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66中学校是重庆市联招学校,创办于1964年,是全国争当“小小实验家”学校,重庆市文明礼仪示范学校,重庆市绿色学校,重庆市现代信息技术先进集体,重庆市“五四”红旗团委、渝中区最佳文明单位,渝中区卫生学校,渝中区“园林式单位”,渝中区“语言文字规范示范”学校,渝中区社团活动基地,渝中区跆拳道训练基地。 学校地处大坪繁华地段,占地30余亩,毗临解放军后勤工程学院、重庆煤炭设计院、重庆电信局、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等科研单位和产业单位,办学环境良好,交通极为便利。学校内部环境优美,教学设备先进,运动场地充足,特色活动丰富,是学生理想的成长环境。学校男拳女舞“阳光”体育运动、校园文化艺术节、漂书活动、“我型我秀”课本剧创作及表演活动、“走进经典”、“走好人生每一步”主题活动等传统活动项目备受各届学生青睐。 学校坚持“教育即成长”的办学理念,坚持“不放弃,不抛弃”的原则,狠抓德师风建设,狠抓教学质量管理狠抓学生品行修养的养成,具有强烈的生本意识、发展意识和创新意识,取得了较多的成绩,得到了上级领导的高度赞扬,荣获“完全中学质量目标管理先进学校”的荣誉称号;学校坚持以科研为先导,将教育科研、教师培训和教育教学实践有机结合,提出“优教优德”的教师形象培养目标,在教师气质、内涵、专业素养方面形成了独特的培养模式。学校160多个教职员工中,有80%以上获中高级教师职称,拥有的市区级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在同类学校中所占比例最高;学校教学管理从实,成绩突出,近年来,学校中考和高考成绩显著,获得高中教学质量特别奖励;学校德育途径多元,讲究德育方式,高度重视学生的品行教育,积极引导学生自主管理和自我教育。 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学校逐步形成了以“和善、和谐、和乐”为核心的“三和”文化办学特色:倡导将创新意识融入德育学科,谋求播洒爱心,生长善举;融入课堂实践,谋求耕种智慧,生长责任;融入校园环境,谋求崇尚体验,生长快乐。学校将“责任·自信·仁德·创意”作为校训,旨在激励全体师生努力成为一个具有责任之心,自信之心,能行仁德之举,拥有创意能力的人。 40多年的办学过程,学校已成为社会认可,家长满意,学生愉悦的学校。在大坪地区即将成为渝中区商业文化副中心和创意产业园区之际,学校迎来了发展史上的大好机遇。目前,学校正在努力创建与大坪地区同步发展的渝中区西部地区重点高完中。
重庆市北碚区王朴中学校毗邻重庆市两江新区,位于乡土气息浓郁,人文底蕴深厚,素有“中国花木之乡”、“国家级特色旅游镇乡”、“全国百强中心小城镇”的北碚区静观镇。学校由红岩英烈王朴同志于1946年创办。沧桑六十余年,学校易名而不易志,以坚实的“王朴精神”的教育发展的源动力,以“立足北碚、服务城乡、影响重庆”为办学目标,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农村优质教育发展之路。 学校占地面积80余亩,现有52个教学班,在校师生近三千人,中高级教师105人,1名区科技特色名师工作室主持人,20余名市区级骨干教师,是北碚区占地面积最大的花园式农村重点中学。 学校扎实践行“德铸群英兴华夏”的办学理念,把复兴民族的使命感凝铸于每一个师生的灵魂,形成了“立德、励志、求实、创新”的良好校风,打造了鲜明的德育特色和靓丽的科技创新教育特色,连续六年获得区素质教育督导评估一等奖和区高中办学效益显著奖。目前,学校拥有400米标准化的塑胶运动场,设备先进完善的实验室、教室、图书馆、科技馆、学生食堂、学生公寓,打造了融校园、家园、花园、乐园为一园,集社会美、艺术美、自然美、科学美于一身的文明校园。
始建于1939年的重庆市南华中学,原名江三中,是渝北区办学历史最悠久的老牌高完中,重庆市重点中学。建校70多年来,以先进的理念,鲜明的特色,为国家培养了一批批优秀人才。 学校教学设施一流。有现代化的教学楼、科技楼、图书楼,有温馨舒适的学生公寓,有功能完备的大型塑胶运动场,有重庆市示范学生食堂,是同学们探知求真的理想之地,修身养性的精神家园。 学校现有60个教学班,3200多名师生。教师研究生水平和双学历达48%,有一支以国家、市、区级骨干教师、特级教师、高级教师为龙头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其中, 全国科研型骨干教师3名,中学研究员级教师1名、特级教师2名、市、区骨干教师近50名。学校以“激人上进,助人成功”为办学理念,以“书画养人、武术强身”为办学特色,高、中考成绩历年位居渝北区前茅。 学校大力推进新课程实验,注重学生全面发展,是全国“武术之乡”渝北发源地,重庆市唯一的高中书法实验学校。首任校长吴丙然,校友王儒全、辜敏曾分别受到毛泽东、邓小平、胡锦涛等党的三代领导同志的亲切接见。 学校实行封闭式管理,24小时值班,保证学生的安全。设立100万元 “南华助学金”,为品学兼优的贫困生完成学业提供有力保证。 历史名校江三中,教育高地新南华。以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为己任的南华中学,激你上进,助你成功!
与时俱进的潼南大佛中学——是1998年由原潼南县大佛职业中学改成的一所单设初级中学。历经十年磨砺,大佛中学已是潼南初中教育示范学校、潼南县文明单位、潼南县电化教学示范学校、渝西学院实习教育基地。并连续五年被县教委评为“学校常规管理规范(甲)学校”“师德师风建设先进单位”“学校工作综合考评先进单位”、“体育卫生工作先进单位”;十年磨剑铸就了大佛中学良好的社会声誉和大佛中学人自强不息、与时俱进的奋斗精神。学校校舍美丽,环境宁静幽美,文化氛围浓厚,是一个理想的育人环境。现有教职工98名,在校学生1700名,其中住宿生600名。?全新的教育理念:一、坚持“以学生和谐发展为本”的先进办学理念,人文至上,全面和谐育人,实现教育的全面化,全体化,让每个学生都能张扬个性,创造生命的精彩。二、努力贯彻“让学生成材,让家长放心,让教师成功,让社会满意”的办学宗旨,全面提升学校教育的功能。三、以能力发展和综合素质提高为核心,注重创新精神培养,为学生未来学习和工作储备能量。完备的办学设施:大佛中学拥有可容纳27个教学班的教学楼两幢,有功能齐全的综合楼两幢,有可容纳1000名学生住宿的学生公寓一幢,有标准的运动场和篮球场、排球场、有大片的绿化带和成片的绿荫地。有先进的多媒体语音教学系统、国家远程教育系统和校园广播系统,有藏书丰富的图书、阅览室和器材齐备的理、化、生实验室,更有多个课外活动室。新的学生食堂正在拟建之中。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大佛中学锻造了一大批师德高尚、学识渊博、教艺精湛的教师,形成了“厚德、博学、敬业、奉献”的朴实教风。学校现有高级教师8人,中级职称教师38人;其中市级骨干教师1人,参加县级骨干教师培训12人,平均年龄38岁,学历合格率100%。育人队伍结构合理,业务素质高,科研能力强,有126人次获得国家级科研论文奖,有168人次获得市级教科研论文奖;有1人次获得市级优质课竞赛二等奖,五人次获得县级优质课大赛一等奖。骄人的教育教学质量:大佛中学拥有一群认真负责、经验丰富的德育干部队伍和班主任队伍,形成了德育干部、学校团委和班主任多管齐下的德育工作合力,形成了“和谐进取、崇真创新”的良好校风,连续五年被评为“德育工作先进单位”;学校团委工作也连续四年被县团委授予“五四红旗团组织”。学校教学质量连续五年在高水平上不断攀升,中考升重高人数2004年达109人,2005年达119人,2006年达153人,2007年达142人,其中四届考生中吴代锋、唐槐炯、米伟、付泽希等均考出了优异成绩;2007年还获得潼南县教委颁发的“中考质量优秀奖”奖,有3位教师先后获得“教学能手”称号。同时,组织学生参加学科竞赛、体育运动比赛和其它类比赛,五年来有68人次获得国家级一等奖,其它奖次无数。全面发展的育人机制:大佛中学坚持“全面育人”的办学思路,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全面提升学生的素质,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学生课外活动。学校成立了校园文学社、校园广播站和少年团校,另有合唱、书画、球类、武术、摄影、手工制作、科技等多个课外兴趣小组,活动开展有声有色,既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生活。又发展了学生的全面素质,曾有多人次在市、县级比赛中获奖。?新目标,新起点,大佛中学领导和全体教职员工正意气风发,与时俱进,朝着建设渝西初中教育名校的目标迈进。?
重庆市万州高级中学创办于1959年,原名万县沙河中学、四川省万县中学、重庆市万州中学,系原四川省和重庆市首批重点中学。学校属三峡移民搬迁单位,新校由对口支援单位清华大学免费规划设计。现有高中教学班60个,初中教学班12个,学生4111人。教职工245人,其中特级教师6人,中学高级教师88人,全国优秀教师及劳模8人,市、区级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35人,国家、市、区级骨干教师近30人。 校园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拥有一流的多媒体教室、实验室、科技楼、体育场、体艺馆、图书馆、学生食堂和公寓。开通了千兆校园网,实现了“三通”(班班通,室室通,家家通)。 学校遵循“勤、恒、博、专”的校训,秉承“为造就千姿百态的人才奠基”的办学理念,在促进每个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充分关注学生的个性特点,促进学生身心、学业健康发展。学校办学质量优异,人才辈出,特别是恢复高考以来,高考成绩在区县屡屡夺魁,邓晓敏同学勇夺重庆直辖市首届高考理科状元;年年均有学生获得万州地区高考文、理科状元。学校被赞誉为“巴渝名校”、“万州基础教育的标杆”。学校获得了全国“民主管理先进单位”、“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全民健身先进单位”、重庆市“文明单位”、“园林式单位”等二十多项国家级、市级荣誉称号。万州高级中学创建重庆市首批示范高中受到重庆市教育专家的高度评价,课题获得重庆市先进集体(排名重庆第4),成果获得重庆市特等奖,重庆市只有5所重点中学获此殊荣。 近年来,学校接待了中央电视台、美联社等100多家海内外新闻媒体,美国、乌克兰等国家友好城市和单位的访问交流。2004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等中央领导到万州高级中学视察,给予了高度评价。 2008年北京奥运火炬接力万州站起跑仪式在万州高级中学体育场举行,受到北京奥组委的高度赞扬。 2010年3月,中央政治局委员、市委书记薄熙来、市长黄奇帆、市人大主任陈光国、市政协主席邢元敏等领导到万州高级中学视察,薄书记称赞我校“学生思维活跃敏锐,学校教育很成功”。
重庆市涪陵第二中学,简称“涪陵二中”,位于重庆市涪陵区报本祠街2号。 1943年建校,其前身为“中正中学” 、“涪南中学”,原四川省首批高完中。 现有教职工122人,其中专任教师109人,学历达标率100%,其中本科毕业80人,区级青年骨干教师12人,中学高级教师2人,中学一级教师37人。通过广纳各路英才,学校已形成敬业爱生、乐于奉献、勇于开拓、素质过硬的师资队伍。面对急剧发展的教育形势,学校不断加大投入,加强硬件建设,努力抢占现代教育制高点。 1998年12月,学校被授予“爱国卫生先进单位” ;2000年12月顺利通过了“区级电教示范校” 的检查验收并授牌;2002年荣获涪陵区第二届艺术节一等奖,涪陵区首届排球运动会初中男子第一名、高中男子第二名;2003、2004年连续被评为“文明单位”和“综合治理先进单位” ;2004年荣获区教委“九五”优秀电教课题评选二等奖,荣获涪陵区义务教育质量二等奖,高考质量二等奖。今天的涪陵二中已历经60多个春秋,但仍是风华正茂,朝气蓬勃。沐浴着新世纪的朝霞,学校正朝着争创“区级重点高级中学”的目标奋进,二中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重庆文理学院附属中学校是渝西地区唯一一所高校附中,重庆市联招学校。学校建于1947年,她的前身——永川师范为永川区内外培养了8688名合格教师和1246名党群、经济、文卫、科技、企业各界精英,众多优秀学生担纲各中小学、教管中心、党政群部门、企事业单位领导职务。 学校地处永川新城区,紧邻永川区委区政府和重庆文理学院。校本部占地75亩。区位优越,交通便捷,师资力量雄厚,办学条件一流,教育教学成果丰硕,先后荣获重庆市社会主义文明礼仪示范学校、重庆市民主管理示范学校、重庆市先进基层党组织等称号,年年获得永川区高中教学先进奖和初中教学一等奖,成为永川区首批命名的人文校园、绿色校园、平安校园、健康校园。 学校转制,两易其名,艰苦创业建奇勋,盛世如歌谱华章。六十余载办学,积淀了厚重的文化底蕴和丰硕的办学业绩。学校在管理、教学、德育、后勤四大板块构建了系列文化、理念及模式,彰显了艺体文化和茶竹文化特色,形成了自强不息、和谐共进、志在一流的附中精神。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蒸蒸日上的重庆文理学院附中将深入践行素质教育,坚守“文化兴校、特色强校、品牌立校”的办学愿景,为永川建成基础教育强区再立新功!
重庆市丰都中学校始建于光绪19(1893)年,历经“五云书院”、“县立高等小学校”、“丰都县立中小合校”、“丰都县立初级中学”、“川东区丰都中学”、“四川省丰都中学校”、“重庆市丰都中学校”等九个历史演变阶段,走过116年的辉煌历程。学校历史悠久、文蕴厚重,素以“治校严谨、管理规范、质量突出、特色显著”而享誉川蜀巴渝,是重庆市重点中学、成都军区国防生源基地。学校秉承“振兴中华、服务桑梓”之宗旨,铭记“至真至要、尚德尚能”之校训,坚持“彰显个性、和谐发展”之理念,实行网络层级管理,业已形成“管理规范化,设备现代化,教学艺术化,校园园林化”的崭新格局。三峡截流,举校南迁,给学校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学校师资雄厚。学校现有教职工264人,其中专任教师244人,专任教师中:研究生10人,大学本科210人,大学本科以上文化层次的占90%;获研究员职务的1人,高级教师职务84人,中级教师职务90人;特级教师3人;市级骨干教师13人,县级骨干教师10人,校级骨干教师73人;高级职务评审委员会成员1人,中级职务评审委员会成员5人;丰都教育界各学科专委会正副一事长8人。学校规范宏大。学校占地面积155655 m2,建筑面积73541m2; 学校现有教学班77个(其中初中班17个,高中班60个),在校生4597人(其中初中学生866人,高中生3731人)。 学校设施齐全。学校办公楼、小礼堂、会议室、接待室、档案室、医务室、广播室等一应俱全;图书楼藏书十万余册,可同时共上百学生书海泛舟;教学楼室内宽敞明亮、名言警句、名人画像、空调电扇、饮水机等,学习环境高雅宜人;科技楼有微机教学室、多功能室、校园网、卫视闭路系统、闭路监控系统、数字广播系统、非线性编辑系统等现代科技设备,为学生峰手攀险搭设阶梯;实验楼理化生实验设备先进、器材齐全,是学生求知的极佳所在;学生食堂宽敞壮观,设施一流,可同时供3000学生就餐;学生公寓建筑面积17000m2,可容纳3000名学生住宿,室内空调、电话、热水器、微机桌等设备齐全标准,应有尽有;艺体教育设施更加完善,400米环形跑道、足球场、篮球场、网球场、羽毛球场、乒乓球场地,全是塑胶的;还有音乐室、绘画室供近5000学生“彰显个性,和谐发展”。 学校管理规范。学校通过多年探索,形成了“校长负责,党委监督,工会参与”的“点、线、面”相结合的“层级式”管理模式,坚持“以人为本,依法治校”的管理理念,各种制度健全、管理科学高效。为实现“致力于培养,个性健全,社会责任感强,多元智能全面开发,具有广博文化素养和高雅情趣,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现代新型人才”的育人目标,学校坚持“德育首位”,扭紧“课堂教学”这一中心环节,深化教学改革,致力科研强校,狠抓课题研究和推广,突出艺体特色,使学校步入迅猛发展的快车道。学校业绩辉煌。百多年来,学校为地方经济的腾飞和社会的发展培养了三万多名毕业生,为高等院校输送了近二万名天之骄子。特别是近几年,办学质量更是令人瞩目:高考上线人数历年突破千人大关,学生冉蕾莉、王江源、王运、孙静、黄麟玮、陈柏良、杨虹、冉龙会等数十人先后考入清华、北大、浙大、复旦等名牌大学,赵丰、谭鑫等先后考入中国航天大学而成为飞行员。教育科研成绩显著,课题研究成果丰硕。国家级课题《中学法纪教育目标、内容、方法研究》获国家级课题研究一等奖,校本教研获专家组高度评价,艺体教育被评为“全国艺术教育先进单位”。学校先后获“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全国科研兴教示范单位”、“全国艺教名校”、“重庆市文明单位”、“重庆市依法治校先进单位”、“重庆市园林式单位”等130多次殊荣。
重庆市大江中学校是一所2002年进入重庆市“联招学校”的完全中学,坐落在巴南区鱼洞镇,滨临长江,交通便利。校园绿树成荫,幽静雅致,是繁华世界里的“桃花源”,是有志者潜心读书,求学上进的理想佳处。 学校现有46个教学班,在校学生2400多人。学校始建于1993年,由落户于南川、万盛、綦江、江津的九个国防厂的九个完全中学合并迁建而成。1997年搬迁到位并开始面向社会招生。九校均有三十多年的办学历史,都曾以各自特色和辉煌享誉当地。重组而成的重庆市大江中学,集中了九校的优势,实力强劲。2006年全面完成移交工作,成为巴南区教委的一所直属学校,迎来了学校发展的第二个春天。 重庆市大江中学以合并为契机,调整师资结构,从近400名教师中选聘了150多名中青年教师组成新的师资队伍。他们年富力强,敬业向上,经验丰富。其中,中高级教师占70%以上。已有40多名教师参加了研究生课程进修班学习。 重庆市大江中学以“立足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着眼学生的未来发展”为办学指导思想,走特色之路,努力于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近几年,办学成绩特别是高考成绩显著突出,赢得了社会的广泛称赞。2004年上线314人,其中本科达155人;2005年总体上线352人,本科上线185人,重点本科上线42人,上线率达到74.3%;2006年总上线388人,本科上线156人,位居巴南区同类学校前列。
重庆市66中学校是重庆市联招学校,创办于1964年,是全国争当“小小实验家”学校,重庆市文明礼仪示范学校,重庆市绿色学校,重庆市现代信息技术先进集体,重庆市“五四”红旗团委、渝中区最佳文明单位,渝中区卫生学校,渝中区“园林式单位”,渝中区“语言文字规范示范”学校,渝中区社团活动基地,渝中区跆拳道训练基地。 学校地处大坪繁华地段,占地30余亩,毗临解放军后勤工程学院、重庆煤炭设计院、重庆电信局、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等科研单位和产业单位,办学环境良好,交通极为便利。学校内部环境优美,教学设备先进,运动场地充足,特色活动丰富,是学生理想的成长环境。学校男拳女舞“阳光”体育运动、校园文化艺术节、漂书活动、“我型我秀”课本剧创作及表演活动、“走进经典”、“走好人生每一步”主题活动等传统活动项目备受各届学生青睐。 学校坚持“教育即成长”的办学理念,坚持“不放弃,不抛弃”的原则,狠抓德师风建设,狠抓教学质量管理狠抓学生品行修养的养成,具有强烈的生本意识、发展意识和创新意识,取得了较多的成绩,得到了上级领导的高度赞扬,荣获“完全中学质量目标管理先进学校”的荣誉称号;学校坚持以科研为先导,将教育科研、教师培训和教育教学实践有机结合,提出“优教优德”的教师形象培养目标,在教师气质、内涵、专业素养方面形成了独特的培养模式。学校160多个教职员工中,有80%以上获中高级教师职称,拥有的市区级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在同类学校中所占比例最高;学校教学管理从实,成绩突出,近年来,学校中考和高考成绩显著,获得高中教学质量特别奖励;学校德育途径多元,讲究德育方式,高度重视学生的品行教育,积极引导学生自主管理和自我教育。 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学校逐步形成了以“和善、和谐、和乐”为核心的“三和”文化办学特色:倡导将创新意识融入德育学科,谋求播洒爱心,生长善举;融入课堂实践,谋求耕种智慧,生长责任;融入校园环境,谋求崇尚体验,生长快乐。学校将“责任·自信·仁德·创意”作为校训,旨在激励全体师生努力成为一个具有责任之心,自信之心,能行仁德之举,拥有创意能力的人。 40多年的办学过程,学校已成为社会认可,家长满意,学生愉悦的学校。在大坪地区即将成为渝中区商业文化副中心和创意产业园区之际,学校迎来了发展史上的大好机遇。目前,学校正在努力创建与大坪地区同步发展的渝中区西部地区重点高完中。
公众号
视频号
小红书
小程序
APP
京ICP备16044424号-2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3064号 Copyright © 2001-2024 hteacher.net 北京中师华图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