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红钢城中学位于青山区冶金大道32号。 学校与武汉现代商业城一路之隔,为武汉交通交集点。学校是武汉市示范学校,武汉市艺术特色高中,武汉市文明单位,武汉市素质教育先进学校,武汉市艺术教育先进学校,是区唯一连续七次被教育局授予高考特殊贡献奖的学校,2008年是区唯一一所获高考特殊贡献奖的学校。学校依山望湖、风景秀丽、环境优美,校园浅含清清的柴泊湖水,偎依苍翠的古岗山。花木四时竞发,鸟语五更争鸣,芙蓉池内泉涌泉落,听涛亭畔涛声依旧;洁白的环湖路,巍峨的教学楼,富丽的图书楼、报告厅,掩映在湖光山色之中。可谓“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这里处处显露出园林式学校的特色。“学海无涯”、“惜时如金”、“励志笃学”等校园文化小景的巧妙配设,无不体现优雅与和谐,更是提升了学校的文化品位。
武汉市第四十五中学是区属学校中以改革见长、成名较早的一所单设初中。该校创立于1957年,学校北眺黄鹤楼,武汉长江大桥,东临武昌实验小学,南临武汉音乐学院,坐落在武昌文明路74号,占地面积11936平方米,建筑面积12962平方米,有教学楼2栋、科技楼1栋、行政办公楼1栋。现有28个教学班,1500余名学生,124名教工。现任校长梁垂东,党支部副书记杨文平。学校认真实践三个代表坚持“教育为民,育人为本”的办学方针,坚持以教师发展促学生发展,进而促学校发展的办学理念。学校的师风是:爱是教育的起点,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善爱是教育成功的关键。学风是:在学习交流中继承,在改革探索中创新。教风是:以德强校,以德育才。
武汉市武珞路中学创办于1966年,位于繁华的武昌区付家坡长途客运站对面,学校原名为红旗三中,1978年更名为武珞路中学。占地面积10230平方米。现有教学班65个,在校学生3807名。现任校长邱保生,书记刘远超。 武珞路中学提炼出了“用质量铸造品牌,以满意回报社会”的办学理念。确立了“教师和谐发展,学生和谐发展,学校和谐发展”的办学目标。着力彰显“高质量,轻负担”的办学特色。学校始终把德育放在首位,“以德立校”,把德育作为学校立足、发展的根本。 学校在全体师生共同努力下,校风正、学风浓、教风好,办学特色鲜明,办学效果显著,社会效益好,学校办学经验,办学质量得到了社会和家长的充分肯定,赢得了一系列荣誉称号: —— 湖北省综合实力办学“中小学校五十强”、湖北省“卫生先进单位”、湖北省、武汉市语言文字“示范学校”、武汉市依法办学“示范学校”、武汉市“综合办学水平示范学校”、“武汉市艺术教育先进单位”、“武汉市信息技术先进单位”、“武汉市优秀网站”、武汉市、区“先进女职工委员会”、市“教书育人示范岗”、武昌区教育系统“目标管理先进单位”、“立功单位”、区“标杆党支部”、区“绩效考核先进单位”、区“工会立功单位”、区“优秀教研组”2个、区“优秀备课组”2个、区“教书育人示范岗”17个、年年获得区“中考质量奖”。 学校师资力量雄厚:在职教职工211人,其中专任教师139人,本科学历136人,研究生17人,特级教师1人,省骨干教师5人,市、区学科带头 15人,区优秀青年教师24人,湖北省课程改革先进个人6人,武昌区课程改革优秀管理干部1人,武昌区名师工作室成员8人。优质课竞赛全国一等奖2人,优质课竞赛获省一等奖7人。 经过学校长期的培养,尤其是经过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培训和实践,已经成长起来一大批师德高尚、爱生敬业、责任心强、勤于学习和研究、有较好专业素养的教师。教师队伍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一是教育观念得到转变,确立了“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无论是管理者还是一线教师,积极地重构着自己的人才观、质量观、教学观、学生观、教材观等,“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根本理念,正逐步内化为教育的价值观。二是加大课堂教学改革的力度,改变了陈旧的课堂教学方法,“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显现。能牢牢抓住转变教学方式这一环节,打破“以书本为中心、教材为中心和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改变过去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能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关注学生的学习习惯,反思教学过程。“学在课堂,教在课堂,落实在课堂”的教学理念为学生减轻了负担。三是重视了教学手段的更新,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得到了重视和使用。四是积极参与以备课组为载体的研习活动,教师的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有了较大的提高。 “高质量,轻负担”是武珞路中学的教学特色。教学与科研同步开展,相互促进,是落实课堂教学“高质量,轻负担”的抓手。 课堂教学坚持“学在课堂、教在课堂、落实在课堂”,教学过程落实“四多”,即让学生“多观察,多思考,多表达,多反思”,将课堂还给学生。学校坚持“讲一听十活动”研讨活动,使教师在自身努力和同伴的帮助下“站稳讲台、站好讲台、站出特色讲台”。在校本教研上,武珞路中学采用“集体教研+个人反思”的方式,在集体说课、备课、上课、议课“一度教研”的基础之上,深入推进“二度教研”,“三度教研”、“多度教研”,“个人反思”是指教师要精心备课、悉心钻研、潜心上课、细心批阅、耐心辅导。精心备课备好课前课,课中课,课后课;悉心钻研新课标,新教材,学生的新特点。在作业批阅方面,凡是布置给学生做的作业,教师必须精心挑选;凡是布置给学生做的作业,教师必须先做;凡是布置给学生做的作业,教师必须全批全改;凡是学生做错的作业,教师要督促学生改正。 教研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学校正在通过教研活动不断打造自己的强势学科。特别是语文教研组的国家级研究课题“语感教学研究与实验”在教学研究与实践中,一再得到洪镇涛、马鹏举、王先海的赞赏,吸引了大批教师积极参与,语文教学研究成为学校一大亮点。 近 10年来,学生操行评定优良率一直处在85%以上,体质达标合格率97%以上,学科合格率99%以上,优秀率50%以上,毕业率100%,毕业生跟踪调查良好率99%以上,社会评价良好。各学科区内位置稳居前三名,多数学科居第一名。中考成绩一直处于“大面积稳步提高的局面”, 2006年中考位置值满分的29人,2007年中考位置值获满分的40人,2008年中考位置值满分的31人,2009年中考位置值满分的14人,网招生 54人,2010年中考位置值满分的16人,网招生31人。除此以外各种竞赛成绩也稳居全市前列。2007年全国数学联赛金牌26枚,全市语文知识竞赛一等奖41人,全国英语知识竞赛一等奖112人,武昌区艺术小人才比赛100多人次获一、二、三等奖。2008年楚才杯作文比赛7名学生获一等奖、科学竞赛 53名学生获市一等奖。2008年武汉市创新素质实践行14人获一、二等奖。2009年全国数学联赛金牌50枚,银牌54枚,铜牌56枚;楚才作文竞赛特等奖1名,一等奖16名。2010年楚才作文竞赛特等奖1名、一等奖10名、二等奖19名、三等奖47名;全国数学联赛一等奖55名、二等奖44名、三等奖49名。
学校坐落于武昌小东门,地理位置优越,交通极为便利。校园占地面积3万多平方米,开阔优雅,景色宜人,具有良好的办学条件,拥有教学、实验大楼三栋,建有高规格、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室和理化生实验室,教学仪器设备均按国家一类标准配备齐全,图书馆藏书近5万册。校内布局合理,四季树木葱茏,环境优美,是理想的求学之地。 学校现有39个教学班,在校学生2088人,师资力量雄厚,在岗教职工135人,其中有117名专任教师。学历高,师德好,能力强。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达88%,8人研究生在读,5人研究生毕业,中学一级以上教师占总数的83%,其中高级教师37人,一级教师55人,市区学科带头人、优秀青年教师、学会理事等骨干教师38人。现有中共党员34人,共青团员29人,民盟成员3人,民进成员7人,区政协委员2人,区人大代表1人,形成了一支敬业爱生、专业功底扎实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二十五中在改革中发展,依靠科研崛起,凭借良好的教育教学质量取胜。学生参加各学科竞赛每年获得区以上奖励达300多人次。学校教学质量、德育工作和体育教学成绩突出,形成特色,各项工作均走在前列,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成绩卓著,先后多次被评为武昌区教育系统“立功单位”、“最佳文明单位”、被授予“全国体卫工作先进学校”、“湖北省德育先进学校”、“武汉市对外开放学校”、“武汉市办学水平先进学校”、“武汉市德育实体建设先进学校”、“武汉市师德建设先进集体”、“武汉市体育传统项目学校”“武汉市绿化先进学校”、“武汉市卫生工作先进学校”、“武昌名校”等光荣称号,是一所初中办学历史最长、校园面积最大、环境绿化最好、文化底蕴深厚、教学质量较高、德艺双馨、名师汇集的一所百年老校。 学校一直得到上级领导、社会和广大校友的厚爱与支持,全国人大科教文卫专委会主任刘冰、原省教委主任孙德华、原武汉市副市长高顺龄等曾亲临学校视察指导,全国20多个省市、中央各新闻单位都曾派人来校参观学习,美国、日本、法国、加拿大等国家教育界知名人士先后来校交流访问,社会影响很大。二00一年学校实行布局调整后,武昌区政府和区教育局领导都十分关注二十五种的发展,多次来校调研指导,对学校各项工作给予很高的评价。学校在德育实践方面开展的“孝心教育”,引起海内外广泛关注,中央电视台等权威媒体对此作过多次报导。当前,全校教职员工正精神振奋,紧抓机遇,整合资源,强化管理,为按照上级指示精神,把二十五中办成武昌区初中教育新“亮点”而努力奋斗!
武汉市粮道街中学、武汉粮道街厚朴中学 武汉市粮道街中学创办于1978年。武汉粮道街厚朴中学创办于2008年。 学校现有教学班级44个,在校学生2288人。在岗教职工153人,其中专任教师143人,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达82.6%,其中研究生学历有6人;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达88%,其中高级教师有40人;省级骨干教师、市区学科带头人、市区优青22人,占专任教师23.9%,师资力量雄厚。 学校占地面积18311平方米,其中运动场面积6720平方米。学校现有按国家2000标I类装备了理化生实验室和科学探究室及音、美、劳技、科技等专用教室。希望教育产生于30年的教育改革发展的第一个阶段,当时,全国在邓小平同志领导下选择以推翻"两个估计"为拨乱反正和解放思想的突破口,教育战线迅速摆脱混乱局面,走上了正常的轨道。"教育本质与职能"的讨论逐步促成了"教育既服务上层建筑,又服务生产力"、"教育既促进社会发展,又促进人的发展"这些基本共识。全国拨乱反正,重新确立教育在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地位。 武汉市粮道街中学是1978秋创办的一所普通单设初中。当时粮道街中学周围有8所省市重点中学,进入粮道街中学学习的学生都是被这些重点中学刷下来的。创办之初,学校有"三心":学生不安心、家长不放心、教师没信心。 面对现实,我们认识到,教差生,责任更重大,任务更艰巨,只要我们爱他们,信任他们,工作得法,这些孩子都是可以转化的,对于进入粮道街中学的学生,老师都爱他们,对他们充满希望,并把这些希望具体化为目标,然后通过学校、家庭、社会紧密结合,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一起抓和分类推进等多种途径、方法,激励学生达到目标。旧的目标达到了,又激励他们看到新的希望,追求新的目标......如此往复,一批批的所谓"差等生"转化成了合格学生,并培养出了一批批的优等生、特长生。1990年10月我们正式把这种指导思想和教育过程称为希望教育。 "希望教育"就是让每个学生都对自己充满信心,都对明天充满希望的教育。
粮道街中学是老资格的中学了,解放前是著名的文华中学(文华大学后来延伸出武汉大学部分系和华中师范大学部分系),解放后也一直是教学质量很不错的中学,而且那里的教师的待遇一直都很不错的。 分校属于半封闭式,准点开门关门,中午不让出校门 相对于本校,成绩也较好一些. 每次开展的活动也很成功 武汉市粮道街中学是1978年创办的一所单设初中。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是粮道街中学的办学理念。过去的二十多年,粮道街中学始终把握正确的办学方向,坚持育人为本,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把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和终身发展的素质放在首位,在教书育人方面做出了突出的成绩。学校多次被评为各级先进单位,被誉为"教育思想端正的旗帜"、"全国首批由薄弱校转变为先进校的典型"。1986年被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1987年被定为湖北省12所改革试点学校之一,1990年被定为"湖北省示范性实验初中",1999年又被市、区政府授予"普通中小学办学水平先进学校"和"武昌名校"称号。 关爱学生成长,创立"希望教育"是武汉市粮道街中学的办学特色。产生于办学实践基础上的科研成果--"希望教育",在全国具有广泛的影响。"九五"期间,学校圆满完成省、市教育科研规划办"九五"重点课题--"初中生希望心理构建与培养"的研究,经专家评审被认定"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十五"课题《希望教育与初中学生可持续发展研究》被武汉市教科研确定为市教育科研重点课题,并被全国中小学整体改革专业委员会批准立项。 希望教育坚持"育人先育心",以培养学生健康稳定的希望心理为切入点,培养每一个学生对明天充满希望,对自己充满信心的个性特点,培养学生健全人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形成以激励为手段,以培养学生自信心、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可持续发展为目的的教育、教学风格。 在新形势下,希望教育着眼于促进初中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让学生的发展是具有个性特点的全面发展,具有阶段目标的持续发展,具有创新潜能的终身发展。从而使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向各自可能的方向发展,进而促进社会的发展。 在教育中,我们着重培养学生的健康稳定的希望心理,自我完善能力,主动发展能力,使之成为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系统。让初中学生可持续发展有前瞻性(现在的发展为今后的发展打下基础,并且有利于终身的发展)、全面性(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而不仅仅是智力的发展)、协调性(学生的发展同班级、学校、家庭、社会、自然相协调)、量力性(学生的发展符合身心发展的特点,不过度开发)。 展望未来,我们豪情满怀,信心百倍。在新世纪里,现任领导班子带领粮中人将在总揽全局的前提下,实施分步推进策略;在确保常规的前提下,实施主体统揽策略,实施教育创新策略,大展宏图,再创粮中辉煌。
建校历史 武汉市武珞路中学创办于1966年,是一所单设初中,分本校和分校两个校区,现任校长邱保生,书记程桂枝。学校地处繁华的武昌大东门和傅家坡之间。建校44年来,学校规模由原来的十几个教学班发展为现在的68个教学班,在校学生3906人。校园环境 校园占地面积35992平方米,楼群连接,环境幽雅,育人环境十分浓厚。主校区两栋教学大楼与科技楼遥遥相对。塑胶跑道两旁,绿树成荫,东西二侧的蘑菇亭与花坛百花争艳、清香四溢。学校设置了科学、体、音、美、劳、计算机、电教、阅览、图书等专用教室,图书室藏书近3万册,建有电子监控系统及校园网络系统。教育体系 学校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不断端正办学思想,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在总结办学经验,吸纳现代教育思想的基础上确立了“以德立校,突出主体,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四有’新人”的办学思想,以“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学校”为目标,逐步形成关积极建起具有本校特点的“主体教育”模式。形成了以年级组为主体,年级组与教研组并存的管理模式。校区扩增 2008年,武珞路奥山学校,也就是武珞路的分校,也已正式转化为民办学校,拥有着强大的师资力量,定能取得好的成果。编辑本段编辑本段教师队伍 学校现有教师208人,其中高级教师93人,占教师比例的44.7%;特级教师1人;学科带头人、省市区先进教师、区优秀青年教师、先进德育工作者等骨干教师68人,占 32.6%研究生、研究生课程班、双学位获得者共计34人,占16.3%;35岁(含)以下的青年教师72人,占34.6%;35岁(含)以下的青年教师72人,占34.6% 。教师学历100% 达标。
武汉市第十四初级中学是一所拥有1000多名师生的单设初中,在区委、区政府、区教育局的正确领导下,学校坚持以邓小平教育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行动指针,树立“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主动发展、个性发展”的办学理念,坚持德、智、体、美协调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以教育科研为先导,强化管理,以人为本,以德立校,依法治校,科研兴校,质量强校,加快教育现代化内涵建设,坚定不移地深化教育改革,实施素质教育,把学生高素质,教学高质量、办学高效益作为办学目标。 学校把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社会主义事业,具有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具有不断求真、求实,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的会主义事业建设者作为培养目标。形成了“敬业、拼搏、进取、奉献”的学校精神。
公众号
视频号
小红书
小程序
APP
京ICP备16044424号-2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3064号 Copyright © 2001-2024 hteacher.net 北京中师华图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