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武学校创办于 1993 年秋,是经十堰市教委、体委批准的一所文武兼修的新型学校。学校注重文化知识和武术指导训练并进,开办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高中教育。实行全封冻式军事化管理,寄宿式一体,是每位莘莘学子习文学武的理想场所。 学校位于举世闻名的道教圣地,武当武术发源地——武当山脚下。东临丹江水库 , 南临襄十高速公路,汉十公路、襄渝铁路自西向东,从学校门前横穿而过,交通便利,依山傍水,环境幽雅。学校占地 2 。 9 万平方米,建筑面积达 1.2 万平方米。学校文武师资力量雄厚,拥有高级管理人员 10 名,有经验的优秀教师和教练员 40 余名。我们郑重向社会承诺,这里是:“公寓式宿舍, 24 小时教练监管,全日制文化课规范教学”,是每位莘莘学子习文学武的理想场所。
地处汉江中路七堰巷2号、被誉为“城北明珠”的十堰市第七中学,始建于1969年。学校依山而建,环境优美,地处交通要道,又远离城市的喧嚣;幽静的位置,全封闭管理,是学生求学的好地方。 学校目前占地面积近50亩,拥有现代化的教学楼、学生宿舍、食堂、运动场等教学及相关配套设施,学校设有微机室、多媒体教室、语音室、物理化学生物实验室、图书馆。 十堰市第七中学从2010年9月1日更名为十堰市张湾区实验中学。
坐落于郧西县城武汉路的城关镇初级中学,始建于1989年,原名城关镇第二初级中学。在2002年的教育改革中,被上级主管部门更名为城关镇初级中学.学校拥有教职工100余人,学生2000余人,25个教学班。师资力量雄厚,教师业务精专,本科以上学历57人,高级教师31人,一级教师50人,省、市、县骨干教师24人。这所年轻而富有朝气的学校,已成为全县教育领域特别是初中教育的一面旗帜,勇立教育改革的潮头,谱写着新的辉煌。
刘洞镇九年一贯制学校位于鄂豫边陲,座落在刘洞镇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地带——刘洞村二组。2006年8月,根据县委县政府和县教育局对学校布局调整意见,将刘洞镇初级中学和刘洞镇中心小学合二为一,成立了现有的刘洞镇九年一贯制学校。学校现有教学班26个,在校学生1436人,教职工87人,其中本科学历36人,专科31人,骨干教师28人。目前校园占地31005m2,校舍面积达10508m2,有标准化的二类理化生实验室、图书室、微机室和现代远程教育卫星教学专用教室。学校布局合理,环境优美,文化气息浓郁,是学生成长和学习的好地方。
十堰市第二中学位于市中心老虎沟路22号,于1981年经十堰市政府批准创办。经过30余年的发展,学校办学规模、办学条件、办学水平取得长足进步,教育教学成绩斐然,学校被授予“湖北省级示范高中” “全国体育卫生工作先进单位”、“湖北省文明单位”、“湖北省教改试验学校”、“湖北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湖北省园林学校”、“十堰市最佳文明单位”、“十堰市教育教学管理示范学校”等。 学校现有教职工近400人,具有中高级职称教师占87%,其中特级教师3人,研究生学历的教师40多人,外籍英语教师1名,国家、省、市级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53人。
丹江口市第一中学始建于1941年7月,前身为湖北省立联合中学均县分校、湖北省立八高均县学校。独立建校后为湖北省均县县立初中,1958年丹江口水库始建,校址由均县城关迁至丹江口。校名历经湖北省均县县立初中、均县第一中学、丹江口市第一中学演变,1984年8月始为现名。1962年、1984年两次被湖北省教育厅明确为,全省首批办好的重点中学之一。 学校现有62个教学班,在籍学生约3000人。在岗教职工296人,其中专任教师249人(含带课管理干部),高级教师113人(其中特级教师1人),中级教师106人。 校园面积120000平方米,校舍面积54800平方米,学校现有教学楼、实验楼、科技楼等主要建筑十五栋,标准田径场和多功能球类运动场各一个;学校理化生实验室、劳技和音、美专用教室配套;有联网的电子阅览室和多功能教学资讯中心,配备电脑220台,图书馆藏书量达十万余册(含电子图书),一线教师配备笔记本电脑112台。 争创省级示范学校以来,丹江口市一中以更新观念、树立正确的质量观和教育价值观为突破口;以改进课堂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为重点;以加强德育工作、优化育人环境为首要内容;以深化教学科研、教育改革为动力,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炼出“以人为本,德育为首,和谐育人,全面发展”的办学理念,坚持走“和谐育人”的特色之路,弘扬“团结、拼搏、敬业、奉献”的“丹江口一中精神”,校风、教风、学风振奋向上,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高考成绩已连续十余年在十堰市同级同类学校中稳居前列。
十堰一中是湖北省首批重点中学,湖北省省级示范高中。 校园面积210亩,总建筑面积71000平方米。教育教学设施完善,生活及文体活动条件优越。教室配备投影、电视机、网络终端、空调机。学生公寓配有物品柜、卫生间、空调机、暖气等设施。还有师生大餐厅、现代化体育馆和占地25000平方米的田径运动场。图书馆藏书15万册,是全省地市州中唯一的一所“达标图书馆”。 学校现有69个高中教学班,学生4500人。在岗教职工249人,专任教师212人,研究生学历34人。特级教师8人,高级教师93人,中级教师38人,中高级职称率占75%,学科带头人、教学骨干和各类拔尖人才占专任教师的21.53%,另有省、市级教育教学学会正副理事长19人,学校已成为十堰市教改、教研和教学实践的主要阵地。 十堰一中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师生共进、全面发展”的办学理念,并不断丰富其内涵: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建和谐发展的学校,做学生欢迎的教师,育祖国建设的栋梁。在先进理念指导下,半封闭式管理,全开放式教育,成为十堰一中的鲜明特色。 多年来,一中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推行素质教育,为高等院校和地方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和输送了大批合格人才。“建造一流学校;争创一流成绩;为大学输送一流的毕业生” 是十堰一中始终追求的目标。围绕这一目标,认认真真地搞素质教育,踏踏实实地抓教学管理,理直气壮地抓高考升学,使一批又一批有志青年插上了理想的翅膀,园了大学梦,为社会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栋梁之材。
车城高中(原东风六中),位于十堰市张湾区车城路52号,南靠东风公司制泵厂,北邻十堰东风教育集团第五中学,西与十堰市第13中学毗邻。校园占地面积为3万平方米,约46亩,校舍建筑面积20775平方米。全校现有高中三个年级,43个教学班级,在册学生2300余人。其中艺术班6个,在册学生300余人。全校在册在岗教职工188人。其中,特级教师1名,省级骨干教师1名,高级教师76名,教育硕士30名。市级骨干教师11人。 车城高中创建于1971年,是原第二汽车制造厂(现东风汽车公司)建立最早的一所普通高级中学,1985年被确定为第二汽车制造厂重点中学, 2003年被评为“十堰市重点高级中学”,1993年六中在鄂西北率先设立美术、音乐特长班, 2004年根据企业改革发展需要,东风公司教育部门整体移交地方政府,十堰东风教育集团成立,学校更名为“十堰东风教育集团第六中学”。2006年被评为“十堰市普通高中示范学校”。2008年4月十堰市人民政府正式将东风六中划归十堰市教育局直接管理,学校同时更名为车城高级中学。 车城高中自建校以来,历任领导坚持走创新图强之路,使学校不断壮大。截止2008年,学校共培养初中毕业生7200名,高中毕业生18000余名。恢复高考制度后, 学校共有7400多名学生考入各类大中专院校,其中清华大学9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飞行学院9名。1992年,又在鄂西北地区首开高中艺术教育先河,创办美术、音乐特长班,仅2006-2008年就有583名学生考上了各类艺术本科院校。 从车城高中毕业的学生中,有许多学子已做出了骄人的成绩,他们为车城高中、为十堰市赢得了荣誉:1994届的李智斌是一位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工作的航天人,2008年10月24日参与我国第一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的发射工作,成为一名技术阵地总体工程师,是十堰人的骄傲;2001届的司高峰在2003年世界最佳模特大赛中荣获全国男子冠军;2006届的张志栋参加第26届大学生夏季运动会2008年度海报设计大赛,其作品《手拉手》在全国1682件参赛作品中脱颖而出,获得唯一金奖……
随州市第七高级中学始建于2001年8月,2003年迁址到汉东路25号(原卫校校址),组建烈山中学分校,2004年3月经随州市教育局同意,报市政府批准,定名为“随州市第七高级中学”。 办学条件: 学校位置优越,交通便利,有1、2、3、5、9路公汽经过校门口,办学设施一应俱全:有教学楼,学生公寓、礼堂、图书馆、实验楼等大型建筑;有微机室、语音室、电教室、多功能教室、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专用实验室和四个美术专用画室。 师资力量: 学校校长由市二中原教务主任,烈山中学教务副校长、副书记许太安担任,教学与管理经验丰富。学校有雄厚的师资力量,任课教师全部达到本科学历,(其中有10名教师是研究生毕业) 管理模式: 学校的教学管理独特,把先进学校的教学管理模式与本校的实际紧密结合,把“育人”与“育才”作为管理的目标。日常管理实行全封闭,四级督查,全天候24小时跟读服务。 办学特色: 学校重金投资美术教育教学设施,配备强档师资、专业课教学与文化课教学各成体系。美术高考的上线率达96.8%,堪称随州美术专业教育的“龙头老大”,被誉称为“美术特色学校”
学校以“一流的育人环境、一流的办学条件、一流的管理水平、一流的教师队伍、一流的教育质量”作为自己的工作目标,力争使学校办学条件优良,育人环境优美,教师队伍优秀,管理手段优化,教育质量优异。努力把学校建成高质量、有特色、现代化的、在国内有一定影响、能积极参与国内、国际交流的省级示范性中学。
公众号
视频号
小红书
小程序
APP
京ICP备16044424号-2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3064号 Copyright © 2001-2024 hteacher.net 北京中师华图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