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小学座落于古城辰州的中心,创建于1974年,始称建设小学,1978年后改称长征小学。 据有关数据显示,该校校园占地面积13242平方米,建筑面积8350平方米,现有教学班43个,学生3202人。教职工162人(73%专科学历),其中一线教师91人(88%专科学历),小学高级教师职称以上教师88人,国家、省、市教学骨干和学科带头人42人。学校秉承“育人为本,和谐发展”的素质教育理念;实施“以人格塑造人格,以管理培育品德,以环境陶冶情操”的德育方略;构建“教改和科研同举,实践与创新并重”的教学模式;实现“办精品学校、出精品教师、育精品学生”的办学目标。
武汉市育才小学创建于1954年,初名武汉干部子弟学校。1957年改为武汉市第一师范学校附小。1984年改为武汉育才小学。位于解放公园路101号。校园占地面积19997平方米。校园葱郁流绿,整洁美丽,景点布局精当,形成“校园、花园、乐园”的三园特色。主教学楼、钟楼、学生寝室、标准国赛乒乓馆、实验综合大楼构成校园内主建筑群。综合实验大楼内设有环境教育室、自然实验室、大队部、多功能阶梯教育、电视演播厅等21个专用教室及现代化的演讲报告厅。学校有网络教室3间,配有计算机143台;多媒体教师讲台12个;多媒体投影教室3间,多媒体电子阅览室1间,配有计算机20台,构建出现代化小学的办学规模。 学校组建了编钟、编磬民乐、交响乐、书法绘画、体操、乒乓球、篮球、英语、计算机等校园百人特色活动队。科技,电脑,书法,合唱,舞蹈等特色队参加省,市,区比赛获奖达1802项次,学校1993年被国家体委命名为全国乒乓球重点小学,成为全国少儿乒乓球五大训练基地之一。1994年校乒乓球队在武汉市友谊杯赛中夺取了男女单打冠军。10月,球队代表武汉市参加省第九届运动会,取得三金、二银、一铜的优异成绩。1995年6月在武汉市友谊杯赛中又取得了男子团体冠军和男、女单打冠军。在武汉市业余体校乒乓球赛中获得男、女单打冠军。10月获得湖北省乒乓球赛女子乙组团体冠军、单打冠军。市第二届体育艺术操比赛小学组第1名。 学校是武汉市最早成为开放学校之一,1992年起与澳大利亚的圣保罗私立学校悉尼北新镇四立小学结为友好学校。与新加坡、香港、台湾、英、法等国和地区开展多项教学交流活动。 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 原国家教育部部长陈至立,原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等领导曾视察该校,并给予充分肯定。学校坚持开展“和谐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出全国百名少年之一的邓锴等一批优秀学生,教师刘芳获市、区“十佳”班主任称号。学校先后获得省、市绿化先进单位、武汉市艺术学校教育先进单位、办学水平先进学校、市办学水平综合督导评估先进学校、湖北省示范学校、湖北省素质教育实验学校、省、市“花园式学校”、“园林式学校”等称号。
湖北省黄冈实验小学,始建于1904年,前身为黄州高等小学堂,懿范学堂,信友小学,省立二师附小,黄师附小。古往今来,这里习文讲学,科甲鼎盛,名人荟萃,英才辈出。曾有苏轼、陆游、母制机、李时珍、于成龙等文人雅士医圣廉吏在此流连;有董必武、陈潭秋、林育南等革命家奔波于此;有包惠僧、陈荫林、王亚南等图国富民强在此求学;有刘西尧、陈锦文、秦兆阳等为抗日救亡执教于此。新中国成立后,更有大批优秀学生进入高一级学校学习,多次在国际数学奥林匹克数学竞赛中摘金夺银的林强和库超、亚运会四项金牌获得者邱波,都是学校培养出来的优秀学生代表。校园里,古树参天,花草繁茂。学宫建筑“文庙”、“泮池”、“东坡暗井”,为众多文化人士所吸引。承历代儒学之古韵,引近代学堂之风雅,融现代教育之精华,创当代学校之特色,做素质教育之示范,学校教育质量享誉省内外。 学校占地面积44亩,在校学生3500人,教学班51个。现有教职工162人,其中特级教师5人,国家骨干教师1人,省学术带头人1人,市学术技术带头人2名,省骨干教师6人,黄冈名师7人,市骨干教师50余人;中学高级教师68名;有33%的教师是省教育学会各专业委员会会员。 多年来,学校高举“创建全省推进素质教育先行示范区”这面旗帜,以巩固发展课改成果为主旋律,以深化实化活化德育为先导,以教师专业化成长为重点,以师德建设为保证,以校园文化建设为依托,不断改进工作方法,努力争做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示范,规范办学的典范。
孩子是祖国的花朵,民族的希望,在他(她)身上,凝聚了您家族中几代人的期望,在我们的利益中,没有比孩子成人成才更重要的利益了。为了您孩子的成长,让我们携起手来! 一、家长(父母)是孩子最重要的老师 教育科学研究表明,对孩子成长影响最大的因素是父母。父母是“明理诚信、爱国守法、勤俭节约、团结友爱、敬业奉献”的好公民,孩子也一定在家是个好帮手,在社会是诚实守信的小标兵,在学校是与人为善的小伙伴,在公共场所是环保小卫士,独处时是个心理健康的小主人。 二、新课程改革需要你配合 从2002年秋季始,国家从一年级和七年级开始进行了全新的课程改革,新课程倡导这样的学生观: 1、学生是发展的人。主要表现在孩子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父母要加强学习,了解你孩子的发展规律;孩子是有巨大潜能的,父母要对孩子充满信心。 2、学生是独特的人。孩子是个完整的人,家长除了关注孩子的吃穿、学习以外,更要关注孩子的心理、情绪、精神生活;每个孩子都有自身的独特性,家长要尊重孩子与孩子之间的差异,不要苛求孩子都是一样的表现;孩子与成人之间是巨大的差异,家长要把孩子当作孩子看,“也许您在孩子这样大时还远不如他呢!” 孩子成人成才,是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愿望,只有社会重视,家长支持配合,学校加强教育,孩子才会天天的成长起来。 最后,崔坝镇全体教育工作者祝您家庭幸福,万事如意。
野三关民族中心小学幼教部创办于一九八五年三月。在过去的二十年中,经历了无数风雨苍桑和艰辛努力。犹如一颗璀璨的明星镶嵌在鄂西野三关镇,以优美的育人环境,雄厚的幼教工作实力展示在人们的面前,是幼儿接受学前教育的理想乐园。幼教部现有正式教职工12人,其中专任教师11名,担负着200多名3-6岁幼儿的教养任务。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人们对培养下一代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作为幼教部教师如何适应时代的要求,培养二十一世纪的年轻一代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首要任务。近几年来,我们认真学习《幼儿园工作规程》、贯彻《规程》,并在如何坚持科学管理,坚持正确的办园方向等方面作了初步探索。
沿湖路小学创办于1907年,是黄石现代教育的摇篮。学校原名石灰窑小学、石黄镇第一中心国民学校、黄石市一小、黄石市沿湖学校。学校座落在沿湖路东端,交通繁华的陈家湾地区,占地面积6667平方米。隶属于黄石市西塞山区教育局。 作为西塞山区的窗口学校,沿湖路小学在办学水平、办学条件、办学质量都有位于全市前列。学校曾连续八年被评为“黄石市六好文明学校”,三次被评为市级“文明单位”,90年被命名为“黄石市合格实验小学”,九五年被省教委定为“少先队工作示范学校”,省“德育先进集体”,九六年被命名为“黄石市小学示范学校”,九八年被授予全国“注提”实验先进学校、全国“直读法教学”先进学校,九九年被授予省教科研示范学校、“全国启发式教学实验基地”。少先队被授予全国红旗大队、湖北省少先队工作示范学校。2000年被省教育厅核准为省级实验小学,湖北省教科研50强学校,湖北省现代教育实验学校。 沿湖路小学重视德育工作,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近年来开展的“四位一体互动教育”、“体验实践教育”活动在全市产生了良好的影响,并被授予黄石市德育特色学校。 沿小的教学工作实行“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一手抓常规,一手抓教改,取得了显著成绩。多次评为“常规管理示范学校”。小学生创造性素质评价实验,小学生自主学习与研究实验、自然教材改革与实验,数学“玩中学”实验,语文“注、提”实验,校本教材开发,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实验均取得国家、省、市级以上科研成果。 信息教育是沿湖路小学近年来的发展点,以教育的信息化推进教育的现代化,实现沿湖路小学跨越式发展,已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同。与北大附中附小成功合办远程教育示范学校,建设沿湖路小学教育信息网,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实验与研究等方面走在全市乃至全省的前列。省电教馆、市教育局、区政府的专家领导给予高度评价。
磁湖小学创建于1994年,是一所园林式建筑风格的学校。学校占地面积126000平方米,学生700多名。校园内回廊相连,院落相通,前院樱花园,中院棕榈园,后院桂花园,围院香樟带。乔木灌木高矮错落,绿地鲜花相互映衬。课间时,同学们或在“磁湖桃李”,“水滴石穿”雕塑前沉思,或在标准的运动场上活动。学校拥有标准的语音室、微机室、音乐舞蹈室、风雨操场、劳动室、仪器室、自然实验室、课件制作室、多媒体演播厅等近二十个教学辅助用室,还配备了校园闭路系统和信息宽带网系统。 45名教职工中有大专以上学历的40人。中高职称的1人,小高职称的35人,有3名省级骨干教师,2名市级学科带头人,1名市级学术带头人。学校在以“关心孩子的现在,让他们有一个快乐的童年,关注孩子的未来,让他们有一个幸福的人生”的办学思想指导下,以全教会精神为指针,以教育科研为先导,以教学改革为动力,以师资建设为重点,以育人为根本,以提高办学水平为目的,坚持“求真、求善 、求美 、求新”的校训,把实现“园林化、现代化、个性化”作办学目标。 建校10年来,学校各项工作取得长足进步 ,学生获各级各类奖项千人次,教师获奖两百多人次,学校先后被评为省市“文明单位”、“绿色学校”、“少先队示范学校”、省“先进教代会”、“综合实践活动课先进单位”;市“示范学校”“花园式单位、”“园林式单位”、“教育科研实验基地”、“德育特色学校”、“美育工作先进单位”等近20个省市级先进单位。学校申报的科研课题《小班化教学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与方法研究》被省立项。
位于长江南岸,磁湖之滨的黄石市武汉路小学,创建于1957年,学校占地面积11880平方米,建筑面积13980平方米,现有教学班40个,学生2200余人,在职教职工100人。 长期以来,学校以邓小平“三个面向”和“发展才是硬道理”为指导,以“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宗旨,遵循“以人为本,以德立校、以质量求生存、求发展”的治校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大力推进教育现代化进程,取得了显著的办学成效,大力推进教育现代化进程,取得了显著的办学成效,赢得了社会、家长的广泛赞誉。 我校高举创新旗帜,走“科技兴教,力创特色”之路,学校各方面工作呈现一派勃勃生机。我校组建了琴、棋、书、画、合唱、微机等各类特色队,创建了学生“艺术沙龙”,开办了“市少儿艺术”学校,为国家、省、市输送了大批人才。校国际象棋对比赛中多次获得各级别的冠、亚军,科技、电脑、合唱、舞蹈等特色队,参加省、市、区比赛获奖达1000多项次。教师在各类比赛中屡创佳绩,每年获得奖励的教师达100人次。 近几年,学校受国家级表彰12次,省级表彰38次,连续两年被评为全国实验先进单位、“现代小学数学”示范学校、国家国际象棋传统项目协会会员学校、湖北省体育传统项目(足球、游泳)学校、湖北省整体改革实验学校、湖北省教科研实验学校、黄石市一类示范学校、黄石市体育、卫生工作示范学校。 新世纪扬帆起航的武汉路小学,借着新的教育理念的东风,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将乘风破浪,奋勇直前!
象山小学地处风景秀丽的象山东麓,浏河湾旁,座落在金虾路与象山四路交汇处。1971年由象山村投资兴建,1996年前隶属龙泉街道办事处,1996年后成为东宝区区直学校。学校现有33个教学班,1429名学生,106名教职工。 其中,特级教师2名,中学高级教师5名,小学高级教师66名。学校占地面积16488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5698平方米。绿化面积达95%,有“花园式学校”之美誉。学校建有图书室、阅览室、实验室、乐器室、少先队活动室、音乐、舞蹈训练室、语音室、微机室、电视演播室,开通了校内闭路电视,99年建起的计算机校园网,被誉为“湖北小学第一网”。2000年开通远程教育网,2002年又接通城域网和高速宽带网,与世界信息高速公路全面连接。1999年2月由香港著名实业家邵逸夫先生捐资修建的逸夫楼竣工,2003年5 月一座集食、宿、娱乐、活动为一体的智能化综合楼拔地而起,大大改善了学校办学条件。 学校坚持“自主创新”的办学理念,以科研为先导,以质量求生成,以特色促发展,从一所村办小学一跃成为全国知名小学。1993年3月,学校被中宣部、国务院办公厅、解放军总政治部、 共青团中央授予“全国学雷锋活动先进集体”称号。1993年10月,学校被全国中小学整体改革专业委员会确定为首批九所整体改革实验基地之一。1996年被省政府教育督导室评定为“湖北省普通小学示范学校”,1997年被省教委确定为“教育科研实验学校”,1998年被中央教科所确定为“活动课教学研究实验基地”。2000年6 月,被省教育厅评为“教育科研50强学校”,学校连续两次被湖北省委、省政府授予“最佳文明单位”等一系列荣誉称号。 十几年来,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的积极性不断提高,科研能力不断增强。从1995年至今,教师在各级各类刊物上发表论文340余篇,有100多人(次)获国家级、省市级优质课奖, 学校教师受区级以上各类表彰达320多人次。学校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落实《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把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首要目标,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参加各类竞赛获奖1200多人次,发表习作360多篇。 1988年,象山小学在华中师范大学教授旷习模、杨小微等专家的指导下,从办学目标入手,制订了“两年搞好调整,三年打好基础,五年建立规范,十年创出特色,跨入全省先进小学行列”的“十年总体发展规划”。 1988年至1993年,象山小学进行了以“小学素质教育管理模式探索”为主课题的第一轮改革实验,通过变革与素质教育不相适应的旧管理模式,建立并完善学校教育管理的目标系统、动力系统、操作系统和调控系统,并建立了与之相适应的评价机制,实现了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全面转轨。从1993年8月开始, 象山小学开展了以“小学生主体性品质培养”为主题的第二轮整体改革实验,其主要目标是为学生身心素质的主动和谐发展打下扎实的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培养他们良好的品德、健全的心智、健美的体格、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自主自律的个性。实验的重点目标是引导学生学会选择、学会参与、学会自律,从而培养他们的自主性、自律性、适应性、创造性和效率感。围绕上述实验目标,学校首先立足于抓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以确立新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在具体操作上,学校成立了三个子课题攻关小组,分别从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和班级管理三个方面进行了改革探索,初步形成了一套主体性素质教育模式。以上两轮整体改革实验均圆满通过专家组的结题验收。 以“校本课程开发与师生主体性素质发展”为主题的第三轮整体改革实验已于一九九九年九月正式启动。其主要目标就是通过开发实施具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使教师能够转变课程观念,成为课程资源的开发者,激发教师的创新潜能以及设计、实施和评估课程的能力,促进主体性素质发展。同时使学生在学习具有特色的校本课程过程中,系统地获得完整而丰富的学习经验,有效地构建全面和谐的素质结构,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更加充分的发展。目前学校将这一研究课题分成八个子课题正逐步加以构建与实施,现已在语文综合课研究、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构建等领域取得了可喜的成就,《象山先生在荆门》、《简颂》、《多情的月亮》、《让亚运走进课堂》、《诗情画意》、《桥》等特色课程,受到专家的充分肯定,形成了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策略、途径、方法等一系列理论成果,编辑出版了两本研究文集。一个以课程开发促发展的科研氛围已逐步形成。 在探索中蹒跚起步,在改革中发展壮大,在创新中走向成熟,在实验研究中形成品牌,象山小学正以与时俱进、求实创新的时代精神向全国一流学校目标迈进。
沙洋县实验小学始建于1929年,曾用名南门街小学、沙洋第一小学。现辖幼教部和小教部,共52个班, 在校学生近2800人,在职教师163人,其中 小学特级、中学高级教师4人,小学高级教师94人, 国家、省、市级骨干教师26名。学校占地面积近3万平方米,建有幼教综合楼、科教楼、逸夫楼、教学楼及宿舍楼等;现有阶梯教室、主控室、微机室(2个)、语音室、自然实验室、劳技室、体育训练室、舞蹈排练室、音乐室、陈列室等各种功能室。投入53万元的“沙洋校园第一网”已投入使用。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学校率先提出“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办学理念,形成了“师德立校,学质兴校,特色强 校”的办学思想,确立了校铭: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师铭:用脑教书,用心教学,用情服务;生铭: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审美。近几年,在上级领导的关怀下和全体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下,学校先后获得全国学习科学学术先进集体,全国体育传统项目先进学校,全国红旗大队、全国小学语文学法指导先进学校、全国小学数学尝试教学先进单位、全国启发式教学先进集体、湖北省教改实验学校、湖北省语言文字先进单位、湖北省少先队工作示范学校、荆门市最佳文明单位、荆门市优秀工作先进单位、荆门市教育科研30强、荆门市优秀家长学校、沙洋县教育管理先进单位等186项集体荣誉。
公众号
视频号
小红书
小程序
APP
京ICP备16044424号-2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3064号 Copyright © 2001-2024 hteacher.net 北京中师华图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