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一六五中学始建于1870年,原名“崇慈女中”,是由美国基督教长老会办的教会学校,1900年迁至保定。1901年9月,美国人高博恩又在京创设小型女校。1926年学校由国人接办,1930年增设高中部,1941年后,崇慈女中曾一度被日伪当局接管。1945年10月崇慈复校。1952年9月人民政府接办,改名为“北京第十一女子中学”。1972年改为现名。北京一六五中学位于东城区育群胡同45号。建筑面积17236平方米,操场6800多平方米,现有教学班54个,在校学生2489人,教职工233人。 学校有良好的办学条件。微格教学功能的多功能厅、遥控功能的闭路电视系统、电视演播室以及高配置的计算机房、语音教室、多媒体电钢琴教室、一流的多媒体理化生实验室等,为教学手段现代化提供了良好的物质保证。学校注重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教学改革,积极倡导“面向全体,不失一人;五育并举,五育齐抓;不拘一格,广育人才”的办学方针,注重对学生知识、能力、信念、特长的培养。学校以教学为中心,全面安排学校工作,教学质量稳定,中高考多年受到区教育局表彰,健康教育形成特色,被世界卫生组织命名为“WHO健康促进学校金牌校”,管乐队、合唱队、航模组等十余个课外小组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舞台。 “严谨善教、热爱学生”的良好教风和“尊师爱校、刻苦读书”的良好学风,使学校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百年老校正以雄健的步伐迈向二十一世纪。
北京市第一六六中学是一所具有良好社会声誉和优质办学资源的完全中学,是北京市示范性普通高中校。创建于1864年,前身为蜚声海内外的“贝满女中”和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北京市10所市属重点中学之一的“女十二中”,七十年代更名为第一六六中学,培养的英才遍及国内外各行各业。原卫生部部长李德全,著名作家冰心,原上海复旦大学校长谢希德,中国第一位南丁格尔奖章获得者王琇瑛,物理学家王承书,化学家蒋丽金,以及戏剧家孙维世,表演艺术家张筠英,钢琴演奏家鲍蕙乔等许多名人都曾在学校就读。 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是“全面育人、整体提高、发展特长、办出特色”,以“敬业乐群、求实进取”为校训,将“学校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学校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生活和发展的园地”的办学理念融入于教育教学实践,通过构建学习型组织,加速促进了学校教师的专业化成长。目前学校有30多名市区级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30余人次先后被授予市、区优秀教师、优秀共产党员、师德标兵、学科带头人、教育新秀、紫禁杯班主任等荣誉称号。学校先后被命名为“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项目实验学校”“北京市示范性普通高中校”“北京市金鹏科技团”“北京市金帆管乐团”“北京市科技教育示范校”“北京市艺术教育传统校”“北京市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北京市健康促进校”“北京市奥林匹克教育示范校”“市、区创建学习型组织先进集体”北京青少年科技俱乐部活动基地学校”“北京市绿色学校”“北京市教科研先进集体”等等称号。 学校校园环境优美,干净整洁,设施齐全,在校园文化建设中重视营造浓厚的人文氛围,给学生以文化知识和精神的熏陶。秉承百年老校风范,一贯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积极创造各种条件和机会开展适合学生自主发展的教育活动,在坚持科学质量观的基础上,逐渐形成艺术、体育、文学、科学素养教育的鲜明特色。 学校重视学生的美育教育,坚持发展艺术特色优势,校金帆管乐团曾代表全国、北京市、东城区参加各级各类比赛获得佳绩,已成为在北京市乃至全国颇具影响的学生社团。话剧团、舞蹈团、合唱团、书法、美术、动画社吸引着越来越多有兴趣特长的学生,O5年组建的学生话剧团,在近年市区中小学艺术节比赛中连年获话剧类一等奖。 学校重视学生的体育教育,是北京市健康促进校,倡导“健康第一”的理念,认真上好两操一课,开好体育校本选修课,组织好每年秋季校级运动会。校金百合体育俱乐部在田径、手球、篮球、乒乓球等体育项目竞赛中均取得良好成绩。在2004年北京市贯彻学校体育条例评选和百所中小学课间操比赛中均获优秀学校称号, O6年被评为北京市奥林匹克示范校, 学校重视学生的文学教育,坚持开设以提高学生阅读能力为目标的校本阅读课,03年成立了以老校友冰心名字命名的“冰心文学班”(每届招生一个班)和“冰心文学社”(下设记者团、读书社、影剧社等),以丰富多彩的活动成为校园的亮点,学生们的习作多次发表在《中学生报》《北京青年报》等多家报刊,冰心文学社社刊《窨香集》被评为全国九十九佳中学生社刊。 学校重视学生的科学教育,课程设置中有面向全体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初中校园科普和高中科学素养必修课;有面向特长学生的科学沙龙、科学论坛和校本选修课;还有面向有潜质学生建立的学生科技俱乐部,选拔、培养科技创新人才。俱乐部的学生在参加国际、全国、北京市科技比赛中成绩斐然,每年有学生被保送至北大、清华、北师大等名校深造。05年被评为首批北京市金鹏科技团。 这里是学校、是家庭、是乐园;这里有老师、有朋友、有伙伴;这里出成绩、出奖牌、出特色;这里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学生成长和发展。承百年风范,谱世纪新篇,我们的目标是把学校办成一所“稳健务实、民主宽松、创新进取、环境优美、质量优秀的现代化学校”。我们对未来发展充满了信心,充满了感情,充满了希望!
北京市第二十七中学坐落在北京市中心的东华门大街,紧邻紫禁城,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她的前身—孔德学校由我国近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于1917年创办。革命先驱李大钊也曾在此任教。 八十多年的办学历程中,从学校走出了许多知名人士,世界著名核物理学家钱三强、话剧表演艺术家于是之、剧作家吴祖光、音乐家吴祖强、才女石评梅、社会活动家陈香梅都曾在我校就读;学校还为国家培养出大批高级管理人才、知名企业家,世界著名大学的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 现在的北京市第二十七中学是一所焕发青春、充满现代气息的学校。在王时校长的带领下,学校享有良好的社会声誉,是国家首批“绿色学校”、“首都文明单位”、“法制教育示范校”、“艺术教育和体育传统项目学校”、“首都军民共建标兵单位”。 学校以“高质量、有特色,人民群众满意的精品优质校”为目标,在“努力使每个学生成为‘志向高远、人格建全、基础扎实、特长明显、勇于创新、善于实践’的有用人才”的办学宗旨指导下,以“高雅、勤奋、求实、创新”为校训,积极开展素质教育工作。 二十七中具有严格的管理和良好的校风并被社会各界所高度认同;同时,二十七中还拥有一大批敬业爱岗、 无私奉献的优秀教师。在学校的36个教学班任教的119名教师中,有教育部“陈香梅优秀教师奖”获得者6人,北京市“紫禁杯”优秀班主任称号获得者16人,多位体育老师拥有国家级裁判员资格,还有市级学科骨干、区“名师工作室”成员,以及大批获得区、校级“骨干教师”称号的老师。在他们的教导下,二十七中已连续九年高考上线率保持在100%,中考成绩在东城区名列前茅。 学校拥有130余人的北京市金帆民族管弦乐团,多次赴瑞典、澳大利亚、加拿大、日本等国家演出,并曾参加东城区人民政府组团赴香港演出;在刚刚结束的北京市第八届学生艺术节中获集体一等奖,多名同学荣获个人一等奖。女子排球队在市级比赛中屡次夺冠;男子腰旗橄榄球队在全市比赛中获得优异成绩;学校积极推进校园文化建设,以“绿色环保、文明和谐、实践互动”为核心的师生共同价值取向已逐渐形成。学校注重充分发展学生个性和特长,帮助学生在实践中培养责任心、树立身心和谐全面发展的观念;在各级各类竞赛中都有大批学生获奖,包括获得北京市银帆奖、东城区特优生称号者多人,国家一级运动员、二级运动员称号者…… 北京市第二十七中学是一所对外开放学校,每年都要接待来自世界各地的教育交流考察访问团组,学校与瑞典瓦萨学校建立了友好校关系,每年都有几十位老师、学生互访,与英国伦敦共同开展“中小学应用信息技术促进学生学习”的合作项目,与澳大利亚开展了交换教师的项目;学校常年开展中外师生互访交流活动。 学校校园整洁,教学设施完善规范。整洁明亮的教学楼可容纳1600名学生,由较大型的六个独立体建筑(楼房)组成,实验楼面积2000平方米,具有功能齐全比较先进的生物、物理、化学实验室,两个计算机实验室,音乐专用教室,信息网络中心,音视频编辑中心等专业教室;今年用了300多万重新翻修了北教学楼,配置了齐全的教学设备;独立的图书馆将于明年落成,面积有700多平方米,将具有电子图书馆,图书馆网络检索,图书管理系统;7000多平方米的操场,有5个篮球场,2个排球场和120多米直跑道,为开学典礼和升旗仪式等重大活动及学生体育课、运动会提供良好场所。各种体育训练设施齐备,可供学生体育锻炼。2004年建的演播中心,不仅提供了有线电视节目,加入的6路校电视台还能实现转播,完成录课等任务。 我校领导认识到教学信息化是学校发展的方向。在市、区教委大力支持下,学校完成了所有的教室的多媒体建设,同时建立了教师计算机备课室,在三个年级开设的信息技术课早已成为我校的必修课。建立了学校网站及校园网,配备了清华同方和中教育星新课程多媒体教学资源库,有了比较完善的网络设备;礼堂装修一新,设备齐备;多功能厅及接待室为召开各种会议,举办文艺演出和大型教育教学活动提供了理想的场所。 面对未来,我们已有信心;面对大家,我们已敞开大门,二十七中会用饱满的热情拥抱一切,期待你的到来。
北京市第十三中学坐落在西城区柳荫街 27 号原清朝的“涛贝勒府”(北京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内,其前身是创建于 1929 年的辅仁大学附中。 学校位于景色宜人的什刹海西侧,东临恭王府,西接庆王府,是清代年间皇家的一座显赫庭宇。涛贝勒府原是康熙皇帝第十五子愉郡王的 愉王府 , 光绪二十八年( 1902 年),醇 贤 亲王奕譞第七子 载涛 过继给钟郡王奕 詥 为嗣,承袭贝勒爵,搬入府内, 作为贝勒府, 此府 故称之为涛贝勒府, 俗称七爷府。从 1929 年创立至今,学校历经苍桑变幻,已在这里度过了近八十个春秋。 涛贝勒府不仅一直是北京十三中的校舍,也是其前身辅仁大学附中的母体——辅仁大学的发源地。辛亥革命以后,清政府名存实亡,清王室的王爷、贝勒们开始了变卖府中的古董玩物的潦倒的生活,涛贝勒府的主人载涛亦是如此。民国十四年( 1925 年),已经无产可卖的载涛将贝勒府以 16 万美金长期租给罗马教廷开办公教大学(即后来的辅仁大学)以维持生计。公教 大学于 1925 年在涛贝勒府府邸开办, 初期先设大学预科,始称“辅仁社”; 1927 年,经北洋政府批准试办大学本科,正式定名为“私立北京辅仁大学”; 1929 年呈请国民政府教育部正式立案,更名为“私立北平辅仁大学”, 原主持校务的著名教育 家陈垣 先生正式出任校长。 1929 年 6 月,辅仁大学 为了培植自己的良好基础, 决定停办预科,改为三三制附属中学。高中部随大学部设在李广桥西街 10 号(即今柳荫街 27 号现校址)涛贝勒府,初中部暂设在定阜街 3 号,校名定为“私立北平辅仁大学附属中学”,此为北京十三中前身 之肇始 。著名教育家、辅仁大学校长 陈垣 先生兼任附中校长。 1930 年,辅仁大学在涛贝勒府邸南部马圈及花园前空地建成一座钢筋混凝土结构的中西合璧式教学楼;同年 9 月,辅仁大学大学部迁入此南院新楼,将 原 府邸北部 校舍 全作为辅仁附中(包括初、高中)所用。之后不久,辅仁大学另选址筹建附属女子中学高中部,故将原 附中改设为附中男校,更名为 “私立北平辅仁大学附属男子中学”。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接管了辅仁大学及其附中,辅仁男附中更名为“国立辅仁大学附属男子中学”; 1951 年,辅仁大学与北京师范大学合并,辅仁男附中改由北京市教育局领导,被命名为“北京市第十三中学”,沿用至今。 风雨沧桑八十载,古老的王府,教育的殿堂,浸透着几代园丁幸勤耕耘的汗水,承载着一代代学子的憧憬和希望,记录着中华民族历史前进的脚步,刻录着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上一所名校栉风沐雨一路走来的奋斗足迹。如今,这方坐落在王府中的校园依然完好地保存着约 3400 平方米 的古建筑:庄重的大门,深深的庭院,参天的古树,葱茏的花木,曲折环绕的长廊,威严肃穆的石狮,坐北朝南分东、中、西三路的数进院落及建筑群,雕梁画栋的正殿、配殿,古朴典雅的配房、罩房,风韵各异的戏楼、花园、花厅、垂花门、假山、太湖石、水榭、假山、中式小楼……原有王府样貌犹存,风采如故,与现代化的教学楼、实验楼、高科技的设施设备交相辉映,构成首都教育的一道独特风景。 庭院依旧,书声依旧,时代在变,面孔在变,从辅仁附中到北京十三中,伴随着学校历届领导、耕耘者幸勤的汗水,伴随着新人的成长,这座王府中的教育殿堂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学校在不同历史时期继承优良传统,发扬良好的校风,与时俱进,不断以新的观念、新的举措、新的成就赋予各项建设生机和活力。 目前,学校共有 26 个高中教学班, 12 个初中教学班,在校学生 1500 多人。学校占地面积 3 万平方米 ,建筑面积近 2 万平方米 。设有物理实验室 5 个,化学实验室 5 个,生物实验室 3 个,美术教室 2 个,音乐教室 2 个,多媒体语音教室 2 个,计算机房 2 个,微格教室 1 个,天文观测台一座。还有 900 平方米 的地下健身房, 200 米 橡胶环行跑道,藏书 5 万册的图书馆。 环境优美、设施先进、师资雄厚、教学优良的北京市示范性普通高中校十三中学,面对新时期发展的需要,秉承辅仁附中“公诚勤朴”的校训精神,继往开来,确立了“以人为本,为学生成长、教师成才服务”的办学思想,在建设技术环境和人文环境中,充分体现教育关怀、教育平等、相互尊重和绿色教育等办学理念,为学校教育教学创设了和谐、宽松、愉悦的氛围。近年来,学校教学成果显著,高考成绩稳定在市、区较高水平,并多次进入北京市前十名行列。目前学校正在新课改的基础上,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校的工作质量。学校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在高一年级开设意大利语、日语、俄语、韩语选修课,在高二年级开设英语口语课。学校坚持“德育为首,教学为中心”的办学方针;形成了以课堂教学改革和德育特色班建设为主,学习方法指导与学生自我教育相结合的教育教学特色。 学校各项工作实现了新突破,赢得社会良好声誉,先后被评为“全国绿色学校”、“全国环境教育先进单位”、“北京市双拥共建标兵单位”、“北京市文明单位”、“北京市模范教工之家”、“北京市电化教育优类校”、“北京市科技教育示范校”、“北京市健康促进学校”和“奥林匹克教育示范校”。 历经风霜洗礼,北京市第十三中学在古老的王府里撑起一片教育的天空。今日的耕耘必将迎来更加烂漫的春天。
北京四中创建于1907年,现属北京市示范性高级中学。90多年来,四中为国家培养了近3万名学生,其中不少人成为著名的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和企业家,绝大多数成为党、政、军以及各行各业的领导干部和高级技术人员。四中以自己的办学成就在海内外享有盛誉。1995年11月7日,江泽民主席亲临四中视察,对四中给予了高度评价,使师生深受鼓舞。 北京四中设施完善,设备先进,是一所现代化高级中学。学校占地面积约42400m2,总建筑面积约35700m2。白色的教学楼、科技实验楼、图书馆、体育馆、礼堂、饭厅、学生宿舍楼等,在绿树掩映中构成了美丽的庭院式建筑群体。四中是最早建成计算机校园网的学校之一,并以40兆带宽连通Internet ,实现了与外界的交流。1998年,四中建成了全覆盖塑胶运动场,场内有400m跑道、足球场、篮球场、排球场以及健身器械等。四中位于北京市中心城区平安大道南侧,她是首都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北京四中的办学方向是把北京四中办成在全国具有示范作用、在世界享有良好声誉的高质量、有特色、第一流的高级中学。四中的培养目标是将学生培养成为杰出的中国人,为他们成为“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为他们未来事业的成功以及生活的幸福打下坚实的基础。 北京四中的教育理念是:以人育人、共同发展。具体可以概括或表现为:以(教师的)行为影响(学生的)行为;以(教师的)品德培养(学生的)品德;以(教师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能力;以(教师的)理想培养(学生的)理想;以(教师的)情操陶冶(学生的)情操;以(教师的)境界提升(学生的)境界;以(教师的)人格塑造(学生的)人格。四中大力倡导以“爱岗、敬业、爱生”为核心的“北京四中教师职业精神”,以教师的行为、品德、能力、理想、情操、境界、人格去影响、感化、培养和教育学生,促进学生“自主发展”与“和谐发展”。自主发展:通过有效的教育教学活动,不断激发学生的潜能和内驱力,使学生树立理想和目标,产生自我认知、自我教育和自我设计的主观要求,形成主动学习和终生学习的意识和热情,并获得必要的知识与能力。和谐发展: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形成健康的个性特长。使学生根据其自身的特点,来构建最适合自身特点的知识与能力结构。 近年来,四中学生多次访问欧洲、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韩国、台湾、香港等地,良好的精神风貌赢得了当地社会各界极高的赞誉。在我国申奥过程中,四中二十几名“学生形象大使”成功接待了国际奥委会评估团。“大使”们良好的风尚、优雅的气质和流畅的英语表达,使评估团对四中的考察成为整个申奥活动中的亮点。优良的校风学风和高雅的文化氛围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沃土。四中使优秀学生更加优秀。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四中为优秀学生的成长创造了得天独厚的外部环境。四中的教育和教学,为人一生的发展与成功奠定了坚实基础。
北京市第一六一中学系市属重点中学,前身是“北京女一中”,创建于1913年,70年代更名后,陈云同志题写了校名。为“发挥优质教育资源的带动作用”,2000年与原北京三十中学合并,成立了北京市第一六一中学初中部。2002年通过了高中示范校的申报;2003年学校迎来了她九十周年校庆,北京市副市长范伯元同志出席了庆祝大会。2004年遵照区教委“优化教育资源,叠加教育优势”的精神,北京一六一中学与长安中学合并,使学校规模进一步扩大。学校现有北、中、南三个校区,初、高中共78个教学班,近3000名学生,教职工近400名,是北京市城区规模最大的一所学校。 光荣的历史形成了学校优秀的传统。建校初期即得到革命先驱李大钊同志的关怀,并于1926年为学校选择了校址(现北校区)。李大钊先生的学生多人到校任教,先生也曾多次到校授课,使当时的师生受到革命思想的熏陶,“一二.九”时期学校成为了北平学联所在地。90多年来,学校为祖国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他们中有的成为国家领导人、社会活动家,有的成为中科院院士、著名的艺术家和成功的企业家。郭明秋、卓林、于若木、郝诒纯、汪大婉、张瑞芳、何鲁丽、林文漪、周晋峰就是他们中的优秀代表。 新的时期,学校以“诚真开拓”为训;以“师生发展”为本;以“创新教育、科技教育、健康教育”为办学特色;以“质量——立校之本,人才——兴校之源,科研——强校之路,科学、民主、依法——理校之纲”为办学思路;以“为高等学校输送优秀毕业生,办人民满意的学校”为办学目标。 严谨、善诱、格高、业精的教风;勤学、好问、求实、创新的学风;勤奋、朴实、团结、进取的校风,数字化的校园,花园式的环境,40余门类的选修课程的开设和深入开展的教学改革,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营造了“教学相长、愉快合作的健康的学习环境;发展特长、多彩自主的健康的活动环境;尊师爱生、坦诚融洽的健康的人际环境;追求精品、文明向上的健康的校园环境”。 学校一直致力于探索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把引导学生改变学习方式,提高学习能力作为教研的重点。探讨开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体验式学习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努力构建最符合学生接受能力,有利于开发学生潜能,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自主精神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式与方法。“九五”期间学校承担了7项市区级重点课题,形成了一批具有较高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并在市区有影响的科研成果。其中两项获北京市教育科研专项奖,一项获北京市胡楚南优秀教育成果奖。 学校师资力量雄厚。中、高级教师占75%,其中特级教师3人,市、区劳动模范3人,市、区学科带头人20人;硕士学历教师19人;北京市骨干教师和跨世纪优秀人才12人。多数青年教师具有研究生学历。 学校的教学设备先进,信息化程度高。有专用艺术教室,形体教室,科学实验室,有完善的计算机网络系统,近百个教室及理化生实验室均装有多媒体设备和实物展示设备,并备有机器人研究的教具和体育塑胶操场。 多年来,我校中、高考成绩优异,高考升学率达100%,重点率85%,其中文科重点率达90%以上。学生参加全国、市级各类学科、科技竞赛多次获奖,连续四届获“胡楚南优秀中学生奖”。 客座教授进学校,外籍教师进课堂。开放性,世界性的办学特点还使学校每年都要与美国、法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等国的学校开展师生交流互访活动。 显著的办学成果使学校赢得了多项荣誉和社会声誉: 北京市首批“教育科研先进校”“科技教育示范校”;北京市“德育先进单位”;全国计算机教育先进单位;世界卫生组织(WHO)“健康促进学校金牌校”;北京市文明单位等。并被确定为:中央教科所“创新教育研究与实验”课题实验校;联合国科教文组织项目“环境、人口与可持续发展(EPD)”实验校;全国中小学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实验学校等。“十五”期间学校承担了4项国家级课题,5项北京市课题;3项区级课题。成为众多初三毕业生的首选学校。 学校的地理位置优越,地处北京市中心,位于故宫、北海、中南海、中山公园的环抱之中;中校区在西长安街1号,是新建的美丽的花园式校区;北校区校舍为三层仿古小建筑群;学校的建筑风格古朴典雅,校园环境幽雅怡人。这里是学生健康成长的乐园,更是汲取科学知识的殿堂。
学校介绍发布日期:2008年11月17日 北京市第三十一中学原名崇德学校,位于西城区西绒线胡同33号,举世闻名的人民大会堂西侧1000米。前身是建于1911年的崇德中学。始建于1911年,是北京市建校最早的完全中学之一。 这是一所有悠久历史和光荣传统的完全中学。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两弹元勋"邓稼先以及著名建筑工程学家梁思成等十位中科院院士,著名艺术家孙道临、林连昆、凯传,渡海英雄张健,全国劳动模范、小学特级教师、北京育民小学校长翟京华,锡华集团董事长张杰庭等都曾在该校就读。 该校是西城区文明校园、北京市绿化美化花园式单位。教学设施齐全,教学设备逾百万元。拥有900多平方米的游泳场,200米跑道的操场。初中18个教学班,高中12个教学班,在校生1300余人,教职工133人。在深化教育改革,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中,学校在不断前进。校长提出"健全、完善、夯实、提高"的办学思路。加大教育科研力度,实行层次管理,完善不同学龄段的德育目标,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加快教育技术现代化,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三十一中学生群体素质较高,在校生参加中、高考成绩保持在北京市较高水平。教师队伍中有一批骨干教师,在区优秀教育科研论文评选中有一批教师获奖。 三十一中是教育部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是北京市首批电化教育优类校。自行研制的电化教室控制平台获得国家专利,研制、开发了一批教育现代化所需要的电教设备、教学软件,并在课堂教学中广泛应用。在推进教育现代化过程中,涌现出一批优秀的青年教师。 "健康第一"是学校工作的指导思想,1999年、2000年分别通过了健康促进学校铜牌和银牌验收,2002年3月通过北京市健康促进学校验收。2000年被命名为中国青少年素质教育研究实践基地,2001年被命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EPD项目实验学校。2002年被命名为北京市心理教育实验学校。三十一中是北京市体育项目(排球)传统学校,西城区体育项目(游泳)传统校。在游泳、京昆、键盘乐、书法、绘画等方面也有出色表现。该校是北京市第一所推广软式排球的学校。学校排球代表队曾代表北京市参加全国中学生排球比赛。其中,排球、游泳等一直保持市、区比赛前三名。
北京市第二十九中学(发表时间:2007-11-21)具有光荣传统的北京市第二十九中学 北京市第二十九中学历史悠久,她的前身是孙中山先生创建的中国大学及其附属中学,至今已有92年历史。《中国大学十六周年纪念大会会刊》写道,辛亥革命的硝烟尚未散尽,“孙总理在这成功的失望当中,深知欲贯彻革命的主张,谋真正共和的实现,非养成革命的人才从根本上改造不可,于是和宋教仁、黄兴诸先烈规划进行,以树百年大计。这时宋先生适供职北平,又以北平为全国文化的中心,逐决计组织搜罗学识经验丰富的革命人才为导师,而宋先生则被推为第一任校长。筹备即竣------,至是,为时势所要求的中大(中国大学及附属中学——编者注),逐于民国二年四月十三日正式成立了。”成立前校名定为“国民大学”。岂料将要开学时,第一任校长宋教仁先生于1913年3月19日在上海遇难。于是改由校董黄兴出任第二任校长,由彭允彝先生代行校长职务。国民大学设有教务、总务、庶务、会计等机构。学校初设四大部:大学部,下设文、法、商三科;专门部,下设法、商两科;法政别科部;附属中学部。在中国大学及附中的历史上,一些国民党军界要员都曾任职。蒋介石、冯玉祥、张学良、阎锡山等曾任名誉总懂事;孔祥熙、孙科等曾任懂事长。1917年春,经董事会决定,将校名改为“中国大学”。此时,在校学生已达到一千余人。原校舍狭小,很难适应事业的发展,经校长与校懂事多方努力,于1925年6月买下二龙路口袋胡同郑王府房产(今国家教育部所在地)。同年9月,除附属中学部外,均迁至新校址开学,附属中学依旧在原址上课。1949年北平解放,中大附中改名新生中学,后又更名新英中学,1952年定名为北京市第二十九中学至今。中国大学及附属中学是一所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学校,李大钊、鲁迅等曾在此讲学,在北京的历史上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中,中大及附中学生都走在前列。在斗争中,中国大学及附属中学培养和锻炼了一大批先进青年和革命志士。1919年“五四”运动,中大学生率先列队参加,结果多数学生被打被捕,其中一些人被警厅关押了半个多月。后经姚撼校长与其他院校的六位校长联名保释放回。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中大辽籍学生曾组织了抗战救国团,9月21日中大召开反日救国大会。中大学生李兆麟从此奔赴抗日前线,他与杨靖宇、周保中同志成为东北抗日联军三位著名将领。“.九.一八”事变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大及附属中学的传播更加迅猛。这一时期,李达、吕振羽、蓝公武、管彤(张致祥)、鲁方明(余修)等一批共产党员或先进分子在校内或写文章或作讲演,宣传马克思主义。当时还出版了《文史》双月刊,《盍旦》半月刊,载文积极倡导马克思主义。在1935年“一二.九”学生运动中,中大学生会主席董毓华等率领学生队伍越墙出校,涌上街头游行,最早来到新华门请愿,在12月16日北平抗日大游行中,董毓华和其他同学夺过水龙头反射军警。现在中学历史课本上“一二.九”运动图片,就是依据当时现场拍的这幅照片绘制的。这是历史的见证,是中国大学及附属中学的光荣。1935年12月22日,北平学联在中国大学逸仙堂举办血衣展览,展出“一二.九”、“一二.六”事件中各校受伤学生的数百件血衣。这个展览是由中大学生董毓华和白乙化筹办的。白乙化不久也投身抗日前线,成为平西抗日游击战的著名领导人;他的绰号“小白龙”,使敌寇闻名丧胆。他于1941年在密云与日军战斗中光荣牺牲。白乙化同志的墓就建在密云水库岸边。中国共产党早在1924年便在该校建立了组织,冯雪峰、齐燕铭、吴承仕、曹靖华、段君毅、任仲夷、崔月犁、宋汝棼、黎光等老一辈革命家曾在此开展过地下斗争。中山先生说:“夫袁世凯者,北洋军阀之首领,时与列强相勾结,一切反革命的专制阶级如武人官僚辈,皆依附之,以求生存”,“以假共和之面孔,行真专制之手段也”。为了真共和,孙中山亲手创建中国大学及附属中学,于1912年冬筹办,1913年4月13日开学。11年后,1924年月1月下令筹备黄埔军校,5月5日军校第一期学生开始入学,5月16日正式开学。中国大学和黄埔军校,共同培育革命人才,一文一武,一北一南,是中山先生“振兴中华”人生的不朽丰碑!国民党故老相传“先有中大,后有黄埔”事实确是如此,培养文职人才的国民大学(中大前身),比之后建立的培养武职人才的黄埔军校的历史,要早11年之久!现在中国大学和黄埔军校都已不存在了,但有“中大附中”既今二十九中依然为民族、为国家培养人才。二十九中的前身是中国大学的旧址。在中华大地上,以中山先生的名字命名的学校很多,但只有中大附中是由中山先生亲手创办的惟一一所中学。这所学校至今一直从事教育工作,为振兴中华培养人才。她是中山先生遗留给北京市西城区的一艘正在航行、永不沉没的中山舰!是国之瑰宝!
北京市第171中学位于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北街8号。学校始建于1958年,1978年被北京市人民政府定为东城区重点中学,2005年被评为北京市示范高中。 在全面提高办学水平、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学校始终坚持“精心、精细、精品”的办学精神,不断实现”惠师、惠生、惠民”的办学目标,精心培养“健全的人格、优雅的行为、坚实的基础、出色的智慧”的终身发展的学生。 近年来,学校先后被评为市级示范高中、市级德育工作示范较、市级科技教育示范校、市级教育科研先进单位、市级文明单位。获得各类荣誉称号四十余项。 学校坚持走内涵发展之路,实现软硬件建设的双向突破。现有南北两个教学点.建筑面积58432平方米,其中主楼34000平方米,集文化教育中心,科技实验中心,艺术健身中心,信息网络中心为一体,为师生发展提供了一流的硬件设备。 学校在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构建“人人成才”德育模式,探索“生活育人,活动育人,教学育人”德育途径。提高德育工作实效性方面有了成功的尝试;在实施“主体教育”“尊重教育”提高学生整体意义上的学习质量,扩大优质教育覆盖面,满足人民群众入学需求方面,做出了显著的贡献;在推进素质教育,加大新课标实施力度,构建和谐课堂,提高课堂效率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在营造教科研氛围,扎实做好校本培训,打造学习型团队方面形成了较为明确的思路;在艺术科技体育教育中实施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培养“优秀基础加特长”的中学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在实施优质资源共享,发挥辐射作用,参与学区化管理方面,赢得了积极的效应。学校各项工作形成了和顺、健旺的发展势头。 学校着力把“为和谐社会培养人才”作为建校、治校、兴校的核心追求,引领全体教职员工树立“创造并享受和谐教育”的理念,以“师生发展为本”思想为指导,以完善学校文化建设为重点,营建“人文校园、数字校园、书香校园”。注重师德与师风并行,建设严谨高效,务实进取,充满生机活力的教师文化;刚性管理与柔性管理相融,建设科学、规范、人本、民主相一致的制度文化。科技与人文相结合,建设具有教育力的学校环境文化。在学校文化积淀与建设中,既注重过程的的精心创意,又注重细节上的点滴积累,为发展校园文化内涵,构建全面系统优秀的学校文化奠定了基础,促进了和谐教育的逐步实施。
公众号
视频号
小红书
小程序
APP
京ICP备16044424号-2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3064号 Copyright © 2001-2024 hteacher.net 北京中师华图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