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马房山中学创办于1954年,是一所久负盛名的完全中学。位于武汉南湖之滨、马房山下,占地面积60余亩,北面与武汉理工大学毗邻,东面与华中师范大学相望。相传古代马房山方圆数里水草丰茂、树木葱笼,因三国时期汉寿亭候关羽曾治兵江夏,放马此山,拴马于山石之上而得名。校园占地60余亩,现代化的建筑和小桥流水、曲径通幽的江南园林风格,使人在领略厚重的历史文化氛围的同时感觉到时代的气息。学校先后被命名为“省绿化先进学校”、“省园林式学校”、“市环境保护示范学校”,区高、中考“立功单位”。是学习的乐园,生活的乐园。 学校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珞狮南路395号 邮政编码:430070 学校现有教职工140余人,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占90%,高级职称的教师占40%,研究生学历有18人,研究生在读的有15人。学校本着“全面发展,艺术见长”的育人宗旨,努力形成了“团结、文明、奋发、进取”的校风,办学实绩得到上级领导和社会的广泛赞誉。学校是武汉市“办学模式改革试点学校”、市“对外开放学校”、市“综合办学水平先进学校”、市“艺术特色先进学校”。 学校拥有一流的现代化教学设施:有两栋规范标准的教学主楼,每间教室都开通了双向闭路教学系统等现代化设施,校园办公全部实现了网络化;学校图书室拥有5万多册藏书,宽敞明亮的阅览室给同学们在课余时间提供了汲取知识的良好氛围;两间微机教室可同时容纳100多人上信息技术课;学校新建了艺术楼,宽敞明亮的画室让莘莘学子在这里发展自己的专长。学校即将动工兴建一幢5000平方米的教学综合大楼,并全面改造运动场。 在多年的发展中,马房山中学始终以德育工作为主导来开展学校各方面的工作。近两年实行了德育改革工作,以“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时代性、科学性和实效性”为宗旨,努力为国家培养“品行文明、品性健康、品位高雅、品质高尚”的有理想信念和实践能力,有开放意识,有爱国心、报国志、强国才和高度社会责任感的优秀人才 ,学校年年被评为区“德育先进单位”。 马房山中学自创办以来,传承着“勤学、苦练、求实、创新”的校训,形成了“刻苦、好学、勤思、善问”的学风、“敬业、爱生、严格、求是”的教风,形成了浓厚的教科研氛围。学校在历任校长的带领下,积极探索新的办学思路,狠抓素质教育和基础教育改革,努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和能力,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社会各届对我校在基础教育改革中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举措给予了高度评价。 学校以一大批国家级、省级优秀教师为龙头,带动学校的教科研工作,以教研教改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各项教研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教学改革取得了丰硕成果。高、中考年年获区“立功单位”称号,2003年200人参加高考,有143人上省线,高考上省线率达75%。 马房山中学以“全面发展、艺术见长”作为办学特色,加大艺术专业的发展步伐,在硬件建设上,学校投入了大量资金,修建了艺术楼、琴房,添置了钢琴、画架等一大批器材。学校被定位为武汉市“艺术特色学校”,连续八年艺术生上省线率为100%。 马房山中学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已经在社会上形成了良好的声誉。学校先后接待过深圳宝安区教育考察团,湖南、广西教育考察团的参观来访,国家教育部曲宗湖司长来校视察时对学校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办学思路给予了高度评价。2004年新加坡教育部长率团来我校考察后,表示了与我校联合办学的意向。 学校以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契机,积极开展校本教材的开发研讨工作。针对目前的社会现状、学生的思想状况和我校的办学特色,先后开发了《四书选读》(上)和美术教材《创造与发现》两种校本教材,在全校投入使用,得到了上级主管部门的充分肯定,并在全市推广。 走过五十年风雨历程的马房山中学,在新世纪的发展过程中,马房山人决心发挥区位优势,扩大高中规模,进一步强化目标意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造就一批严谨治学、热心教改的研究型教师,形成一批体现素质教育思想、反映国内外教育改革趋势的科研课题,编写一批具有本校特色的学校课程,推出一批能起示范辐射作用的改革实验项目,把教育质量和教学水平提升到新的高度,真正把我校建设成为办学思想先进、管理科学规范、课程体系灵活、教师队伍精良、教研气氛浓厚、学生发展主动、办学特色鲜明、校园环境优美、综合办学水平先进的市级优质学校。
武汉市关山中学始建于1958年,原名武汉市湖口中学,1961年因区划变化迁至关山,改名关山中学。关山中学地处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腹地,地区科技与经济的发展,给关山中学提供了腾飞的机遇,学校规模、办学档次均得到长足的发展,特别是近几年来,学校教育教学成绩斐然,连续6年获洪山区“高考立功单位”称号,2002年被武汉市委、市政府授予“武汉市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先进单位”,2003、2004两年连续被洪山区委授予“洪山区文明单位”,此外,关山中学还是“武汉市体艺特色高中”、“省教育科研实验基地”。 关山中学是隶属洪山区教育局管辖的公办完全中学。学校占地70亩(计43227.55 M2),生均占地面积13.18 M2,现有教学楼、实验楼、艺术楼、学生公寓楼、教工宿舍楼、食堂等8幢,建筑总面积达26000 M2,生均建筑面积8.81 M2,现有标准教室65个,总面积12598.71 M2。此外,学校还设立了多媒体报告厅、电子备课室、微机室、语音室、电子阅览室、音乐室、美术室、形体房、琴房、图书室等专用场所20多处,实现了计算机、闭路电视、智能广播联网,学校图书室藏书5万册,订有各类报刊237种。学校有400米环形跑道,跑道内是标准足球场、田径运动场,运动场地19330m2并实现跑道塑胶化,校内篮球场、乒乓球场、体操运动器械一应俱全。学校绿化面积为22000m2,绿化率40%,覆盖率为98%。 学校现有65个教学班,学生3872人,其中初中15个班,学生728人,高中50个班,学生3144人。学校现有校级领导干部4人,其中研究生学历1人,大学本科学历2人,大专学历1人;中层干部10人,其中大学本科学历8人,大专学历2人,市区学科带头2人。全校教职工262人,专任教师202人,其中大学本科学历180人,研究生学历(含在读研究生)8人,高级教师55人,中级教师120人,特级教师1人,省、市优秀教师1人,市区学科带头人8人,名师2人。市区优秀青年教师10人。教师在省市级发表论文15篇,在省市级获奖137项,辅导获奖422项,其中国家级1项,省级10项,市级199项。 关山中学从创办伊始至今已历40余年,经历了艰苦奋斗的岁月,也经历了改革开放、宏图大展的日子。在40年中,学校始终把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创办人民满意的学校作为奋斗指标,确立了“现代化、高质量、强特色”的办学宗旨;学校的定位是:“在上级行政部门的领导和指导下,经过五至八年的不懈努力,把关山中学办成在省内有重大影响的,在国内有一定知名度的,现代化、高质量、强特色的示范高级中学。”学校办学理念为“非精英可成才”,即让关中每一个学生都走上成才之路。学校校训为“崇德、励志、报国。”校风为“勤奋、严谨、求实。”教风为“敬业、学高、创新。”学风为“勤学、慎思、笃行。” 近几年,学校加大了人事、工资管理制度的改革力度,不仅广纳贤才,还大大调动了全校教工的积极性,涌现出一大批奋斗型、创新型的教育工作者。在生源相对弱势的情况下,实现了“低进高出”、“高进优出”的育人业绩,为高校输送人才3000余人。关山中学近10年神奇崛起有目共睹,有口皆碑,被群众称为“人民满意的学校”。
华中科技大学附属中学是教育部直属重点大学附中,教育经费由教育部直拨。校址位于华中科技大学校园内,教育环境、人文氛围一流,素有“园中之园”之美誉。 学校于1953年创办,至今有51年的办学历史。现有43个教学班,在校学生达3000人,是一所教学设施齐全,教育环境幽雅,教学质量上乘,管理科学、治学严谨的完全中学。学校师资力量雄厚,在岗教职工152人中有特级教师8人,高级教师75人,国家、省、市级骨干教师26人,区级名师3人。 学校英语、物理学科的名师、特级教师曾多次担负为全省骨干教师培训、辅导的任务。学校有多名教师应邀到省、市、地、县举行教学报告会、指导教学活动、亲自上示范课、编写新课程教材以及在电视台主持“英语沙龙”专题节目。近几年来,在全国体育优质课竞赛中曾荣获一等奖第一名。全省英语青年教师优质课竞赛中,曾五届荣获一等奖(含两次第一名),在全国、省、市物理、化学课件制作比赛上多次获一等奖,教学论文多人次获区以上奖励。有96人次在优质课竞赛中获区级以上奖,近几年老师们在省级以上专业杂志上发表论文110余篇。 近五年来,高考上重点院校分数线人数占全部考生的50%以上,600分以上考生每年在洪山区和武汉市同类学校中名列第一;2002年中考升学率75%,优秀率40%。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形成“以人为本,创新为魂,全面发展”的教育模式,目前,全校师生正同心同德,奋力将学校办成省内一流、全国有一定影响的大学附中。 2009~2010学年度下学期,华中科技大学附属中学整体迁入新校。一期工程已完工。
武汉实验外国语学校是武汉市人民政府在新形势下为适应对外开放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需要而创办的具有基础性、实验性和开放性的现代化新型学校。学校位于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优美的太子湖畔,占地260亩,建筑面积11万平方米。始建于1998年,是武汉市教育局直属单位。目前,学校设初中部和小学部,共有学生4000余名,教师300余名,其中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占98%,研究生及以上学历占41%。教师中特级教师4人,市管专家3人,市学科带头人13人、省骨干教师9人,市优秀青年教师20人。建校以来,我们始终坚定不移的遵循依法治校,依法治教的原则,坚持"外语特色、文理并重、国际合作"的办学宗旨,努力构建和谐校园。在"办学规范、管理科学、特色鲜明、质量一流"的工作目标指引下,近年来学校办学水平不断提高,各项工作成绩显著,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认可。
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二中学 位于湖北省武汉市蔡甸区建成, 是一所从事中学,自建校以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学校发展,不断加大教育投入,使学校办学规模、办学质量、社会效益不断发展。 学校现有职工人数140名
武钢乌龙泉矿子弟中学位于武汉市江夏区乌龙泉矿特2号 。学校依山望湖、风景秀丽、环境优美,校园浅含清清的柴泊湖水,偎依苍翠的古岗山。花木四时竞发,鸟语五更争鸣,芙蓉池内泉涌泉落,听涛亭畔涛声依旧;洁白的环湖路,巍峨的教学楼,富丽的图书楼、报告厅,掩映在湖光山色之中。可谓“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这里处处显露出园林式学校的特色。“学海无涯”、“惜时如金”、“励志笃学”等校园文化小景的巧妙配设,无不体现优雅与和谐,更是提升了学校的文化品位。
学校按照“三个面向”的办学方向,构建“发展?服务”教育模式,围绕“一切为学生发展服务”的办学理念,着力创建“勤奋、文明、团结、进取”的校风,精心培育“体格健美、人格健全、心理健康、智能发展”的立体型人才。学校领导班子坚持以现代教育理念为先导,立足于本校实际,努力探索切合学校实际的教学管理之路。以勤勉务实的工作态度,发扬“无私奉献、团结协作”的三中精神,致力于优秀人才的培养,努力优化教学环境,提高教学质量,以创新思维为指导,树立精品意识,努力营造优美的校园环境,造就“身正学高”的一批名师。近年来,教师在各级刊物上发表论文80余篇。学校课题组 在《中国青年报》上发表的论文《塌方了——情境实验画出农村高中生的心灵地图》、《左脚抬起时能迈出右脚吗》曾在全国产生强烈反响。学校是武汉市教育科研五十强学校。2005年1月,学校承担的市级重点课题《农村高中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方法与策略研究》顺利结题
彰显学校特色 塑造教育精品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武汉市第四十九中学2002年被确认为湖北省首批省级示范高中,是青山区最早的省示范学校。我们坚持以主体性教育思想作为学校发展的根本指导思想,50多年的学校文化,凝聚为“自强不息、严谨求实、争取一流”的学校精神;先进的办学理念得到了省级示范学校复评组和国家督学的高度评价。我校是国家信息技术实验学校,中央教科所外语教学实验基地,湖北省教育科研百强学校,2009年成为湖北省及武汉市课程改革样本校。学校大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明确提出要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我们把“树名师、育名生、创名校”作为49中的发展目标。目前,学校有全国优秀教师1人,湖北省优秀教师2人,武汉市劳动模范1人,武汉市优秀共产党员2人。学历达标率100%。为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我校先后从全国各地引进了一大批优秀教师,有安徽省优秀教师、宜昌市学科带头人、荆门市名师等。名特优教师、名优班主任的比例在省示范学校中处于领先位置。一支素质高、能力强、乐于奉献的研究型教师队伍,成为学生全面发展的坚强保证。两年中,有30余名教师在市级以上优质课竞赛中获省市一等奖,青年教师黄慧老师在全国化学优质课竞赛中获得特等奖。在省级示范学校的综合评估中,专家们一致认为“听49中教师的课是人生的一种享受”。 2009年底刚刚建成的学校大门和前庭广场宏伟气派,大大提升了学校整体形象,改善了学习生活环境。学校建有高速宽带网、数字广播网、数字视频教学系统以及校园安全监控系统,实现了校园信息化和教学手段现代化。科学艺术大楼是全市乃至全省学校中罕有的高层建筑,科技实验室及实验仪器全部按国家一类标准建设和配置;艺术中心有功能齐全的美术设计室、设备先进的音乐厅、独立的钢琴房等。学校图书馆是湖北省中学示范图书馆,藏书近10万册,全部实行开架借阅。学校建有标准400米田径场、塑胶篮排球场、力量房、健身房等,为学生体育锻炼提供一流的设施。学校有标准化的学生公寓和食堂,充分保证学生的食宿需要。学校教学、科技活动、艺术欣赏、图书借阅以及运动休闲布局合理,环境优雅,一流的硬件条件是家长学生公认的理想的求学园地。学校有公交六公司营运的三台校车,为岳家嘴—友谊大道沿线、积玉桥至—和平大道沿线上学的学生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我校创办于1996年。属全日制寄宿型、九年义务教育中小学民办学校,是华中师大一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1997年,划归为武汉市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庙山小区(现隶属武汉"光谷"周边地带)的江夏区汤逊湖畔,梅南山麓,还是大片红壤,几许村落之时,我校率先迁址于此,建立了规模可观的新式校园。 经过多年的艰苦创业,现已营造起占地150多亩,建筑面积超过3万平方米,风景宜人,依山傍水,建筑错落有致,融生活、学习、健康、娱乐设施于一体的育人环境。且拥有中南地区规模最大的华一天文科技馆(已被湖北省科委,湖北省教育厅命名为“湖北省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 我校拥有教职员工两百多人,其中专职教师一百多人,特、高级教师占60%,学生数量一千多人,几十个教学班,以初中为主兼有小学、高中。 在湖北省教育厅、湖北省民办中小学协会、武汉市、区教育局的亲切关怀和支持下,我校始终坚持依法民办,科研兴校,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在管理和教学上逐步探索出一些规律。特别是近年来,实行的人事管理制度改革和以课程改革为中心的一系列教育改革,使学校面貌焕然一新。学生的自立、自主、自学能力也大大得以提升,在校学习、生活张弛有序,三餐两点合理,午休晚寝有序,运动生活规律。
公众号
视频号
小红书
小程序
APP
京ICP备16044424号-2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3064号 Copyright © 2001-2024 hteacher.net 北京中师华图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