输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同时具有一定个性特长的优秀毕业生为已任。 2001年本校首届毕业生的中考总平均分位列宣武区第一名。全区前50名学生当中,十四中分校学生占30名,且包揽前四名。2002年中考总成绩全区580分以上的两名学生均出自十四中分校(满分590分),刘心悦以582分名列全区第一,张迎以580分名列全区第二。2003年毕业生中考获得优秀率100%的好成绩。十四中分校每年平均有87%的毕业生考入市、区重点校。2004年,全区中考前六名的学生均出自我校,全区前十六名考生中,有十名学生是十四中分校的毕业生,全区数学学科满分的学生共4名,其中我校占3名,全区化学学科满分的学生有3名,也都来自十四中分校。这些中考成绩充分体现了我校的综合实力. 学校的校训是“崇尚真知,健全人格”;校园精神是“志存高远,脚踏实地”;素质教育的主线是“主体、创新、合作、发展”;责任理念是“对每一个学生负责,帮助每一个学生成功”、“我以校荣,校为我荣”;办学目标是“高需求、高起点和高质量”,即从时代对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需求出发,以高标准的教育和教学设施、高水平的师资队伍、高品位的校园环境以及高效率的学校管理为起点,通过自身的工作,获取高质量、高效益的办学成果。 学校在严格按国家规定开齐课程、开足课时的同时,特设以下必选课和自选课:阅读、英语听说(由外教执教)、数学思维、网页制作、航模、科技、陶艺、装裱、篆刻、舞蹈、形体、武术、毽球、轮滑、合唱、民乐、管乐等40余门课程,积极开发学生潜能、张扬学生个性、培养学生特长。学校特聘了一些特级教师和知名专家来校授课或担任指导。 学校的七个教研组中,有四个获市、区级先进教研组。本校教师参加市、区优秀论文评选,中奖率100%,其中多篇论文获全国、市、区一、二等奖。参加市、区青年教师评优课的教师100%获奖,2004年本校有85%的课获得区评优课一等奖。近三年来,本校学生参加国际及市、区级科技、文艺、体育竞赛,获得多项奖励。学校先后被评为北京市校园周边环境治理工作先进单位、北京市卫生先进单位、北京市校园环境整治先进单位、体育工作条例验收北京市优秀校、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北京市优秀校、北京市中小学百校操评比优秀校、宣武区文明单位、宣武区教育系统文明单位等等。国家、市级等新闻媒体多次对本校的办学成果进行报道。 本校与日本东京都府中市立第七中学、德国慕尼黑“圣安娜中学”、丹麦“奥本沃中学”、澳大利亚堪培拉“金宁德拉湖中学”、英国牛津“迪德考特中学”、美国华盛顿的“西波托马克中学”等学校建立了校际伙伴关系,定期组织师生互访交流。 今天,学校的全体师生员工正同心协力,激流勇进,在高需求上定目标,在高起点上打基础,在高质量上下功夫,以学生终身发展为本,打造名校品牌。
北京市第三十三中学始建于1930年,是一所有着70多年历史的老校。学校现有校舍两处,总占地面积9176平方米,建筑面积达到8890平方米。其中本校校址位于北京市西城区复兴门外大街乙20号,毗邻北京标志性文化建筑设施――首都博物馆新馆;分校校址位于北京市西城区白云观街北里11号,与距今已有1200余年历史,北京现存唯一规模最大,历史最悠久的道教宫观――白云观为邻。学校共设有教学楼两座,综合实验楼一座;建有设施完备、现代化水平较高的物理、化学、生物实验室6个。附属有先进的语音教室、计算机房、教师电子备课室,全部授课教室均按多媒体电化教学标准配置;建有一个能够同时容纳400人的多功能大礼堂。 学校有教学设备齐全的教学楼和塑胶操场;礼堂、多功能厅等设施齐全;36个教室统一安装了多媒体教学设备;实验楼设备完善,拥有图书馆、各学科实验室、多媒体教室、计算机房等。 学校校园整洁,教学设施完善规范。整洁明亮的教学楼可容纳1600名学生,由较大型的六个独立体建筑(楼房)组成,实验楼面积2000平方米,具有功能齐全比较先进的生物、物理、化学实验室,两个计算机实验室,音乐专用教室,信息网络中心,音视频编辑中心等专业教室;今年用了300多万重新翻修了北教学楼,配置了齐全的教学设备;独立的图书馆将于明年落成,面积有700多平方米,将具有电子图书馆,图书馆网络检索,图书管理系统;7000多平方米的操场,有5个篮球场,2个排球场和120多米直跑道,为开学典礼和升旗仪式等重大活动及学生体育课、运动会提供良好场所。各种体育训练设施齐备,可供学生体育锻炼。2004年建的演播中心,不仅提供了有线电视节目,加入的6路校电视台还能实现转播,完成录课等任务。 学校领导认识到教学信息化是学校发展的方向。在市、区教委大力支持下,学校完成了所有的教室的多媒体建设,同时建立了教师计算机备课室,在三个年级开设的信息技术课早已成为我校的必修课。建立了学校网站及校园网,配备了清华同方和中教育星新课程多媒体教学资源库,有了比较完善的网络设备;礼堂装修一新,设备齐备;多功能厅及接待室为召开各种会议,举办文艺演出和大型教育教学活动提供了理想的场所。学校充分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融入多种学习方式,丰富和创造有生命活力的课堂。在共同必修的基础上,各科目课程分类别、分层次设置了全部选修模块。校本选修课程设置了文学与艺术、人文与社会、科学与创新、技术与生活、体育与健康五类,三年中开设的校本课程总数达146门。学校拥有科技俱乐部、陶艺社团、话剧社、电视台、DI头脑创新思维社团、红十字会、模拟联合国、数码摄影与后期制作、音乐沙龙等二十多个学生社团,并有金帆舞蹈团、管乐团、女篮、乒乓球队等专业团队。学校的文化节、科技节、体育节、艺术节、戏剧节、读书节已经成为学生活动的亮点与品牌。学校在学生中实行义工制,以增强学生认识社会、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能力。 北京市第三十三中学 通过开设丰富多彩的校本课程,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开设语言智能类、逻辑——数学智能类、空间智能类、身体--运动智能类、音乐智能类、自然观察者智能类、视觉—空间智能类40多门。近一年,我校学生在国家、市区级各类竞赛中获奖约146人次。我校的“研究性学习”课程取得重大进展被列为区重点课题,学生的研究课题《几种常见水杯保温性能的研究》、《楼房住户生活废水再利用的研究》《照相机防红眼功能的研究》荣获北京市金鹏科技论坛二等奖,分别被中国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神奇之窗》栏目第34、38、42期节目选用。学校在市区文艺、体育、科技等竞赛活动中取得优异成绩,艺术体操、舞蹈等多次在国家、市区级比赛中获奖,首届国家体操等级运动员比赛中我校荣获团体冠、亚军,10人通过国家二级运动员标准,北京市橄榄球比赛亚军、形成了我校文艺、科技的办学特色。北京市第三十三中学具有雄厚的师资力量,现有教、职人员107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22人,具有中级职称的教师44人。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为学生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学校采取“培养和引进”两条腿走路的办法,不断壮大教师队伍,并坚持通过“三个对话”——“个人反思”、“同伴交流”、“专家引领”,不断提升教师的全面素质。学校被东城区政府命名为“文明校园”,被北京市政府命名为“花园式学校”和“无烟学校”,被国家教委和国家体委授予“全国体育传统项目先进学校”,被市教委评为电化教育优类校,校团委会被团市委授予“红旗团委”,校工会被全国总工会授予“模范职工之家”的光荣称号,被市教委授予“金帆艺术奖”,被市教委评为“校园环境建设示范学校”,被国家教育部建设部评为“全国校园环境艺术建设先进学校”。现任校长刘志毅是东城区第十届、第十一届、第十二届人大代表、东城区优秀教育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北京市美育先进工作者、北京市家庭教育好校长、北京市工会之友标兵。
北京市裕中中学创办于1992年,是为裕中社区配套兴建的一所中学。位于西城区最北端,马甸立交桥东北方向,中国科技馆西侧的裕中小区内。是一所普通初中校。学校占地面积8556平方米,其中教学楼5980平方米。设有物理、化学、生物、音乐、史地、舞蹈、美术、书法、研究性学习活动室等专业教室;建有校园网、校园闭路电视系统、阅览室、计算机房、数字化实验室及多媒体教室。 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育人放在首位,加强文明礼貌教育,努力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适应社会需要的各类人才,连续多年被评为西城区青少年教育综合治理优类校。学校以科研为先导,不断优化教育教学环境,更新教育教学设施,特别重视教学质量,尤其是近三年来初三毕业生质量稳步提高。 学校重视开展群众体育活动,不断深化教育改革,面向社区开放操场,97年被国家体委评为"全国群众体育先进集体"。在市区有良好声誉。 2006年以来,我校借助初中校建设工程和学习型学校创建工作的契机,在市、区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在教育教学专家的专业引领下,在全校干部教师的共同努力下, 学校在硬件改造和内涵发展方面取得了许多可喜的成绩: 连续多年被评为"西城区青少年教育综合治理优类校"、 连续多年被评为"北京市健康促进学校"、 2007年被评为"西城区文明单位"、 2008年被评为"西城区创建学习型学校先进单位"。 学校现有12个教学班。建校十年来,学校坚持"全面育人,办有特色"的方针,努力探索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培养了一大批合格的毕业生,送走九届毕业生,近两万人。 学校拥有一支热爱教育事业,教育管理和教育教学经验丰富的干部和教师队伍,现有校级干部4人、中层干部4人、任课教师42人、职工19人,其中,高、中级教师46人占教师总数的70%,其中区兼职教研员2人,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8人。 学校树立教育社会化的大教育观,开辟了为社区服务的新途径。最大限度地挖掘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率,打破传统的封闭式学校管理,使社会、家庭、学校密切结合起来。将教育资源免费向社区开放,尽量弥补社区文体活动场地和设施的匮乏,每天早晨和双休日、节假日无偿开放操场和体育设施。从95年9月16日第一次正式开放至今,来校健身锻炼的居民群众已经达到近18万人次,受到市、区政府,市、区教委、德外街道办事处等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称赞和大力支持。
北京小学走读部建于2006年3月,是由北线阁小学、西便门小学和广义街小学三校合并而成。北京小学走读部位于北京市宣武区北线阁街2号,隶属于宣武区教育委员会。学校占地8868平方米,一期工程建筑面积7502平方米,2008年将新建综合楼8000多平方米和200米环形跑道的运动场。现有23个教学班,近800名学生在校就读。主要招收持有北京市户口在学校附近社区居住的学生。 北京小学走读部是全日制走读学校,现有教职工95人,专任老师67名,中学高级教师6名,小学高级教师57名,其中区级骨干教师14名。 学校承担了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科研规划重点课题、国家“十一五”规划课题。学校以教育教学工作为中心,注重教师的文化素养和专业发展,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注重通过课题研究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 学校被评为全国劳技教育先进校、全国“走向新世纪的特色校”、首都文明单位、中央教科研所外事活动基地、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先进学校、北京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先进单位、北京市“九五”重点课题优秀实验校、北京市《体育工作条例》优秀校、北京市科技教育示范校、北京市健康促进校、北京市红十字达标校、北京市常见病防治优秀校、北京市首届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科研课题获北京教科所研究会“十五”科研课题成果奖、北京市学生艺术节民族乐器一等奖、区级师德先进群体、区支援农村教育先进集体、区外事活动对外开放校。
北京三十中前身是山东籍人士为赴京赶考的山 东举人提供食宿之地而创办的“山东会馆”,1905年6月4日,更名为“齐鲁学堂”,正式开始了学校的历史。辛亥革命后,1912年民国政府将旧式学堂改 为学校,“齐鲁学堂”正式改为“京师私立山东中学校”,简称“山东中学”。建国前,山东中学虽是私立学校,但社会声誉很好,学生勤奋刻苦、心系祖国,积极 投身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事业,他们正直做人,服务社会,其中也不乏佼佼者在建国后担任了党和国家的领导职务。1952年,北京市政府全面接管学校,将“京师私立山东中学”更名为“北京市第三十中学”,设初中部和高中部。获得了新生的学校,在党的阳光沐浴下,蓬勃发展,形成了以语文教师、全国劳动模范郎领俊老师为代表的优秀教师群体,培养了大批社会主义建设者。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为了加强法制建设,培养应用型的中等法律人才,1981年春,三十中学与北京市司法局共同创办了法律职业中学,三十中的高中部改制为职业高中。1985年2月,北京市政府正式批准将“北京三十中法律职业高中”定名为“北京市司法学校”,学制四年 ,职业中专性质。三十中的初中部继续保留。 学校体制的变革并未影响三十中办学质量的提高。三十中学初中部克服困难,规模不断扩大,办学水 平不断提高,为市、区重点中学和各类学校输送了大批优秀毕业生。北京司法学校办学特色突出,社会知名度高,培养的学生素质高、业务精,毕业生遍布中央、 市、区政法、执法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北京三十中学多年来坚持实施素质教育,为社会培养了大批合格的建设者。他们中的佼佼者包括:我军的高级将领丹增晋美; 《北京晚报》记者部主任马道;中国医学科学院博士胡梅;中国华能集团公司总经理李小鹏;“北京市三八红旗手”获得者杨淑雅;获得“中国青年卫士”称号的黄璇等。 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北京三十中步入了学校的布局调整阶段。2000年,经西城区教育局决定,北京司法学校转入北京实用美术职业学校,北京三十中初中部并入北京市重点中学北京一六一中学。
公众号
视频号
小红书
小程序
APP
京ICP备16044424号-2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3064号 Copyright © 2001-2024 hteacher.net 北京中师华图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