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和乡学校是由原平和乡中心小学和原平和中学合并而成的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地处宜章县东北部,座落在宜郴交界、风景秀丽的五盖山脚下。学校位于平和乡中 心地带,服务半径10公里,占地面积36000平方米,建筑总面积5225平方米,新建600平方米教学楼,可容纳 15个教学班,700多个学生。楼内配备了设施先进的多媒体教室,计算机网络教室,卫星接收教室和光盘播放教室。 2006年学校又新建了1000平方米食堂楼,改建了1300平方米的学生宿舍楼,硬化了教学区路面,学生的学习生活环境日益完善。学校合并以来,按照改革发展要求,坚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依法办学,大力实施素质教育,积 极推进教育现代化和新课程改革,牢固确立“以安全保稳定,以质量求发展”的办学宗旨,以“一切为了孩子,一切为了明天”为办学目标,强化“以人为本、以和 为贵、以德为尊、依法治校”的办学理念,实施科 学、规范的学校管理,营造自主、全面、和谐、创新的育人环境,造就科研型、现代型教师群体,紧紧围绕打造九年一贯制品牌学校这一目标,齐心协力,开拓创 新。
长沙市岳麓区湘仪学校坐落在长沙市岳麓区麓谷开发区内,是一所九年制义务教育学校。学校占地13546.14平方米,校园环境幽雅,草坪绿树互映衬,花香鸟语共和谐。学校现有34个教学班,1761名学生,专任教师94人。学校教学设施齐全、设备先进,2003年创建为湖南省级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学校以育人为本,以重视常规管理和狠抓教学质量为重点,坚持“抓课改,促创新;抓科研,促质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近几年,学校教学质量一直名列岳麓区前茅,向高一级学校输送大量的优秀人才。一、学校荣誉 长沙市重点中学校 长沙市文明单位 长沙市首批高中联招学校 长沙市首批依法治校示范校 长沙市文明礼仪示范学校 长沙市诚信文明先进单位 长沙市德育示范校 长沙市德育工作先进集体 长沙市教育科研实验基地 二、历史悠久 长沙市岳麓区湘仪学校由前辈人而创办,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三、管理规范 学校遵循“以校长发展为着眼点,以教师发展为立足点,以学生发展为着力点,以学校发展为生长点,以社会发展为制高点的可持续发展”办学理念,坚持育人为本,管理规范、严谨。校党委连续多年荣获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学校每年均荣获办学水平评估一等奖。四、环境一流 学校校园美丽,环境幽雅。目前,学校正积极抓好办学规模,为创建全省示范学校而努力奋斗。五、成效显著 学校坚持教学中心,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每年中考成绩十分突出,年年均步上新的台阶。六、特色突出 德育特色。
井冲中学,始建于1955年,座落在黄材镇涓水村,占地二十余亩。学校拥有教学楼一栋,住宿楼一栋,礼堂一间,微机室一间,仪器室一间,实验室一间,功能设施基本齐全。学校现有学生360人,其中五年级90人,六年级107人,七年级78人,八年级28人,九年级57人。现有教职工21人,其中教师19人,工人2人;女教工2人;40岁以上教师8人,30-40岁教师11人,30岁以下教师2人;已取得本科学历教师13人,专科学历教师5人;取得中学高级教师职称1人,中级职称15人,初级职称5人。近几年来,学校坚持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管理科学、规范教育、教学工作取得了可喜成绩。突出德育首位,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纪律、法制教育和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寓教育于活动及日常生活中,人人遵规守纪,学校校风好,学风好,无重大违纪事件,未发生任何安全责任事故。突出教学中心,学校教师爱岗敬业,教学管理方法不断改进、创新。近几年来,毕业合格率均保持在90%左右,重点高中升学率逐年上升,普高录取率保持在65%以上,特长生认定率也有较大提高。2005年中考,获县教育局教学质量优秀奖。其他工作同步发展。近三年来,学校自筹资金,改善泩住宿条件,使70%的学生均能在校住宿。学校体卫工作跨越发展。2006年,学校在县田运会上取得了总分38分的好成绩。三年来,教师论文获省奖12篇,市奖8篇,镇、县奖24篇。
湖南省浏阳市第二中学原名湖南省私立选文初级中学,由当地开明绅士刘友骏先生发起,报经省教育厅备案,于1942年获准创办。1946年春季确定校址开始招生,始办初中,每年春秋各招生1个班,时与浏阳的县立、金江、狮山学校齐名,为浏阳南区唯一一所初中。1952年12月12日人民政府接管,更名为浏阳县第二初级中学。从1960年起开办高中班,学校再次更名为浏阳县第二中学,1993年浏阳撤县改市,遂更名为浏阳市第二中学。 学校坐落于萍、浏、醴三县市交界处的大瑶镇,前临南川河,后傍西阳山,紧邻319和106国道,交通便利。校园占地七十亩,总建筑面积三万三千余平方米,另有打鼓岭学农基地,计山林面积21亩。历届校领导在各级政府和主管部门的指导下,带领师生员工锐意进取,艰苦奋斗,开拓创新,使学校不断焕发着勃勃生机。尤其自1998年以来,学校积极响应市委、市政府关于“高中翻番工程”的号召,共注入资金2500多万元,完成征地拆迁工作,扩大校园面积,新建教学大楼、学生公寓、生活服务大楼和教职工宿舍,校园常变常新,原先低矮、潮湿的旧房子已荡然无存,校园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走进如今的二中校园,一股沁人的现代气息扑面而来。学校教学条件一流,实验室、图书室装备齐全,拥有教学大楼两栋,共有教室40间。现代教育技术设施及其应用水平在同类学校中处于领先地位,每一间教室均配备了计算机、大屏幕双频背投彩电,每一间教室的计算机均与校园网络中心联网,网络是基于INTERNET国际互联网基础上的校园局域网,具有实用性强、网速快的特点。教师电子备课室两间、电子阅览室两间、多媒体教室一间、计算机教室三间,校园装配了“爱博”自动广播网,2001年评定为长沙市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2003年晋升为湖南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学校建有高标准的学生公寓三栋,能容纳2500名学生在校寄宿。生活服务大楼功能齐全、服务规范、舒适方便,还配备了高标准客房六间,建有多功能学术报告厅,能接待中等规模的学术报告团及讲学团。各处、室办公室均配备计算机,装有冷暖空调,办公条件堪称一流。同时,校园绿化、美化工作也得到了极大的加强,绿化面积9258平方米,覆盖率达54%,校内幢幢新楼拔地而起,错落有致,校园环境优美,花草树木相映成趣。如今的浏阳二中为“长沙市级文明单位”、“安全文明单位”、“湖南省园林式单位”、“长沙市示范性高级中学”。 走过了六十多年光辉历程的浏阳二中,继承“慎选良师,从严治校,艰苦朴实”的优良传统,从创建伊始到逐步发展壮大,历经风霜雨雪,备尝创业艰辛。如今,学校拥有39个高中教学班,在校学生为2400人,在校教职工为148人,其中高级教师15人,一级教师45人,整个教师队伍平均年龄为30岁,是一支充满朝气,具有开拓精神和坚强战斗力的优秀队伍。学校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促使学生成才为根本目标,把“团结、奋发、求实、认真”作为校训,为国育才,育好人才。特别是近几年,学校更是抓住机遇、走“特色立校、质量兴校、品牌强校”的办学之路,实行准军事化管理,加强养成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树立员工新型的现代教育服务观念。几年来,学校在坚持“三个面向”的基础上,狠抓素质教育,积极推进教育现代化工程,办学水平不断提高,学校品位不断提升,教学质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尤其是1998年以来,在全市高中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中,联考、会考、高考均连年获得一等奖,受到了上级领导和广大学生家长的普遍赞誊。现在,浏阳二中已发展成为浏阳高中教育的一个品牌。 六十年历史弦歌不辍,六十年办学薪火相传。半个多世纪以来,经历代师生共同努力,开拓奋进,学校谱写了一页又一页光辉灿烂的历史篇章。已有一万二千余名学生走出二中校园,他们的足迹遍及五湖四海,为祖国的建设奉献青春,或正为祖国的建设添砖加瓦。例如初12班毕业生刘基余,现为武汉大学教授,1995年被评为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初10班毕业生刘家声,现为兰州大学国政系主任,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贡献津贴;校友杨绪金、刘利民、黄友昶、邱伯熏等人现分别在北京、南京、河北等地担任正师职以上领导职务,校友陈善如、陈宏缘、刘学文、易运和、张贤遵等人分别在省内外担任正厅级以上领导职务,画家刘恕子毕业于我校初7班,博士生黄先开、李席如、刘金玉等人,已成长为国家科技战线上的精英。有2000多名学生经过大中专院校培养,掌握了扎实的专业知识,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的从政一方,造福当地;有的从事技术工作,服务社会;有的立志家乡建设,走上发家致富之路;有的经商办企业,为经济建设作贡献,资产逾百万的知名企业家也大有人在。真可谓是桃李芬芳,硕果累累。他们的辉煌成就正与二中今日飒爽英姿交相辉映,相得益彰。 改革与发展是教育永恒的话题,开拓与创新是学校不懈的追求,今日二中人更是凭着一种责任和义务去秉承历史的传统和使命,接过火炬,勇往直前。我们相信,全体教职工将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更加扎实的工作,求真务实、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把浏阳二中推向一个更高的发展平台,朝着创建“湖南省重点中学”的目标而努力奋斗。
浏阳第三中学始称狮山书院,系清末浏阳四大书院之一,清朝道光21 年(1842年)由浏阳县令胡泰阶创办。1942年开始办中学,名狮山私立初级中学,1952年由浏阳县人民政府接收,改名为浏阳县第三初级中学。1958年开办高中班,更名为浏阳县第三中学。2002年9月30日经长沙市政府教育督导室督导评估,被认定为长沙市示范性高中。学校座落古港镇之中心,距浏阳城22公里,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学校占地131亩。建筑面积4.5万平方米。现有高标准的学生公寓、教师公寓、教学大楼、体艺大楼、生活服务大楼。校内景色优美,翠柏参天、红枫似火,法梧沙沙,银杏果摇......置身其间,心旷神怡,是有志青年求学理想之地。“狮山钟灵秀,淮水孕英才”,经过一代又一代师生的共同努力,开拓进取,书写了一页又一页灿烂辉煌的历史,她为国家培养出初中生4218人,高中生14563人,向高校输送新生4326人。狮山学子遍布长城内外,大江南北,有的远在海外。三中贤能荟萃,英才辈出,老革命家李志民、张启龙等曾在这里磨炼砥砺,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著名的专家、学者、博士生导师周其凤、黄克服、胡景初、谭仲池等人都是三中孕育出的时代俊杰。三中教育质量在浏阳一直名列前矛。1999年高考上线268人,上线率76.3%,2000年高考上线328人,上线率76.5%,2001年高考本科上线203人,2002年应届高考上本科137人,居浏阳市同类学校第一名。近四年来,有李华俊、朱厉同学考入北大,李里、徐欣荣同学折桂清华。
湘潭凤凰中学创建于2000年9月,是凤凰东路,占地131亩,建筑面积5万多平方米,总投资5千多万元,拥有48个教学班,教师138人,学生3189人。学校先后被评为“湘潭市重点中学”、“湘潭市安全文明校园”、“湘潭市重点中学教学质量综合评价先进单位”、“湖南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湖南省文明卫生单位”,2006年4月29日被批准为“湖南省示范性高级中学”,成为湖南省第一所晋升为省示范性高中的民办学校。 湘潭同学以九科原始总分912分名列全市第十二名。 高起点,平民化、全方位服务学生 学校坚持走不收教育储备金、不高收学费、学生不高消费的特殊政策,坚持扶助特优特困生的办学大众化之路。学校食堂不收现金,每日对学生实行限额消费,规定学生每日最高消费不得超过20元。 学生寝室舒适、整洁,每室住八人,全部采用木制床,每间配有洗涮间和卫生间,每栋寝室楼还配有专门的生活指导老师,学校给每位任课老师划分了责任寝室,与生活指导老师一起配合班主任,细致了解学生的生活习惯、学习兴趣、交友范畴、性格特征和思想动态,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校园、家园于一体的感觉。 凤凰实验中学名誉校长徐意诚:我们凤凰实验中学是一所初级中学,有3100多名学生,我们希望我们的学校是受孩子们欢迎的学校,感受到快乐的学校,根据这个目的,我们做三件事,第一件,让孩子们在这里学会生活;第二就是让孩子们在这里学会合作;第三、学会学习,学校是读书的地方,我们要让孩子们在这里感受到人生的美好,感受到知识的美好、有一种渴望,然后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去战胜困难,去学习进步。 办学八年来,湘潭凤凰实验中学以其严谨、和谐、开放的作风,培养出了众多优秀的学子,受到社会各界广泛赞誉。今日凤凰,书声琅琅,到处充满着欢声笑语,明日凤凰,必将更加坚定执着的脚步、更加团结进取的信念不懈前进,创造更加夺目耀眼的辉煌
福临中学创建于1974年,座落在风景秀丽的影珠山下,交通便利,环境优美。学校教学区、生活区、活动区三部分布局合理、规范,校园美观大方,富有现代气息和文化气息。学校占地近100亩,拥有两栋教学楼、一栋综合性科技楼、两栋学生宿舍、一栋教师宿舍、两栋食堂、一个大礼堂,以及标准化田径场、篮球场等。现代化教学设备齐全,有理、化、生实验室各一个,语音室一个,多媒体教室一个,计算机教室一间,闭路双控系统一个,班班通、远程教育网已进入校园。学校现有教职工57人,教学班16个,学生859人,寄宿学生达700人。学生勤奋好学,校风纯正严谨,师资力量雄厚,教师爱岗敬业,教学质量上乘。各项成绩在长沙县一直名列前茅,多次获县目标管理一、二等奖。受到学生、家长及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2004年福临中学被省教育厅授予"省级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的称号,同年被长沙县人民政府授予"县级示范性初级中学"的称号。2006年被长沙市人民政府授予"市级示范性初级中学"的称号⊙
衡阳市船山实验中学地处船山故里,其前身即为清朝兵部尚书彭玉麟1884年创立于王船山出生地王衙坪的船山书院。一个多世纪以来,学校培养出了一代又一代革故求新的志士仁人。有“旷代逸才”杨度,“湘南教育王”蒋啸清,被孙中山誉为“不立心做大官”而“立心做大事”的“大丈夫”谢彬,原中央委员、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主任滕文生,全国人大外事委员会原副主任周觉,国家教育部原副部长周远清,中国工程院院士方智远,著名水道专家曹希之等英才。100多年来,虽然几经战火与动乱,几迁校址,几改校名,但船山精神一直是薪火传承不断。船山人一直是秉承王船山与时俱进,经世致用的精神,大胆求新求变,1998年,船山实验中学成功从衡阳市一中剥离出来;2006年,学校又成功实现了股份制改造,走上了现代化发展的快车道。 船山实验中学学生公寓充满温馨舒适;理化生实验室建设标准一流;电脑室、艺术室设施先进;各教学班还配设了智能广播和多功能投影仪、电脑。可以说是现代化设施一应俱全。 船山人秉承王船山“道莫盛于趋变”的思变思想,提出“教育即是服务”的办学理念和“以人为本,科研领先,学有特长,全面发展,崇真求实,追求卓越”的治校方略,深化教育改革,强化师资队伍建设,狠抓教学质量,使船山实验中学在短短10年的办学历程中迅速、成长为衡阳市民办教育的一颗璀璨的明珠。由创办之初的4个班200余人的学校到今天的64个班4114人学校,由当初老师不愿去的学校到今天名师云集的学校,由公助民办学校到今天的独立起飞的股份制学校,船山人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践行了自己的校训———努力,创造奇迹!
涟源三中的前身乃原纯化中小,始创于1941年。 校址在杨市镇道公祠。1953年迁至现址佩兰堂(“佩兰堂”始建于清朝同治年间,是解放前涟源最大的地主庄园之一。其主刘鸿年是清末名将曾国藩的部将,后官至江西道台),先改名为纯化完小,后改名为杨家滩完小。1956年带办初中,1958年秋改名为“涟源县第五初级中学”,1969年春,县属中学下放公社,改名为“杨家滩公社中学”,1970年,不再设置初中,开始招收高中班,12月,学校易名为涟源县第三中学。1987年,涟源县改为涟源市。学校名亦随之改为“涟源市第三中学”。2011年,涟源五中,立珊中学高中部将全部并入涟源三中,组建新的涟源三中。所有合并工作年底前准备到位。 新的涟源三中,在校生将达近4000高中学生的规模。学校将再征地200亩,用三年的时间,办成一所现代化的综合高中。涟源三中,校址坐落在涟源市杨家滩镇新建村。学校现有教职员工118人,其中中学高级教师21人,中学一级教师26人,省级骨干教师3人,地、市级骨干教师15人。现有教学班级28个,在校学生1800余人,校园占地面积87亩,建筑面积30896平方米。面临金盆田氹,北倚湘黔铁路;远观龙山巍峨挺拔,近看孙水碧波粼粼。这里视野宽阔,交通方便,环境幽雅,人杰地灵。少闹市之喧嚣,无厂矿之污染,诚为理想的办学育才基地。 涟源三中的前身乃原纯化中小,始创于1941年。校址在杨市镇道公祠。1953年迁至现址佩兰堂(“佩兰堂”始建于清朝同治年间,是解放前涟源最大的地主庄园之一。其主刘鸿年是清末名将曾国藩的部将,后官至江西道台),先改名为纯化完小,后改名为杨家滩完小。1956年带办初中,1958年秋改名为“涟源县第五初级中学”,1969年春,县属中学下放公社,改名为“杨家滩公社中学”,1970年,不再设置初中,开始招收高中班,12月,学校易名为涟源县第三中学。 1987年,涟源县改为涟源市。学校名亦随之改为“涟源市第三中学”。
常宁一中是我市唯一的湖南省示范性高级中学,创办于1902年,由清末翰林王良弼倡办,始称合江学堂,历经县高等小学、县初级中学、县第一初级中学、县第一完全中学、常宁市第一中学等发展阶段。学校坐落在常宁市区西郊,宜潭二水交汇,谷家一洲镶嵌,钟灵毓秀,得天独厚。现有校园面积180余亩,校舍面积4万多平方米,教学楼、科技园、教研楼、图书馆、学生公寓、体艺馆琼楼玉宇,鳞次栉比;语音室、微机室、实验室、教育信息资源中心(多媒体室、电教中心、校园电视台、广播电台等)装备齐全。学校现有教学班60个,近4000名学生;教职工300余人,其中特级教师1人,高级教师50余人,国家级、省级优秀教师及省市骨干教师50人,师资雄厚,是衡阳市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的中学之一。 百余年来,5万多名学子从这里起飞,在广阔的天空翱翔。他们从常宁一中这方丰饶的土地吸取营养,成长壮大,或纵横政坛,或驰骋军旅,或弄潮商海,或显扬学界,在祖国的各条战线,在五洲四海,耕耘搏击,为人民作贡献,给母校添光彩。老一辈革命家、解放军高级将领彭明治、中共中央委员滕文生、著名画家吴国威、导弹专家滕明生等一大批杰出人才,都曾沐浴过谷家洲头的清风明月,在常宁一中挥写过亮丽的青春。 学校先后被评定为“湖南省园林式单位”、“湖南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湖南省重点中学”、“湖南省示范性普通高级中学”、“湖南省青少年科技活动示范基地”、“湖南省田径、女子摔跤后备人才基地”,先后获得省“治安模范单位”、省“文明卫生单位”、省“安全文明校园”、省“贯彻实施《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优秀学校”、“全国优秀中学生文学社百家”、省“教育系统反邪教警示教育活动先进单位”、省“五四红旗团支部(总支)”、省“文学艺术教育先进单位”、衡阳市“三星级文明单位”、 “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示范校”、“教学质量优胜单位”、“教研教改示范校”、“校园文化建设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公众号
视频号
小红书
小程序
APP
京ICP备16044424号-2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3064号 Copyright © 2001-2024 hteacher.net 北京中师华图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