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田中学坐落在浏阳市淳口镇竹山嘴村境内,毗邻106国道,占地面积7万多平方米,建筑面积6000余平方米,2005年趁“双改”之春风,又投资200余万元建造了学生公寓和小学部教学楼,是浏阳市第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校内绿树成荫、鸟语花香,是一所布局规范、环境优美的“花园式学校”。学校现有教职员工63人,其中中学高级教师3名,中学一级教师35名,小学高级教师18名,高级技师1名,本科学历38人。现有教学班20个,在籍学生872人。 2007年5月29日,共青团湖南省委、国家开发银行湖南省分行在我校共同主持奠基了湖南省第一所留守儿童寄宿学校。 学校注重德育工作的创新,于2004年开始启动的“留守儿童教育研究”课题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留守儿童教育“山田模式”已经被广泛宣传和学习,即将成为“引领全国留守儿童教育的一面旗帜!”建立了全国第一个留守儿童教育类专题网站——“中国留守儿童教育网”(站),开通了全国第一部由学校设立“留守儿童教育免费亲情热线”,编辑印刷了《留守教育杂志》、《留守教育双周报》。受到自中央到地方各级相关部门领导及媒体的肯定和赞许,已经有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中国青年报、湖南卫视等数十家媒体亲临学校采访报道。学校率先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与建设,建立了“传统文化物品陈列室”,收藏了以农耕文化为主的物品400余件,是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理想基地。 学校教研教改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开放性语文教学”获“友谊教研奖”,“生活化语文”获中语会立项,近年有100余篇教育教学论文在国家、省、市级刊物发表或获奖。 现在,学校全体教职员工正以饱满的热情,为建设一个文明、秀美、创新、和谐的新山中而努力。
博才咸嘉学校于2003年6月经岳麓区教育局批准成立,位于自然环境优雅、人文风格独具的全国文明社区咸嘉新村内。校区占地面积近24亩,以创办全国科学教育特色示范校为目标,总投资3000万元。该校区现有20个教学班,在校学生975余人,教职员工78余人,语、数、外、科学、艺体等课程有国家、省、市级骨干教师任教。学校高标准地兴建了教学楼和生活楼各一栋,拥有空调、电视机和校园网络系统的普通教室及计算机房、语音室、音乐室、美术室、琴房、电视台、运动场等一批专用教学场地。 学校致力打造科学教育特色,营造了以科学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氛围,具有主题雕塑、科普画廊、百草园、养殖园、海洋馆、天文广场等国内一流科学教育设施,并运用全新的科学教育理念,配备优秀的科学的教师队伍,采用独特的科学课程体系,真正对孩子实现立体的、持续的科学教育,给孩子进行全方位的科学启蒙,为培养未来社会具有充满激情的创新意识、积极进取的创新的思维、与众不同的创新技能、独立自主的创新人格的高素质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望城县高塘岭镇裕农学校始建于1974年,是一所村级小学,位于望城县西北地带,与乌山镇相邻,它由孔家冲小学和黄玉珑小学合并兴建而成。近几年学校都被评为“高塘岭镇学校目标管理先进单位”、“学校内部管理先进集体”和“县级先进工会集体”。 学校现有面积近5934平方米,建筑面积近1196平方米,92年村级投资近20万元,兴建教学楼一栋,两层共计11间,学校内地面全部水泥硬化, 花草树木行列分明,错乱有致 ,环境优美,风景似画的桂花树婷婷玉立,点缀校园中心,让人赏心悦目,流连忘返。教学设施齐备,按一级学校的标准配置了实验室,仪器室,图书室,音乐室,电脑室,标准水泥球场,学校布局合理,能方便学生就近入学。 学校现有6个教学班,167名学生,教职工8人,其中高级教师5人,大专学历以上5人,教师的平均年龄38岁.是一支爱岗敬业、业务精良、团结上进的高素质队伍。 裕农学校以“管严教活,务实创新“为校训,树立了“以教育科研为先导,以课堂教学为教学根本”的质量理念,不断加大课堂教学研究力度,在创新教育的大环境中,学校注重构建“以人为本”的教学与人文关怀并重的“双主体”办学模式,遵循“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的学生”的办学理念,创办“教育观念人本化,教学方法自主化,教学环境绿色化的特色学校,使整个校园充满了文明清新和谐的文化氛围。 建校50年来,学校为祖国各条战线培养了无数的人才。目前全体教职工正意气风发,努力把学校办成一所学生喜爱、家长满意、社会信任的学校而努力工作。
山田中学座落在浏阳市淳口镇竹山嘴村境内,毗邻106国道,占地面积7万多平方米,建筑面积6000余平方米,2005年趁“双改”之春风,又投资200余万元建造了学生公寓和小学部教学楼,是浏阳市第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校内绿树成荫、鸟语花香,是一所布局规范、环境优美的“花园式学校”。学校现有教职员工63人,其中中学高级教师3名,中学一级教师35名,小学高级教师18名,高级技师1名,本科学历38人。现有教学班20个,在籍学生872人。 2007年5月29日,共青团湖南省委、国家开发银行湖南省分行在我校共同主持奠基了湖南省第一所留守儿童寄宿学校。 学校注重德育工作的创新,于2004年开始启动的“留守儿童教育研究”课题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留守儿童教育“山田模式”已经被广泛宣传和学习,即将成为“引领全国留守儿童教育的一面旗帜!”建立了全国第一个留守儿童教育类专题网站——“中国留守儿童教育网”(站),开通了全国第一部由学校设立“留守儿童教育免费亲情热线”,编辑印刷了《留守教育杂志》、《留守教育双周报》。受到自中央到地方各级相关部门领导及媒体的肯定和赞许,已经有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中国青年报、湖南卫视等数十家媒体亲临学校采访报道。学校率先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与建设,建立了“传统文化物品陈列室”,收藏了以农耕文化为主的物品400余件,是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理想基地。 学校教研教改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开放性语文教学”获“友谊教研奖”,“生活化语文”获中语会立项,近年有100余篇教育教学论文在国家、省、市级刊物发表或获奖。 现在,学校全体教职员工正以饱满的热情,为建设一个文明、秀美、创新、和谐的新山中而努力。
天塘乡中学其雏形是1969年冬创办于马鞍山脚下的一所农中,称为天塘公社马鞍山中学。1993年开始在天塘乡中部栏莽公路旁投资建新校舍,1994年开 始搬迁至新校舍。学校占地120亩,建筑面积8864平方米,拥有两幢教学楼,共28个教学班,可容纳2000多名学生。学校具有较完善的综合大楼、两幢 学生宿舍楼和三幢教师宿舍楼,配有一个30台电脑的计算机室和一个功能齐全的多媒体教室。整个校园绿树成荫、鸟鹊相鸣,环境优美。随着教育形势的发展,步 入21世纪,学校逐步创建、扩展小学部,成为了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总投入超过500万元。2007年,学校又改建幼儿园、学前班,使学校教育更好地为社 会服务。38年来,各届领导班子励精图治,开拓创新,不断建设,到今天学校已成为一个文明的、发展的、创新的特色学校。
高桥中学位于湖南省长沙县东北角长平公路边高桥镇街上,东邻金井镇,西接路口镇,南依桐仁桥旅游景区,北连福临“开慧”纪念馆。这里人杰地灵,风景秀美,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李维汉,革命先烈柳直荀和清代书法家黄自元的故乡。高桥中学前身荷塘寺是李维汉前辈的母校,1991李铁映同志偕全家成立了李维汉奖励基金会,“李维汉生平事迹陈列室”位于学校中心位置,已成为学校及社会重要的德育基地。 目前,学校已拥有15个教学班,800余名师生员工,占地面积达27930m2,建筑面积达12396m2,有一栋崭新的功能齐全的“志和科技楼”,两栋教学楼,一栋二室一厅教师宿舍楼,仪器室,图书室,实验室,电脑室,多媒体室等配套设施正逐步完善。 随着教育制度的改革,学校师资队伍不断优化,学历结构逐步趋向合理,中青年教师居多,中青年教师队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教研组长中,中青年教师占了80%;学校把“电子图书馆”、“校校通”平台建设的重任也放在了青年教师的肩上。一批优秀的青年教师在良性的竞争环境中脱颖而出,教师撰写论文,参与赛课积极性较高,航模成绩突出,特长生录取比例逐年增长,学校教学质量稳步提升。近五年来入学率均为100%,年巩固率、合格率均达99%以上。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学校也面临不少困难: 1.需建 一个600m2的学校礼堂,约60万元。 2.需一栋20套教师住房约2000 m2,约200万元。 3.需投入80万元改善学校环境,有1500 m2要绿化,2000 m2要硬化。 4.需更新35台电脑,并新置25台电脑,新置多媒体等电教仪器共须100万元 形势越来越好,困难肯定不少,但我们有充分的信心,在上级领导的关爱下,有各界新老朋友的鼎力扶持,有我们自身艰苦奋斗,高桥中学的前景更加美好。⊙
宁乡县道林镇中心小学,座落在巍巍麒麟山麓,悠悠水之边,校园环境幽雅洁净,文化气息浓郁,学校发展蒸蒸日上,是一所古老而又年轻的学校。学校创办于1956年,前身为“南塘小学”,1984年更名为道林乡中心小学,1995年与深圳人民银行进行“手拉手,心连心”活动,新建为“道林希望小学”。学校占地14380平方米,生均15.3平方米,建筑面积4873.6平方米,生均5.2平方米。学校主要建筑有一栋教学楼,一栋教师宿舍,一间风雨活动室,一栋综合楼,一栋食堂。学校现有全日制教学班17个,学生979人,教职工38人,其中工友2人。近几年来,在各级领导的关心下,在全体教职工的努力下,学校努力改善办学条件、规范学校管理、加强师资建设、大兴教研教改之风,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教育教学质量得到极大提高,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赢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根据多元化智能理论,人都有他自己的智力强项,因此,作为教师,发现和发展学生潜能,培养学生特长,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多年来,我校就注意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特长。每年都有要根据学生的意愿和自身的素质组织成立音乐、舞蹈、美术、书法、号鼓、腰鼓、计算机、柔道、阅读写作、数学奥赛等活动小组,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特长。学校80人的腰鼓队、41人的号鼓队雄壮威武,受到上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好评。活动课程的开发,成了我校特色之一。特别是学校的柔道队,是宁乡体育的一支奇葩,多次在各项比赛中摘金夺银,成绩斐然。2002年,从湖南省贺龙体校毕业的戴新华老师来到我校任教体育,他曾是长沙市青少年柔道比赛的冠军。他提出想进行柔道项目的训练的计划,虽然县运动会上没有这个比赛项目,但是学校还是给予了大力支持,投资1万多元解决了训练用海绵垫问题,又花费1万多元解决学生训练专用服装的问题,还花10多万元购进了一套健身器材。寒暑假进行训练,给予训练教师以补助,免费给学生开餐,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发动了学生参与柔道训练的热情,提高了训练的水平。2002年组队参加长沙市的柔道比赛,即获团体第一名,有7人次获第一名,3人次获第二名,1人获第四名;业余队胜过了专业队。2003年和2004年分获团体第一名和第二名的好成绩。2003年参赛获8个第一名,4个第二名,3个第三名;2004年参赛,获5个第一名,5个第二名,6个三名。2005年、2006年,我校柔道队参加长沙市柔道锦标赛,均获得五金五银三铜的好成绩。有我校培养出的柔道苗子陈敏同学,被厦门大学初中部录取,黄翠屏同学被湖南省体育运动学校录取,重点培养。柔道教练戴新华老师多次受到县政府、县教育局、县体育局的表彰,现已直接荣调县直高中宁乡九中,我校又分来了贺龙体校柔道专业毕业的戴有新老师担任柔道教练和体育教学。柔道项目已成为我镇教育的一大特色,也成为宁乡教育特色项目之一。在近几年的全县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上,我镇总能名列前茅,我校柔道取得的优异成绩有举足轻重的作用。2005年下期,我校创建成为长沙市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柔道)训练基地。我们地处农村,虽然农村的经济发展跟不上城市现代化发展,但我们也要让农村的孩子受最好的教育。因此,近几年,我们大力度,大投入地开展学校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决心创办现代化的农村小学。04年12月,我们已通过了湖南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验收,现代教育技术实验教学研究,已成我校特色。⊙
阳雀学校位于江背镇阳雀新村清水塘组,现八清公路旁,学校始建于1976年,当时仅建一栋占地500多平方米土木结构的教学用房。1990年,又新建了一栋占地400平方米的礼堂和一栋占地380平方米的教学、生活综合用房。2006年,将所有教学用房进行了改造装修,新建了厨房,食堂和水冲式厕所。现在学校的综合实力得到较大的提升,现就学校基本情况如下:一、校园校园面积为6533平方米,生均面积为48.8平方米,建筑面积为1180平方米,生均建筑面积为8.8平方米,阳雀新村面积为12.8平方千米,村民4150人。二、教师学校现有教师9人,工友1人,其中专任教师8人,幼师1人。专任教师中获得本科文凭1人,大专文凭6人,中师文凭1人,合格率为100%,男女教师比为3:6。年龄结构:20-29岁有1人,30-39岁4人,40-49岁4人。获计算机高级证有1人,初级证有6人。普通话获证情况:三甲3人,二乙3人,二甲2人。三、学生全校学生134人,分6个教学年级。男生与女生比为75:59,随父母外出打工就读6人,外地来校就读2人,留守儿童3人。四、普及程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巩固率100%,辍学率为0%,小六毕业率为100%,升学率为100%,普及率为100%,基本扫除了青壮年文盲。举办了农民技术培训班,先后有三百多人参加了培训,收到了良好效果。五、其他现在阳雀学校校园环境优美,为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了良好的氛围。教师凝聚力强,团结一致,工作热情高,学生的素质教育抓得扎实,特长培训势头良好,教育教学质量稳步上升。如今,面对机遇,我们满怀希望,迎接挑战,我们坚信,学校能在机遇与挑战中腾飞。⊙
朱良桥中学座落在宁乡县东北重镇——朱良桥镇。毗邻望城、益阳、湘阴,处于四县交界处,素有宁乡东北门户之称。 学校占地近60亩,校园内绿树成荫,香飘四季,环境极为优雅。学校建筑面积近3000平方米。同时建有标准的200米环形跑道和运动场、篮球场。 学校秉承“坚、毅、勤、朴”的校训,狠抓内部管理和三风建设。校风纯正,学风优良,教风务实。目前,学校有教学班10个,在校学生457人,专任教师28人。教师学历合格率达100%,其中拥有本科学历人数达60%。 近年来,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在我校生根开花,硕果累累。师生参加各级各类竞赛,论文评优等获奖人数逐年攀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大幅度提高。学生乐学,教师乐教的局面已经形成。 学校将以“激发兴趣、激活思维、培养习惯、夯实基础”为整体的、全面的、长远的育人方略;以“施素质教育,扬办学个性、创文化校园、谋和谐发展”为工作思路,引导全校师生朝着“三年谋发展,五年求突破”的工作目标迈进。⊙
公众号
视频号
小红书
小程序
APP
京ICP备16044424号-2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3064号 Copyright © 2001-2024 hteacher.net 北京中师华图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