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江口市第二中学创办于1952年8月,当时校名为均县初级中学分校。经均县第二初级中学、光华县第二中学、草店中学、均县五七大学、均县第二中学、丹江口市第二中学演变,1983年因均县撤县建市,始更为现名。学校从1958年始办高中,1965年被列为湖北省重点中学,1978年被列为郧阳地区重点学校,1990年,学校从遇真宫迁到武当山旅游经济特区中心地段,襄渝铁路和汉十公路及汉十高速公路从学校旁边穿过,交通便利。学校校园环境优美,文化积淀深厚,师资力量雄厚,教学设施齐全。学校占地面积60余亩,现有在校学生2620人,教学班40个,教师140人。校园内教学楼、实验楼、办公楼、学生公寓楼鳞次栉比,运动场、排球场、网球场一应俱全;学生餐厅设施齐备;学校藏书8万余册;理化生实验室达到国家一类标准;微机室、多媒体室、电视闭路系统、校园网、语音系统齐备,全校教师人手配备有笔记本电脑。学校先后被认定为“湖北省电化教育工作先进单位”、“湖北省现代教育实验学校”、“十堰市示范学校”。学校坚决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人为本,五育并重,让人人体验成功的快乐”的办学理念,确立“打造品牌学校,构建名师队伍,培育优秀人才”的办学目标,励精图治,团结拼搏,逐步形成团结、严谨、务实、奋进的校风,严教、善导、启智、高效的教风,博学、多思、慎问、求真的学风,是武当山下一颗璀璨的明珠。
丹江口市第一中学始建于1941年7月,前身为湖北省立联合中学均县分校、湖北省立八高均县学校。独立建校后为湖北省均县县立初中,1958年丹江口水库始建,校址由均县城关迁至丹江口。校名历经湖北省均县县立初中、均县第一中学、丹江口市第一中学演变,1984年8月始为现名。1962年、1984年两次被省教育厅明确为全省首批办好的重点中学之一。简介 丹江口市第一中学丹江口市一中始建于1941年7月,前身为湖北省立联合中学均县分校、湖北省立八高均县学校。独立建校后为湖北省均县县立初中,1958年丹江口水库始建,校址由均县城关迁至丹江口。校名历经湖北省均县县立初中、均县第一中学、丹江口市第一中学演变,1984年8月始为现名,1962年、1984年两次被省教育厅明确为全省首批办好的重点中学之一。原来的均县一中仅有近千名学生,百余名教职工,校舍破旧,场地狭小。改革开放后,我市抢抓机遇,加快发展,尤其是1995年,市委、市政府确定我校在十堰市率先争创全省示范高中,调布局,上规模,抓建设,选教师,促进了学校的全面快速发展。目前的丹江口市一中办学理念先进,管理科学规范,师资力量充实,校园环境优美,教育教学质量在社会上享有盛誉。2002通过省政府教育督导室、省教育厅评估验收,2003年10月通过复查被命名为“湖北省示范学校”。
房县二中于1956年创办于军店镇。时有教职工12人,始招初中两个班,学生100名;1958年,附设农医班一个,学生45名,学制一年,专职教员1人,次年停招;1960年发展至9个班,学生510名,次年发展到十二个班,学生600余名。 1969年,校舍被驻军借用,二中迁至窑淮马尾。次年九月又迁到化龙小学。1973年再迁化龙赤土坡,易名军店高中。1970年,始招初中两个班,学生87名;1971年,再招四个班,计有学生283名,即时,军店高中成为完全高中。 1974年9月,驻军迁出原二中校舍,教育局委派陈龙湘同志恢复组建二中,配教职工14名,招收高一新生4个班,学生238名。同时,军店高中改称化龙高中。 1975年,陈龙湘主持恢复房县师范学校,校址定于二中,届时,房县师范与房县二中一校并存。 1980年,化龙高中定为县办重点高中,开始面向全县招生,取代了二中的职能作用。到1982年,全校已有9个高中班,400多名学生,51名教职工。 1983年8月,学校布局再次调整,房县师范迁至杨泗庙,化龙高中随迁至原二中校址,正式命名为房县第二高级中学。二中迁回原址后,接收了原房县师范移交的初二年级3个班,并在西片招收初中一年级1个班,次年再招初一年级2个班。 1984年秋,计有初、高中12个班,学生610多名,教职工67名。二中成为六年制完全中学,学校设有初中部、高中部。当时学校机构设置有党支部、校委会,下设教导处、总务处、工会、团委、初中部、高中部。 1984年,新征土地6亩,校园面积扩大到24000平方米,运动场地由原来的4000平方米增加到8100多平方米。 1985年,初中停止招生,高中招生扩大到四个班,190人。 1986年春,县教育局、经委、劳动人事局在二中合办高中职业班。教育局委托二中开办幼师班,经委、劳动局委托二中开办化工班和机电班,生源为1985年秋招收的高一学生。职业班共有学生150名。学制三年。幼师班除85级部分女学生外,还招了少许社会女青年,培养目标是: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具有高中(中专)文化水平的幼师。开设课程有政治、语文(儿童文学)、数学、科学常识(理化生)、历史、地理、幼儿心理学、幼儿教育学、幼儿卫生学、幼儿语言教学法、幼儿计算教学法、幼儿体育教学法、音乐及音乐教学法、幼儿美术教学法、舞蹈等。机电班和化工班各有学生50名,培养目标是: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具有高中文化水平的,能为房县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技术工人。化工班开设政治、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生理卫生、植物、动物、体育、制图、电工学、无机化学、有机化学、药物化学、职业教育等。机电班开设政治、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体育、机械制图、机械识图、金属工艺学、机械基础、电工基础、机械与机构零件、水泥工艺、粉末工艺、煅烧工艺、电器维修、职业教育等。 二中开办的职业教育班于1986年秋转入房县微生物研究所(现特殊教育学校),正式挂牌成立房县职业技术学校。 1986年7月22日,根据房编【1986】第一号,关于核定县直党政机关和直属事业单位机构级别通知的精神:二中被核定为相当“正区(科)级”机构。(笔者注:“机构”应为“单位”)。 1987年9月,二中仅有高中部10个教学班,学生570名,教职工73名。自筹经费60余万元,建成面积2500平方米的教职工宿舍楼一幢,改善了职工的住宿条件。同年10月,二中开始军训。 1989年秋,二中初中部恢复招生,招收初一2个班,学生119名。此时,全校初、高中共有14个教学班,870名学生,教职工81人。 1992年,自筹经费90余万元,建成一幢3000平方米的教学楼,校舍面积由1983年的1640平方米增加到4640平方米。到1994年秋,二中已有初中部9个班,学生543名;高中部9个班,学生557名,教职工91名。当年增设政教处,教导处下设年级组。1994年,学校机构增设办公室。 1995年,初一招收新生4个班,222名学生,高一招收4个班,204名学生,全校共计20个教学班,1110名学生,97名教职工。自筹经费70余万元,新建面积2500平方米的教职工宿舍楼一幢,并于1996年冬投入使用。 1997年秋,招收初一3个班,学生202名;招收高一新生6个班,427名学生。学校规模扩大到23个教学班,学生1365名,98名教职工。自筹经费75余万元,新建2500平方米的女生公寓楼一幢,1998年投入使用。 1998年秋,初中停止招生,高中招生规模扩大到9个班,学生679名。自筹经费80余万元新建学生食堂1500平方米,1999年投入使用。 1999年,招收高一新生8个班,562名学生。 2000年秋,招收高一新生761人,学校规模扩大到25个教学班,全校共有1710名学生,109名教职工,二中成为完全高中。自筹经费85余万元建成男生宿舍楼一幢,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自筹经费20余万元,购置电脑50余台,建成学校微机室一个,正式开设信息技术课。 2001年,高一招收新生10个班,650名学生。2002年招收新生10班,635名学生。 2003年招收新生11个班,761名学生,此时全校共有30个教学班, 1836名学生,123名教职工。其间,学校自筹经费225万元,先后建成3000平方米的综合实验楼和1500平方米的教师办公楼各一幢。改造原南向大门为东向大门。2001年,高考上省线64人,2002年上省线170人,并被评为“九.五”科研20强学校,2003年,在湖北省第六届黄鹤美育节中获得了十堰赛区文艺节目二等奖。 2004年,学校规模扩大到33个教学班,2246名学生,125名教职工。 2005年,36个教学班,2648名学生,132名教职工。2004年,学校自筹经费15余万元添置电脑60余台,并建成多媒体教室一个。符合现代化教学要求。当年高考本科上线人数188人,首次突破百人大关。2005年高考上本科线237人,郭鑫考上沈阳空军学院。 2006年秋,全市实行“三限”(人数、分数、钱数)政策,理顺高中招生。同年我校招收高一新生11个班,802名学生,全校35个班,学生2525名,教职工132名;2007年,招收高一新生12个班,学生845 名,教职工145名;2008年,招收高一新生 12个班,学生858名,此时全校已有37个教学班,2387名学生,149名教职工。2007年,自筹经费220万元,建成3000平方米的电教图书馆一幢。自筹资金27余万元购置51台电脑,添置了同音源设备,彻底更新了校园广播系统。2008年自筹经费100余万元改造学校运动场地,铺设了塑胶跑道,添加了体育设施。2006年高考本科上线人数279人,戢成考上沈阳空军学院。2007年高考上线人数215人,2008年高考上线人数首次突破300人大关。
房县第一中学,占地面积近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3万平方米。由209国道自然划分东西两大块。东边是学生运动区,校办工厂,西边是教学区、教师和学生生活区。学校有学生公寓三栋,宽敞明亮,可容纳2200学生住宿,学生食堂二个,建筑面积2400平米,基本解决住宿学生就餐。学校现在校学生3780人。分为57个教学班。在岗教职工238人,其中专任教师210人。1738年房县建立“穆清书院”。挑选县内文行皆优的秀才或县试合格者入院研习功课,以应乡试(考举人)之需。1938年,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感召下,一批有识之士在“穆清书院”基础上筹建了“私立房县穆清中学”,1940年更名为“诚公中学”。1949年秋,学校奉命改为“两郧第二联合中学”,1950年改名为“湖北省房县初级中学”。随着形势的发展至1956年,定名为“房县第一中学”。 回首学校的发展历程,困难与机遇相伴,艰辛与硕果并存。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如今的学校,早已脱胎换骨。 在房县通过“普九”验收后,带来了高中发展机遇,学校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抢抓机遇,改善办学条件,使学校建设进入快车道。2002年学校投入了近300万元建成十堰市首家学校局域网,改造了实验室、增添了大量先进教学设备。2003年一中扩建列入县政府工作报告,获得了市县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2004年学校投资近800万元建成高三教学区,与此同时,学校陈旧校舍也得到了彻底改造,实验楼、筒子楼、家属楼都进行了装修改造,极大地改善了办学条件。学校自然形成的教学、活动、生活三区分明的格局,营造[1]成的浓厚的文化氛围,再加上教学设施齐全,生活设施配套,管理上职责明确,措施得力,规章合理,秩序井然,创造出一个较为理想的育人环境。 专任教师100%具有大学本科学历,其中有12人达到研究生学历。专任教师中具有中职以上职称的占80%,其中高级教师56人。特级教师9人,三星级以上教师22人,省级骨干教师4人,国家级骨干教师1人,2000年以来受国家级表彰2人、省24人、市级67人。 教学设备上,在已完成理、化、生、劳技实验室建设的基础上,按照54个教学班的标准逐步了配齐教学仪器、桌凳、柜架设备,在原有一个语言室、微机室、多媒体教室的基础上,又配备一套语言设备,增加2个多媒体教室,安装卫星电视接收装置和教室闭路电视,配齐音乐、美术教学设备,增设声乐训练室和舞排训练室各一个。综合性办公大楼集办公室、学校网络教室、电子阅览室于一体,实验仪器配备基本达到国家一级标准,图书馆藏书达10万册。 为了适应教育现代化和教育信息化的需要,学校先后投资170万元建成包括一个网络控制中心,两个42座计算机网络教室,两个多功能教室,并依据湖北教育信息网和教育卫星宽带网,实现远距离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2003年学校投资23万元,改造校园闭路电视系统,2004年又在高三校区投资40万元完善新区的校园宽带网。
湖北省竹溪县二中,一个鬓簪野花,衣着朴素的妙龄秀女正掸去岁月的征尘,抓住“普高”这一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从封闭走向开放,使校园文化创建步入了发展的快车道。从被誉为“鄂西北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全国绿化百佳县”,地处鄂陕川边陲的竹溪县城沿305省道顺着清澈的竹溪河而下30里,便来到了素有“读书之乡”的水坪镇中心,一座东依竹溪河,西靠马鞍山,斜斜屹立在一个高岗之上的校园就会显现在你面前。放眼四顾,校门典雅质朴,校园儒雅宁静,布局高雅脱俗,建筑雅致协和,这就是始创于1951年,1998年才正式改办为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现在已神话般崛起的竹溪县第二高级中学。
竹溪一中历史悠久,前身为竹溪黉学(后称儒学),始建于明成化十二年(公元1476年),1942年建初中,1958年建高中,是省教育厅确立的首批重点中学之一,十堰市普通高中示范学校。2010年5月,经湖北省政府教育督导室综合督导评估,办学水平达到省级一等标准,即将跻身“湖北省普通高中示范学校”行列。 校园占地108亩(72036平方米),建筑总面积40728平方米,教学区、运动区、生活区“三区”独立,布局合理。教学用房18821平方米,建有图书室、阅览室、实验室、标本室、音乐室、美术室、练功房、报告厅、校史馆、琴房、微机室、医务室、校园电视台等,为实施教育教学活动,实施课程改革提供了基础条件。学校从“绿化、美化、硬化、亮化”入手,建设多元校园文化育人环境,提高校园文化品位。先后投入200多万元对墙壁文化、石刻长廊、主楼门厅、校园CIS系统进行了整体规划建设。主体雕塑雄浑明快、寓意深刻;开卷《论语》,寓意儒学传统;竹、水池寓意知识渊源、凸显竹溪地域特征,再现竹溪一中传承儒学文明追求与和谐发展。黉学楼端庄凝重,博学楼气势恢宏,格致楼简洁流畅,励学楼灵动舒展;思源堂、至善斋、若竹居、若溪阁不仅功能完备,而且时刻人潜移默化的感染和熏陶。走进竹溪一中校园,我们就能感受到人与自然、建筑与自然的和谐交融,虚拟与现实的完美结合。学校建有校园信息网、校园电视台、校园广播系统、电子阅览室等方便迅捷的校园信息平台。学校图书馆藏书68000余册,电子图书25万册。体音美器材齐全,场地宽敞。建有400米环形跑道的田径运动场、篮球场、乒乓球场等运动场地。学校后勤设施完备,建有学生公寓、单身教师公寓,浴室、开水房、公用电话亭、校内购物、就餐付费实行“一卡通”,方便了师生的工作、学习与生活。 学校现有43个教学班,2532名学生,在岗教职工185人,专任教师158人。有高级教师54人,中级教师63人;专任教师中有研究生学历3人,研究生课程班结业6人,本科学历148人,学历合格率99.4%。有国家级优秀教师1人,省级优秀教师36人,县级以上骨干教师或学科带头人35人。近3年,教师中有152人次受到县级以上表彰。
竹山县第二中学,创建于1956年,坐落在施洋烈士的故乡宝丰镇,校园占地面积62亩。校园绿树成荫,花开四季,地势平坦、环境优雅,孕育着浓厚的文化氛围和良好的育人环境。学校教学设施齐全,有微机室、多媒体教室、理化生实验室、图书室、美术室、音乐室、教学楼、学生公寓楼、综合楼、学生餐厅等一应俱全。学校师资力量雄厚,发展迅猛,教职工134人,专任教师中、高级教师39人、一级教师41人,研究生1人,本科学历77人,专科26人。竹山,古称上庸.位于渝、陕、鄂三省市交界之处,地处秦岭,大巴山和武当山之间。总面积为三千五百八十五平方千米。属国家级贫困县之一。由下举目皆是崇山峻岭,人烟稀少,交通不便,经济萧条,文化落后。许多地方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仍找不出一个识文断字的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积极投入文化事业,一是创办完全小学,让少年儿童能够上学读书;二是办扫盲班,动员青壮年进班学习。于是竹山县第一中学也应运而生了。 随着国家形势日新月异的发展,世代目不识丁的劳苦大众学文化的热情高涨了,他们涌跃送孩子上学。全县仅一所初级中学远远满足不了人民群众的求学欲望。于是县委,政府决定创办竹山县第二中学。 竹山县第二中学坐落在竹山的西部精华之地——宝丰。那里人杰地灵,不仅有女娲造人的动人故事,有“女娲青锁”等优美景点,还是中国历史上让世人瞩目的武汉“二七”大罢工的领袖之一,大律师施洋烈士的故乡。竹山二中于1955年秋动工兴建,1957年秋交付使用。占地面积三万零一十五平方米,地势平坦,呈长方形,四周筑有四十厘米宽,三米多高的围墙。第一批建筑土木结构房屋十五幢,设计合理,布局整齐.是郧阳地区当时乃至现在校区最好的学校之一。 学校的大门朝正东方向,青砖砌成,门外两旁各有一株梧桐树,春夏时节,枝繁叶茂,象两位高大雄壮的哨兵日夜守卫着校园,煞是威严.走进大门,一条二米宽的石灰混凝土路把校园一分为二。每条道路的两旁都栽种有柏树,像两支雄赳赳气昂昂的队伍,以标准的立正姿势,凛然的英雄气概,耸立于学校的整个校园。那挺拔的气魄、划一的排列,让每条大道充满着不可侵犯的盖世威风。 房屋的排列讲究对称美。学校的东半部是生活区,西半部是学习区,西南的大片区域是运动场。房屋的结构也整齐划一。教职工宿舍安排在校门的两边,共三幢,每幢十小间,每间约八平米。教室每幢三间,有走廊,青砖立柱。每幢房屋之间或树林,或菜地,或花圃,设计合理,使校园景色掩映成趣,花香四季,空气宜人。 学校本该是先建校,后招生,而竹山二中则是边建校边办学。1956年秋,学校就招收三个初中一年级教学班。这三个班由教育局出面安放在宝丰寺小学,并委托宝丰学区对二中的行政事物进行管理。一年后,才搬回属于自己的学校。从1956年到1966年间,竹山二中每年招新生二到三个班不等。在校生基本上保持十个教学班左右。 由于共和国刚刚建立,百废待兴,教育的发展是缓慢的,尤其是经济文化落后的山区,每前进一步都是艰难的,有了学校,有了学生,但师资力量却极为匮乏。1956年仅有教职工13人。学校领导二人。刘昆负责教学工作,王元成负责行政工作,没有校长。1957年秋,全校五个教学班,教职工一十八人,山西人王金海任校长,刘昆任教导主任,颜元连任副教导主任,王元成任政教主任。三年自然灾害期间,全国的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影响,竹山这本来都很穷苦的地方更是雪上加霜,饥荒夺去了许多人的生命,穷困家庭几乎无一人幸存。学校教职工每天只有七两粮食。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教职工们仍然带领学生克服困难,努力工作。为了加强学校领导班子的力量,1958年8月,县教育局调齐建章到二中任副校长。1961年8月,县教育局派张兴炎到竹山二中任党支部书记,从此二中有了中国共产党支部。 在这十年中,虽然碰到种种困难,但是竹山二中全体教职工的工作热情空前高涨,他们竞竞业业,乐于奉献,不仅把学校建设得更加完美,也为竹山培养了一千多名合格的中学生,为社会作出了较大的贡献。竹山县第二中学姗姗学步似的走过了十年,正在兢兢业业搞教学,一心一意谋发展之时,一场史无前例的风暴席卷而来。1966年8月5日,随着一代伟人,中国人民的大救星毛泽东主席《炮打司令部——我的一张大字报》的贴出,真是“一石击起千层浪”。他点燃了一把天火,神州大地顿时被污云浊雾所笼罩。竹山二中沉寂的校园喧嚣了起来,耳边听到的是人们不愿听到的声音,眼前看到的是人们不愿看到的景象。接着,《人民日报》发表社论文章《横扫一切牛鬼蛇神》。这种形势给一部分别有用心的人以可乘之机,他们借题发挥,推波助澜,掀起了用武力打击那些社会“渣滓”和“阶级敌人”的黑色狂潮。对地富家庭出身的教师进行武力批斗,戴高帽子,挂黑牌子,驾飞机,游斗等一度成为时尚。学校不上课了,门窗玻璃被砸,几乎无一幸免。红袖章充斥着校园,大字报铺天盖地。刚刚创建的校园不到几天就被遭劫得面目全非,疮痍满目,一片狼藉。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荡然无存。竹山二中被红卫兵改为“施洋中学”,“钢总部”取代了校委会。 1967年8月,毛主席发出“对红卫兵要进行教育”的伟大号召,停止串联,“复课闹革命”。紧接着就是“回原籍”浪潮,扩大办学。村办小学,管理区办初中,让学生就近上学。竹山二中位于双坝区域内,由此,又改名为“双坝中学”。 1970年春,竹山二中按照县委,县政府以及县教育局的指示精神,开办高中班。首届招生50名,一个教学班,学生主要来源于竹山西部的几个公社。招生的程序是经贫下中农推荐,学校协助政审,地道的贫下中农子女才有上学的资格。学制为二年。1971年以后的几年中,每年招两个初中班,三个高中班。高中招生必须经过严格的政审,严把学生入学资格关。 由于“宁要无产阶级的草,也不要资产阶级的苗”荒谬学说成为当时招生的政策界标,在相当一部分学生中,呈现出“高中的学生,初中的课本,小学的水平”的可笑局面。一个教学班内的学生,学习基础优劣悬殊很大,给老师的教学带来一定的困难,真是“顾及这头而失了那头”。 上课无本,课无定本,也是这一时期的显著特点。没有统一的教材,只能让科任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决定学习内容。政文课以读报为主或者学习《毛泽东选集》,只有那样才不会犯错误。写作课就写批判文章。主要是批判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数学、物理、化学也只不过是接触一点最基础的东西。为防止革命后代崇洋媚外,也有师资的原因,学校不开外语课。 除此之外,按照毛主席的《五.七》指示精神,“学生以学为主,兼学别样。不仅要学文,也要学工,学农,学军,也要批判资产阶级”。在毛主席指示精神鼓舞下,竹山二中办起了粉笔笔厂、肥皂厂、理发店等所谓的校办工厂。学农的活动最多,也是当时的主流。送肥下乡是每周必不可少的大型公益活动。到了农忙季节,学校以班为单位组成支农小分队,到附近生产队去做农活。加上校内劳动每周至少有三个下午要参加劳作。每天还有军事动作训练,还进行了一次从宝丰到秦古远距离拉炼。 这些活动的开展,使学生强健了体魄,锻炼了意志,也学到了许多课本以外的东西,但是青年人正是学习的大好时机也就这样白白地浪费了,他们所缺少的却是文化理论知识。他们有的拿着高中毕业证书时感叹不已,说不出心理是什么滋味。 生命在于挑战,精彩在于追求。十年间,大风大浪摔打出了一个坚强、团结的竹山二中领导集体。在以校长党支部书记张玉丑,副校长齐建章、蔡锦顺,教导主任王存觉,政教主任周玉广为首的校委会的正确领导下,始终坚持党的领导,维护安定团结,正确引导师生,为学校的建设和发展做了大量的工作。使竹山二中在风云变幻中坚持维护学校利益,不至于出现大的动乱。他们是竹山二中的功臣,二中人将永远怀念他们。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只要有一颗精诚的心,再加上锲而不舍的精神,没有战胜不了的艰难险阻。
公众号
视频号
小红书
小程序
APP
京ICP备16044424号-2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3064号 Copyright © 2001-2024 hteacher.net 北京中师华图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