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溪中学是巫溪县境内唯一一所重庆市级重点中学。学校始建于1940年,位于大巴山南麓、渝陕鄂交界处的大宁河畔,2008年秋学校分为新老(赵家坝和镇泉)两个校区,新校区—马镇坝校区位于马镇坝新城,占地面积200余亩,学校占地总面积近300亩。 学校环境优美,教学设备设施齐全。拥有微机室、多媒体教室、多媒体语音室、理化生实验室以及远程教育设备设施。全县一流的新教学楼、科技楼、阶梯教室、男女生公寓、师生食堂、塑胶运动场,为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生活提供了良好的保障;教学闭路电视、有线无线广播、千兆校园网、学校天文台以及教室内的电子监控设备,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学校现有142个教学班,学生9000余人。在职教职工490人,其中专任教师432人,本科学历达100%,高级教师109人,中级教师120人,全国优秀教师4人,教育部劳动模范2人,中学特级教师3人,市级劳动模范3人,市级优秀教师3人,市级骨干教师9人,巫溪名师7人,县级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50人。教师教科论文获县级以上奖励400多人次,两件自制教具获国家级奖励;所辅导的学生获国家级奖励100多人次,县级以上奖励150多人次。
长寿中学始建于1904年,由时任长寿知县唐我圻在“凤山书院”的基础上倡导创办,选址县城东面的林庄坝,时名“长寿县立高等小学堂”。1984年经原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为重点中学,是原四川省重庆市27所重点中学之一,1997年重庆直辖后,被确认为重庆市首批38所重点中学之一。2006年9月,学校整体搬迁至桃花新城,占地317亩,建筑面积9.2万平方米。现有116个教学班,学生6900余名,正式教职工439名。其中研究员1名,特级教师2名,高级教师95名,一级教师188名,重庆市先进工作者1名,重庆市骨干校长1名,市级骨干教师17名及一大批市区级名师和学科带头人。一百多年来,学校积淀了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形成了“济时为民”的革命传统,踏实刻苦的学习传统,勇于拼搏的体育传统,铸就了“勤学、养德”的校训,确立了“为每一个学生自主发展奠基”的办学理念和“团结、拼搏、求实、奉献”的长中精神,打造了 “品德自育、为人自强、交往自律、生活自理、学习自主”的“五自”教育特色,形成了“文明、勤奋、求真、守纪”的校风;“博学、善教、严谨、爱生”的教风和“踏实、刻苦、好学、进取”的学风。培养了数以万计的栋梁之材。学校坚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重视学生的能力培养。紧紧围绕 “五自”教育特色,努力践行“育人为首,教在其中,育教结合,塑造灵魂”的教育思路,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推动了学校的优质和谐发展,学校管理科学规范,教育教学严谨高效,校园环境安全明净,师生精神面貌良好,文化品位不断提升,信息化建设卓有成效,生态校园的氛围初步形成,办学特色更加鲜明突出。
重庆市徐悲鸿中学于2011年1月6日顺利开校.新建的徐悲鸿中学是江北区委、区政府投资2个亿,在江北区核心地段北滨路打造的重庆市主城区规模最 大、地理位置优越、设备设施先进、最具发展潜力的单办处级中学。目前学校有175名教职员工、2234名学生第一次组成拉歌方阵。 该校从全国选聘校长、优秀教师组建优秀团队,以徐悲鸿大师精神文化为底蕴,以追求卓越为目标,力争打造成一所实施完善、功能齐备、环境优雅的书香园林学 校;一所具有国际视野、思想先进的现代化学校;一所重庆市内教育改革的样板、初中教育的名校、素质教育的窗口的学校 徐悲鸿中学的前身为江北区建新中学和北城实验中学。由于江北步行街扩建,两校在搬迁后合并为徐悲鸿中学。从此,建新中学和北城实验中学两所学校将从人们的记忆中渐渐地被淡忘,取而代之则是重庆市徐悲鸿中学。
巴山秀水,两江萦绕,三千年巴渝文化传承;经济重镇,繁华商圈,现代化都市文明浸润;盘溪河畔,花卉园旁,城中之园书飘香。汇山城之灵气,集巴渝之人杰,拥主城之便利,扼两江之核心,孕育出一所交通便利、环境优美、师资雄厚、设备先进、质量一流的现代化中学——重庆市松树桥中学。 松树桥中学始于上世纪70年代,是重庆市首批联招学校,2008年升格为重庆市重点中学。学校地处两江新区核心地带的龙溪地区,是渝北区、江北区、沙坪坝区、两江新区、北部新区的交汇之地,这里市区机关林立,轻轨3号和6号横贯其中,公交线路四通八达,区位优势明显,交通十分发达。优越的地理位置,市区领导的高度重视,松中人的奋发图强,使学校得以高速发展,学校现拥有A、B两个校区,有63个教学班,学生近4000人。松中四十载风雨兼程,励志潜行,弦歌猛进,独得一方地域优势,终成一派人文风流,彰显一流名校风采。 走进松中校园,仿佛走进了一座清幽怡人的园林,绿树衬白墙,书声伴花香,绿荫小园与现代建筑交相辉映。名人名言、励志寄语、文化长廊相得益彰,透视着浓厚的文化氛围。学校配套设施先进,物理、化学、生物、应用技术、数字化实验室一律按市级重点中学配备;科技楼、天文台、图书馆、音乐室、美术室、计算机室、电子阅览室、心理咨询室、医务室等设备先进齐全;教室均配备多媒体,实现网络“班班通”,与多家教育网站合作,实现了资源共享;学生活动区布局合理,设施齐全,这里有一流的体育馆、室内灯光篮球场,网球场、羽毛球场、乒乓球等场馆。配套的教育教学设施为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重庆203中学学校始建于1961年,是长安汽车(集团)下的子弟学校·建校以来,曾先后被授予江北区文明礼仪示范学校,江北区家长学校示范学校,是江北区重点中学,重庆市联招学校,重庆市文明礼仪示范校,重庆师范学院实验中学,西南师范大学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心实验学校,经市足协批准,成立重庆市203中学青少年足球俱乐部·该校有繁荣的校园文化;雄厚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240人,大学专科以上学历占77.6%,其中研修生15人,高级教师45人,中级职称93人;学习环境良好,拥有一流的标准体育运动场,多媒体双向教学网络系统等· 学校秉承“全面育人,严谨治校” [1] 的办学宗旨,教育教学质量多年保持区内高完中第一名(市重点除外)。近几年高考升学率都在90%以上,艺术特长升入大学本科比例高达80%,并且坚持“用同一个标准去量化学生,不用同一个模式去塑造学生”的育人理念,让每个学生都有进步,都有发展。
九十五中大力提倡“智慧教学”、“智慧学习”。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引导激发教师遵循教学规律,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手段,实施学科课程资源整合,不断探究总结富有智慧的教学方法。“教是为了不教”,教师智慧地教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智慧地学。因此,九十五中的教师在教学中不仅注重教会学生知识,更注重教会学生“会学习”。学校深刻意识到,不走“智慧教学”“智慧学习”之路,要想让学生从“题海”中解放出来,真正实现自主学习,只能是幻想。一所真正具有现代育人精神的学校,它应当为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全面发展、和谐发展奠定坚实的身体基础、智慧基础、精神基础。九十五中所追求的育人的目标是——“仁爱之心、康雅之体、智慧之思、多艺之才”;学校整体目标是——从“单方面优秀”走向“整体卓越”,力争学校整体办学实力成为重庆市初级中学的“标杆”。 学校大力加强了教师队伍建设。加强教师的师德修养,建立有效的学习机制,大力实施“名师工程”,特别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仅2006年,学校教师有101篇论文、案例、教具分获国家、市区级的各项奖,其中国家一等奖1人,市一等奖12人,市二等奖30人,国家三等奖17人,市三等奖41人。多位教师在市区级优质课上获奖:市一等奖7人,二等奖20人次。 目前学校承担的课题有国家级课题:“对即将建成的大渡口区中华传统美德主题公园的调查研究”、“情趣思想品德课的设计研究”;市级课题:“初中生家长教育的实践策略研究”、“多媒体环境下的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研究”;市级子课题:“家庭教育问题极其对中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学校基本形成“立人教育”的格局,综合实力增强,步入全面可持续发展的快车道,逐步跻身中国名校行列,初步成为“重庆初中教育的标杆”,立人教育特色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
重庆市渝南田家炳中学是巴南区教委直属高级完全中学、重庆市联招学校,位于有“重庆主城南大门”之称的界石镇,上界、渝黔、渝湘、内环和绕城高速公路交汇于此,距市中区仅20余公里,交通十分便捷。 学校占地面积60余亩,建筑面积37404平方米,创办于1925年,抗日战争时期为“国立边疆学校”校址。学校穿越了88载的风雨历程,经历了“渝南中学”、“国立边疆学校”、“巴县第十中学”、“四川省重庆市界石中学”、“重庆市界石中学”、“重庆市渝南田家炳中学”等发展阶段,通过几代人不懈追求,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拥有较高的知名度。 学校是巴南区首批创建品质教育星级学校之一,确立了以“爱的教育”为内核的一系列办学思想,以“博爱立校、文化润校、质量兴校、特色强校”为办校方略,努力践行“让爱与师生的发展同行”的办学理念,有目标、有计划、有步骤地打造“爱的教育”特色文化,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积极推进素质教育。
江北中学重庆市江北中学校重庆市江北中学创建于清·宣统元年(1909年),那时正值满清王朝濒临崩溃,中华大地革命浪潮风起云涌之际 ,废科举、兴新学已成为时代发展不可阻挡的潮流。学校初创时名为“江北厅官立中学堂”, 址在江北老城桂花街肖曹庙(现重庆市女子职业中学)。由于历史的原因 ,学校校名、校址几经变易:民国元年(1912年)改名为“江北县立中学”,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因增设高中班,学校更名为“四川省江北县立中学校”;在1951年改名为“川东区江北第一中学校”,直属川东行署领导; 1952年,撤区建省,校址划归重庆, 又更名为“四川省江北县第一中学校”。1953年又改迁至北碚区水土镇(原江北县政府所在地),同年三月二十五日,更名为“四川省江北县第一中学校”,1995年因区划调整,学校划归北碚区管辖, 更名为“重庆市江北中学校”。 重庆市江北中学由于国运所系,在中国现代史中经历了一场场血与火 ,甚至是腥风血雨的洗礼,写 下了一页页悲壮的历史。“五四”运动时期 ,他们大力宣扬“民主与科学”、“爱国与进步”,点燃了川东地区反帝爱国运动的第一把火。大革命时期,川东地区首批赴法勤工俭学的三十余人中,就有8人是江北中学的学生;1927年,在震惊中外的“三·三一”惨案中, 我校有一名学生光荣献身,二十多名师生受伤,校长成云章、教师罗海澜失踪。抗战爆发后,地下党在江北中学师生中发展十余 人入党,同时成立了党支部,领导学校师生开展抗日救亡活动,其间先后有三十多名学生奔赴革命圣地——延安。解放战争时期 ,江北中学教师、地下党员任可风被国民党特务逮捕,被囚于死亡炼狱——渣滓洞,重庆解放前夜,在中美合作所集中营大屠杀中脱险 ,成为了彪柄千古的传奇英雄。全国解放后,江北中学的全体师生又积极投身于“三反”、“五反”运动中去,同时 ,为响应“抗美援朝”的号召,一大批莘莘学生投笔从戎,加入到了志愿军的行列。 江北中学是一块沃土。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恽代英、肖楚女等曾来校演讲,对师生进行共产主义教育 。一代代江北中学人在革命传统的感召下,或“投身革命亦为家”,或“烁烁才智报中华”。 从我校走出去的师生有原省委统战部副部长黄觉庆,英国皇家学会会员曹开伦,原省政协主席李培根,驻苏丹国使节王维一,“两弹研制功勋”龚吉君,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 《中国历史文选》主编、兰州大学历史系教授张大可,重庆市政府办公厅副秘书长艾智泉;中日田径对抗赛上获两枚金牌 、省运动会上获两枚金牌、省工人运动会上获三枚金牌的范安辉,与队友合作打破4X100米接力赛全国中学生纪录的曹阳,以优异成绩考入清华,后留学日本的赵建华,赴美留学获双博士学位的尹巨元…… “日月之行若出其里,星汉灿烂若出其中”,曹操的一曲《观沧海》真可谓江北中学百年风雨历程的真实写照。 中篇:今朝尽风流——和谐的育人环境,优异的教学质量 我校是北碚区教育系统唯一的一所园林式单位、绿色学校,也是重庆市首批联招学校之一 ,在上级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关怀了。已获得“重庆市重点中学”的光荣称号。她占地一百二十余亩,校园内绿树环合, 鸟语花香,春天桃李争艳,夏季月季满园,秋来丹桂飘香,隆冬腊梅傲霜。学校现有56个教学班,其中高中30个, 在校学生达三千八余人(住校生三千余人),教职工二百人学历达标率98%,其中四十岁以下的中青年教师占85%。 近几年来,为了使学校在激烈的竞争中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我校走内涵发展之路,确立了“三为本”学校发展的构建思路,即“育人为本”的培养目标,“能力为本”的教育模式,“发展为本”的办学思想,全校师生以“爱我江北中学”为己任, 用他们的智慧和勤劳努力开拓新天地,并以此形成了“超前思维,科学决策,大胆实践,用明天的钱办今天的事”的江北中学人精神。
奉节夔门高级中学是重庆市奉节师范学校在县委县府引进名校资源、打造库区教育强县的号召下,于 2004年同重庆市第八中学联合创办的一所高中学历教育学校。 学校设备设施由政府划拨奉节师范学校设备设施,占地面积100亩。学校藏书26000多册,拥有150余种专业报刊杂志和近2500小时的音像资料及15000余册电子读物。 学校核定编制为200人,规划班级数60个。该校高中教育虽历史短暂,但成绩突出。2004年高考,该校取得“高考文科上线率全县第一名”、“综合评比全县第二名”的好成绩。2007年高考,该校上重点本科13人,一般本科46人,专科70多人,上线率达87%,其中姚思远同学以高考总分631分的好成绩,摘得全县理科桂冠。2008年高考该校升入重点院校20人,一般本科院校69人,专科院校157人,上线率91%。其中杨林同学理科总分655分,位居全县理科第二名。2009年高考我校升入重点院校19人,一般本科88人,专科197人,上线率92.3%。 2010年12月,夔门高级中学通过重庆市组织的评估验收,被评为重庆市重点中学。
师资力量:学校师资队伍雄厚,有专任教师244人,其中中学研究员级教师3人,特级教师3人,高级教师75人,市区学科带头人18人,完成研究生课程进修90余人,硕士研究生4人,全国优秀教师、先进工作者、劳动模范8人。 学校成果:重庆七中,学苑华堂。北毗磁镇古渡,南挽三峡广场,西聆歌乐灵音,东襟嘉陵碧浪。书院东川忆洪崖叠翠,民主沧白铸督堂流芳。振翮腾空,播撒辉光,二百五十载光阴流转,成千上万名中华栋梁。绪统深厚须悟曲径通幽,理念先进方能腾挪直上。教育乃基础,需从改革见时代之光,学校是摇篮,莫把学生作娇子哺养。一训三风,雄峻轩昂;人文关怀,师生共向。教学精湛,追求百步穿杨;社会人生,才是最好课堂。百派春潮终归渤海深处,万峰晴雪朗照昆仑朝阳。 重庆市第七中学校建校已245年,具有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是原四川省首批重点中学、重庆市直辖后首批市级重点中学、重庆市首批首批市级、国家级示范高中创建学校。学校确立了“为未来育人,育未来有用的人”的办学理念,形成了“注重时代特点,突出特长培养的未来教育”的办学特色,不断夯实“探索创新的德育工作、一流领先的信息技术、享誉全国的足球教育和注重应用的英语教育”等四大特色支柱。 学校师资队伍雄厚,有专任教师244人,其中中学研究员级教师3人,特级教师3人,高级教师75人,市区学科带头人18人,完成研究生课程进修90余人,硕士研究生4人,全国优秀教师、先进工作者、劳动模范8人。 学校位于科教文化名区沙坪坝中心,占地130亩,校舍面积8万平方米,教育教学设施一流,人文化校园、数字化校园和绿色生态校园建设初步完成,学生成长环境卓越。学校办学成绩显著,综合办学效益居于重庆市前列,获得重庆市信息技术示范学校、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校本课程实验基地、重庆市德育工作先进集体、重庆市德育示范学校、重庆市信息技术示范学校、重庆市体育工作先进集体、全国群众体育工作先进集体、全国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试点(足球)学校、全国预防毒品教育百所示范学校、重庆市文明礼仪示范学校、重庆市文明学校、重庆市文明单位等荣誉。 发展愿景:一训三风,雄峻轩昂;人文关怀,师生共向。
公众号
视频号
小红书
小程序
APP
京ICP备16044424号-2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3064号 Copyright © 2001-2024 hteacher.net 北京中师华图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