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市外国语实验小学市西陵区人民政府投资新建的一所双语全日制学校。2002年9月1日正式开学。校园占地面积7700平方米,坐落在景致秀丽的长江之滨,环境优美静雅。学校整体布局合理,建有欧式风格的教学楼,办公楼。多功能综合楼和学生生活楼。内设学校网管中心,校园电视台,教师电子备课室,校内外电话系统等现代化教学、办公设施。拥有宜昌市中小学一流的运动场地,体育设施设备一应俱全。教室里装有空调并配备了有线电视、计算机、低音广播等多媒体教学设备。
五眼桥小学位于烈山大道北端五眼桥东侧的花溪巷8号,布局合理,是市教委命名的花园式学校。 五眼桥小学自八四年五月建校以来,在各级领导、社会各届的关心和支持下,学校校委会和全体教师励精图治、奋力拼搏、锐意进取,学校从小到大,现有在校学生1589人。学校有一支政治可靠、作风过硬、纪律严明、业务精良的教师队伍。现有在岗教师68人,其中小学高级教师42人,市级及区级骨干教师11人,近五年有五十余人次获市级以上各种奖励。 学校始终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不断探索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新途径,为造就跨世纪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学校管理不断创新,逐步完善校长负责制、教师聘任制、岗位目标制、结构工资制,彻底打破铁饭碗,真正实行优劳优酬、多劳多得,极大地调动了全体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从而推动了学校各项工作顺利开展,并取得了可喜成绩。学校近几年被评为“随州市示范学校”、“随州市最佳文明单位”、“安全文明单位”、“湖北省少先队工作示范学校”、“湖北省艺术教育先进单位”等。 目前,学校把师训和教研纳入了学校重要议事日程,在政策上、资金上大力倾斜,走科研兴校之路。 vbn32
宜昌名校——三峡小学位于西陵峡畔、毗邻三峡大坝,是1994年应三峡工程动工兴建而迁建的一所移民学校,其前身是朱家湾村办小学,1998年5月被确定为乐天溪镇中心小学,2000年2月更名为三峡小学。现有15个教学班,845名学生。学生主要为三峡工程移民、三峡工程建设者和外来客商的子女,来自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近20个民族。学校现有教职工37人,教师平均年龄31岁,学历达标率100%,其中中共党员13人,小学高级教师21人,区级以上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优质教学教师11人。学校设有校长办公室、教导处、教科处、政教处、总务处、工会(含职代会)、妇代会、团支部、少先队和语文、数学、综合教研组等职能部门。学校日常工作井然有序,全体师生精神面貌积极向上。 学校本着“扬三峡精神,育三峡人才”的办学理念,以“三峡的孩子爱三峡”为德育主题,以“求实、求新、优教、优学”的教风和“博爱、创新、成功、快乐”的学风致力“创办三峡特色学校”,坚持走“军民共建,城乡联谊,内外结合,全位育人”之路,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办学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2001年2月成功地跨入宜昌市“名牌学校”和宜昌市“花园式学校”的行列。 学校基础条件好,建有标准的教学楼、科技楼、办公楼及师生食堂、职工宿舍等附属设施,建有200米环形跑道、标准的篮球场和美丽的文化长廊,校园绿化率达38%,建成了校内闭路电视网和局域网,配有专用的陈列室、图书室、阅览室、音乐室、美术室、体育室、礼堂等教学用房,建起了由55个工作站组成的计算机办公与教学网络和新二类仪器室,配备了钢琴、影碟机、刻录机、扫描仪等教学用具。 学校先后在省、市、区级教育科研部门申请立项课题7个,其中《小学语文阅读过程目标评价》、《数学观察、操作、思维能力的培养与研究》、《自然教学内容的开放性》等3个课题已圆满结题,其余4个课题正按计划实施研究工作。学校在被评为市级名牌学校之后,以师德教育为核心、以教科研工作为突破口、以课题研究为载体,大力实施名师工程。目前,已有一批名教师涌现出来,郭君教师被评为区级“师德标兵”、思品学科带头人和省级师德“先进个人”,艾红教师被评为区级“十大杰出青年”和语文骨干教师。 由于学校不断强化内部管理,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学校办学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日益提高,学校整体工作得到社会各界地一致好评。学校近三年连续评为区级“文明单位”,先后被评为区级“教科研10强学校”、德育工作“先进单位”、素质教育“先进单位”、“安全文明学校”、市级少先队工作“十佳先进集体”。今天,三峡小学正如一匹奔驰的骏马驰骋在基础教育改革的征程上,积极探索,改革创新,打造富有三峡特色的教育品牌。
宜都市陆城第一小学始建于1905年,迄年已有98年历史。在近一个世纪的沧桑岁月中,学校曾数次搬迁,几度易名,先后改名为“县立高等小学校”、“县立中心小学”、“城关小学”、“师范附小”、“宜都一中分部”、“东方红中小学”、“陆城小学”等,1984年分出陆城三小后正式定为现名。 1997年11月,学校被恢复为宜都县(市)当时唯一的县(市)级重点小学。学校现有规模居全市同类院校之首,共有33个教学班,2260名学生,教职工91人。教职工中有大专以上学历69人,占教师总数的75.9%;中学高级教师2人;小学高级教师59人,占教师总数的67%。4名教师被评为宜昌市级学科带头人,24名教师被评为宜都市级学科带头人或骨干教师。 基本设施完善配套。学校占地10036.8平方米,建筑面积9108平方米。教学及配套用房齐全,拥有两栋教学楼、办公楼、科教艺术楼,两栋教职工宿舍楼,两排营业长廊;现代化教学设施配套完善,建有高标准的微机室、多媒体教室、视听阅览表室、软件制作室、卫星地面接收站、闭路电视教学系统和计算机教学办公系统,有近200米的环行跑道运动场,实验仪器达省内一类标准,电教设备达省特类标准。学校环境优美,处处体现着育人特色。学校坚持“全面发展打基础、培养个性育人才”的办学思想,培养学生学会做人、会求知、会生活、会创造的能力,成为有思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坚持科学、民主、高效、规范的管理,“人文性”和“发展性”理念,走“科研兴校、质量立校、特色强校”之路,形成了“科研兴校、全面育人”的办学特色。 教育科研方兴未艾。学校以改革创新为发展的原动力,开展了“审美教育”、“创造教育”、“电化教育”、“教学引导学习法”等十多项教学改革实验,学校第一、二轮整体改革主导行课题《学校审美教育》和《新世纪小学审美素质教育管理实验研究》经省级专家组鉴定结题,其审美素质教育的实验曾获宜昌市教育科研成果特等奖、省二等奖,其论文多次在省获一、二等奖;研究成果--《课堂教学中的审美教育》一书已经省专家组鉴定,被确认达到全省领先水平,并获湖北省优秀科研成果著作类二等奖。在省内产生积极影响,学校先后被命名为湖北省“电化教育试点学校”、“教育科研实验学校”、“省教改实验学校”、“教育管理实验基地学校”和中央教科所“小学语文学法指导实验学校”。国家教育部“十五”规划课题“新课程理论与实践”实验基地学校。同时,一批教学风格各具特色的学者型教师脱颖而出,30多名教师的课堂教学、录象教学、教学论文在省和全国获奖,12人次在省级优质课(含录象优质课)竞赛中获一、二、三等奖,100多篇论文、教学设计在省和全国参赛获奖。 艺教教育丰富多彩。学校十分注重学生的艺术特长教育,围绕“合格+特长”的育人目标,开展了形式多样的艺术特长教育活动。学校开办了书画、器乐、舞蹈、体艺等10多个兴趣特长班和潜能开发班,各班组创建艺教特色,成立了百人腰鼓队、百人合唱队、百人双扇舞……艺术特长教育蓬勃开展,取得了丰硕成果。学校田径队曾参加省田径传统比赛项目取得了9金8银的好成绩,名列全省第一;学校文艺队演出的响玲鼓《快乐小姑娘》,获文化部、国家教委等有关部门的表彰;舞蹈《群猴闹春》等文艺节目参加宜昌市春节联欢晚会演出;学校器乐队演奏的《走进新时代》、《奔向未来》等合奏连续三届获市特等奖。一批小发明家、小画家、小书法家、小音乐家在陆城一小这所摇篮里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先后有2000多人次在全国、省(市)有关部门组织科普知识竞赛、少儿文学、书画、音乐等类竞赛中分获特等奖、金杯奖和等次等。 办学绩效十分显著。学校毕业生历来以“基础扎实、素质全面、后劲较足”而受到高一级学校的青睐和社会的好评,一批批有突出特长的少年习作,走向了全国,走出了国门全国好少年曹俊涛,全国少代表胡华就是其中的代表。学校其显著办学绩效,受到了社会人士的公认好评和上级教育行政部门肯定和表彰:30多次获市级(含宜都市)“先进单位”、“双文明单位”、“红旗文明单位”、“先进基层党组织”、“党风建设先进单位”等称号;18次被省委、省政府、省教委表彰为“文明单位”、“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德育先进单位”、“电化教育先进单位”及“”少先队工作示范学校等;体育、文艺、少先队等工作5次受到国家级嘉奖;2002年2月被宜昌市政府授予“宜昌市名牌学校”称号。
武汉七一寄宿小学是98年秋由武汉中胜集团(公司)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投资创办的一所全日制寄宿小学。学校地处汉口黄浦路,与武汉科技馆、空军雷达兵学院为邻。走进学校,映如眼帘的是干净整齐、一层不染的校舍,绿树成阴,姹紫嫣红的校园。充满童趣的体育活动器材使孩子们体魄健壮,名人名画和孩子们自己的作品不断地极力孩子们求索奋进。教学楼、办公楼、实验楼、学生公寓、运动场错落有致,精美的组合,浑然天成。 窗外,芳草吐绿,鲜花含笑;室内,窗明几净,电视机、投影仪、收录机、计算机、多媒体等教学设备一应俱全。音乐教室琴声悠扬、练功房倩影闪现、美术教室画笔如飞舞、运动场热气腾腾,这一切都为孩子们营造最佳的发展空间,最好的人生起步。 八年来,学校在各级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在杨小云校长的带领下,全体教职员工以大海一样的胸怀和执着的爱心,拥抱每一个孩子。在治学理念上,始终旗帜鲜明地提出:“打好基础,培养能力,养好习惯,练好身体,学会做人”的培养目标,实现了“教书”和“育人”的完美结合。在教学过程中严格按教学规律办事,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大力提倡“海尔精神”,使学校各项工作做到“日事日毕,日清日高”,不让一个有学习能力的孩子掉队,让每一个学生抬起头来走路。
我校创建于1915年10月11日,原名高师附小,是湖北第一所公立小学。建校初期的地址在现在的粮道街附近,后迁到都府堤20号(现潭秋中学内),1928年改名为武大附小,抗战期间迁至四川乐山,1945年随武大迁到珞珈山。 附小位于东湖之滨,珞珈山下,占地面积17341平方米,教学楼建筑面积为3168平方米,操场占地面积4387.5平方米,绿化覆盖率约50%(共8748.7平方米)。全校现有教职工51人,其中党员有10人,团员10人,教师中本科学历3人占5.9%,大专生45人占88%,中师生3人占6.1%,省特级教师1名,区学科带头人3人,中学高级教师3人,小学高级教师37人,小学一级教师7人,小学二级教师4人。 全校现有5个年级19个教学班,共有学生785人,学校设有三处(教导处,总务处,政教处),9个教研组(语文5个,数学2个,体、音美,史地自外各一个),五个工会组。 学校有教学楼三栋,自然实验室二间,具有现代化设施的语音室、微机室阶梯教室各一个,劳技室、美术室、体育保管室、藏书室、教师活动室、少年之家各一个,音乐教室2个,图书阅览室2个,普通教室21个,学校藏书1.8万册。 建国前武大附小是湖北地区的革命摇篮,中共一大代表陈潭秋同志1920年曾在此任教,他以附小为根据地和董必武同志一道积极开展革命活动,发展党组织。著名的军事家、外交家伍修权曾是附小学生。党的第五次代表大会开幕式、共青团“四大”都在此处召开。在革命战争年代里,附小规模虽不大,但开设的课程非常全面,有国语、算术、体育、卫生、公民、自然、历史、地理、美工、音乐、英语。附小那时每年召开一次运动会,并坚持贯彻教育上的新思想、新学说、新制度的办学宗旨,从而奠定了附小在当时全国小教界的较高地位。不少省市教育代表团来附小参观,蔡元培、李四光、胡适先生先后来校视察、参观。胡适、伍修权还专门为附小小朋友题词,使全校师生受到极大鼓舞和鞭策。 建国后附小全体教师认识到小学教育是未来人才的奠基工程,这项工作做在现在,效果体现在未来,它将与中华民族的未来紧紧联系在一起,因此每一个从事此项工作的人必须具备强烈的事业心、满腔的热情、高度的责任感。长期以来,附小全体教职工继承老一辈的光荣传统,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积极开展各项实验,努力完成上级行政部门下达的责任目标,并在某些指标上有所突破,尤其近几年来,在努力贯彻实施素质教育方面,在普及科技教育开展科技活动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现已初步形成我校科技教育几项特色:天文、计算机、环保、航模等。几年来学校先后被评为区先进学校、文明单位、双项目标管理先进学校、区科技活动立功学校,为附小的光辉史册增添了新的光彩
武汉市桥口区崇仁路小学位于汉口闹市区一条狭窄的小巷深处。20年前,是一所典型的薄弱学校,条件差、质量低、教师留不住、学生招不来。近年来,学校坚定不移的走改革与创新之路,使小巷深处这所默默无闻的学校从低谷中崛起,走向全国,声名远播。 崇仁小学现为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九五”重点课题“中小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全国先进实验单位,被评为“全国体育群体工作先进单位”、“湖北省最佳文明单位”、“湖北省现代教育技术试点学校”、“省教科研五十强学校”、“武汉市环保学校”、“武汉市校园文化建设十佳学校”。原校长李文衡受到李岚清总理的亲切接见,现任校长谈宇贤光荣出席全国第三次全教会,并光荣的代表武汉市小学校长参加全国教育部组织的小学骨干校长高级研究班学习。 学校现有39个教学班,学生近2000名,拥有一流的设施和完善的住宿环境。现有教职工110余人,其中特级教师2名、市“五四”奖章获得者1名,省教育科研学术带头人1名、市区学科带头人13名,获各级“十佳”称号的教师25次,优秀骨干教师达40人次,教师共计达400多人次。学校还为市、区培养输送了一大批优秀的学校管理干部。2002年学校还举行了首届“十大名师”评选,拉开了“把学校建设成为名师成长摇篮”的序幕。 学校投资近200万建成了千兆校园网和科利华教学办公平台。其中包括多功能教室,微机室,电子阅览室,网络办公室系统、多媒体教学系统等。学校共有220台多媒体电脑,分布在各个办公室、教室。互联网上开设了崇仁小学网页,努力把学校的先进教育理念推向世界。
蔡家田小学是江岸区蔡家田小区配套学校,其前身是蔡家田小学(1992年建校)和英才小学(1991年建校)。1997年4月经区教委批准两校合并组建为蔡家田小学,成为武汉市首家教育资源重组学校,原蔡家田小学为B区,原英才小学为A区,形成“一校两区”的办学格局。共占地11448m2,建筑面积10365m2。学校本学年度有47个教学班(其中18个小班,29个普通班),学生2201人(其中小班学生542人)。教职工124人,校级干部4人、中层干部9人、工勤人员9人、专职教师98人(其中市学科带头人1人、区学科带头人6人、市优秀教师1人、区优秀青年教师13人、省骨干教师1人、区百名新秀12人、小学各科学会会员25人、小学高级教师50人),专职教师学历合格率为100%。大专以上学历(含在读)的教师占总数的76.8%,一支素质优良的教工队伍正在形成。 学校高度重视德育工作,将德育放在诸育之首。构建了领导重视,组织健全,制度完善,求新务实的德育机制。以德育社区化为特色的创新素质社会实践行活动;以学生行规训导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养成教育,促进了学生的精神风貌,良好的学风、教风、校风已经形成。 学校以教科研为先导,以教研促教学,开展了国家“九五”课题《和谐教育》和市“九五”课题《语文读中学写》、《改革课堂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研究。率先进行了“小班化教育”实验,并积极申报市“十五”科研课题。学校在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构建了“导学式”的课堂教学模式,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学校十分重视改善办学条件和绿化美化校容校貌。近年来校领导带领全校职工奋发图强,艰苦创业,自筹资金300余万元用于学校建设,使学校面貌焕然一新,办学条件明显改善,专用教室和活动室一应俱全,装备达到了国家I类标准,学校在管理上也逐步实现了财务、图书、办公(文档)微机化。在A区组建了校园网并接入宽带网(学校创建主页);A、B两区联网实现资源共享。 学校继1995年获“武汉市中小学综合办学水平先进学校”称号之后,又连续三次被评为江岸区最佳文明单位,省教学装备先进学校,市校舍管理先进单位,市校园绿化先进单位,市优秀大队部,市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江岸区先进单位,江岸区科技教育特色学校;党支部连续五年被评为区、教委先进党支部;工会被评为市模范教工之家。2001年被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团评为武汉市示范学校。近几年,学校努力创建小班化教育特色、现代教育技术特色、社区教育特色和科技教育特色,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积极创造条件推进素质教育,不断深化教育改革,争创省级示范学校。
武汉市东西湖实验小学的前身是东西湖区吴家山第二小学,创建于 1989 年, 1997 年被区政府正式命名为实验小学。 2002 年被认定为市综合办学水平示范学校。学校占地 34.29 亩,校舍总建筑面积 6628.72 平方米,绿化面积 8000 多平方米。现有学生 1800 人,教职工 93 人,专任教师 80 人(含中学高级教师 1 人,小学高级教师 53 人),大专以上学历 73 人(含本科学历 10 人,研究生学历 2 人)。学校办学条件优良,教学设备齐全,设有阶梯教室、少先队活动室、音乐室、舞蹈室、书法室、绘画室、自然实验室、劳技室、学生烹饪室、微机室、多媒体教室、电子备课室、电化教学多功能室、图书阅览室、乒乓球室、学生演播厅、学生电视台,建有先进的校园网。校园环境典雅、优美,是一所花园式学校。 1995 年 9 月,学校确定了“现代化、高质量、有特色”的办学目标。 1996 年 12 月,学校启动了主体性教育“小学生主动发展”整体改革实验,实验目标是“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健身、学会适应环境”。这期间,学校将校风确定为“爱”,将教风确定为“实”,将学风确定为“勤”。 2000 年 11 月—— 2001 年 8 月,在中央教科所、华中师范大学专家的指导下,学校进行了长达 10 个月的研究性反思与展望,于 2001 年 9 月,启动了主体性教育第二轮实验,主题为“推动学校变革,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内容为:学校管理——由第一轮改革学校管理制度转向构建共享追求、合作努力的学习型组织建设的研究;教学改革——由第一轮的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转向发展学生综合学力为目标的课程改革;学校德育——由第一轮的德育模式研究转向以诚信为核心的价值取向的德育生活研究。目标为: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健身、学会适应环境、学会从善、学做真人。
武汉市江岸区光华路小学位于汉口解放公园西侧,与武汉市委隔路相望,是一所有着45年办学历史的老校,由校长陈敏、书记梁宜芬、副校长彭春燕等组成了一个开拓进取,勇于创新的领导班子。学校占地4441平方米。现有教学班30多个,学生约1500人,教职工78人。 我校以“为雏鹰锻造铁的翅膀,让幼苗沐浴春的光华”的办学理念,明确提出“三精”的办学目标:精干的队伍、精湛的教学、精美的环境。围绕着“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的办学思路,学校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并跃居市区前列。 学校荣获“区最佳文明单位”“区艺术教育先进学校”“市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市校园环境先进单位”“全国红旗大队”“全国雏鹰大队”等荣誉称号,数学学科竞赛成绩连续四年全市第一,在社会上引起广泛反响。 2003年,学校获得了武汉市综合办学水平评估先进学校称号
公众号
视频号
小红书
小程序
APP
京ICP备16044424号-2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3064号 Copyright © 2001-2024 hteacher.net 北京中师华图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